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四逆汤

四逆汤

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方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附子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人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其性尤峻,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意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虑;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本方药仅三味,大辛大热,力专效宏,脾肾之阳共建,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①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②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③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方主证为血虚受寒,寒邪凝滞。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通草(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而利关节,又能防桂枝、细辛伤阴血而动相火。

“去性存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组成】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炭生甘草【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白芥子温化寒痰而通络散结,治皮里膜外之痰。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2023
PART 03
四逆汤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REPORTING
制备方法
药材准备
准备好炙甘草、生附子 、干姜和生附子等药材 ,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新
鲜度。
煎煮过程
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 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 钟,然后煎煮1小时。
过滤与沉淀
将煎煮好的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再将药液沉 淀一段时间,取上清液
REPORTING
药物组成分析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中附 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干姜可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炙甘草则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药理作用机制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通过多种药理机制发挥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药效学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等方法,对四逆汤的药效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阻力的作用,并能改 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等。
临床应用研究
适应症与应用
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 虚证及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如 心衰、休克、虚脱等,也可用于 治疗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阳气虚脱 的急危重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如畏寒肢 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对于阳气虚脱的急危重 症,如心衰、休克、虚脱等也有显著疗效。然而,由于附 子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妇禁用, 且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时间,以确保安全有效。此外, 对于热证、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此药。
等疾病。
临床案例分析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汤临床医案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汤临床医案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汤临床医案导读:本文总结了四逆汤的运用原则,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并列举出多个四逆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之前本站也发布过多篇关于四逆汤的文章。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阅读。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

《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

笔者多年喜用此方,屡起沉疴,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

本文目录 [hide]•1 四逆汤方歌•2 四逆汤方解•3 四逆汤运用的三大原则•4 四逆汤病案举例•5 四逆汤治验案•6 四逆汤治疗虚寒证举隅•7 四逆汤的现代应用•8 禁忌与注意事项四逆汤方歌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四逆汤方解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证,均属本方的适应范围。

因该方治四肢厥逆为其特长,故有“四逆”之称。

曾有人对四逆汤之名作这样的解释:“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此汤中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足可见仲景立方名之中寓治厥之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回阳祛寒要药,其力迅速,走而不守,为主药;干姜温中补阳,既能助附子破阴回阳,又能挟制其走散,减低其毒性,为辅药;甘草益气温中,既助干姜、附子回阳,又可缓和二者之燥烈,为佐药。

三药协同,共奏回阳救逆,温里祛寒之功。

加减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具有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的功效;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茯苓,名茯苓四逆汤,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共成回阳益阴,化气利水之剂;在本方的基础上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是为少阴虚寒严重,阳气下脱而下利者而设。

如下利甚,四肢独厥逆,脉微欲绝,倍用干姜,加强温中之力,名通脉四逆汤;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本;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癫狂后期,病情虚寒,可用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何首乌以补血疏肝;若外感久治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柴胡。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太阴三: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之脏。

若脉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1发热头痛,是为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脉反沉,不差,确实脉沉,沉为在里,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当先”是为一定之理。

脉沉在里,病在太阴,则以里为主。

2当浮反沉,知已入脏,脉沉为里,再治其表,是为逆治。

一旦脉沉入脏,此与三阳外感先解表,则有区别,病在三阴,则以里为主,先保中气(阳气),见里则知表。

脉沉为在里,是为阴盛之脉。

对比本条脉沉当温其里,是一定之理,此句话通用于三阴之病。

(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病在太阴,则先温里为主,对比则知)3脉法三十二,353页,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沉为在里,肾肝之脉俱沉,三阴之脉皆沉。

论;研究一下附子;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

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

其功多大,其争议就有多大,因普通人不懂医理,又不懂药性也,只听传说中毒死人,人人畏之,医家用药,也是尽量避之。

无知自用者,又确受其药害。

此处必须说明一下,是药害还是人过,不能冤枉救命良药,必当细研细论。

四逆汤,白通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标注,俱是生用,附子泻心汤,真武汤,附子汤,附子标注,俱是炮用,四逆汤是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小火煮大约60分钟以上,约等于240克,分温再服(两次或三次),一次约80到120克,说明控制饮量是可以放心大胆用的。

干姜附子汤和白通汤三升取一升,小火煮也得60分钟以上,取200克,两次分服,一次约100克。

茯苓四逆汤是五升取二升,也得煮一个小时以上,二升400克服七合140克,观此三方也是说明控制服用量和煮药时间,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生附子。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炙(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治证乃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候。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

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李可老中医四逆汤处方》

《李可老中医四逆汤处方》

《李可老中医四逆汤处方》李可470张汤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李可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老中医,自学成才,长年奔走在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因其自学成才,以致少一些院校派中医的规矩束缚;因其长年奔走于缺医少药的山区,故更少一些西药的干扰,更多一些鲜活的经验。

李老擅用温阳峻药救治危重和疑难病症,在方药用量上为最接近仲景的一代宗师。

我们对其2006~2007年收集的470张处方进行了用药规律分析,或可供同道借鉴。

1. 选方问题由于条件所限,我们选方多是连续1~2个月,然后有所间断,然后再连续1~2个月。

故我们选方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

因为我们的用药规律分析当中主要包括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分析两个部分,为了反映李老的一般用药经验,我们去掉了儿童的用药方剂,另外也去掉了丸散膏丹的特殊剂型的处方。

但其他选方均没有经过刻意筛选。

因此,笔者认为选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 用药频率分析表一: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N=470;剂量单位为克)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合并频率%1. 附子 374 79 81.44 9 300 乌附84.322. 乌头 25 5.32 26 10 303. 炙草 348 78 70.1 7 2004. 干姜 256 54 66.9 10 100 姜91.685. 生姜 155 33 48.8 5 1256. 姜炭 22 4.68 36.6 5 907. 肉桂 169 36 9.65 1 60 桂56.008. 桂枝 97 20 44.9 9 1209. 晒参 207 44.04 30 4.5 90 参75.1110. 红参 129 27.45 36.1 10 100 11. 党参 17 3.62 75 30 120表二:频率在20~49%的处方用药(N=470)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1. 细辛 182 38.72 43.62 9 75 452. 大枣 157 33.40 18.2 4枚 30枚 12枚3. 白术 150 31.90 74.27 20 125 454. 麻黄 117 24.68 10.59 3 80 15-455. 茯苓 114 24.25 44.2 10 120 456. 北芪 112 23.83 165 18 500 1207. 生半夏 110 23.46 49.6 20 75 45表三:频率在10~19%的处方用药(N=470)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1. 灵脂 89 18.94 31.70 3.3 1002. 当归 81 17.23 35.74 6 503. 牡蛎 78 16.59 30.70 10 454. 肾四味 77 16.38 29.40 9 100 305. 龙骨 76 16.47 30.13 10 45 6. 山萸 74 15.74 75.40 30 1207. 磁石 63 13.4 29.90 10 458. 葱白 61 12.98 4.57寸 3寸 10寸9. 赤芍 53 11.27 41.46 10 45 10. 五味 52 11.06 27.70 6 5011. 白芍 49 10.42 42.20 10 90 453. 用药频率讨论李老学术上崇尚仲景,自学医始,即“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认为汉唐后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仲景之旨,倡导“重疾沉疴,师法仲景”。

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类方四逆汤是论中温法的运用,为少阴阳虚寒甚的主方。

这一类方以姜、附为中心,其变通加减,随阳虚阴盛的病机不同而化裁。

陶晋潜用本方治疹逆证2例。

例1,一小儿患病已5天,体温35.6C,咳嗽流涕,无热恶寒,肢冷贪睡,呕吐痰水,大便稀白,呼吸徐缓,心跳较慢,面色晦白板滞,额耳发际略现灰疹,是属真阳不足,阴邪内踞,正不胜邪,疹毒内陷,急以回阳救逆,透疹达邪。

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2.4g,麻黄1.8g,细辛0.9g,法半夏4.5g,厚朴2.4g,杏仁、贝母各9g,橘红、桔梗、牛蒡子、蝉衣各4.5g,葱白头8支,灶心土60g,水煎,不拘时间频与饮服,药后得汗,咳转剧,夜烦,吐止,手足转温,精神较振,体温38.8℃,胸腹背部疹透色红,四肢臂部未透,继用麻、附、升麻、连翘、桔梗、桑皮、杏仁、橘红等同上服法,药后体温升至39.6C,疹郁全身,色红舌润,表现为虚寒转热之证,续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前后4天治愈。

例2,为阳微阴盛,气弱厥逆,疹毒内陷,用四逆合麻附细辛加黄芪、党参等,再合苯甲酸钠咖啡因、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取得显效。

四逆汤本方是这一类方的基础,也是以姜、附为主药的加减化裁的典范。

它的变通加减是:通脉四逆汤是为阴竭阳亡之证而设。

许云斋用本方治格阳2例。

例1,一“风湿”患者经西药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中药银翘散、柴葛解肌汤,病不已而出现但欲寐等少阴格阳证。

予附子1.5g,干姜2.4g,桂枝0.9g,黄芩2.9g,甘草1.5g,煎冷服。

药后即索食,续进1剂,药后半夜发冷发热一阵,额上胸部微汗,后安睡至晨热退身凉而愈例2,一重感冒患者,经用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数日,热终不退,予姜、附、草三药煎冷服,药后6小时诸症痊愈。

马英萃用通脉四逆汤治藏结1例。

病者因食果饵而引起腹痛,发自两胁,下趋少腹,自申至戌,疼痛如掣,辗转呻吟,举凡内服外敷药不效。

面色青黄,额上微汗,言而微,呻声弱,手足冰冷,外肾收缩,舌白无苔,脉沉微。

?四逆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四逆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四逆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四逆汤(《伤寒论》)【组成】制附子15~30g 干姜9g 炙甘草12g【用法】加水久煮,以不麻口为度,分3次温服,1日量。

【主治】少阴阳虚,四肢逆冷,恶寒踡卧,神疲欲寐,脉沉微者;中焦虚寒,或吐或利,或吐泻交作,脉迟弱者;误汗或过汗亡阳,恶寒汗出,舌淡苔白者。

【证析】肢冷脉微,或吐或泻是此方主证;少阴阳虚,是此证病机;其余征象是阳气衰微的辨证依据。

少阴阳虚,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逆冷;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欲绝;中阳衰微,升降失调,故或吐或泻,或吐泻交作;不能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

若素体阳虚而误汗、过汗,表卫阳气随汗外泄,则呈恶寒自汗,上述见证反映阳气不固与阳气衰微两种基本病变。

【病机】少阴阳虚,四肢逆冷。

【治法】回阳救逆法。

【方义】根据“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阳虚阴盛以致肢冷脉微,法当回阳救逆,振奋欲绝微阳,本方即体现这一法则。

附子大辛大热,回阳力量很强,使少阴之阳振奋,阳气能达四末而肢冷脉微之证可除。

干姜温中散寒,使脾阳得温,能运化水谷而下利清谷之证可愈。

干姜与附子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甘草补元气,通经脉(缓其挛急达到通脉目的),利血气,并能制约干姜、附子之猛峻,成为有制之师,合而成方,能呈回阳救逆之效。

此方药简效宏,是较好的古方之原著在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各经均曾用过本方。

太阴用此以温中焦之寒,少阴用此以温命门之火,厥阴用此以回四肢之厥,太阳用此以救过汗亡阳,说明本方擅长振奋阳气,专为五脏功能衰竭而设。

或谓此方药仅3味,而谓能治五脏阳气虚衰,是否言过其实?须知五脏之阳皆根于肾中元阳,方中附子是温煦肾阳佳品,通过温煦元阳,则五脏阳气之来源不乏,虽温一脏而五脏皆受其荫。

何况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四逆汤

四逆汤

四逆汤
【方剂名称】:
四逆汤
【方剂出处】:
《伤寒论》
【方剂歌诀】: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方解】:
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回阳之力;佐以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的方剂。

【配方组成】:
熟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1.少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阳证。

四逆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四逆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四逆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应用导读】阳者,阳热,主动,司温煦;阳之于人,既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太过者为阳热邪气,可演变为热证;不及者为阳化不足,可演变为寒证;又气可化阳,阳生于气;阳虚者,阴寒加气虚。

阳虚证(即寒证十气虚证)以手足厥逆,蜷卧,畏寒怕冷,倦怠乏力,或神志昏厥,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为主要表现,辨治阳虚证的表现不一定都具备,只要具备其中症状2个或2个以上,即可辨为阳虚证。

【方药解读】四逆汤是辨治阳虚证的基础代表方,由甘草炙、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5g)所组成;方以温壮阳气为主。

运用四逆汤,若是辨治阳虚证,最好用四逆汤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寒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附子、干姜用量;若辨治以气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甘草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1)附子味辛、甘,性热。

辛热旨在壮阳,辛甘旨在补阳,辛甘热相济温阳为主,补阳为次。

(2)干姜味辛,性热。

辛热温散,辛热透达,辛热通畅。

(3)甘草味甘,性平。

甘以补益,偏于益气;甘以生津,偏于益阴。

2.药用配伍(1)甘草与附子:两甘相济旨在补益,辛甘化阳旨在补阳。

(2)甘草与干姜:辛甘相济旨在化阳补阳。

(3)附子与干姜:两辛相济旨在温阳行散,辛甘化阳旨在壮阳回阳。

【合方思路】1.阳虚证与脾胃病证(1)阳虚证与脾胃郁热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阳虚证伴有脾胃郁热证如胃痛灼热,不思饮食,烧心。

对此既要治阳虚证又要治脾胃郁热证,可选用泻心汤和栀子厚朴汤与四逆汤合方,方以泻心汤和栀子厚朴汤清泻脾胃郁热,以四逆汤温壮阳气。

合方组成: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14g,厚朴12g,枳实4g,生附子5g,干姜5g,炙甘草6g。

(2)阳虚证与脾胃虚寒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阳虚证伴有脾胃虚寒证如胃痛,不思饮食,喜热怕冷,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对此既要治阳虚证又要治脾胃虚寒证,可选用理中丸与四逆汤合方,方以理中丸温补脾胃,以四逆汤温壮阳气。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医案 道医网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医案  道医网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医案道医网【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9)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91)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2)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5)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4)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3)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4)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2)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7)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8)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89)13.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5)【组成】四逆汤:生附子10g 干姜4.5g 炙甘草6g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加人参10g【煎服】水浸30分,煎40分,约600ml,分3次服,或频频饮服。

【功效主治】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畏寒,下利清谷,四末不温者;或大汗出,或呕吐、腹泻剧烈,出现手足厥冷、脉沉微细等亡阳症状者。

上症至四肢厥冷,躁扰不宁,脉不起者,四逆加人参汤证也。

【加减】1. 兼脉微欲绝,面赤,干呕,咽痛等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者,倍附子、干姜量。

(通脉四逆汤)2. 寒极格热,药难入口者,加童便、猪胆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阴阳俱虚,阴阳将脱者,加人参、熟地、当归(景岳六味回阳饮)。

四逆汤(古方学习)

四逆汤(古方学习)

四逆汤(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干姜,附子。

【经典方证】
本方出自《伤寒论》,其方证原文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本条原文论证言简意赅,语气恳切,毫无含蓄之义。

脉沉者,急温之,即可领略其义。

此条肯定是少阴寒化证无疑。

至于少阴寒化证的症状还有哪些?诸如四肢逆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畏寒喜卧,神情欲寐,脉沉迟或沉微者:应速速使用“温法”,适宜四逆汤治疗。

所谓四逆,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

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适用人群】
除四肢厥冷外,并伴有神疲欲寐,下利清穀,舌淡苔白滑,面色苍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光音流中医师团队认为,在我们国家,不管南方、北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把「四逆汤」作为保健用方,《伤寒论》里面,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长期跑方可以消除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寒邪。

可以调整元阳,使其不受损伤,也可以延年益寿。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心肌梗死,心衰,休克,急慢性胃肠炎,水肿,胃下垂,也可用于麻疹逆证,阳虚发热,喘证、食管痉挛,白细胞减少症,毒血症,或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等辨证属于阳衰阴盛的多种疾病。

四逆汤,附子类方

四逆汤,附子类方

四逆汤,附子类方一:四逆汤《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r /> 《伤寒论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2、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3、茯苓四逆汤〈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培训学习资料-解构四逆汤-2022年学习材料

培训学习资料-解构四逆汤-2022年学习材料

四递汤证中的菊证-经-甘草和核心药物组成的药基证-方-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眉图-甘草干姜汤-甘草麻黄汤 ●-栀子甘草基-柴胡甘草基-大黄甘草汤-黄芩甘草基-知丹甘草汤-石膏甘草基-桔梗甘草基-茯苓甘草基-18
四递汤证中的菊证-疫-附子-方-《伤寒论再发掘》-眉图-附子在个体病理学上的药能:反发汗,反吐-泻。强力保 人体却管内成分,促进肾脏排水,-改善阴性病态。-《重校药徵》:附子证-恶寒与恶风,胸痹、腹痛、小便不利、下 ,-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手足厥冷。-19
四遂汤美方的形成过程-经-四逆汤方-尾台榕堂:四逆汤证-眉图-四肢厥逆,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小-便清利者 -四肢厥逆(干姜附子),身体疼痛(附-子甘草,下利清谷(附子干姜),或小便-清利(甘草干姜)者。-28
四遂汤美方的形成过程-四进汤-经-眉图-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29
四递汤美方的形成过程-四逆汤临床友用-经-眉图-以腹肌软弱、精神疲惫、形寒肢冷、-脉像沉弱为目标,治疗各种 样(发汗后、-泻下后、失血后、手术后的体能虚弱者。-30
“见病知源”-经-方-徐灵胎:“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通-函-形矣!”
深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疫-方-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踞-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 。-徐灵胎《伤寒类方》-徐灵胎1693-1771年,1759年著书《伤寒类方》,提出-“以方类证,方不分经 。
四递汤证中的青证-经-干姜-方-函-反发汗-手足厥冷-反吐泻-咽干烦躁-抗血管内水分的减少-吐逆下痢
四递汤证中的菊证-经-甘草的菊证-方-甘草能够治疗各种急性疼痛,心脏的剧-眉图-烈跳动,神智的极度兴奋、紧 ,肌肉的-过度痉挛,癔病癫痫的发作,以及由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的昏厥与肢冷等等病症。-16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附...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附...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附...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附子5~10克(生),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附子先煎1小时,再加其他药物同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速记歌诀】四逆汤用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吐泻腹痛脉沉细,回阳救逆用此方。

【功用】温阳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证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下利腹痛,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

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加减】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莲皮、茯苓、泽泻。

【方论】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

方名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侯。

本方解四肢逆厥,使阳气疏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

钱潢日: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厥源集》卷四)。

干姜为臣药,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

《本经疏证》卷十说: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

附、姜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

但二药过于温燥,恐伤阴液,因而以炙甘草为佐,调和诸药,以制约附、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之弊。

此外甘草配干姜又可温健脾阳。

脾阳得健,则水谷运化正常。

如此则脾肾之阳得补,先后天相互滋助,以建回阳救逆之功。

若服药后呕吐,可用冷服法。

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气反者……温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法。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配伍甘温益气之药,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1.通脉...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1.通脉...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1.通脉...
1.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
2. 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
3.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
(1)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
(2)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黄、白术
(3)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黄(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
5.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
6. 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
7.《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黄、桂心
8,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一、四逆汤类方1、大回阳饮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姜、肉桂、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大补元气。

主治:阳虚重症。

2、潜阳封髓丹方源:郑钦安创立,云南吴氏发挥组成:附子、肉桂、炙龟板、黄柏、砂仁、龙骨、牡蛎、紫石英、骨碎补、细辛、炒白术、甘草。

功效:扶阳潜阳、镇纳收敛。

主治:阳虚,慢性虚火证。

3、吴萸四逆汤方源:云南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乌药。

功效:回阳救逆,温肝顺气。

主治:阳虚肝寒证(水寒土湿木郁),脾肾阳虚证加肝气郁结证。

4、急救回阳汤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附子24克(大片)党参24克干姜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功效: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汤组成:生附子(炒黑)3钱,川椒(炒黑)2钱,淡干姜2钱,葱白3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功效:齐通三焦之阳,急驱浊阴。

主治: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

摘录:要点: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则灰滑。

叶天士论肾厥:肾厥,由背脊而升。

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

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

肾厥汤:附子、干姜、花椒、葫芦巴、半夏、茯苓、姜汁。

椒附苓桂术远汤: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术、远志。

以上两方治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

椒附乌梅大半夏汤:花椒、附子、乌梅、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

(椒附:治肾气上冲;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通补阳明;乌梅、花椒、人参、干姜、附子:乌梅丸法,治疗厥阴。

)——此方治冲气攻痛,从腹而上者。

6、茵陈四逆汤方源:《伤寒微旨论》卷下。

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功效:温阳除湿退黄。

主治:阴黄。

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

阴黄。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

7、实脾散(实脾饮)方源:《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半两。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

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方义:《医方考》: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姜、附子之辛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

《金鉴》: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8、附子理中丸方源:《局方》卷五。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姜(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

功效: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二、附子类方1、补坎益离丹方源:《医法圆通》组成:附子桂心蛤粉甘草生姜功效:温阳养心。

主治:心悸,唇口紫绀、肢冷。

2、茵陈术附汤方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附子、茵陈、白术、干姜、甘草(炙)、肉桂(去皮)。

功效:温阳利湿退黄。

组成: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3、温心通方方源:吴荣祖科研方组成:附子、肉桂、三七功效:温阳强心、活血通脉。

主治:阳虚心悸、心痛。

4、洗心汤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附子3克人参30克茯神30克半夏15克陈皮9克神曲9克甘草3克附子3克菖蒲3克生枣仁30克功效:通阳扶正,化痰开窍。

主治:阳虚阴盛,肝郁气滞,痰浊壅积,致患呆病,终日不言不语,不思饮食,忽歌忽笑,洁秽不分,亲疏不辨者。

5、参附汤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附子、人参功效: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义: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

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

但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6、参附龙牡汤组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炙甘草。

功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潜阳、敛汗,扶正固脱。

)主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

7、沉香散方源:《圣惠》卷七。

组成:沉香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茴香子半两。

主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饮食。

方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热酒调下。

8、小续命汤方源:《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功效::扶正祛风。

主治:正气内虚,风邪外袭。

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

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

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

八风五痹,痿厥。

产后中风。

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方义:《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

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

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

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

《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

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

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9、三乌汤方源:吴荣祖老师经验方组成:附子、草乌、川乌、细辛、桂枝、麻黄、甘草。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重症痹证。

关节顽痛麻木、肿胀变形、四肢逆冷。

10、右归饮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2-3钱或加至1-2两,山药(炒)2钱,山茱萸1钱,枸杞2钱,甘草(炙)1-2钱,杜仲(姜制)2钱,肉桂1-2钱,制附子1至3钱。

功效:温肾填精。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痠痛,气怯神疲,大便溏薄,小便频多,手足不温,及阳萎遗精,舌苔淡薄,脉象沉细者;阳虚咳嗽;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肾虚火衰,晕坠而痛;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11、地黄饮子组成: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沈迟细弱之喑痱证。

方义:本方主治喑痱证。

“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

其证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刘河间选用滋补肾阴的干地黄为主。

王晋三曰:“饮,清水也。

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

陈修园曰:“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降逆。

”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12、全真一气汤方源:《冯氏锦囊·药按》卷二十。

组成:制附子、熟地、麦门冬、白术、牛膝、五味子、人参。

方歌:全真方意本归藏,术附人参配地黄,妙入麦冬牛膝味,相生相胜济坤阳。

功效:滋阴救火。

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

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