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优势

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经济联系密切。二、长三角的优 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 劳动力供应基地;三、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

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时确立的目标。

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 的建设,势必将 大力推进跨江联 动发展,把区位、 资源和市场组合 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加快推进 安徽的区域、城 乡协调发展。
空间格局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囊括了合肥、芜湖、马鞍 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九市全境的以及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 2008年,该规划区人口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818亿元,分别占安 徽省的45%和66%。 而根据规划从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现状、资源 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 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体制改革

政府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金融、土地 管理、对外开放等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采取更为 灵活的政策措施,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探索加强土地 管理的有效办法,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 策,开展价格改革试点,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 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争取中央 在财政、金融、投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鼓励产业有序转移与科学承接。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 门、长三角及其他省市的合作,共同推进科学承接产 业转移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等)
皖江城市带经济建设成果
据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 显示,2015年,皖江示 范区生产总值达到 14639.3亿元,增长 9.6%;引进亿元以上省 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 5891.5亿元,增长 14.3%;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95.3亿美元, 增长12.3%,大大超过 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
皖江城市带
——全国首个以“产业 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 划
皖江城市带概述:
2006 年,国家将皖江城 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 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 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 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 转移。如今,安徽9个皖 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 占全省的70%以上,其 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 60%。沿江先进制造业、 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的自主创新特色愈加鲜 明,为设立国家级示范 区奠定了基础。
目录解读
战略定位 空间格局 区位优势 园区建设 产业升级 体制改革 自主创新
基础设施
战略定位

安徽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进行了明确 的定位,其中具体包括四 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 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 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 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地。
产业升级



皖江城市带明确目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从大力 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 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 业。 根据规划,产业承接主要是两块区域。第一块是芜马 巢产业集中区:依托巢湖市、马鞍山市,利用皖江北岸深 水岸线资源优势,重点在无为、和县沿江一带规划建设承 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技 术等产业,推动芜马巢组团式发展。 第二块是桐池枞产业集中区:依托安庆市、池州市、 铜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接空间大的优势,在长江沿岸共 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有色金色深加工、石油 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各市产业合作、联动发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自主创新

皖江示范区的建设,将自身在部分优势的产业方面将 重点打造。加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 汽车、机械设备、家电、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和电 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吸纳一 批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实施一批标志性创 新工程,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引 领产业集群式承接。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完善 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 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推进自主研发合作。
“一轴”“两核” “两翼”

其中“一轴”包括安庆、池州、 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 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 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 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 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 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 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 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 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 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 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 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 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皖江城市带概述:

2010年1月12日,国务 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安徽沿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 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 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 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 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 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基础设施

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 长近300公里,并且岸线的利用空间广阔。劳 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全省常年在外 务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 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 1/2到2/3。皖江城市带还是科技资源密集区, 占有全省70%以上的科教资源。(中国科技大
园区建设


皖江城市带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 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园区硬件基础设施 进一步夯实,市辖开发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县 域开发区全部实现“五通一平”,管网配套全面改善。 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管理 与服务日趋完善,软环境不断优化。 规划将通过三个途径来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增强产业承接 能力。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 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 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