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
简述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经济法三大原则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社会本位原则社会本位原则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由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调整原则,就表明经济法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价格水平、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产品质量控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调整时都必须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与此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一)公平原则经济法上的公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主体地位平等。
主体地位平等是经济公平的前提条件,无主体地位的平等就无公平可言。
2、交易机会均等。
交易机会均等是经济公平的基本内容。
它一方面要求经济法所提供的交易机会必须向所有经济法主体开放,另一方面要求经济法不得为某一或某些主体提供独占市场的机会。
3、权利义务对等。
权利义务对等是经济公平的核心内容。
经济公平要求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是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等值性的必然要求。
(二)效率原则同公平原则一样,效率原则也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公平、自由、正义、有序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高效的社会。
没有效率的社会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为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公平效率,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只要效率而不要公平,最终会降低效率;只要公平而不要效率,这种公平也很难维持长久。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当代人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反思,表达了当代人的一种发展观,也反映了当代人的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适度干预原则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也是经济法最重要的原则。
在理解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之前,我们必须对国家干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由于市场是有缺陷的,因此,运用国家的力量对这种缺陷进行修补是一种客观的需要。
首先,国家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国家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根据历史经验,没有一种国家可以排除支配的因素”[3],而这也正好反映了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
因此,国家和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国家干预是必须的。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即使不存在疏忽,公共政策仍要求,只要是由于进入市场的具有缺陷的产品造成的对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就要承担责任”[4]。
按照传统的法律思维,承担责任还需在主观上有过错,因此,要使不存在疏忽的市场参与者承担责任,国家的干预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最后,国家干预也是有用的。
这一点早已经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发现利伯维尔场不是万能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在转轨之后,发现完全放任不管绝对会是一种错误。
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伴随着国家的存在而存在的。
所不同的只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范围、目标和价值不同”[5]。
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干预,而是国家如何干预。
鉴于“政治权力能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6],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国家干预的“度”。
我们认为,政府应适度干预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定,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什么叫适度干预?我们认为,“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或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7]。
无可否认,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甚至有滑入主观主义的危险,但毕竟有一些基本面是可以把握的:(1)适度干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干预。
我们强调国家干预,但是是在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基础上进行的介入,而不是对传统的国家统制的回归。
背离市场规律的干预,是行不通的和注定要失败的。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作者:朱田伦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0期摘要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是完善经济法基础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内容进行了持久而广泛,观点不一。
不可否认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贯穿于经济法实践运作的全过程,对经济法规则起指导作用的根本性准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适度干预、有效竞争、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关键词基本原则适度干预有效竞争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朱田伦,湖南省高支队。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091-02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是完善经济法基础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没有经济法的专门法典,其基本原则散见各相关经济立法文件中,故而只能以经济法理论存在。
当前著作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内容的较多,但是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贯穿于经济法实践运作的全过程,指导经济法规则制定的准则,因而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原则是人们说话行事的准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贯穿于经济法实践运作的全过程,对经济法规则起指导作用的根本性准则。
经济法基本原则有四个属性:一是国家干预性,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产生和形成于国家干预经济这一特定条件中;二是普遍性,经济法基本原则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过程,既有静态适用,也有动态适用;三是决定性,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决定经济法的具体体系和内容;四是指导概括性,经济法基本原则不同于经济法规则的具体性,基本原则对现实具有理论指导性,且必须具有高度概括性。
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是完善经济法基础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没有经济法的专门法典,其基本原则散见各相关经济立法文件中,故而只能以经济法理论存在。
我国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理论颇多,但并没有统一的观点。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是调整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调控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一方面与行政法的关系很密切;另一方面又与民法、商法的联系很密切。
经济法既有调整纵向关系的法律规范,又有调整横向关系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是公法,侧重于调整政府平衡协调济生活中发生的政府与商事主体间的关系,强调政府与商事主体间责、权、利、效的一致性。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以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为标准,对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即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部门之一。
在经济法法律部门中,又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子部门,包括: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它们有机联系地统一整体为一部多层次、门类齐全的经济法。
探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需要凭借法理关于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和法律概念是构成法的三要素,没有具体法律规则时,可以藉助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解决现实中发生的法律现象,此即法律原则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调控能力之功能和作用。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亦即在经济法的法律创制和法律实施中所应遵循的基本的法律原则。
精确定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经济法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经济法运行的基础;同时,在经济法的执行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也是贯彻执行经济法的基本保证。
一经济法现状以及经济法概念诸说如今,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它从原来的民商法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国家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只要是有自己的特定调整对象,那么它就是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
对于经济法的概念来说,中国学者就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国家协调说”“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纵横统一说”“国家调节说”“国家调制说”“需要国家干预说”等①。
试析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试析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论文摘要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和建构经济法体系的依据,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主要论述经济法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社会整体利益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释义“原则”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inciPium,译为“起源、基础、准则,”按汉语的词义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
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所下定义:所谓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本真理或准则,一种构成其他规则的基础或根源的总括性原理或准则”。
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体现发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周作翔教授认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周旺生教授认为,法律原则,就是体现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原则,是法的原则体系的上位阶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一切经济法规中,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始终起指导、规范、引导作用的总括性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诸多经济法原则中更具根本性的经济法原则,它最为充分地展现着经济法主要价值并最为集中地承载着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它是经济法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基准,是经济法体系内具有最强普适性的原则,是经济立法的基础,是执行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管理、处理经济关系的依据,对经济立法、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所有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律行为都以它为基础展开。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二、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和确立标准(一)我国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观点我国经济法学已有20余年发展。
经济法基本原则解读——以社会整体利益本位原则为例

经济法基本原则解读—-以社会整体利益本位原则为例法1106 1104000602 乔剑玮内容摘要:经济法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创立一直受到包括民法和行政法研究学者的诘难,并与另一门新兴法律部门--社会法纠缠不清。
经济法学者一直致力于严格区分经济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并且逐渐建立了完整的经济法体系。
在经济法体系中,整体观作为核心本位思想,在经济法的研究发展方向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法体系中最基础的基本原则环节中的原则之一的“社会整体利益本位原则”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原则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立法和经济法执法制度等相关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法律起源社会利益整体利益绪论经济法的定义,学术界比较赞成的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关系的部门法,其产生的时间,存在着众多争议,而其产生的地点,即经济法词源之所在一般认为来自法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再起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分配法与经济法”[1]的论题。
但是,在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否有“经济法"这个特定名词的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真正的设定出一部纯粹的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或法典,因为国家的经济在那是看来都是统治者操纵和摆布的工具。
因此,经济法真正产生发展直到成熟应该是在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而对于中国,毋庸置疑的是,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中国获得巨大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事情,具体的说,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事情。
1984年10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规模,中共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面简称《决定》),《决定》明确要求: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经济立法,制定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是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①。
在这一时期,国家在企业组织管理、社会团体管理、市场规制、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例如《财政法》、《预算法》、《金融法》等等.而经济法学这么一个新兴的法学学科,借此机会,也伴随着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经济法部门的蓬勃发展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法性和公正性: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保证法治的原则。
同时,原则的制定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公正、公平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因素。
2. 经济效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率的原则,即通过制定合理的原则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 自由与平等: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与平等原则,即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能够自由进行交易和竞争。
4. 公共利益保护: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充分考虑到公共利益的保护,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防止市场失灵和不正当竞争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5. 可预见性和稳定性: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具有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即原则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以便市场主体能够根据原则来制定合理的经济行为规划。
总的来说,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应当综合考虑法律合法性、社会公正、经济效率、自由与平等、公共利益保护以及可预见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原则的确立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摘要:我国经济法经由四十年的发展,在理念、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成了诸多的价值共识,经济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但是,在经济法基本原则方面仍存在探讨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试图总结出经济法具体的基本原则,即适当干预原则、社会本位原则、适应性原则。
关键词:经济法;标准;基本原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律规则、经济法宗旨和价值的集中反映与表达,是经济法本质与精神的高度抽象,在整个经济法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经济法的理论构建与经济法的实施起着本源性的指导作用。
鉴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性,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不能是盲目的、任意的,必须依据一定的方法或标准,否则既不能反映出经济法的本质,又失去了经济法基本原则应有的指导性与准据性。
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张守文教授提出了三个确立标准,即“高度标准”、“普遍标准”和“特色标准”[1];史际春教授提出了四个确立标准,概括为“属于法的原则性规范”、“不能与经济法的宗旨或特性相混淆”、“属于经济法特有原则”、“需贯穿于整个经济法”[2]。
从以上学者所确立的标准来看,不难发现,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应为,第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法律原则,这是区别于法律原则与非法律原则的关键;第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属于经济法特有的原则,这是区别于民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原则;第三,经济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于整个经济法领域的原则,这是区别于反不正当竞争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反垄断原则等局部性法律原则。
由此,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应以这三个标准为纲领,总结归纳出能够充分体现经济法理念、功能和本位的基本原则。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背后渗透着经济法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部门法地位的确立,也取决于它具有独立部门法意义的基本原则[3]。
因为一个法律部门之所以独立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法律部门有区别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是指规范国家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法律规定,是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律体系。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法律约束原则经济法的第一基本原则是法律约束原则。
这一原则确立了法律对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规定了一切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经营,不得违法从事经济活动。
法律约束原则是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二、市场调节原则市场调节原则是经济法的第二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其基本原则是竞争自由、价格合理、资源配置有效。
根据市场调节原则,国家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原则是经济法的第三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公平正义是确保每个经济主体享有平等的机会,遵循公平的竞争和交易规则,实现社会正义和共享发展的基础。
经济法在规定经济行为时应当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保障全体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权威原则法律权威原则是经济法的第四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规定了国家法律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所有经济主体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尊重法律权威,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法律权威原则是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五、效益平衡原则效益平衡原则是经济法的第五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
效益平衡原则要求各方在经济活动中平衡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辅相成。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经济法体系之中,是规范经济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石。
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法律体系的良性循环。
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

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根据法理学原理:
(1)初始性和根本性经济法原则应当体现经济法最基本的内容、最根本的含义,体现经济法的本质特征,成为整个体系的基本框架支柱。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用来指导经济法立法、执法、司法,可以作为自由裁量的依据,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弥补法律漏洞。
(2)普遍性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及经济法的各个分支领域都应当适用,贯穿经济法各项制度的始终。
(3)抽象性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是从经济法所调整的广泛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纲领性规则,体现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具有比一般规则更高的抽象性。
它既不设定其适用的特定事实状态、行为模式,也不设定任何具体的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法律后果,它只是为国家的调节行为设定一个基本的方向、划定一定的范围。
(4)特色性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反映经济法特有的价值目标,体现经济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特征。
不是与其他部门法所共有的原则。
不能将法的一般原则直接转化为经济法的原则。
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内容(一)

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内容(一)
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1.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经济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保障各方的公平权益。
•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交易和竞争时,应当遵循公平的规则,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公平原则的核心是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公正竞争机会,遏制不正当的市场行为。
2. 自由原则
•自由原则是经济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享受自由的经济活动权利。
•经济法允许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经济行为,包括自主选择交易对象、决定价格、选择经营方式等。
•自由原则的关键是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行动权,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经济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经济活动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遵循法律的规范和限制。
•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体系,它的制定、实施和执行都应当遵循法治的原则。
•法治原则的核心是依法治理经济,保证市场秩序的公正、稳定和可预期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结: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公平原则、自由原则和法治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权益,自由原则要求市场主体享受
自由的经济活动权利,而法治原则要求经济活动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遵循法律的规范和限制。
这三大原则共同构成了经济法的基础,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制度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制度[摘要]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了循环经济法基本制度的性质、内容与基本价值取向。
其确立应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循环经济法的性质、立法目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科学的制度建构是基本原则的贯彻途径之一,《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内在需求确立了若干基本制度,但有关原则的制度化建设不强,规定过于原则化,责任体系不健全、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适应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一、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1.应反映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即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2.应体现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和根本的价值取向。
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应反映循环经济法的性质,体现经济和环境资源一体化思想。
即循环经济法是一部环境资源法与经济法交叉的专项立法,规范和调整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4.应贯穿全部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指导整个循环经济法立法、司法活动,作为循环经济整个法律活动的根本依据。
基于上述要求,可以把我国循环经济法特有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原则、循环经济责任原则、“3R”原则。
二、循环经济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一)公众参与原则在循环经济法中贯穿公众参与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公众是其推行的主体和强大的社会基础,公众能否积极参与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循环经济发展与实现的进程。
国外丰富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和循环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公众在参与决策、实施消费和进行监督等方面大大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并没有形成普遍的意识与氛围,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废物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和行动还有所欠缺,公众参与的领域、形式和途径都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公众参与的热情不高。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主权和国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
经济主权和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是指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得自由地行使此项权利。
(二)公平互利原则
公平互利原则是指所有国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充分和有效地参加解决世界经济、金融和货币问题作出国际决定的过程,并公平地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公平互利原则还要求追求实质性的平等,而非仅仅形式上的平等。
(三)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
国际合作以谋发展是所有国家的一致目标和共同义务,各国都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努力给予合作,提供有利的外界条件,给予符合其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的积极协助,要严格尊重各国的主权平等,不附带任何有损它们主权的条件。
扩展资料: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
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
制度大量出现,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
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国际经济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问题。
经济法基本原则

(1)普遍性,即经济法基本原则必须贯穿于经济法的全部实践过程,能够指导经济立法,规制经济执法和司法,并保障和促进经济守法;
(2)法律性,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其法律性反映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具有规范性的内容,换言之,即应具有体现经济法权力(利)义务运作之特性或要求的内涵;另一方面,法律性体现在其可以作为执法和适法之依据。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法律意义,即任何违反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行为,均会导致一种直接的法律后果,其行为被确认为无效。不会导致上述法律后果的原则,不应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概况
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目前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维护社会总体效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
2、“二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二,一是计划原则,二是反垄断原则。
(一)适当干预原则
适当干预原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域决定了适当干预原则应当成为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虽然学界目前对经济法调整对象尚未形成共识,但大都认为经济法主要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由此不难认为适当干预原则正回应和反映了经济法各项规则的本质特征,其成为经济法之基本原则顺理成章。
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大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缺失,这主要反映于:
1、将非法律的原则表述为一种法律原则,如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2、将法律的一般性原则表述为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如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依史际春、邓峰先生的观点,“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主要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公有制主导之经济活动主体所附的权利(力)、利益、义务和职责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等现象存在。”但是,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固然是经济法应当确立的一项准则,但其并未反映或体现经济法之特质,将其纳入其他部门法之界域,如行政法,同样也言之有据。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1)〔摘要〕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
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这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
经济法的三大原则,简明地表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取向;基本原则经济法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协调国民经济总体良性运行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经济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经济法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以此为起点提炼出能够体现经济法价值的基本原则,从而为经济法体系的构筑奠定基础。
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经济法的价值,指的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最终所追求的目标。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从哲学的高度对经济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作了概括,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它无疑是经济法学基本范畴的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
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围绕这一中心,它们从经济生活的不同部门、不同方面作出法律规定和阐述,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法体系。
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
经济法的价值也在于实现这些目标,并同时体现出经济法所有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应为协调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经济法也不例外。
实质正义是经济法正义观的独特展现。
行政法注重“程序正义”,强调的是程序公平促进实体公平。
民商法关心的是“形式主义”,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假设人格平等,只强调机会均等,而无法解决事实上的个体差别、收入差距、贫富分化,并导致机会不均等的一系列问题。
新时代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基金项目:文山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现行法律体系下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7WSY03)㊂作者简介:张世伟(1978-),女,汉族,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文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㊂新时代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张世伟(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摘㊀要:经济法基本原则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是经济法本质的体现,更是经济法的重要标志㊂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可推动经济法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也能基于现阶段经济法状态构建符合我国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论体系,以此实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㊂探寻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系统性参考意见,加强对整体利益的进一步维护,能强调效率与公平统一原则,实现经济法的持续性优化㊂关键词:新时代;经济法;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2.0670㊀引言我国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关注度较高,基本原则既是经济法精神的体现,也是经济法内容的概括,贯穿于经济法之中㊂强化对基本原则的深入分析和了解,能了解我国发展的本质,更能强化对依法治国方针的进一步体会,提升我国立法水平㊂当前社会各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并未形成统一共识,加强研究有利于揭示经济法的根本灵魂,也能在指导经济法创新过程中完善法学体系㊂1㊀经济法基本原则内涵与确立标准1.1㊀经济法基本原则含义经济法基本原则隶属法理学范畴内,探寻经济法基本原则需进一步加强对律法原则的认知与关注㊂经济法原则具备稳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以及义务,也并未明确界定相关的法律后果,但却是协调社会关系的机制㊂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法律原则是指法律的指导思想,本身具备本源性特点,会基于稳定性角度加强对政策的科学化分析㊂一般基本原则是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所有法律部门需要共同遵循的准则㊂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与法律部门的法律原则具备较高的相似性㊂感受经济法基本原则,发现其会贯穿于经济法中,法律法规优化与创新过程中,必须依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其进行科学化创新才能有效协调社会关系㊂由此可见,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与目标追寻,更是经济法创新的核心指导思想㊂1.2㊀基本原则确立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经济法中,是法律价值的核心体现,对法律制定具有指导性意见㊂了解基本原则确立标准,探究其特点,发现学术界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确立标准已形成共识㊂首先,具备特定性特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特有的基本原则,能体现其特色,更能表明经济法与市场经济间的关系㊂与经济法无关的原则不会纳入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较大区别,但也有较多联系㊂了解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特定性,能确保经济法的针对性创新和优化,也能区别经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㊂其次,经济法具备普遍性特性,经济法原则在贯穿于经济法过程中,会对经济法体系具有领导作用,能保护经济法的立法和创新,也会在司法监督环节得到体现㊂将经济法基本原则渗透到不同经济环节中,确保某些部门可基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实现科学化发展,能提升经济法的辐射力和影响力㊂故此,经济法会普遍影响所有部门㊂最后,经济法本身具备规范性特点,是经济法的核心体现,但又高于其具体规则,具有一定抽象性特点㊂将法律基本原则作为经济法创新的红绳,强化对其基本原则的规范化掌握,有利于经济法的创新㊂具体来讲,经济法基本原则需简单明了,既要保持适度性原则,也要充分阐述经济法的价值意蕴,才能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其持续性优化和创新㊂2㊀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2.1㊀经济规律原则经济法会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复兴息息相关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此为基本原则,有利于经济领域的进化,能确保经济法在经济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健康发展㊂首先,经济法遵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律,会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满足民众物质生活为准则,不断推动社会生产优化和创新㊂经济法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时,会兼顾国家以及个体的利益,从法律层面确保有效维护多方利益,以此助力我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真正构建民主化㊁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以确保在转型阶段迈向全新发展方向与新的发展高度㊂其次,遵循价值规律㊂价值规律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客观经济规律,想要真正助力企业自主经营,需要介入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公平,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确保构建以价格为主市场经济模式,对不法行为进行及时制裁㊂经济法必须客观反映经济规律,才能推动我国迈向新的发展台阶㊂最后,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我国经济法在不断发展中创新改革,不断为刺激生产力而努力㊂现在企业基于经济法构建正确的发展模式,明确长期发展方向,摆脱发展困境,能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㊂而经济法会对现代企业和多元个体进行保护,借助权威法律保护个体利益,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增强,更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㊂2.2㊀科学发展原则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强调为人民服务㊂经济法为净化经济环境而设立,其科学发展原则推动了经济法的持续性创新与优化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涵㊃36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盖自然㊁人口㊁社会保障等多个方㊂面强化对科学发展原则的深入认知和了解,发现经济法必须完善建设规章,净化法治环境,才能针对性治理不正当竞争以及垄断等现象,以此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㊂首先,科学发展原则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共进㊂协调是一种微妙自然的状态,人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共处,能利益共享,也能维护和平㊂利益本身具备一定盲目性,经济法不以维护利益为最终目的,期望协调利益冲突问题,并凭借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以此确保在我国转型时期化解劳资分配等社会问题,进而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多方的协调发展㊂其次,科学发展原则展现经济法的公平性与效益性㊂具备公平性的法律法规,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护,也是维护经济㊁效益㊁公平的核心手段㊂经济法能兼顾多方效益与多方公平,可充分维护诚实守信的主体㊂与此同时,经济法在强调形式公平以及个体公平的基础上,也重视分配的公平性,要求多元个体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法律法规,既要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而努力,也应借助经济法采用科学化引导手段,调和市场矛盾,兼顾各方利益,避免部分主体因利益而迷失发展方向㊂2.3㊀适度干预原则经济法具备较强的权威性,对经济发展及市场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作用,基于经济自由而构建的经济法是活跃经济市场的核心手段㊂依据经济自由理念而构建的经济法说明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认同,也说明我国法律规章的完善性㊂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在自由环境下展开合作,签订平等契约,并使交易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有助于体现不同个体的意志自由㊂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合作方处在同等地位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也因此形成㊂经济法在发展过程中追求平等,会为维护自由而努力㊂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发现其中贯穿平等价值㊂虽然我国经济法历经多年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但由多元个体力量制定的法律法规,仍具备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和完善,并基于市场环境不断推动法律法规优化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市场环境,避免出现垄断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㊂为确保我国经济法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会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适当干预,更会基于市场发展状态不断推动经济法创新与优化,期望借助具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调节经济,净化环境,以此合理化解经济法存在的失误㊂国家干预经济有利于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也要确保国家的适度干预㊂基于适度干预原则而建立的经济法,既能有效保障市场环境,又能避免出现职权滥用现象,有利于华夏民族复兴梦的实现㊂3㊀我国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1㊀基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国经济法创新与优化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期望基于人口资源以及社会发展状态实现多方的协调发展㊂协调多方利益是经济法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我国经济立法状态发现可持续发展是指将人本化理念贯穿于经济法立法中,借助以人为本思想以个体需求为出发点,实现自然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协调性发展㊂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的发展方针,经济法的服务主体也是人类,其在创新过程中以提升人口质量为准则㊂借助经济法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㊂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为人类造福时需综合考量自然界的承受力,保持自然的持续性发展,重视保护环境才能避免因人类发展而破坏环境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发展经济,构建良好的经济生态㊂我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路线,在发展过程中法律必须具备人性关怀与人性温度,顺应历史潮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于经济法中,基于可持续原则,持续性推动经济法优化和创新,才能快速提升综合国力㊂人与自然和平相处,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㊂经济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持续性优化和创新,依据环境变化和人类追求不断找到新的突破,才能担负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助推我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㊂例如,经济法优化与创新过程中可充分参考社会多方意见,既要基于专家与学者意见,对经济法进行针对性优化,也应切实了解百姓心声,依据百姓的全面发展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发挥经济法的价值和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为人民造福,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路线㊂探寻经济法发展原则,基于经济法的发展趋势,对其进行适度调整和优化,基于多方利益进一步增强经济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既能维护国家律法权威,又能在净化经济环境时造福社会㊂3.2㊀全面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经济法旨在保护全民利益,其在创新和优化过程中应综合考量社会整体利益,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关系,和谐市场经济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㊂了解经济法的干预性,探究国家对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基于其价值意蕴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既能有效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间的关系,也能综合考量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以此为出发点,优化经济行为,净化经济环境㊂经济法的优劣直接关乎社会发展状态,有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法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认可㊂从多维角度来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全人类与全社会的协调发展㊂我国在经济法优化与创新过程中,既要致力于治造福当代人民,也应有效维护后代人的利益㊂虽然经济法只在我国具备较强的权威性,但其会惠及全球人类,加强对经济法的重视和关注,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探寻,能发现法律不仅追求一个国家的利益,也会对不同国家产生积极影响㊂虽然不同国家发展理念与国情不同,但其中存在许多共性话题,必须在经济法建设时,将全国利益与全球利益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在经济法创新过程中真正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㊂感受经济法的价值意蕴,发现其强调维护人类利益㊂故此,经济法创新与优化过程中应强化对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综合考,基于社会整体利益推动经济法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时,应将人本化原则融入于经济法中,真正构建以人为本的法律法规才能实现多元发展并助推全球共同进步㊂3.3㊀重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融合经济法发展时追求公平性原则,也不断为提升效率而努力㊂探寻经济法发现经济法追求公平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地区间的公平,且强调不同个体有相同的发展机会㊂而效率是指应以最少资源,获得最大回报㊂经济法提及的效率是指借助法律保障不同经济主体,发挥其能力以此降低其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整体效㊃461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简介:王婉轶(1992-),女,汉族,浙江临海人,硕士研究生,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益,维护全民共同利益㊂当前经济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度追求效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公平,将利益最大化作为核心发展目标不利于经济法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㊂因此,推动经济法优化与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发展,基于国家宏观层面对经济市场进行科学化干预和宏观调控,能在追求效益目标时追求公平目标,更能逐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㊂目前经济法的创新与优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为推动经济法创新与优化不断更新法条,地方政府也在基于地方经济状态构建相关地方性法规,希望以此更好地保护经济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并维护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人口与环境等共同发展,进而确保全民提升法律意识,构建法治化国家,为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助力㊂经济法的创新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法已经随之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利益,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指导㊂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法的创新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国家发展需求和人民发展需要而创新的经济法具备人性化特色,可维护多方主体利益,也要在追求效益时追求公平,才能真正在可持续发展时有效维护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㊂参考文献[1]彭宏伟,兰照.经济法中的 法理 思考 评‘经济法原理“(第二版)[J ].国际经济合作,2022,(02):97.[2]刘凯.经济法体系化的系统论分析框架[J ].政法论坛,2022,40(02):164-175.[3]闫江波.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的缺陷与改进策略[J ].法制博览,2022,(01):53-55.[4]杨慧.论经济法上的弱势群体[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1,19(04):55-59.[5]潘越.经济法法典化的法律语言之维[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6(06):22-29.[6]李玉峰,徐慎晖,黄德春,等.经济法视角下我国AMC 不良资产处置的动态博弈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0):74-81.高校法治教育发展分析王婉轶(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适宜中国发展的法治道路㊂在此期间,法治教育工作同步开展,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从起步到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㊂作为我国全社会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㊂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法治观念;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2.0680㊀引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㊁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经济的平稳发展与否无疑会对法治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反过来,国家的法治教育发展现状清晰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㊂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为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探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找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㊂1㊀高校法治教育的历史沿革1.1㊀高校法治教育的初步探索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政府在探索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意识到此前我国法律体系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进程,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党和政府逐渐意识到实现政治的清明㊁保障权力的有序运行,需要有法可依,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㊂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法治建设创造了条件㊂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被确立,如何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如何开展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㊂1986年,我国在各大高校逐一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课这一门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正式进入了高校教育体系之中㊂此外,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和要求,使得高校法治教育有据可循,逐渐形成了规范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㊂自此之后,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教学工作正式展开㊂在高校法治教育探索的初期,党和国家将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在这一时期,高校法治教育刚刚起步,我国政府和各高校不断通过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㊂一方面,通过开设法律基础课这一门独立的必修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掌握法律常识的主要手段,从而培养高校大学生基本法律素养,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㊃56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上的合理和有效的流动和配备。
把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法的基本的要求。
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性改变,这种转变又集中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的状态。
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机制。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大体上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种是以计划为主的配置方式,其显著特点是行政权力因素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国家计划特别是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其主要出发点是企图通过国家的计划干预,解决经济短缺等问题;另一种是以市场为主的配置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典型形式是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出发点是试图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解决供需矛盾。
我们认为,历史证明了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优于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而我国现在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这就是说,我们在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通过能够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法律机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通过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行为;三是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性市场可能带来的市场矛盾;四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解决资源浪费、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外部性问题。
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中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要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中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发挥,比如通过制定财税法、金融法等,保证国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摘要”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直是经济法理论中重要的难题。
本文提出了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三项确立标准和两种确立方法,并据此概括出三项具体的基本原则,即调制法定原则、调制适度原则和调制绩效原则。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确立方法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难题(人们对于基本原则重要性的认识正在日益深化,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法理论中,基本原则问题与调整对象问题同等重要;此外,概括基本原则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实非易事,因而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1](P201)近几年来,学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定义、确立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已作出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共识也在不断增加,从而构筑了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
但由于研究者在原则的确立标准和确立方法上各有偏好和侧重,在基本观点上见仁见智,良莠不齐,且已影响到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经济法原则或基本原则的著述已有很多,但由于诸多原因,相关成果之间的差距也是显见的。
由于基本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地位,如果概括失当,就会对理论和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确实需要慎重对待。
),因而多加深究实属必要。
为此,下面将围绕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这一问题,着重探讨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和确立方法。
鉴于在确立标准上共识与歧见并存,本文对确立标准拟再作简略概括:此外,由于有关确立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方法对原则的确立恰恰至为重要,因而有必要对确立方法稍做详释。
在明确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将提炼出经济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并略做分析和说明。
一、确立标准问题要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先明确基本原则应符合的标准。
因为没有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基本原则的确立就可能比较混乱和随意,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基础性、本原性和准则性,从而会失去其应有的指导力和准据力。
由于确立标准事关基本原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而已有若干著述予以研讨,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
在此基础上,需要补充和强调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经济法基本原则既然是“法律原则”,就应当有自己的“高度”。
从定位上说,它同样应是法律规则和价值观念的汇合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原则的重要功用,就是说明详细的规则和具体制度的基本目的。
对此,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在其著作《制度法论》一书中曾做过较为全面的论证。
)2](P89-90),或者说是衍生其他规则的规则。
3](P46-47)这样的定位表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要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又要高于(或称统领)经济法的具体规则,并且,各类具体规则作为其衍生物,不应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因此,依据适当的“高度”来定位,应当是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一个标准。
其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然是“基本原则”,就应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就应当能够贯穿经济法各项制度的始终,就应当在立法、执法等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普遍遵行。
因此,仅在经济法的某些部门法中适用的原则,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如货币发行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复式预算原则等,就不能作为整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这种对普遍性或普适性的要求,也应当是确立基本原则的一个标准。
再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然是“经济法”基本原则,就应当是经济法所特有的,而不应是各类部门法所通用的一般法律原则,即要体现经济法的特色和特殊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原则就一定与其他原则毫无共通之处)。
据此,凡是与经济法无关的原则,或者非经济法的乃至非法律的原则,如自由放任、等价有偿、罪刑法定、保障稳定等其他领域的、不同层面的原则,无论是纯粹的经济原则、社会原则还是其他部门法上的原则,都不应列入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中。
因此,强调“经济法特色”,也应是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一个标准。
确立基本原则需要有基本的标准。
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提出了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三个基本标准,即“高度标准”、“普遍标准”和“特色标准”。
高度标准强调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定位必须有其应有的“高度”,从而既可避免把经济法的宗旨或价值理念等同于基本原则,也可防止把具体规则高估为基本原则:普遍标准强调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普适性”,以免把具体的部门法原则上升为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特色原则强调经济法本身的“特色”,以免把相关的经济原则、社会原则、其他部门法的原则或整个法律共有的原则等同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对于上述三个基本标准,虽然学者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在实质上存在着共通性。
(例如,对原则确定的标准问题,漆多俊、史际春、邓峰、鲁篱等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的表述实质上并无实质分歧,这说明人们对标准问题的共识正在增加,从而为原则的确定奠定了很好的认识基础。
)4](P164-168),5](P161-164)、6]这就有助于在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具体确立上进一步达成共识。
二、确立方法问题要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要确定相应的衡量标准,而且还要提出具体的确立方法。
从理论上说,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确定。
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两种方法,即系统-网络分析方法以及结构-行为一绩效分析方法,现分述之。
(一)系统-网络分析方法系统-网络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把相通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于系统分析方法,人们并不陌生,且对其重要性都有深刻的认识。
(系统分析方法在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著名政治学家伊斯顿等都曾经在这方面有重要研究和突出贡献。
)7]、8]、9]系统分析方法,包括整体分析方法、动态观察方法、级次分解方法和结构功能方法等,作为具有“广普性”的方法,对于研究经济法理论同样有重要价值。
l0]由于经济法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因此,经济法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就应当有内在联系,通过研究经济法理论中的其他具体理论,应当有助于确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学的发展,网络分析方法也越来越重要。
这种方法其实与系统分析方法有内在关联或称同一性。
在网络分析方法中,关于“嵌入性”的研究很值得注意。
所谓嵌入性,实际上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强调一个事物要融入(或称嵌入)其他更大的背景之中。
11](P7、19、34)据此,应把经济法基本原则作为整个经济法理论网络中的一个“结”,探讨其与其他相关理论所构成的大背景之间的关系。
综合运用上述的系统-网络分析方法,在研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时,就应当把整个经济法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的基本原则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观察,并对各个问题进行级次分解研究,这样,就可以把基本原则问题放到(嵌入)整个经济法各个理论问题所构成的网络中来进行研究,从而找到其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
事实上,作为经济法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理论,与调整对象、特征、宗旨、体系、主体等理论,都应是“一体化”的。
因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化的理论,应是内在和谐统一、相通互证的,而不应是各不相干或相互抵触的,这对经济法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应当看到,经济法理论中的各个部分,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经济法理论,它们不仅都应归属于经济法理论的总体,而且应当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互赖且互动”,应该可以互相推导、解释和说明。
因此,在应然层面上,可以透过其他经济法理论,来确立和说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例如,调整对象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入口。
尽管有关调整对象的观点歧见依存,但人们已有一定共识,即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应包括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两者可简称为调制关系)12],为此,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也必然要体现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然要与调控和规制有关:它应适用于对各类调制关系的调整,适用于对调制行为的规范。
从经济法的特征来看,经济法既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经济性和规制性,又具有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性13],因而其基本原则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些特征。
从经济性的角度说,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适用于对具有经济性的经济调制行为的规范:从规制性的角度说,由于广义的规制就是调制,因而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体现出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这两个方面的调制:从现代性的角度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应体现民主和法治的基本精神,而且还应体现现代社会对效益和程序的追求,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对基本原则的概括。
在经济法的宗旨方面,经济法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或调整的基础性目标,是要通过调控和规制,来协调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这在基本原则上也要有所“体现”。
但是,依据前面谈到的确立标准,“体现”不应是重复和等同。
要看到基本原则与宗旨之间的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也要看到其间的区别,这样既有助于把宗旨或目标融入基本原则之中,又能够保持基本原则的独立地位和独特性。
就经济法的体系而言,经济法体系应当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至少把它们作为经济法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是殆无异议的,因而关于基本原则的概括,应当可以涵盖这两大部分,同时,从两大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具体部门法中,应可以概括和提炼出共同性的原则作为基本原则。
由于经济法的体系可以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特征等理论中推导出来,因此在各类理论之间仍能保持一致性。
就主体及其行为而论,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即调制主体的调制行为,以及调制受体的的对策行为。
由于这两类行为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且调制行为至少在形式上更为主动,因此,经济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规范调制行为的法,其基本原则当然应适用于对各类调制行为的规范,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调制受体的对策行为的调整。
基于上述经济法理论中各个主要部分的核心要点及其对基本原则的影响,可以认为,经济法理论中的各个部分,都离不开有关调控和规制的内容,“调制”或“调制行为”,作为十分重要的概念或称范畴,是贯穿于整个经济法理论和制度的一条重要线索,而经济法基本原则则与对调制行为的规范密切相关。
有鉴于此,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也应围绕调制或调制行为来进行,使有关基本原则的理论能够真正“嵌入”或融入其他各类理论所形成的网络之中,并与各类理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构成较为合理的经济法理论系统。
(二)结构-行为-绩效方法结构-行为-绩效方法,作为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或理论范式,实际上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作为此类范式具体化的结构分析、行为分析、绩效分析等方法,实际上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早有应用。
此外,也有学者进一步加以扩展,建立其他的新范式,如爱伦?斯密德就创立了状态一结构一绩效(SSP)范式等。
)14]受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在经济法的部门法,特别是在反垄断法的研究中,该方法已被用于相关问题的分析:(如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结构-行为-绩效方法,作为导源于贝恩的一种“哈佛传统”,是对交易费用方法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