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5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5张PPT)
主要内容: 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
人性观: “性善论”---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人格观: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的影响 地位仅次于孔子
儒家:荀子
1、思想主张:
a.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论 ① “天行有常”, ② “制天命而用之” b.人性论:“性恶论” c.政治思想: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提示:大动乱形势下急需稳定社会、安抚人心,儒家学 派 “仁”“礼”等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 盾,受到人民欢迎,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儒家学派顺应 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 要,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作用。
墨子简介
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著 有《墨子》一书。墨 家学派组织严密:成 员称为墨者,领导人 称为巨子。墨子门下 弟子众多,他们对巨 子都绝对服从,并为 之赴汤蹈火,在所不 辞。
跟踪训练
1、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 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 发展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 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第2课
课标要求: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何谓“百家”?何谓“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条件是什么?
1、根本的原因: 战乱纷争和社会大变革的局面,促成了 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春、战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
材料二: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想一想:
墨家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不 同?
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 思想?
①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非攻”的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这则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持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学以致用
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B 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同意谁的观点?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2、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 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请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 什么思想观点?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 观点?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289), 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 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邹(今 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 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 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 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 篇。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墨子与孔子“仁”的区别
墨子的“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 一切人,是无等差的爱。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 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 想有何区别?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教为主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尊王贱霸 王霸兼用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 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 “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 动主要是“上说下教” 。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 (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相 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 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 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主 要思想存于《墨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秀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秀课件

A
训练4(2014海南)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D
训练5(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 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 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二.荀子思想 (1)人性论:人性本恶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 民而霸”(“仁义”“王道”)
(2)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治国:礼法并施
(4)君舟民水
地位: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综合儒、道、法)
讨 论: 儒家三子思想有 何异同?
同: 道德:爱人、仁政、仁义 政治:为政以德、仁政、礼教为主
A
四.韩非与法家
“法”、“术”、“势”结合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替君主做参谋) 变法革新 法不阿贵
思考.韩非的“法治”与我们今天的“法治”思想有何区别? 韩非:统治阶级用来镇压人民、加强专制王权的手段 (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 今天:维护人民利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训练1:(2016上海)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 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巩固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 其弟子,这体现了 B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3.理解: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品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品课件
——《孟子· 公孙丑上》
(4)“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正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 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 公孙丑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主要学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韩非子 墨子 孙膑
孟子 荀子 庄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孟子小档案
年代: 战国
国籍: 鲁国
1.仁政 (核心) 学说: 2.性善论 3.义利观
材料四:“礼者,法之大分也,类(法 之律例)之纲纪也。”
礼法并施
——《荀子· 修身》
荀子的思想(唯物主义者)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性恶论(后天教育)
4.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儒家异端)
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根于 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 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 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百家争鸣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纲分解】: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条件?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问题1:阅读教材第10页阅读与思考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时代——具体表现:1、经济: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2、政治: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②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3、文化:①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②士人阶层壮大、活跃,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拓展】: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称为“亚圣”。

(2)思想主张:①核心:“仁政”学说——A、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B、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C、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②主张人性本善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百家争鸣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百家争鸣

法家 韩非 战国 中央集权观;改革观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 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说
宇宙观:“齐物”,万物本质相 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 同
探求真理的信心。
人生观:“逍遥” “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
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 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
自然观: “天与人不相胜”,人要 评价: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老子更 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为消极,代表是战国中期没落的贵族
政治观: “仁政”学说 思 想 学 说
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人格观: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影响
《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 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探究: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主张?
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 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 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 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 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 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 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 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 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3、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 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墨子 D. 荀子 4、右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 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 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 “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 同维护君主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 河边上知道的。
法家:韩非子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 贵族世家,可是他的 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 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 采纳,却被当时韩国 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 所赏识,并专门发兵 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 人才夺了回去。为了 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 发动了一场战争,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 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 同与天子。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 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 能任,奈天下何?”
恃” 天与人“不相胜”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 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 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 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 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万物一齐, 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 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5、孙膑与兵家
孙武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马陵道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 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 “减灶”之计诱魏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 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庞涓 自杀。
你爱”同墨“意子非他的攻们观”的等点观主代表张点有了吗利劳?于动你缓人觉和民得社的应会利矛益该盾,如,其何维“评护兼 价和平墨。子但的无思等想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 地墨期位子战的的乱上思,升想人。民为渴什望么和能平成;为生产战力国的时发期展的,显劳学动者呢?
3、庄子与道家
“齐物” “逍遥”“无所
三、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 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 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儒政、道哲、法变革”
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 的快乐
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
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 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 人报以爱利吾亲也”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 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身 寿;幼弱孤单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 长其身”
材料解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 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庄子·秋水》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醒 来后,庄周已分不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 摸摸自己挺挺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 他很纳闷,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代表 人物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历史地位
孟子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舍生取义,“亚圣”, 先义后利 传统文化
荀子 礼法并施 性恶论
天制用行天之有命常而,百 集家 大思 成想 者
材料解析
材料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无为、逍遥 仁礼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非攻 懂得战争的规律 严刑峻法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解读: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 在 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 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 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 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 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爱和平、反对战争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自习说话的现象?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原因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新兴地主 阶级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大夫崛起,各诸侯国争霸, 竞相招揽人才; 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不同阶级代表 著书立说,
二、诸子百家
1、孟子、荀子与儒家
评价:符合建立中央分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
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
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
执也。
——《韩非子·定法》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 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觉得谁的观点有道理?
问题探究
以下言论分别是谁的主张?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 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 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 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 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 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 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 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
在面对战乱纷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 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2、墨子与墨家 “兼爱”“非攻” “尚力”“节用” “尚贤”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手工业者的利益。
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 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 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 正是全面、彻底、果断 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 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 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 集中统一的中央极权秦 王朝。
4、韩非与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