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的意义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风蚀造成的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降低空气中浮尘含量,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

(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降低作业成本15-30元,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显著。

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传统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效益分析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效益分析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效益分析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应运而生,其在提高水稻产量的还能保护土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这一模式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一、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内涵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是指在水田茬地上采用免耕、少耕方式,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在水稻收获后,尽量不翻耕,通过地膜覆盖,直播秧苗等措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以达到保护土壤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1.保护土壤资源水田茬地上采用免耕、少耕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维护农田土壤的肥力,确保土壤的持续生产力。

2.提高水稻产量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并降低水分蒸发、土壤侵蚀等情况,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3.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采用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可以减少耕作深度,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减少机械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的机械耕作,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5.提升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6.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1.完善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农户采用这种耕作方式,比如通过补贴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促进农户广泛采用这种模式。

2.强化技术指导加强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研究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增加适用性的设备和工具,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3.加强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农民的耕作方式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农民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履行好对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和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是改善土壤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状况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地表覆盖秸秆或留有残茬阻隔降水直接打击地面,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地表的粗糙度,阻挡雨水在地表的流动,增加雨水向土体的入渗量,相应减少了地表径流量。

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比休闲期间的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8.79%~13.39%和7.72%~8.05%,降水贮蓄率提高 13.72%和11.28%,降水利用效率提高25.55%和11.8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37%和10.62%。

与翻耕相比,少耕可减少地表径流23%~72%、土壤流失6%~24%;免耕减少地表径流59%~100%、土壤流失71%~100%。

另外,进行少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秸秆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1 对土壤团聚体数量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数量。

常规耕作下,翻耕扰乱了土层结构,土壤团聚体被粉碎,耕层内有机质矿质化速度加快,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体含量下降,使土粒间黏合力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减少。

与之相反,少免耕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免耕直播田与翻耕田的机械组成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微团聚体的组成上出现较大的变化,尤其是0~7 cm 的表土层,其中0.01、0.05 、0.25 mm 颗粒直径的团聚体分别比翻耕增加3.1%、 5.8%和12.3%。

黄棕壤稻麦轮作田的定位试验表明,免耕条件下各级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含量均比翻耕的高,尤其以>5 mm的大团聚体增加较多,而>0.25 mm 的团聚体总量也增加了25%左右。

土壤微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积蓄养分,改善结构,增强对环境水热变化的缓冲能力,为作物生长、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

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李祯(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变农业的耕种方式,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农作物亩产量,这些都是我国在致力研究的东西。

在早年间,我国提出了保护性耕作这一概念,为了让土地可以重复利用,保证土壤的营养以及下一年的产量,我们要实行保护性耕种。

常用的保护性耕作有很多方法,比如说免耕不覆盖、高留茬免耕不覆盖等。

以辽宁省的一块试验田为例子,通过对这片试验田的观察,发现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热和玉米生长情况都有所影响。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热;玉米生长1国内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概况1.1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其实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由我国提出的,最早是在美国。

早在20世纪初,由于人类的过度耕种环境都被破坏了,沙尘暴席卷了大半个美国,美国的大部分农田都遭到了破坏,这件事情就是震惊了整个世界的“黑风暴”,正是由于这件事情的发生给人们敲了一个警钟,让人们明白了不能过度耕种要对耕地进行保护。

所以,更多的农业方面的专家,对于耕地如何进行保护,如何促进耕地可重复利用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保护性耕作。

1.2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理想,比较干旱,我国的农业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所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说降水比较少、土壤比较贫瘠、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等等。

而且我国的人口众多,这就说明我国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我国的农田也开垦得比较过度,使用不恰当的耕种方式破坏了我国的农田,而且由于大部分土地都做了农田,所以我国的植被覆盖率较少,土地荒漠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我国的种种现状都说明了我国要大力保护农田,我们国家对这农田的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我国是很有必要实行保护性耕作的。

为了彰显我国对保护性耕种的重视程度,每一年我国都会拨大量的经费,让农业工作者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且我国还引进了很多的配套设施,建立了大范围的试验田,就是了提我国作的技&我国农田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指利用地面覆盖物、间作和轮作等措施,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保持或改善土壤质量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既能够提高农业生
产效益,又能够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质量。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土壤流失和
土壤的水分蒸发。

通过保护性耕作措施,如耕地覆盖、轮作和间作等,能够提供土壤保水
保肥的条件,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持续保持和改善。

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增加有机
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可以使土壤更加肥沃,提高农作物生长的营养水平和质量。

同时,保
护性耕作措施还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促进生
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覆盖和维护植被,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防止农药和化肥等
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秸秆覆盖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并使农田生态系统中SOC增加,AOC(ROC、MBC、DOC)相比于SOC更加灵敏,增加倍数分别是是SOC的3-6倍、14-16倍、9-11倍,同时减少了CO2和CH4的排放。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受气候类型、免耕时间和土壤类型的影响,且免耕有降低土壤生产力的可能,因此,要因地制宜并谨慎的的采用保护性耕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SOC,AOC,固碳1.前言保护性耕作是由保持土壤覆盖,减少土壤翻动和压实,实行作物轮作等基本内容组成,采取土壤、水分和农业资源保护性管理措施,以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及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综合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FAO,2002)。

它通过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等措施,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地肥力、抗旱能力并且增产节支,并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提高,同时减少CO2向大气中的释放(杨学明等,2003),能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黄高宝等,2006)。

土壤耕作和秸秆覆盖可影响土壤性质、环境质量和作物生产力(Keshavarzpour and Rashidi, 2008)。

然而,没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过度耕作会使土壤物理性质退化,降低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和作物产量(Ahmad et al., 1996)。

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传统性耕作与免耕和秸秆覆盖结合在减少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SOM)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渗透速率和土壤贮水量、生物多样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Lal, 1995; Ogban et al., 2001;Iqbal et al., 2005)。

相比于犁耕通过机械破坏和粉碎使土壤变得松散,免耕保护了土壤的结构(Rashidi et al., 2008),因此,不同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变土壤孔隙的数量、性状、持续性和大小分布,而土壤孔隙控制着土壤储存和传输水分的能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特定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如长期翻耕导致的土壤压实、侵蚀以及有机质减少。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以覆盖作物、秸秆保留等形式有效减少土壤扰动,维持土壤的自然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这种技术不仅保护了土壤,同时也促进了水分和养分的保留,提高了土壤的生产力。

在生态方面,保护性耕作显著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土壤表层未被频繁翻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动物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这种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养分循环效率。

此外,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往往可以抑制某些有害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水土保持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方面。

采用覆盖作物、免耕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表面的冲刷,从而降低侵蚀程度。

在一些丘陵地区,这种技术显著改善了水土保持效果,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抑制土壤翻耕带来的碳释放,有助于降低农业的整体碳足迹。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

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经济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初期可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购买相关设备、进行培训等,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则显而易见。

由于土壤健康得到改善,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相应提高。

在生产成本方面,由于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在市场上,以绿色、有机为卖点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这为农户提供了更大利润空间。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效益分析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效益分析

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效益分析水稻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最为重要的品种之一,每年的水稻收成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田间水、肥、田、杂草等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土壤质量下降等。

因此,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应运而生。

本文从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三大优点入手,对其效益进行分析。

一、提高土壤质量,增加产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首先可以提高土壤质量。

传统农耕模式中,农民们不断犁地开沟,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而保护性耕作模式中,采用免耕或少耕的方式,减少土壤肥力流失,且能保持土壤结构,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让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从而增加水稻产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据统计,相较于传统耕作模式,利用水稻秸秆覆盖技术可以增产10-20%。

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优质稻米产量传统农耕模式中,农民们大量利用化肥农药,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而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中,农民改变了使用化肥农药的方式,采用了生物有机肥,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种地时,农民还采用了“三植保持一覆盖”技术,即“前茬地覆盖,后茬地压实、积淀水田和远离水田”的技术,使田间有机废弃物得到利用,并且减少了湿地经济危害,使水稻生长环境更加适宜,水稻对于病虫害等自然敌害的抵抗力提高,产量随之提高。

三、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在传统农耕模式中,农民要不断投入劳力、资金维护土壤肥力,同时还要反复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品,并且投入的成本非常高。

而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中,农民可以使用丰富的自然有机肥料,通过化纤的手段获取肥料,同时廉价地使用水稻秸秆来覆盖农田,利用田间水和太阳和自然风干处理,从而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

据调查,利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增收收益可节约500元左右。

总之,“水田茬地免耕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着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既可提高产量,又可改善土地质量,环境变好,成本低廉。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推广窗WINDOWS 2020.09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 一、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以及优良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肥力主要有“养分、水分、空气、热量”4大因素构成。

这4大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和容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通常以土壤中氮、磷、钾贮量的多少来衡量。

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

它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对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3.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它对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其作用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钾的含量;进行腐殖质合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保水保肥性能;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分析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它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达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通过深松、免(少)耕、地表秸秆(或残茬)覆盖,阻碍降水直接拍击地面,避免土壤结壳、防止板结,增加自然降雨的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蚀、风蚀。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摘要:以辽 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 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 , 对比研究 了传统犁耕和 6年免耕 秸秆覆盖条件下 的土壤有机碳 、 氮储 量 , 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 、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 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 同程度地提高了 o 5c  ̄ m和 5 1 m 土层 的有机碳 、氮储量 ,对 1 m以下土 ~5 c 5c 层没有影响 ,从而增加 了 O 10c ~ 0 m土体总的有机碳 、氮储量 ,证 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 、氮截获功能 ,年均截获率分别为 1 7Mg m0和 O8 ・ 。有机碳 、氮在犁耕土壤 0 3 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 为均匀 ,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 的分层 , . ・ 3 h .4Mg m一 h ~ 0c
但 亦有一些 研究指 出 ,特 别是短期 的免耕覆 盖对 土 壤有 机碳 、氮的影 响具有 明显的分层 性 ,其 碳汇作 用通 常仅限于表层土壤 ( 0c )在 下层土壤 (0 ≤1 , m 3 c 以内 ) m 则可 出现不 同程度 的碳源作用 ,上下各层
作研究 示范 网络 ,至今推 广面积达 7 0 0多 h , 0 m2 约 占全 县耕 地面积 的 6 %。
保 护 性耕 作 对 土壤 有 机碳 、氮储 量 的影 响
胡宁 ,娄 翼来 ,梁雷
1 辽 宁大学 环境学 院 .辽宁 沈 阳 10 3 ;2 国科 学 院沈 阳应 用生 态研究 所 ,辽宁 沈 阳 10 1;3 . 106 .中 10 6 .中国科学 院研究 生院 ,北京 104 109
生 态环 境 学 报 2 0 , 6:2 —2 0 9 1()2 32 6 8
E o o y a d E v r n n a ce c s c lg n n io me tl in e S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部分物理性状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部分物理性状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2 1 —1 — 0 0 0 2 3
1 材 料与方法
1 1 试验 区基本 概 况 。
互 助县 位 于青 海 省 东北 部 , 处 湟 水谷 地 北 侧 和 地
大 通谷地 西南 侧 山地 、 谷 地 , 理 坐 标 为北 纬 3 。0 沟 地 63

3 。 东 经 1 14 ~1- 4 间 , 温 带 大 陆 性 7 9, 0 。6 0 。5之 2 属
壑区坡地水土保护性耕作 技术 、 山西旱地玉米整秸秆
全 程 覆 盖耕 作 技术 、 北 夏 玉 米 免 耕 覆 盖 耕 作技 术 以 华 及 机 械 化免 耕 覆盖 技术 、 方 稻 区稻 田 自然 免耕 技 术 南
照, 调查分析了保 护性耕作 在该地 区对 土壤氮 素、 土 壤有机碳 、 田间持水量 、 土壤容重 、 总孔 隙度 等方 面指 标 的影 响 , 旨在 为该 区 的农 业 发 展 和 生态 保 护提 供 科
基金项 目 :国家“ 十一五 ” 科技 支撑 汁划项 目( 0 6 AD 5 0 ) 2 0 B 0 B 7 作者简 介 :李 月梅 ( 9 4 , , 海 乐都 人 , 1 7 一) 女 青 副研 究 员 ,( E—m i) al
省耕地面积比重较小 , 为 5 21 10 h 占全国耕 仅 4 5 .5 m ,
地 面积 的 0 5 % , 中 6 .4 为 旱地 J .3 其 59 % 。高 寒 干旱
区的特点是气温低 、 降水少 、 水土流失严重。因此 , 基
于保 护 性 耕 作 的生 态 效 应 , 海 省 自 20 青 0 3年 开 始 实 施农 业 部保 护性 耕 作 项 目 , 后 在 东 部 的 湟 中 、 助 先 互
21 0 1年 1 1月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指的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管理方法,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持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样容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而保护性耕作利用多种方法来改善土壤质量,例如使用有机肥料、多翻耕、间作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一些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源的污染。

采用无犁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同时还可以保持土壤的水份和营养,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传统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和损害。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土壤、水源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农民的成本支出,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创新的农业耕作理念与实践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护土壤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涉及深耕、频繁翻耕土地等操作。

这些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除草、松土等,但长期来看却存在诸多弊端。

深耕会破坏土壤的原有层次结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受到干扰。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养分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旦微生物群落受到破坏,土壤的肥力形成机制就会被打乱。

保护性耕作理念强调土壤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它认为土壤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

例如,土壤中的蚯蚓等生物能够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的作用,其效果并不亚于人工翻耕。

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或者作物残茬对于保护土壤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避免土壤侵蚀。

在一些山区或者坡地,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大雨很容易将土壤冲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

作物残茬留在田地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的实践方式免耕法免耕法是保护性耕作实践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采用免耕法时,农民不再进行传统的翻耕土地操作。

在播种时,通过特殊的播种设备直接将种子播入未经翻耕的土壤中。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扰动。

例如,在一些小麦种植地区,采用免耕法后,土壤中的蚯蚓数量明显增加。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时会形成许多通道,这些通道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排水。

免耕法还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因为土壤表面有作物残茬覆盖,就像给土壤盖上了一层“被子”,阻挡了阳光直射土壤表面,从而降低了水分蒸发速度。

少耕法少耕法是相对于传统的频繁翻耕而言的。

在少耕法实践中,减少了翻耕的次数和深度。

这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团聚结构。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原理,然后阐述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保护了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可以预见,保护性耕作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应用前景1. 引言1.1 介绍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旨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农业管理方法。

发展保护性耕作对于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贫瘠问题。

传统农业生产中常采用的耕作方法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风险,导致土壤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

而保护性耕作则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和保持地被覆盖来保护土壤,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效。

在保护性耕作的农田中,作物周围会覆盖上覆盖物或保持植被,这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

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发展保护性耕作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值得各国农业部门和农民大力倡导和支持。

1.2 解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保护性耕作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措施,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对农作物的供养能力,进而提高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一、引言在农业生产中,耕作制度是指农田土壤的管理和处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耕作制度会导致土壤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因此,研究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翻耕制度翻耕制度是传统农耕中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深耕、翻动土壤,使土壤松散,增加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

然而,长期以来大面积的翻耕也给土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频繁的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化,增加土壤的密实度,降低土壤容重。

其次,大规模的机械化翻耕会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同时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问题,加速土壤的退化和贫瘠化。

2. 免耕制度免耕制度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耕作方式,其通过不翻耕、不翻土的方式来保护土壤结构,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免耕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损失,同时减少耕作成本和劳动量。

然而,免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不翻耕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难以分解,影响养分的释放和吸收。

其次,免耕制度容易诱发一些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三、现代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保护性耕作制度保护性耕作制度是在传统耕作制度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耕作方式。

其通过减少或合理控制翻耕的频率和深度,保持土壤表面覆盖物,保护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避免土壤流失和侵蚀。

保护性耕作制度能够明显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3. 秸秆还田制度秸秆还田制度是指将作物的秸秆经过处理后还原到农田中,用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的肥力。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引言:农作方式是指农田的管理和耕作方法,对耕作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

耕层土壤是农田土壤中最外层的一层土壤,直接接触到大气和植物根系,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一、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 常规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方式包括传统的耕种和施肥方法,通常会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这种方式长期以来在农田中被大量使用,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土壤的贫瘠化。

化肥的过度使用会造成氮、磷、钾等养分的积累,使土壤失去了平衡,在土壤中形成了营养元素的过量和缺乏现象。

2. 有机农作方式有机农作方式强调通过保持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增加有机质来改善土壤质地。

有机农作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依靠绿肥作物和有机肥料来提供养分。

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逆性。

有机农作方式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促进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分解,为植物提供更健康的生长环境。

二、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 常规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方式使用机械翻耕和深耕作业,破坏了土壤表面的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导致水分的快速流失。

此外,过度耕作还会破坏土壤的团聚体和孔隙结构,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

2. 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和翻耕深度,保持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壤的水分蒸发和侵蚀。

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表面的覆盖层,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冻融循环,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

同时,保护性耕作方式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水分储存能力。

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1. 常规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方式使用机械翻耕和深耕作业,破坏了土壤的团聚体和孔隙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和贫瘠化。

长期以来的过度耕作和翻耕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使土壤变得贫瘠。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No h s  ̄ wetA&F Unv ri iest y,7 21 0,Ya gig ,S a n i 1 0 nl n h a x :Chn ) ia
A b t a t Co s r a in tl g o l e u e s i wi r so fe t ey o a ml n sr c n e v to il e c u d r d c o l nd e o in ef c i l n f r a d. An e p rme to a v x e i n f s i n r so n f r a d i o t r e s P ae u wa e i n d wi n u n lt ssu d rd fe . o1wi d e o in o a ml n D n rhe n Lo s l ta sd sg e t wi d t n e e t n e ifr h e tc n e v t n te t e t n l d n ta u c n o s r a i r am n s i c u i g sr w m lh, su b e a d rd e tla e Th e u t n ia e h t o t b l n i g ilg . e r s l i d c td t a s srw l h a t b l o d r d c h o lwi r so r t a d t s i wi d e o in a e n e ta mu c nd su b e c ul e u e t e s i nd e o in a e. n he ol n r so r t u d r
sr w u c s t e e s , wh l t e l r e t u e i g t l g ta m lh wa h la t ie h a g s nd r rd e i a e. Th o t f s n c n e ta e i t e l e m s o a d o c n r t n h heg f4 —6 m n e i g i a e t a ie to s p r n i u a o t n ihto 5 0 c u d rrd e tl g h td r cin wa e pe d c lrt he wi d,a d c n e tae i l n o c n r t n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不同养分形态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不同养分形态的影响
ti u in c n iin i ol A e d e p rme tus d t e me h dso e i d o ed s mp i g a n l sst t d he rb to o d t n s i. f l x e o i i n e h t o ft n o rf l a ln nd a ay i o su yt h i ef cs o o s r a in tl g n s i o g ni te , l a ih d o y a l to e o tn , v i b e p o p o u o — fe t fc n e to i a e o ol r a c mat r ak l— y r l s b e ni g n c n e t a al l h s h r s c n v l r a tn , v ia l oa su c n e to o ln ti n o tn n srbu in c n iin i o l I h —1 m o lly e t a al e p t s im o tn n s i u re tc n e ta d dit b i t o d t n s i. n t e0 o o 0c s i a — e o g n cmatrc n e to ta p e e tc n iin te t n h ta a s n r ame tha eg e ty i r v d u — r, r a i te o t n fsr w r s n o d to r ame tt a sr w e tte t n v r al mp o e n n b d rt e c n e a in tl g bu n t e 1 —2 m o lly r s a pr s n e o s r t i a e, ti h 0 h v o l 0c s i a e , t w e e t& s bs i t lg d sr w r s n r u o l i a e a ta p e e t& c n l n o— v n in i a e wa ini c n l i h r t n c n e a in tla e te t n : —2 m olly ra k l— d oy a l e t a tl g ssg f a ty h g e ha o s r t i g r a me t 0 ol l i v o 0c s i a e aihy r l s b e l nto e o t n , ta a s n a de o h o e h g rt a he s a p e e t a d i h 0 —40c o olly r i g n c n e t sr w e th r b n l n t e wh l ihe h n t t w r s n , n n t e 2 r m fs i a e l a — y r l s b e i g n c ntn ,he sr w r s nto h oe e s t n sr w b e t a s e t sr w a k ih d oy a l nto e o e t t ta p e e n t e wh l ls a ta a s n lo d atwi ta l r h l h mu c o d a t l aih d o y a l ir g n c n e t t ta a s n lh t e wih ak l— y r ls b e n to e o t n .o s w e t& h ro tl g fh n ln he lr e ti l r b a r w il e o a d i g t a g s n— a c e s srw r s n r a e, ta p e e t& s b oltla e i c e s d t e r t fmi mu ; —2 m o lly ra alb e Ph s h r sc n u s i i g n r a e h ae o ni m 0 l 0c s i a e v ia l o p o o — u tn , fsrw eu n n r ame twa i i c n l g e ha h ts a a s n v i l h s h r s c n e t 0 一 e t o ta r t r i g te t n s sg f a t hih rt n t a t w e ta al e p o p o o tn , n i y r b b a u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保卫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环境保卫意识的增强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保卫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陇中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其农田土壤的保卫和改良对于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

保卫性耕作是指在农田耕作活动中,通过有机物遮盖、合理轮作和农田水分管理等措施,缩减土壤蒸发、土壤侵蚀以及土壤养分流失,达到保卫农田土壤的目标。

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因为长期的无序耕作和不合理的管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土壤质地疏松,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等问题,严峻影响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而保卫性耕作的实施则有望改善这一局面,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并改善土壤活性碳组分。

保卫性耕作通过有机物遮盖,能够有效缩减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物遮盖的过程中,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的添加可提供大量的有机质,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探究表明,在保卫性耕作条件下,陇中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

这是因为有机物遮盖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物的输入,增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同时,有机物遮盖还能够缩减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进一步增进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保卫性耕作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

起首,保卫性耕作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

探究发现,保卫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

这是因为有机物遮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保卫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酶活性。

酶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物分解和转化的催化剂,在土壤有机碳的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探究表明,保卫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等酶活性明显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这表明保卫性耕作能够增进土壤酶的合成和活性,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利用。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共 同作 用 . 土 这 一重 要 的 土壤 资源 也 出现 了 肥 力 下 降 等 黑
问题 。 数量骤减 , 其 土壤 质 量 也 大幅 下 降 。 土区 连 续 种 植 黑
文 珊 等 (9 6 指 出 , 耕 措 施可 以使 作 物 在 全 生 育期 内土 19 ) 免
壤 孔隙度 分 布较 好 , 续性 强 , 体和 水 分在 土壤 中的 垂 直 连 气
用 于 砂 壤 土 , 使 土 壤 容 重 趋 近 于 自然 土 壤 , 期 免 耕 或 可 长
翻 耕 均 不 会 引起 土 壤 板 桔 。 玉 米 生 产 区 应 用 该 技 术 , 在 可
以提 高 水 分 利 用 率 1 %一1% . 加 有。
优 势逐 渐 降低 , 因此 发 展保 护性 耕作 已经成 为 当务 之急 。 为 了 促进 农 业可 持续 发 展 , 证粮 食 生产 安全 , 当采取 措 施 保 应
2 保 护性 耕作 对作 物生 长 的影响
朱文珊 等 (9 6 研究 表 明 , 19 ) 保护 性 耕作 改 变 了 土壤 水 、 肥、 、 气 热等 条件 , 别 是在 干旱 地 区 。 响 到作 物 生长 发 特 影 育 , 护性 耕 作 增 加 了长 壤 含 水量 , 利 于 作物 生 长 发 育 。 保 有 保 护 性耕 作产 生 的“ 低温 效 应 ” 对作 物生 长 产生 了负 面 的 也 影响 ( 别是寒 冷地 区 ) -] 洪 文等 (0 1 秸秆 覆 盖免 耕 特 it 李 n2 。 2o) 试验 表明 , 免耕 提高 了 旱农 区水 分 利用 效 率 , 免耕 处理 的玉
我 国东 北 黑 土 区 主要 分 布在 黑龙 江 省 和 吉 林 省 , 我 是
国 重要 的粮 食 生产 基 地 。 是 由于 自然 因 素和 人 为 因 素 的 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摘要保护性耕作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和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是改善土壤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状况
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地表覆盖秸秆或留有残茬阻隔降水直接打击地面,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地表的粗糙度,阻挡雨水在地表的流动,增加雨水向土体的入渗量,相应减少了地表径流量。

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比休闲期间的土壤蓄水量分别提
高8.79%~13.39%和7.72%~8.05%,降水贮蓄率提高 13.72%和11.28%,降水利
用效率提高25.55%和11.8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37%和10.62%。

与翻耕相比,少耕可减少地表径流23%~72%、土壤流失6%~24%;免耕减少地表径流59%~100%、土壤流失71%~100%。

另外,进行少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秸秆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1 对土壤团聚体数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数量。

常规耕作下,翻耕扰乱了土层结构,土壤团聚体被粉碎,耕层内有机质矿质化速度加快,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体含量下降,使土粒间黏合力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减少。

与之相反,少免耕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免耕直播田与翻耕田的机械组成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微团聚体的组成上出现较大的变化,尤其是0~7 cm 的表土层,其中0.01、0.05 、0.25 mm 颗粒直径的团聚体分别比翻耕增加
3.1%、 5.8%和12.3%。

黄棕壤稻麦轮作田的定位试验表明,免耕条件下各级水
稳性团粒结构的含量均比翻耕的高,尤其以>5 mm的大团聚体增加较多,而>0.25 mm 的团聚体总量也增加了25%左右。

土壤微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积蓄养分,改善结构,增强对环境水热变化的缓冲能力,为作物生长、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2 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调节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

传统耕作中由于农机具对土壤的压实,可使传统耕作中的表层土壤容重增加14%。

免耕直播田0~5cm 土层的土壤
容重比翻耕田低7.66%,在5~7 cm的深度内,土壤容重减少了0.10 mg/cm 3。

免耕田的土壤容重不仅小于翻耕,并且随免耕年限的增加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土壤孔性关系着土壤水、气、热的流通和贮存以及对植物的供应是否充分和协调,同时对土壤养分也有多方面的影响。

免耕土壤的大孔隙(>2 mm)数量较翻耕土壤多近1倍,且大孔隙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对土壤水流的贡献很大。

翻耕后,土壤大孔隙(>5 mm)最多。

免耕土壤中,小孔隙数量比翻耕的多,特别是0.025~0.01 cm的孔隙,而这部分孔隙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储存,尤其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持水量和促进作物的水分吸收。

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肥力。

少免耕减少了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从而加强了土壤团聚体对有机质的吸附力,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免耕田土壤有机质主要积聚于表层,其中0~5 cm的土层免耕高于翻耕,5~15 cm 的土层则是翻耕高于免耕,而15~30 cm的土层两者差异不显著。

免耕稻田0~5 cm 土层的全N含量明显高于翻耕稻田,而5~10、10~20 cm 土层的全N 含量则明显低于翻耕稻田。

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受免耕期的长短、土壤质地和作物栽培方式的影响,但长期连续免耕与轮作配合有利于土壤化学过程向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自然免耕10年后的土壤肥力大幅增加,特别是0~7.5 cm的上层土壤。

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内生物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适合土壤生态环境需要。

少免耕与常规耕作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多,可能与免耕的湿环境及稳定的湿度条件有关。

免少耕土壤表层0~5 cm 土层有机质富集,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

免耕使土壤中微动物特别是蚯蚓的数量和活性增加,蚯蚓在土体中的翻动可改善土壤结构,其残体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酶的影响
自然免耕稻田土壤中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脱氢酶均高于翻耕稻田,尤其是转化酶,免耕是翻耕的2倍。

免耕土壤的酸性磷酸酶亦高于翻耕,但对于蔗糖酶,免耕处理的稍低。

免耕土壤酶活性的增强,表明其进行土壤分解与转化物质的能力上升,有利于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张宇,刘恩才,于海秋,等.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88-389.
[2]周虎,吕贻忠,杨志臣,等.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973-1979.
[3]陈守用,孟庆堂,杜红艳. 耕作制度变革对土壤性状及农业生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67-68.
[4]杨礼富,林位夫,王真辉,等.几种耕作状态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其纤维分解作用强度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07,27(3):24-26.
[5]王芸,李增嘉,韩宾,等.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7,27(8):3384-3390.[6]苏红. 长期定位施肥对保护地土壤全盐量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62.
[7]常会庆,洪坚平.菌肥、有机肥、尿素配施对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1-65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