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一、脾主运化
1.化——消磨五谷
胰腺为脾脏散膏,胰腺分泌胰液消化食物。
《伤寒论•平脉法篇》:“脾,坤土也。坤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
《图书编•脾脏说》:“食不消,脾不转也;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之食也;食不下者,脾寒也;好食甘味者,脾不足也”
2.运(脾阳作用)——运输水谷精微、水液、气
(1)运输水谷精微、精气
《素问•奇病论四十七》:“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灵枢•营卫生会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经脉别论二十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灵枢•邪客七十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票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阳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总结:脾气升清散精。脾的经脉将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肝、心、肺等脏,并与这些内脏协作,布散到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都得到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维持其功能活动。脾气升清功能正常,元气充沛,生机活泼;脾气下陷,水谷不能运化,元气亏乏消沉,生机不活泼。
【疾病】脾阳气虚弱,脾阴液亏少
食不化精:
《素问•脏气法时论二十二》:“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脾虚见食少、腹满、便溏、食物不化等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水谷清浊不分的症状。进而影响到津液、气血、精髓的生成,各脏器组织不能获得正常的营养,便相继出现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等营养障碍的症状。(2) 运输水液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十九》:“脾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经脉别论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疾病】脾虚湿困
《素问•至真要大论七十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湿胜则濡泄”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同气相感,湿易归脾而伤脾阳,脾阳虚也易生内湿。
脾虚湿困,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失常,则水不化津,水液潴留体内,转化成为湿浊之邪。湿浊停滞,反过来又困遏脾阳的运化功能。如是湿浊留滞肠道,泄泻;泛滥肌肤,浮肿;停滞于肺,成痰饮;蓄积体腔,腹水或胸水;渗注下焦,白浊白带等病证。
治则:健脾燥湿法。
二、脾统血
1、脾储血
血细胞浓集在脾索、脾窦中,当身体需要,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中。
2、脾造血——藏营化血
《灵枢•本神篇八》:“脾藏营”。
《灵枢•邪客篇七十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脾中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可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
脾脾摄取食物精微提供生血物质。
3、过滤血液
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4、益气摄血:
《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
林佩琴《类证治裁》:“诸血皆运于脾”。
何梦瑶《医碥》:“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脾为生气之源”,
“气摄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疾病】脾不统血——脾病不能藏营化血,或脾失健运不能益气摄血
唐容川《血证论》:“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脾阴虚”是指脾的阴液亏损,包括血液、营气等物质虚损。
脾阴虚,无营化血,血液化源不足,血量减少。
脾阳虚,血液不能自固,“血不归经”,易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肌衄和齿衄。
脾阳虚,气不摄血;脾阳虚衰,不能正常地运输布散水谷精微,各脏器组织的营养不足而机能减退,形成气虚而统摄失权,气不摄血,血离脉道,溢出脉外,出现种种慢性出血的“血不循经”证候,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多见,如溃疡病出血的远血证,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崩漏证。
脾阴虚治则:引血归经
脾阳虚治则:补脾摄血
三、脾藏意主思
《素问·宣明五气篇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本神八》:“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脾:在志为思。
《灵枢•本神八》:“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思虑过度可伤脾,影响脾的健运而出现食欲不振、胸腹痞满等病症
脾藏之应
一、脾主肌肉
《素问•痿论四十四》:“脾主身之肌肉”。
《素问•五脏生成篇十》:“脾之合,肉也”。
张志聪:“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脾气健旺,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健壮结实;脾失健运,营养障碍,则肌肉瘦削、松弛、痿软。
二、脾主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十九》:“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气健运,精微四布,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则四肢沉重,怠惰无力。
三、脾华在唇
《灵枢•忧恚无言篇六十九》:“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十》:“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素问•六节脏象论九》:脾“其华在唇四白”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
唇指口唇,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经。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状态良好,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状况不良,则口唇淡白不华,甚至萎黄不泽。
四、脾应于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脾位于腹中,脾发生病变时,常反应于腹部。如:久疟不愈,疟邪与痰血互结,发为疟母,则腹中痞硬有块;急性胰腺炎,常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痫。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常见腹中雷鸣、腹胀、腹泻;或水不化津,转为湿浊,又可出现腹腔积水而见腹胀如鼓等症状。
五、脾开窍于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脾主口”。
《素问•五常政大论七十》:“脾开窍于口”。
《灵枢•脉度篇十七》:“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指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下连喉咙(气管)、咽嗌(食道)。脾的经脉循口挟舌,故脾气通于口,达于舌,使舌能知味觉。如: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湿热困脾,则口腻、口甜。
六、土旺四季旺巳时(9:0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