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
第三讲谈武论侠——论侠
第三讲谈武论侠——论侠1.侠的起源关于侠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这是由易剑东在《武侠》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古代的“士”阶层,是指武士,但难区分文武。
在征战之时执干戈卫社稷,而平日则为卿大夫家臣。
到了春秋末期,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倾向于内心的修炼,不强调武技甚至羞为武者,再后来演化为重名誉的儒者;而另一派则倾向于好“射、御”,好武技,即为最初的侠,也即带剑者。
第二种说法认为侠源自墨家。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原始的武士阶层最终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剑客,也就是那些会武技的无业游民、职业杀手或刺客;另一部分也就是墨者。
后者与前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墨者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愿赴汤蹈火的人,他们“摩顶放锺,以利天下”,牺牲自己,拯救别人,维护公理,替天行道。
他们就是最初的侠者。
刘若愚在《中国之侠》中则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侠并非源于任何一派思想,更没有和任何一个学派合并。
事实是游侠与诸子百家都有些瓜葛,但不属于任何一家,而是独自一家。
2.侠的概念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是一种精神传统的产物。
侠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可以存在于实录之中,更可以存在于传奇之中。
侠这个概念,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意会,但一般都苦于无法言传。
给侠下个定义,就更是难之又难的事情了。
陈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侠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他认为,我们所说的侠,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即侠士、侠客、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二是指一种精神,即侠义或侠道,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在新派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看来,这些还不够高水准,在他看来,“侠就是正义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有利的就是正义的行为”,而且侠是“集中体现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于一个具体的个性,使侠士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腐败和暴虐,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典型性”。
梁羽生的观点确实代表了一种对于侠、侠文化认识的主流意见。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2)《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 的关系。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 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 相。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境界
各种于此 种现各图 现象种说 象。预明 。两测易
相。经 结能中 合用的 可于八 能解卦 解释能 释各用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陆九渊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三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延续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①政治的统一 ②民族的融合与凝聚 ③文化传统的承袭
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重人事重实际)
① 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轻鬼神、重人事 ②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政治文化):肯定民 是邦国的基础本根;主张君为民主;“固本”与“宁 邦”——尊君重民相反相成
①“仁”是儒学的核心,体现人道原则。
②“智”是实现“仁”的保证。
“智”是一种理性品格,是“仁”的前提,缺乏“智”, 会导致盲目。
“仁”、“智”双重品格的追求体现了儒学人道原则与 理性原则的统一。
(3). “居敬”、“穷理” ,涵养心性
(二)、道家 道家以“道”为学说核心。道,本义是道
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之本源等。
注重现实,强调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伦理关系 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有实用理性精神。
3.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的心怀包含万物, 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即 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
中庸尚和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 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 中指事物的度,即不 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中也指对事 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强调人们为人处 事上思想和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周易》)
以人为本包括:重人伦远鬼神 ,以人 为尊;以民为本;爱人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是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 提炼。《彖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 《易传》:“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 人。”
积极入世,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 人生观。要求每个人以天下为己任。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 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 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 造。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 要成员过问和决定(不能自由恋爱),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 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 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2、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 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分封制往往是造成 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宝年至七十不婚冠 )祠始建于南齐, 距今1500多年,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 堂现存有四面牌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 楠木享堂等明、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 图》、《春草轩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不孝有三,无后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多媒体课件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教学内容
回望与寻根 智慧与信仰 制度与品格 创造与交流 艺术与美感 生活与情趣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 会。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礼法制度、教育制度等在中国 历史的变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耕读传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 形式,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在 当下有选择的继承这一传统,可进一步促进个体人格培养 及个人素质的养成。弘扬好的家风家教可潜移默化地改善 社会风气。而古代先贤的高贵品格,则是影响中华民族民 族品格和优良传统形成的重要元素。
岳飞(1103~1142年) 字鹏举,北宋相州 汤阴县永和乡孝悌 里(今河南省安阳 市汤阴县)人。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战 略家、军事家、民 族英雄。
制度与品格
二、诚实守信:曾参
制度与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 要规范。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 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 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 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 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 事一定要去做。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 诚信,事无不成。
了解中国的制度文化 理解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度 了解传统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 理解中国人的价值选择与精神诉求 了解中国传统道德品格
第一节 客从何处来 第二节 礼仪之邦 第三节 尊师重教 第四节 耕读传家 第五节 理想品格
第一节
客从何处来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制度与品格
姓氏是表明某人从属于某一祖系家族的 字。中国人的姓氏来源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3 伦理(4h)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 克已奉公的精神境界。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克已奉公的 典型。
6、修已慎独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 独”。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战胜自已。 慎独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也反映 出一个人的战胜自我的能力。只有能够 战胜自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 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 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恶”。意思是作
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妇 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治丝麻]。
各个时代,都有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 核心在“仁”;表现在“礼”。他用“仁”、 “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 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那种诸侯分裂
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 文学作品中的褒贬美丑,都能体现多数人的道德价值判断。 → 惩恶扬善,是多数的作品中体现的主题。尤其作品的结局。大都是正义战胜邪 恶,幸福降临人间。实际上这是对读者进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提醒, 借此进行道德教育。
文天祥为孔孟之“仁义”而死,舍生取义,死而无憾。
8、勤俭廉正
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主要是勤劳
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强调廉洁、正直。
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1514-1587],为官 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 私情。包拯信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 明朝于谦[1398─1457]也是勤俭谦正之模范, 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 短”的信条。
第三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第三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闪耀着本民族智慧的光芒,这就是该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以其独特的思维触角和表现形式,展示出我们的先辈对真理和智慧的执着追求,其历史之源远流长,其成果之绚丽多彩,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
一、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种对人性的认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成为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哲学思想主流。
因此,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不可不研究儒家思想。
综合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可以见到,儒家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最大贡献,是在有关“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智慧方面,为人类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儒家祟奉孔子的学说,以孔子为宗师,而孔子的思想又是围绕古代国家对人的内在(人心)管理,接触社会发展规律的。
这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深层讨论,后来便慢慢发展成关注人性及其人性与群体秩序之间关系的传统。
可以说,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以社会政治为中心的人性哲学(或伦理哲学),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
很显然,既有人文主义,就表明在人文主义思潮出现之前,必有一个不讲人的文化,不关心人的存在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一般会充斥着对神的崇拜,人们会利用生活和艺术的各种形式去表现神的存在和意愿,对神歌功颂德,允许神凌驾于人之上。
这是一个神文主义盛行的时代。
但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殆尽时,人们就会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要求将生活与文化的主导权归还人类自己。
可见,人文主义是对神文主义的一种否定。
既然如此,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哪个时代,只要神文主义泛滥成灾,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必定会是人文主义的时代。
当然,不同的地方产生的人文主义,自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使命和不同的时代特点。
例如,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最初是流行于14-16世纪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之时,一开始便是针对在欧洲延续了上千年的中世纪神学传统,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力图摆脱教会对世俗政权和人们思想的束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三讲 经济基础
•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指南针和航海技 术造船技术的发达为我国开拓海洋贸易 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内敛型贸易的影响, 使得我们大大落后于世界前进的步伐。 西方人利用我们的指南针,航海和造船 技术,在世界各地探险并进行贸易。
•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 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 “赐”、“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 的海洋贸易,比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船队满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 产,到外国后,都是把这些特产“赐” 给当地的国王,同时接受该国的所谓 “贡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 宝等特产,并不计较经济得失,属于一 种“货换货,二头乐”的友好交往,其 政治上互相往来的意义远比经济上的意 义重大。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
• 再比如1644年满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 的大清帝国。满族统治中国近300年,八 旗驻防全国各地,满族人的思想,文化 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满族男人留发梳 辫,穿马蹄袖袍,系腰带,于是大清帝 国的各族人民都仿效满族男人的服饰, 并留长辫子。满族妇女头顶盘髻,穿宽 大直筒旗袍。于是各族妇女都穿旗袍。 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 饰,风靡全球。可以说袖袍、旗袍和长 裤子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 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荣。在丝织业, 棉布业,造纸业,冶铁业等行业中,手 工工场有增加的趋势。商业资本数额增 大,包买商人数增多。对外贸易渐渐集 中到广州口岸,丝,茶,瓷器等土特产 远销欧美。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 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 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 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 建筑、贸易等。
龙山文化的分布及特征
•
•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 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 遗存。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 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 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 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 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 •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 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 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 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 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 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第三讲礼仪文化1、中国古代“礼”的含义。
(一)广义的“礼”(古礼)1、本谓敬神活动,引申为表示敬意;2、再引申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整个仪式,如吉礼、婚礼、丧礼;3、后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内容。
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各种礼仪礼节、伦理秩序、行为准则和各种国家法律制度。
(二)狭义的“礼”(今礼)指人际交往的仪节。
即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
2、“三礼”指什么?《周礼》《仪礼》《礼记》3、《周礼》中将“礼”分为哪五类?分别指什么?1、“吉”: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铭记恩泽,表达敬意。
2、“凶”:主要指丧礼和荒礼,祭祀逝去的亲人,表达敬意、怀念和慰问。
3、“军”:军队训练、出征、凯旋的仪式,表达对国家主权的敬意。
4、“宾”: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对对方的敬意。
5、“嘉”: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仪式。
冠礼、婚礼等。
4、“礼”具有哪些文化意义?1、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2、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所在5、士冠礼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当下我们是否需要恢复?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6、乡饮酒礼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乡饮酒礼始于周代,儒家在其中注入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
7、礼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礼”的核心精神:诚敬、谦让、洁净第四讲史官文化名词解释:《史记》、司马迁、二十四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事迹。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方编撰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汇集。
记叙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记载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之辉煌成就
七,哲学
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阴阳说, (一) 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阴阳说, 八卦说 原始儒家哲学: (二)原始儒家哲学:
"仁者,人也" 仁者,人也" 仁者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仁者
1.思想核心: 1.思想核心:"仁"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 己所不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亲而仁民
3.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3.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宣扬"四大皆空" 玄学派影响) (1)宣扬"四大皆空"(玄学派影响) 宣扬"神不灭" (2)宣扬"神不灭"(道家绝对自由精神影 响) 宣扬"人皆可以成佛" 儒家" (3)宣扬"人皆可以成佛"(儒家"人皆可 以为舜尧"影响) 以为舜尧"影响) 主张"不以暴力抗恶" (4)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儒家仁爱思想 影响) 影响) 4.佛教对中国哲学与艺术的影响 4.佛教对中国哲学与艺术的影响 5.佛教四大名山 求智上五台山, 佛教四大名山: 5.佛教四大名山:求智上五台山,求德上峨眉 求发展上九华山, 山,求发展上九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
�
2.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 2.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 3.以中庸为辩证的思想方法 3.以中庸为辩证的思想方法
"中"是指矛盾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 即事物变化中的量的规定性."庸"通"用". "中庸"即以"中"为"用",就是要把握矛盾相 互依存或相互渗透所应遵循的量的规定性,使矛盾 双方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和谐.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
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的主体 自由意识得到了根本肯定,自然科学知识 大量涌进课程,到17—18世纪“七艺”演 变为: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逻辑 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法、几 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 力学、物理学、化学;音乐。西方教育经 受了自由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双重洗礼,其 理智化特征无疑进一步突出了。
《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经孔子 删订后为305篇,统称三百篇。分为 “风”、“雅”、“颂”三类,其核 心思想内容是合乎“礼”的伦理道德 精神——“思无邪”。其作用在于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阳货》)
《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史实。学习《书》不仅是为 了丰富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把握先王是如何以伦理精 神来治理国家政事。 《礼》又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蕴含着“仁”的精神,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做人的根本—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乐》,指《乐经》,系音乐方面的典籍;《易》,即 《周易》,旨在阐发儒家的伦理、政治和哲学思想;《春 秋》,本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等笔削后,突出原书蕴 含的浓厚文化
(一)静态文化 安居——大家族——人际关系复杂化—— 谁来处理人际关系?——家规、邦规—— “孝”的观念产生——宗法制——中国式的 “家国主义”——与农耕文化相呼应 (二)动态文化 英雄主义、冒险精神——个人主义—— 与航海文化相呼应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一、经济基础的差异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 与家庭手工业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二、经济基础差异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重个人道德修养、崇尚自然 西方重探索、创新和独立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 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 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 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以德配天”。
• “敬天保民”的思想内容:
• 首先,敬天。天子是皇天选派来人间代天 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 对上天负责。 • 其次,保民。即以关爱之情怀治理百姓。 这方面有功绩,即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 的庇佑。 • 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 便是“德”。“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 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第三讲中国传统婚姻民俗文化
第三讲中国传统婚姻民俗文化中国传统婚姻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婚姻仪式和婚礼习俗等方面的表现。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婚姻一直被看作是家族延续、人类繁衍的重要方式,因此,传统婚姻民俗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婚姻的重要性传统中国的婚姻制度是始于宗法制度的。
在宗法制度下,婚姻被视作家族繁衍、社会延续的重要方式,婚姻的进行不仅仅是个人意愿的选择,更是家族利益的考虑。
因此,一个人的婚姻问题并不仅仅只关系到自身的幸福与不幸,更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和未来。
二、婚姻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注重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很长的时期里,家族成员对于婚姻对象的选择往往比个人的意愿更重要。
传统观念中,一个人的婚姻应该是通过家族、社会等多方面的考虑和权衡,才能最终决定。
三、婚姻仪式与习俗中国传统婚姻仪式非常庄重而隆重。
婚姻仪式的过程按照传统仪式进行,包括拜堂、交拜天地、交拜祖先、过门等环节。
婚礼上,新娘要行三跪九拜,以表达对家族的尊重和对婚姻的重视。
而整个婚礼过程中,礼俗要求也非常繁杂,包括服饰、礼品的选择和交换等等。
此外,婚礼还要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表达喜庆和家庭和睦的意愿。
四、婚礼习俗的意义传统婚礼习俗有着丰富的意义。
首先,婚礼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习俗通过代代相传,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习俗,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
其次,婚礼习俗也是人们社交的一种方式。
婚礼让亲友聚集,互相祝福和庆贺,增进彼此的感情和友谊。
通过婚礼,人们能够加深和拓展自身的人际网络,为将来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也在不断变革和转变。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的选择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自由。
传统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个人的情感和幸福感成为婚姻选择的首要因素。
第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腌:是把原料在调味卤汁中浸渍,或用调味品加以涂抹,使原料中部 分水分排出,调料渗入其中,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盐腌,糟腌, 醉腌。
拌:操作时把生料或熟料切成丝,条,片,块等,再加上调味料拌和 即成。
烤:烤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 此菜肴由于是 在干燥的热空气烘烤下成熟的,表面水分蒸发,凝成一层脆皮,原料 内部水分保留,因此成菜形状整齐,色泽光滑,外脆里嫩,别有风味。
汆:汆既是对有些烹饪原料进行出水处理的方法, 也是一种制作菜肴 的烹调方法。汆菜的主料多是细小的片,丝,花刀型或丸子,而且成 品汤多。氽属旺火速成的烹调方法。
煮:煮和氽相似,但煮比氽的时间长。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
清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
烩:烩是将汤和菜混合起来的一种烹调方法。用葱,姜炮锅或直接以 汤烩制,调好味再用水淀粉勾芡。烩菜的汤与主料相等或略多于主料。
煎:煎是先把锅烧热,用少量的油刷一下锅底,然后把扁型原料放入
锅中,用少量的油煎制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
贴:贴是把几种粘合在一起的原料挂糊之后,下锅只贴一面,使其一
面黄脆,而另一面鲜嫩的烹饪方法。它与煎的区别在于,贴只煎主料 的一面,而煎是两面。
烧:烧是先将主料进行1次或2次以上的热处理之后, 加入汤(或水) 和调料,先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慢烧至或酥烂(肉类,海味) ,或 软嫩(鱼类,豆腐),或鲜嫩(蔬菜)的一种烹调方法。
焖:焖是将锅置于微火上加锅盖把菜焖熟的一种烹饪方法。 操作过程
与烧很相似,但小火加热的时间更长,火力也跟小,一般在半小时以 上。
炖:炖和烧相似,但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姜炝锅, 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炖菜的主 料要求软烂,一般是咸鲜味。
蒸:蒸是以水蒸气为导热体, 将经过调味的原料, 用旺火或中火加热, 使成菜熟嫩或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
卤:卤是把原料洗净后,放入调制好的卤汁中烧煮成熟,让卤汁渗入 其中,晾凉后食用的一种冷菜的一种冷菜烹调方法。
冻:冻是一种利用动物原料的胶原蛋白经过蒸煮之后充分溶解,冷却
后能结成冻的一种冷菜烹调方一种冷菜烹调方法。
拔丝:拔丝是将糖(冰糖或白糖)加油或水熬到一定的火候,然后放 入炸过的食物翻炒,吃时能拔出糖丝的一种烹调方法。
亚洲饮食文化特色
-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熟悉中国烹饪技法 熟悉中国菜系
以中餐为代表的中国菜系,以西餐为主题的法国菜系,清真菜系的土 耳其菜系被称为世界三大菜系。
一、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1、博大精深
2、烹饪技法发达
3、食谱广泛
4、饮食涵义丰富
5、器具多彩
1、博大精深 历史长、内涵深、外延广Fra bibliotek品质特、影响大
菜品:糖醋鲤鱼 锅溻豆腐 九转大肠 葱爆海参 清蒸加吉鱼 烤大虾 奶汤鲫鱼等
川菜—巴蜀美味 技法:炒 滑 爆 煸 溜 炝 炸 煮 烫 糁煎蒙贴酿卷蒸烧焖 炖摊煨烩淖烤烘粘汆 糟醉冲拌卤熏腌腊冻
口味:清鲜纯浓 麻辣辛香 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 菜品: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鱼香鱼 丝 灯影 牛肉 干煸牛肉 虫草鸭子 家常海 参 干烧 岩鱼 水煮肉片
蜜汁:蜜汁是一种把糖和蜂蜜加适量的水熬制而成的浓汁, 浇在蒸熟 或煮熟的主料上的一种烹调方法。
熏:熏是将已经处理熟的的主料,用烟加以熏制的一种烹调方法。
卷:卷是以菜叶,蛋皮,面皮,花瓣等作为卷皮,卷入各种馅料后, 裹成圆筒或椭圆形后,再蒸或炸的一种烹调方法。
3、食谱广泛 食品原料丰富 同一原料烹调出不同口味的菜肴,是中国烹饪的一大重要特色。 这反映出中国人在吃方面的精细讲究,也是解决食物稀缺的有效办 法。
熘:熘是用旺火急速烹调的一种方法。 熘法一般是先将原料经过油炸 或开水氽熟后,另起油锅调制卤汁。
炸:炸是一种旺火,多油,无汁的烹调方法。炸有很多种,如清炸, 干炸,软炸,酥炸,面包渣炸,纸包炸,脆炸,油浸,油淋等。
烹:一是以鸡,鸭,鱼,虾,肉类为料的烹,一般是把挂糊的或不挂 糊的片,丝,块,段用旺火油先炸一遍, 锅中留少许底油置于旺火上, 将炸好的主料放入,然后加入单一的调味品(不用淀粉) ,或加入多 种调味品对成的芡汁(用淀粉) ,快速翻炒即成。二是以蔬菜为主料 的烹,可把主料直接用来烹炒,也可把主料用开水烫后再烹炒。
苏菜—金齑玉脍 选料:选料严谨 四季有别 野蔬入馔 技法:焖 煎 蒸 烧 炒 吊汤
口味: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 滑嫩爽脆而益显其味 菜品:松鼠桂鱼 清炖狮子头 三套鸭 叫化鸡 盐水鸭 翡翠蹄筋 红烧刀鱼 清炖鸡孚
粤菜—清淡鲜活 选料:狸 猫 蛇 狗 技法:炒 烧 烩 烤 煎 灼 焗扒扣炸焖
口味:五滋(清 香 脆 酥 浓)六味(酸 甜 苦 辣 咸 鲜)
4、饮食涵义丰富 饮食命名丰富 饮食造型丰富 饮食喻意的应用广泛 对生活习俗影响深刻
饮食命名方法: 料、味、形、质、色 时令
烹饪技法
地名
人物
典故
比喻寄意
丰富的菜名命名方式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 豆浆、回锅肉、狮子头、麻婆豆腐.
5、器具多彩
发展沿革
当前食器 陶罐、瓦罐、石锅、瓷器 铁器、不锈钢、铜器 竹筒、蒸笼、植物叶子
、中国菜系
中国菜系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 唐朝时期,完全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 清初,逐步形成了鲁、苏、川、粤四大菜系 清末,形成了鲁、苏、川、粤、浙、徽、湘、闽八大菜系
十大菜系(京、沪)十二菜系(豫、陕秦)
鲁菜—菜系之首 技法:爆 炒 扒 烧 蒸 口味:浓少清多 醇厚不腻 鲜香脆嫩
菜品:烤乳猪 蚝油牛肉 龙虎斗 冬瓜盅 文昌鸡 烩蛇羹 开煲狗肉 梅菜扣肉 东江盐焗鸡 大良炒鲜奶
2、烹饪技术发达 物尽其用、化废为宝、技法多样 中国烹饪24技法
炒:其原料一般是片,丝, 丁,条,块,炒时要用旺火,要热锅热油, 所用底油多少随料而定。依照材料,火候,油温高低的不同,可分为 生炒,滑炒,熟炒及干炒等方法。
爆: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 性原料,如肚子,鸡肫,鸭肫,鸡鸭肉,瘦猪肉,牛羊肉等。常用的 爆法主要为:油爆,芜爆,葱爆,酱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