经济哲学专题研究
经济哲学研究的思考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经济哲学研究的思考一“经济哲学”是当前国内外哲学界和经济学界联合研究得热门课题,这些年,国内外理论界对该课题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很多论文,也见有专著.但综观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进入经济哲学差不多规律、差不多观点和具体内容得实质性研究.或是带有浓厚得经验论色彩,研究内容缺乏理性得深度;或只是对经济运动咨询题得专题研究,缺乏整体感,不利于完整全面地反映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之间纷繁复杂得关系.笔者认为,经济哲学得研究应从体系结构动身,通过建立经济哲学得体系结构,并按这种体系结构去展开经济哲学全部得研究内容,达到对经济进展得一般规律,以及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得关系得全面理解.体系结构不是单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体系本身担负着整合经济哲学思想得任务,从体系动身去研究经济哲学能更完整地把握经济得本质和进展规律.这种研究方法不是单纯对经济现象做哲学考虑,而是从哲学理论动身去系统研究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文化,经济与人得关系,并在研究中解释和把握各种经济现象.二国内学者目前在研究中所应用得哲学方法都比较传统、陈旧,缺乏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表现在:所用得哲学方法差不多上是传统哲学教科书上得差不多观点和差不多方法,这必定妨碍经济哲学研究得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C笔者认为,面对当今日新月异得社会经济进展,应力求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运用现代关系哲学方法对经济哲学进行研究,是一种较好得研究方法.现代关系哲学是关于事物关系(专门是系统关系)得哲学,它研究事物关系得最一般得形式、结构、状态、演变规律,及其关系间量得规定性.我们差不多进入关系得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一切事物都必须从系统关系中才能得到完整得理解,市场经济本身确实是关系经济,因此,关于市场经济得哲学自然应该用关系哲学得方法去加以研究,如此才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才能达到对现代经济关系完整准确得理解.三运用关系哲学得方法对经济哲学进行研究,从哲学得高度,文化得广度,对马克思之后世界科技和经济进展得新情况、新咨询题、新规律和新特点进行价值论、本体论、本质论、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得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实践也有一定得指导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马克思之后,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得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情报机构”、“咨询机构”、“智囊机构”“专利机构”大量出现,信息产品、知识产品大量充斥市场,“物质生产”已不再是社会生产唯一得生产部门,代之而起得是“物质生产”和“信息生产”、“知识生产”、“人才生产”得同时并存.马克思所处得时代是物质生产占统治地位得时代,因此,他建立起来得经济理论主要以物质生产和它得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得经济理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产物,马克思以后得100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第四次产业革命,进入了物质生产、信息生产、知识生产、人才生产并立得时代.信息生产、知识生产、人才生产与物质生产在许多方面是不同得,因此,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人才经济得转型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进展得格局,而且改变了人们得经济观,并对传统经济理论得许多规律和原则提出了挑战.例如,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物质经济得时代,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得部类,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得部类.今天,从大经济观得角度去划分社会生产部门,就应该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三大生产部类,第一部类是人才生产部类,第二部类是信息生产和知识生产部类,第三部类是物质生产部类.再如,帝国主义差不多特征理论,在物质经济得时代,列宁只讲了5个,今天,就该有第6个——信息垄断,第7个——知识垄断,第8个——人才垄断了.除此之外,劳动价值论、社会平均利润下落趋势理论等也面临着与上述相似得挑战,这些挑战迫切需要经济学加以全面得回答,这是从微观上讲得.从宏观上讲,以往得经济进展中,由于过分强调物质经济得高速增长,即所谓“高投入、高增长”,“高生产、高消费”,造成资源得短缺,能源得危机,环境得污染,生态得失调,反过来妨碍了经济得进展、社会得文明和人类得繁衍,人类经济活动得目得和手段、途径发生了尖锐得对立,也要求经济学提出新得经济进展理论和新得经济进展模式,去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目得与手段、途径得对立.今天,由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人才经济等新得经济形式得出现,使人们得经济观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更加宽泛得经济概念,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整个文化都理解为经济,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制度等文化学、社会学得概念,今天大概都变成了经济学得概念.与此同时,经济也在文化化,“经济中文化得、知识得、信息得、科技得乃至心理得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得、主导得甚至某种决定性得作用,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得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得重要得甚至是支柱性得产业”.[1]总之,今天得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关系如此地紧密,以致于完全能够讲,经济得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得具体表现,而经济得创新从全然上讲是文化得创新.面对当今经济进展中遇到得种种矛盾、咨询题和疑咨询,面对现代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得进展趋势,传统经济学落伍了,尽管当代西方兴起了形形色色得经济理论,然而,西方经济理论过分注重经济生活现象层面得数量分析,强调经济研究得数学模型化和实证分析,而没有从文化得广度和哲学得高度去总结那个经济时代得经济价值、经济本质、经济规律、经济方法,如此,人类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在全面、系统、正确得经济哲学理论和经济观得指导下来进行,因此,就必定要出现经济越是进展,经济领域得异化现象就越是严峻,社会生活得矛盾和危机越是尖锐,人类得文明越是走向陷阱.从现实意义上讲,中国得改革,没有前人得理论和成功得经验可借鉴,一开始完全靠摸索和试验.后来,西方经济理论、经济方法被大量引用到我国经济建设之中,但并没能完全解决经济改革遇到得现实咨询题,因为西方得经济理论是产生于西方经济进展得现实得,而中国得经济怎么说有其特别性,中国复杂得社会咨询题是西方经济理论所不理解得.因此,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进展得现实性上讲,建立一门从文化得广度和哲学得高度去考虑重大经济咨询题得学讲成为一种迫切得需要.从经济学讲史得角度讲,经济学进展到今天,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定性到定量得进展,经济学得这些进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得进展和社会得进步,另一方面却又引发了许多关系到地球和人类生存得重大咨询题,因此,经济学不得不要反身自咨询:到底经济是什么,经济进步得最终标准是什么,以后经济进展得模式如何样,以及21世纪得经济学应该研究些什么等等,这就必定要导致一门新得学科——“经济学学”得产生.当今理论界兴起得“经济哲学”事实上确实是“经济学学”得代名词.从学科性质看,经济哲学与其讲是经济学与哲学得联盟,不如讲经济学本身确实是哲学得经济学,哲学本身确实是经济学得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就把社会最差不多得关系看作是经济关系,它主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得向前进展,主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社会得经济结构,成为全部社会生活得基础.人类几千年文明史表明了,人类是通过经济活动而走向社会得,而社会经济运动反过来又促进人类得生存和进展,人类经济活动得进展史实际上确实是整个人类文明进展史得缩影.正是在那个意义上,我们讲哲学本身确实是经济学得哲学.同样,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存在纯粹得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因为经济活动得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意识得,人得行为与人得心理过程紧密相联系,是受人得思想意识操纵和支配得.因此,研究人得经济行为就不能不研究人得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所处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及其消费适应,而这些基本上哲学研究得内容.更要紧得是,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得总括,研究得是自然、社会、人、思维发生进展得最一般得规律,它必定要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得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况且经济学得研究也无法脱离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得指导.因此,我们讲经济学本身又是哲学得经济学.四经济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得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个部分.首先,经济哲学必须回答经济活动得最终价值是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一致得思想.自然主义把自然界看作是世界得唯一真正本体和基础,人也是自然界得一部分;人本主义强调人是世界得真正主人,人本身具有最高得价值,同时人依然人类社会历史上得一切制造物得主体本质和基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得这种表述实际上确实是共产主义得价值观.按照这种理想得价值观,共产主义经济也应该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得统一.在这个地方,自然主义是指对财宝得索取,这不仅包括对自然界财宝得索取,而且包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利益得最大化.人本主义则是指经济行为得合乎人性,在对自然得索取中要考虑到自然与人得关系,考虑到子孙后代,考虑到人与自然得和谐;在社会经济行为中追求利益得最大化,要防止经济统治一切,经济压迫人、操纵人,对人得生理、心理造成伤害等等.因此,这种合乎人性实际上又是合目得性与合规律性得统一.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表述经济学得时候也指出: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关于财宝得学咨询,更是一门关于人得学讲.按照这种理解,经济哲学必须从经济活动动身,站在哲学得高度,文化得广度,首先研究经济得价值,经济对人类得意义.如此,经济哲学体系中必须有经济价值论,它是经济哲学得核心和灵魂,规定着经济哲学得全部内容.在研究经济价值中,经济哲学不仅要研究人类以后理想得经济价值思想,而且要研究过去和现在经济价值得异化和复归.其次,经济必须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经济活动应该以什么为本,这不仅是个经济学咨询题,而且是个哲学咨询题.经济行为得主体是人,推动经济向前进展得也是人,然而,在经济进展史上,人并没有真正成为经济进展得主体,仿佛财和物才是经济进展得主体和真正动力,人反而从属于物,这大概是由生产力得进展水平而决定得.然而,生产力要进展到什么时候才能使经济从以物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又从以人为本转化为以能力人(人得智能)为本呢?这是经济哲学必须研究得,我们称之为经济本体论.21世纪得经济进展应该以什么为本,这是每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必须认真加以回答得.第三,大经济观下经济得进展规律是什么,经济得进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制度等得关系是什么?这是新世纪经济学研究得重点.把现代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经济规律得研究之中,是经济哲学得要紧任务,因此,经济哲学体系中必须有经济规律论.第四,如何认识大经济观下经济进展得规律,其认识得过程和环节怎么样,它与哲学认识论和其他学科得认识过程、认识规律有什么不同,经济理论得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是什么等等,是经济哲学必须研究得另一个方面得咨询题.当今世界,各种经济理论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经济理论得来源,认识过程和检验标准、检验方法都各不相同,到底有没有带普遍性得经济认识规律呢?经济哲学必须作出明确得回答.因此,经济哲学体系中必须有经济认识论.第五,大经济观下经济得研究方法是什么,经济得实践方法是什么,这是当今经济理论界研究得热点.由于经济价值论和大经济观得引入,传统得经济方法论变得简单了,它要求在最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得指导下,实现经济方法论得变革.因此,经济哲学体系中需要有经济方法论.第六,经济哲学需要研究揭示经济进展过程中经济与人、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制度、经济与科技、经济与教育、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得关系和规律,并依照经济进展过程中得这些关系和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对大经济系统得各子系统进行最佳组合,有效治理,使之发挥整体功效.这是经济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得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经济实践论.。
近年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简述
“ ” 经 济学 博士 后 招 收 哲学 博士 人 站 深造
等 等 看 来 经 济 哲 学 研究 在 当 代 中 国 正 在 迎 来 自己 新 的火 红 期 传 世 之 作 有 望 出现
。
观 上 研 究 个 人 经 济行 为 的能 动性 范 围 等 等 从 方 法 论 上 研 究 西 方 实 证 经济 学 与 西 方 科 学 哲学 之 间 的关 系 研 究 静 态 均 衡分
析 与 动 态 非 均 衡 分 析 的哲 学 依 据 研 究 实
, ,
,
;
,
,
,
,
,
证 分 析 与 规 范分 析 分 歧 的哲 学 本 质 研究 理 性 主 义 方 法 在 当代 经 济 学 中 衰 减 的 原
作 为 哲 学 研 究员
》 发起
“
,
胡
代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为 基础 加 以综 合 才能 实 现 经 济学 研 究 的 飞 跃
, 。
,
济学 消息报
“
诺贝尔 大追
这 本书 的 理论突
、
寻
在该报 和其 它报 刊 多次 发 表有 关述
“ ” 博导 们展 开 了 争论 至 今狼 烟
。 ,
破 之 一 在 于事 实 上 呼 应 着 胡 义 成 王 则 坷
1 99 5 年
大 另 一 位 哲学 博 士 张 众 进 人 复 旦 大 学 经 济学 博 士 后
, “
。
”
,
并 公 开 亮 出 了“ 经 济 哲 学”
一 书 (三 联 书 店 济 学 的伦 理 问 题 》
,
“ 研 究 的 牌 子 这 在 当 代 中 国 的确 是 一 件 学
版 ) 则 比 较具 体 地 讨 论 了 经 济 发 展 中 公 平 与效 率 产 权界 定 的根 据
关于经济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关于经济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关于经济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经济哲学究竟需要研究哪些问题,取决于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
经济哲学既不是国内通常所理解的应用哲学,也不是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学科,而是一门部门哲学。
那么,该怎样去研究经济哲学呢?经济哲学的研究应从体系结构出发,通过建立经济哲学的体系结构,并按这种体系结构去展开经济哲学全部的研究内容,达到对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的关系的全面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不是单纯对经济现象做哲学思考,而是从哲学理论出发去系统研究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文化,经济与人的关系,并在研究中解释和把握各种经济现象。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运用现代关系哲学方法对经济哲学进行研究,是一种较好的研究方法。
现代关系哲学是关于事物关系(特别是系统关系)的哲学,它研究事物关系的最一般的形式、结构、状态、演变规律,及其关系间量的规定性。
运用关系哲学的方法对经济哲学进行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从哲学的高度,文化的广度,对马克思之后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和新特点进行价值论、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信息产品、知识产品大量充斥市场,“物质生产”已不再是社会生产唯一的生产部门,代之而起的是“物质生产”和“信息生产”、“知识生产”、“人才生产”的同时并存。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物质生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他建立起来的经济理论主要以物质生产和它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马克思以后的100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第四次产业革命,进入了物质生产、信息生产、知识生产、人才生产并立的时代。
不仅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改变,而且人们的经济观亦已经变化,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许多规律和原则提出了挑战。
从宏观上说,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由于过分强调物质经济的高速增长,即所谓“高投入、高增长”,造成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调等,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繁衍。
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
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近年来,经济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交叉研究旨在探讨经济活动与人类价值观、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更全面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并为经济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一些具体案例。
一、意义经济学和哲学作为两门学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联系。
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而哲学则涉及人类的价值观、道德伦理等问题。
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深入探讨经济活动与人类思维、道德等方面的关系,为经济决策提供更完善的指导。
首先,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活动的理解。
传统经济学更注重分析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而哲学关注的是人类思维、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
将两者联系起来,可以更全面地分析经济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把握经济活动的深层次意义。
其次,这种交叉研究有助于提升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经济决策往往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利益分配、社会公平等价值判断的问题。
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权衡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最后,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还有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
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也为学科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这种交叉研究能够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发展。
二、方法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鉴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文献综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分析现有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研究中的共性和差异,可以为经济学与哲学交叉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定量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采用经济学中的数理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哲学中的伦理学、逻辑学等方法,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此外,案例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揭示内在的逻辑和动机。
循环经济的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的哲学分析一、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而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还源于人类社会的互助合作精神,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使人类社会能够长期繁荣发展。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还包括对自然和人的相互尊重和保护,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使人类社会能够平稳发展。
二、循环经济对经济学范式的反思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冲击是一种重要的反思。
传统的经济学范式是以经济增长为终极目标,而在达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的理念更多的是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效益角度去考虑经济发展的本质。
循环经济的理念放弃了传统经济学单一的市场效率衡量指标,而更加强调资源和环境效益对经济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学范式的全面提升。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单纯的经济增长追求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更需考虑如何实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自由流动,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实现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保障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方法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方法主要是在生产、消费、回收和利用阶段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上进行管理。
要加强生产力、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合一,推广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回收和利用方面,要以清除障碍、整合生成系统、建设再生产品市场、推广再生技术等为主要内容进行。
总之,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方法是在整个生产和消费环节中牢牢把握生态效益,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角色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从多个方面加强管理,包括政策制定、产业指导、技术创新、法规支持、资金扶持等。
经济哲学问题研讨综述
,
包括 企 业 家 素质的
哲 学与 经 济学 之 间的桥 梁
,
企 业 在 竞 争 中会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应 用
,
经 济 哲学 的研 究方 向 及 范 围 经 济哲 学 未 来 研 究 的 方
:
有 的学 者 认 为 哲 学与 经 济 学 有 天 然 向 和 课题 有 四 方 面
(2 )
;
,
经 济学 家 则指 出
,
。
经 济 学与 哲学 要 有
不 能把 经 济哲 学 搞 成 经济 学 与哲 学
.
对 经 济哲学 的研 究范 围
从 一 开始就 应 该 明确 界定 于 对话和讨论
.
有的学 者 主 张
,
的 简单拼凑 的联 盟
。
(3 )
要 建 立 哲 学家 与 经 济 学 家
,
避 免太泛
也便
(4 )
哲学 与 经 济学 都 要 借助 于 经 济
是 经 济 生 活 中的
.
人 士 已 以 极 大 的热 情关 注 这 一 新 学 科
仅是
现 实 经 济 生 活 的哲 学 总 结
,
今年 上 半 年 讨会
。 、
,
就 召 开 了两 次 全 国性 的学术研
。
哲 学 研 究 是 用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观 点 与 方 法
。
现 将 研 讨观 点简 要 综 述 如 下
, ,
经 济 行 为 三 大领域 中 的 重 大 问 题进
。
行哲学 研 究
认 为 当代 哲学 应该 追 随 马 克 思 的 研 究 精 神 让 哲 学 和 经济 学再度 携手 研究 境
, ,
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
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包括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探讨、当代经济哲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哲学在实践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哲学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哲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最终,文章将总结出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理解。
【关键词】经济哲学、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当代发展趋势、实践作用、价值取向、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
1. 引言1.1 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包括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价值导向。
在理论研究中,经济哲学侧重于探讨和解释经济现象背后的哲学原理和逻辑思维,从而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则强调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分析,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平等现象。
当代经济哲学在探讨新的经济理论和思想的也关注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对经济哲学的影响。
在实践中,经济哲学通过指导经济政策和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哲学的价值取向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引导经济活动朝着可持续发展和共享繁荣的方向发展。
经济哲学的三种形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经济哲学体系。
2. 正文2.1 经济哲学的历史演变随后,在19世纪,经济哲学在德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由李嘉图、马克思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关于经济现象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出现,为经济哲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影响深远。
经济哲学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期的初步探讨,到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创新,经济哲学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独创性的经济哲学体系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为基础,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济哲学思想探究
(一)从“劳动”到“异化劳动”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是资本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马 克思在笔记本Ⅰ<工资>和<资本的利润>两部分,揭示了这个作为“积 蓄的劳动”的资本的运动给工人所带来的命运。国民经济学所追求的 社会的最富裕状态带给工人的只能是“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不幸福状 态”。但是按照国民经济学的立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全部产品 本来应该属于工人,而实际上工人得到的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和种族 延续的工资。按照国民经济学的立场,“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 利益相对立”,然而在马克思在考察了国民经济学的三种社会财富状 态后,认定不管社会财富出于衰落状态、财富增长的状态还是财富到 达顶点的状态,对工人来说都是不利的状态,工人不是一部分或大部 分被饿死,就是在过度劳动中缩短寿命,从而避免了整个工人阶级的 同归于尽。 在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及其于所表现状况的矛盾之后,马 克思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学家的劳动观念的质疑,“把人类最大部分归 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同样在面对蒲 鲁东对国民经济学家的矛盾所提出的“希望提高工资来改善工人阶级 的状况,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在这里马克思逐渐引出了异化劳动的 概念,来阐释国民经济学中的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在这里从当前的经 济事实出发,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现状,“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 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此 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观,“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 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 劳动相对立。”“国民经济学正是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其产品 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的这种异化劳动观正是在国民经济学所提出的劳动观基础 上对劳动生产者的价值回归。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仅仅当作工人来考 察,工人完全像一匹马一样,不被当作人来考察。国民经济学家对社 会财富的追求是完全忽视作为财富生产者的工人的。“国民经济学, 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整 个社会的资本被看作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而工人本 应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在实际中却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工资,变成 了对资本的扣除。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学的眼中,是不存在不劳动的
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
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导言哲学和经济学是两门看似相互独立的学科,但它们实际上在某些层面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
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框架,而经济学则利用这一框架来研究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并讨论它对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哲学的价值观在经济学中的应用1.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和道义准则,而经济学则研究资源分配和利益追求。
然而,伦理学中的价值观在经济学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伦理学的原则可以指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例如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和公正贸易等。
2.哲学的政治理论与经济学虽然我们不涉及政治,但哲学中的一些政治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治学说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他强调政治社会中的公共利益和公正分配,这一思想对社会福利经济学和公平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影响。
第二部分:经济学在哲学中的应用1.科学方法的使用经济学使用了一种科学方法,这是哲学中一直在探索的领域。
通过观察、实证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经济学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这一方法的使用使得经济学更具可靠性和实用性,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哲学的其他分支产生了冲突。
2.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理性和行为选择的问题。
这些问题与伦理学密切相关,因为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道德和道义准则的影响。
经济学家对伦理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动力,并为制定更具伦理价值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第三部分:具体案例研究1.社会公正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社会公正和最大化社会福利。
通过对经济学原理和伦理学原则的结合,福利经济学试图解决资源的不均等分配问题,提出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方案。
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和哲学领域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
它旨在研究如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资源和环境。
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
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经济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似乎看起来有些距离。
一个研究经济行为,一个研究人生问题,两者似乎没有太多交集。
但实际上,经济学和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许多经济学理论都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支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一些经济学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
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哲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其主要关注的是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价值、真实性和存在等方面。
而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包括生产、交换、消费和投资等方面。
尽管经济学和哲学的研究领域看起来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哲学提供了许多基础概念和方法论,这些概念和方法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逻辑基础,使得经济学在研究复杂的经济问题时保持严密的逻辑推理。
在哲学中,价值理论和伦理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经济学中,价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衡量生产和存货,伦理学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SR)和投资道德。
因此,哲学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经济学也为哲学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
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与伦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哲学研究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材料。
经济学所面对的问题也使得哲学能够对宏观环境做更广泛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探究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作用哲学和经济学之间不是单向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哲学的发展方向。
首先,经济学使得哲学可以更加注重实证分析。
在古代哲学研究中,往往是通过简单的思辨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但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和数据分析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使得哲学可以更加重视真实性和实证分析的角度。
随着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哲学的研究成为了一种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其次,经济学促进了哲学对市场和货币的研究。
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
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摘要】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通过对经济哲学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济领域中的哲学思考和影响。
第一种形式是经济哲学的哲学形式,即在经济学领域中引入哲学思想、方法和观念,深化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第二种形式是经济学的哲学化,即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融入哲学的主张和理念,从而影响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和结论。
第三种形式是哲学和经济学的融合,即通过将哲学和经济学进行交叉应用和思考,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补和融合。
这三种形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经济哲学存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哲学的本质及其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哲学,形式一,形式二,形式三,哲学形式,经济学,哲学化,融合,存在,探究1. 引言1.1 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是对经济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入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探讨经济哲学的哲学形式、经济学的哲学化以及哲学和经济学的融合这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代表了经济学和哲学之间不同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它们在思想和理论层面的交汇与冲突。
通过对这三种形式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它对于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对这三种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以期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经济哲学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正文2.1 形式一:经济哲学的哲学形式经济哲学的哲学形式是指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形式下,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考方式和原则渗透到经济学的研究中。
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时,需要借鉴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经济哲学的哲学形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为经济学提供了思辨的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深入思考经济问题的本质。
哲学为经济学构建了一套理论框架,帮助经济学家建立起对经济系统的整体认识。
生产力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哲学之基本命题
三、精神生产力精神内容是指作用予生产过程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精神现象的总称。
精神现象有两方面:一是价值性即关于为什么而劳动的观念。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二是工具性即关于如何对待劳动的态度,如勤劳、吃苦、耐劳等。
两者作用于生产过程创造使用价值时,统称为精神生产力,不言而喻,精神生产力具有能动性特征。
精神生产力,简称为意力,属于劳动力的构成,与智力、体力并称。
任何劳动力都由意力、智力、体力等构成,只是在不同劳动者身上,表现情况不同罢了。
其中,意力与智力都属于一般意识范畴,但在经济哲学上,却明显不同:意力是精神生产力,由对劳动的价值观念和好恶态度转化丽来。
而智力与知识生产力直接相关,因为智力是对事物信息韵获取、计算和运用的能力,知识生产力在智力作用下形成。
马克思在考察生产劳动过程时指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
”∞这里“有目的的意志”就是意力,在作用上,与体力、智力就是不同。
可见,有的学者把知识包括在精神生产力之内是不科学的。
精神在系统生产力中起自觉能动作用。
一个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首先取决于他的精神状态,如果是健康的,即价值取向正确、劳动态度端正,那么,劳动力作用就大,其创造使用价值就多。
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过的那种异化劳动,使工人没有生产积极性,怠工、罢工等也就发生了。
因此,马克思主张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真实她结合起来,使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具有主人翁精神,这样,个体生产力以至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就能主动地发挥出来。
@精神生产力具有关键性经济生产意义。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德国李斯特(1789一1846)最先看到这一点。
他认为思想、意识乃至习俗对生产力都有很大影响。
他说:“法律和公共制度虽然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如果萨伊认为国家在任何形式的政体下都能够富裕起来,而靠了法律却不能创造任何财富,那是错误的。
近现代哲学中的经济哲学问题与现代经济体制
近现代哲学中的经济哲学问题与现代经济体制经济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哲学分支,它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在近现代哲学中,经济哲学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对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近现代哲学中的经济哲学问题在近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哲学问题得到了广泛的探讨。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探讨。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个体的私有产权和自由经济活动。
这一经济体制在近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分化、利益冲突等。
近现代哲学中的经济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案。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哲学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近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并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效率问题、创新问题等。
近现代哲学中的经济哲学家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在近现代哲学的影响下,现代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体制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相对较小,主要起到监管和调控的作用。
与传统经济体制相比,现代经济体制更加灵活和开放,有利于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体制中,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现代经济体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等方式,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现代经济体制也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如经济不平衡、贫富分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之间展开了积极合作,并且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
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影响研究
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影响研究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影响研究哲学思想是人类思考的基础,是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支,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影响。
一、古代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和希腊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代表,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提倡“仁爱”、“诚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在经济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提倡自然而然的发展,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这种思想在经济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希腊哲学思想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这些思想对希腊古代经济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提倡“理性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理性来获得,这种思想促进了希腊古代科技、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物质论”,认为物质是真实的存在,这种思想对希腊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的影响近代哲学思想以启蒙运动为代表,这种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启蒙运动提倡“自由主义”,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马克思主义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经济领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这种思想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
三、现代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的影响现代哲学思想以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为代表。
这些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实、后现代、后工业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对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
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中国经济哲学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
在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中,我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发展是经济哲学的核心中国经济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发展。
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二、创新是经济哲学的重要方向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哲学需要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科技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
三、绿色发展是经济哲学的追求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哲学的追求方向之一。
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环保呼声,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也体现了中国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
中国经济哲学应该积极导向绿色经济发展,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协调。
四、开放是经济哲学的基本原则开放是中国经济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市场和资源,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得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哲学应该继续坚持开放政策,推动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五、共享是经济哲学的追求共享是中国经济哲学的价值追求之一。
中国强调发展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提出要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发展。
要以共享发展为导向,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普惠,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六、人文关怀是经济哲学的基本原则中国经济哲学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福祉和发展。
经济发展要符合人们的需求和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
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
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中国经济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也日益显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人民本位,一切经济制度和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推动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
还要注重推动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开放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要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加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注重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放和便利化,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到符合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要注重实践对经济学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是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和面临的新问题的哲学基础。
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平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doc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提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前提和基础。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文章提出了应当如何理解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思想,如何对邓小平经济哲学进行界定,如何把握其形成发展的阶段、核心、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本质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及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使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生产力理论、三步走的战略、改革成败的标准等一系列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又一结合,这种结合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
因此,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可以从另外的视角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
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哲学的研究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哲学一直是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无法否认一种深刻的哲学正流趟在经济的血液里,哪怕是不从事研究的人,亦能感受到有一种形而上的内容需要被澄明,那就是邓小平经济哲学。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简单平白的语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以至于人们无论以西方哲学式的,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解释,都无法轻易地扣开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大门。
虽然人们从上世纪末起便有学者涉猎关于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研究,但从系统性和学术性来看,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邓小平经济哲学未以“思辨”的语言出现,又并未以标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态出现,甚至在某些学者眼中会出现对于“偏离”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容(如学界曾存在的市场经济是否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手段的争论)。
但是,作为一种深刻的哲学,如同尼采的肆意一样,未必要固守陈规地使人接受抽象的“洗礼”,反而可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改造,邓小平经济哲学可能正是沿着这样的进途前行的。
“道法自然”的经济哲学思想研究
“道法自然”的经济哲学思想研究摘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虽然朴素无华但却意义深远,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经济无为主义理念、社会公平理念和为而不争理念,不但有助于解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困惑,更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的他山之石。
关键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伴随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人类物质财富总量的急剧增长,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传统西方经济学)所面对的问题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且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的是经济学所遭遇的理论“困境”,以及“困境”过后并无多少明显改进的理论“创新”。
一、老子道家学说的经济思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世纪难题。
是持续发展还是停滞不前?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竣的挑战。
鉴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理念随即横空出世。
该理念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自己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摒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今后选择的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可持续发展理念刚一问世,马上得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文明背景国家的普遍认同,并日渐风靡于国际社会。
可持续发展被权威的UNCED(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该理念从理论上阐明了发展经济同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
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该理念也无可掩饰地反映出以人类为中心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究其实,可持续发展观还是一种不全面的发展观,仍然没有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势必将人类发展再次带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流行于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先哲老子“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相比,在思想境界上稍逊一筹。
老子认为,大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谓自然是万物之自然,是万物按其本性成就自己的客观规律。
经济哲学专题研究
主动还是被动? ⑤主动还是被动 • 经济学: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 需要的主动性表现在,它是人自主提出的,自我决定的,并且是 , 自我实现的。 • 需要的被动性表现在需要异化方面。 •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伪需要”的概念 ⑥趋于无限多样还是趋于饱和递减 趋于无限多样还是趋于饱和递减
成绩构成
1,开卷考试
理论题与分析题各一
70%
2,到课率、讨论、 参与度:
30%
经济哲学专题研究
• 引言:“经济哲学”和“哲学-经济学” 引言: 经济哲学” 经济学” 哲学 经济学
•
• • • 经济学哲学( 经济学哲学(philosophy of economics) ) 经济哲学( 经济哲学 economic philosophy) 广义经济哲学(philosophy of economy) 广义经济哲学
“目的总能证明手段的正当”。
(G.E.穆尔,《伦理学原理》 )
• • • •
②经济中性 面纱比喻:货币分析学派 PK实物分析传统 ③工具中性:手段与目的 目的对手段占居支配地位
证明手段之正当性的是什么呢?”
• 列宁:“如果目的不证明手段之正当,那么,在明智和公正的名义下, • 但目的是能动的、重要的,从这一点不能推出,只有目的才是高尚的、 但目的是能动的、重要的,从这一点不能推出,只有目的才是高尚的、 道德的、值得追求的,而手段是被动的、卑下的、无关紧要的。 道德的、值得追求的,而手段是被动的、卑下的、无关紧要的。不能 善待手段,就不能善待目的 善待手段 就不能善待目的 . • 亚里士多德:“我们所考察的并不是目的,而是那些达到目的东西。” • 费尔巴哈:“一切手段首先就应当是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 马克思哲学的本性: • 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关联 • 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创新: • 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贯通中
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 不存在的断裂: • 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 • 哲学家的马克思与经济学家的马克思
• 一以贯之的马克思 • 从青年到老年 • 从哲学到经济学
专题七: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经济体制转型和资本逻辑的确立导致社会利 益格局与社会阶层结构急遽变迁,一方面极大推 进了我国国民财富的创造与涌流,塑型着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财富观;另方面,“炫富”与“仇 富”事件层出不穷,折射着国人财富观的扭曲。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财富观?这已经成为一个紧 迫的时代性课题。它既是对我国现行财富创造与 分配体制机制的拷问,也是对现行社会阶层结构 的反思,更承载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重任。
• 2、超越困境:对理论前提的哲学反思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三、哲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哲学
• (一)走在时代前列的哲学: • • (三)哲学的边缘化: • 1、鲜活的生活与哲学话语的过度抽象 • 2、对现实问题的疏离与哲学的孤芳自赏 • 3、脱离经济实践的哲学思辨 • 4、哲学与经济学学科划界的僵化 • 哲学的时代出路:哲学与经济学的结盟
生态文明
• 总之,在“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我们所面临的首要 问题乃是在理论根基上,即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 题上,应当完成由“对象关系”向“对象性关系” 、由“异化劳动”向“感性活动”理论境域的根 本转换,完整呈现马克思早在“44手稿”中已本质 开启的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只有这样,才 能从根基上瓦解“工业文明”,彰显“生态文明”, 从而摆脱“生态文明”研究的困境。
• 价值关联: • 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摆脱的价值立场 • 价值中立: • 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坚持的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 基于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 • 理念型:价值中立的理论通道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价值中立的理论实践
经济学的价值立场与价值中立
• 经济学的价值立场: • 理性经济人 • 功利主义
公平与正义
• 当我们把社会公正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试 图在思想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呈现出马克思公 正理论的当代意义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工作只能 是以哲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以哲学的方式为问 题的解决澄清前提并划清界限,让我们能够始终 坚守原则性的理论底线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 有人对这样的方式不屑一顾,那我们也只能用马 克思的一句话来回答他们:“我已经说了,我已 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公平与正义
• 划清界限:社会公正问题的多重理论向度
• • 伦理向度与伦理主义 实证向度与实证主义
公平与正义
•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特殊前提与出路所在
• 特殊前提:“官本位”政治体制与资本力量的联姻 • 出路所在:其一,改革官僚政治体制,在权力的赋予
、运行和评价中,引入公众力量的有效参与,重建政绩评 价体系,把政治权力置于社会力量严格监督监管的牢笼内 ;其二,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法律手段,斩断资本力量与 政权体系的恶性联姻;其三,调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 利益分配格局,确保中央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得到有效贯 彻。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生产方式与财富观的协动历史
• 1、血缘伦理原则至上、封闭均衡的“差序格局”的农业 社会结构与安贫乐道的财富观。与自给自足、规模狭小的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亲 属关系为主轴、依据血缘伦理关系来维系的、长期处于封 闭均衡状态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安 贫乐道的利益取向、以义取利的价值标准、为富不仁的道 德评价、平均主义的理想诉求为基本内涵的中国传统农业 社会财富观。
• 任何以“自然的先在性”为根据重构“生态文明”理 论根基的尝试,都不过是人与自然“二元分立”架构的再 度重建 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去重新诠释马克思的实践 唯物主义, 根本无法与马克思对话
•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
• •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 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感性活动”乃是“感性对象性关系”的根据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四、经济哲学的兴起与繁荣
• (一)中国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哲 学问题,而主要是经济哲学问题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二)经济哲学研究三部曲 • 1、货币哲学 • 2、资本哲学 • 3、财富哲学 • (四)哲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对话
• (五)“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 • 落户上海财大人文学院
资本逻辑与当代社会批判
• 政治批判与民主思潮的兴起 • 自由与民主:政治哲学的主题 • 作为政治理念的自由与民主 • 自由与民主的历史性与具体性 • “资本逻辑”与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建设 • 协商民主 • 基层民主
专题五:公平与正义
• 澄清前提:“资本逻辑”与“社会公正” • • • • 公正之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性路径
• 《资本论》的双重品格 • 作为经济学著作的《资本论》 • 作为哲学巨著的《资本论》 • 《资本论》当代性意义的双重性 • 经济学研究的当代性意义 • 哲学研究的当代性意义 • 《资本论》:经济哲学的划时代作品
专题四:“资本逻辑”与当代社会批判
• 经济哲学的本性: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品格
• 经济哲学社会批判的多重理论维度 • 经济批判 • 文化批判 • 政治批判 •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生产方式与财富观的协动历史
• 2、物质利益原则局部凸显、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分化与工 农业社会财富观的时空叠加。19至20世纪前半期,随着民 族工业的诞生和近代工业的起步,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 开始发生错动、变迁与转型,突出表现于物质利益原则的 区域性凸显以及由此导致都市化进程扩速与“士农工商” 的“四民”社会结构更趋分化和复杂化,从而出现了安贫 乐道的传统财富观与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资本化财富观二元 并存的格局。
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关联 • 《资本论》研究意图的初始表达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资本论》研究理论前提的建构 • 《资本论》研究课题的凸显 • 《贫困》与《宣言》: • 《资本论》研究开始前的理论沉思
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生态文明
• 澄清与启迪
• 把“感性活动”再度诠释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因而把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再度拖回到人与 外在自然界“二元分立”的框架之中的做法, 根源于人们 对马克思在“44手稿”中已经本质划界的“感性活动”与 “异化劳动”的混淆,从而把“异化劳动”境域中的人与 自然界的“对象关系”误解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 本质性观点。
专题二:经济学有没有价值立场
• 自我标榜:超越价值立场的经济学 • 问题的提出:科学性与价值立场的冲突 • 从韦伯问题谈起: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 实证主义大论战:韦伯问题的再现
• 韦伯问题的缘起: • 经验论与唯理论 • 从康德到新康德主义 • 韦伯:人文科学合法性的根据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二)经济学的困境与经济哲学 • • 1、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殖民 • 2、水土不服的西方经济学 • 3、经济学与经济学家信誉度的弱化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三)经济学的困境呼唤经济哲学 • • 1、经济学困境之根 • 照搬西方经济学:中国国情的独特性 • 价值立场的幻化:价值立场的隐蔽性
公平与正义
• 特殊前提:
• • 弹性社会关系体系与资本逻辑的勾连
• 出路所在:
• • 独立人格发育、原子个人养成、刚性社会关系建构 程序性公正的技术性改进
公平与正义
• 特殊前提: • • 阶层结构的固化与资本原则的捆绑
• 出路所在:
• 改革分配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利益格局, 优 化社会阶层结构,创造社会阶层流动性,推进社会公正
•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感性对象性关系的根据
• • 自然界并不直接地就是人的本质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人的自然界的本质,同时意味着 对“对象性活动”的确证 作为人与自然界之对象性关系的根据,对象性的活动 进而也确证着人和自然界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境域中的人 • 人不再是一个与自然界不同的或与自 然界相分离的自在的主体, • 人不再是黑格尔思辨哲学意义上创设 对象的纯粹“自我”或“非对象性的、唯 灵论的存在物” • 人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专题一
•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一、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呼唤着对经济活动 的哲学反思
经济爬坡与道德滑坡 经济腾飞与信仰缺失 经济繁荣与社会冲突
哲学对经济实践的追问: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 • • • • 二、经济学对经济哲学的呼唤 (一)经济学的转型: 1、工作重心的转移:发展是硬道理 2、发展道路的探索:市场经济路向的选择 3、经济学对经济实践的追赶 4、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播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境域中的自然
• 自然不再是在人之外的、与人相分离的,只具有被征 服意义的孤立的自然界 自然不再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意义上被绝对主体的“ 纯粹活动”所设定或创设的抽象的“物性” 自然是“主体性”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 “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
•
•
生态文明
• 澄清与启迪
• “感性活动”的境域已经赋予了“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以全新的内 涵。重申自然唯物主义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几乎是所有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理论前提。但是,他们却根本不了解,马 克思的“感性活动”的境域已经赋予了“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以全 新的内涵,即“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已经不再是人之外的客观自然界 或与自然界完全不同的客观的人类实体,而是“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 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当他们把自然唯物主义 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根基时,他 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却恰好跌落于“工业文明”植根于其上的理 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