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贸易含义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朝贡贸易:历史上的珍宝交流一、引言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朝贡贸易,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流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和技术,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朝贡贸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二、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通过贡使的形式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贡使是中国皇帝派遣的使者团队,携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贡品,前往周边国家向其国君臣民展示中国的威望和文明。
这种贡使制度成为朝贡贸易的基础,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渠道。
三、朝贡贸易的特点1. 互通有无:朝贡贸易是一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
中国作为贡方,向周边国家提供丰富的礼品和贡品,如丝绸、瓷器、药材等。
而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如黄金、宝石、奇珍异兽等。
通过互通有无,双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互利。
2. 文化交流:朝贡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贡使在前往周边国家的过程中,不仅向对方展示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还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带到了对方国家。
同时,中国也从周边国家中吸纳了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身的文明内涵。
3. 彰显国家实力:朝贡贸易是中国展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通过贡使的形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周边国家也通过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来表达对中国的敬意和友好。
四、朝贡贸易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与融合: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贸易往来,双方吸取了对方的文化精髓,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 经济繁荣:朝贡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通过贸易往来,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也得到了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朝贡贸易含义》课件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朝贡贸易也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 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 流。
02
朝贡贸易的运作方式
Chapter
朝贡贸易的参与者
中国明朝政府
作为朝贡贸易的主导方,明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朝贡管理机构,负责接待前来 朝贡的各国使团,并制定了一系列朝贡贸易的规章制度。
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影响
朝贡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 的发展,加强了东西方之 间的经济联系。
文化影响
朝贡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 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
政治影响
朝贡贸易使得中国成为东 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朝贡贸易的现代意义
Chapter
朝贡贸易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启示
政治色彩浓厚
朝贡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交流,更是一种政治关系,周边国 家通过朝贡贸易来巩固和提升与中国王朝的政治关系,进 而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朝贡贸易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周边国家和地区 纷纷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以寻求经济和政治上的 支持与合作。
政治影响
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 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01
02
03
经济影响
朝贡贸易使得周边国家能 够获得中国的商品和技术 ,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 发展。
文化影响
周边国家通过朝贡贸易接 触到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 观,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影响
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贸易关系,早在秦汉,双边就有着贸易往来。
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贸易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不同的时期里表现出不同的贸易形式和特点。
一般来说,明前期以朝贡贸易为主,中后期以私人贸易为主。
本文主要探讨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一、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及其措施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巩固专制政权,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对外则实行了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
①这一政策的实施原因有二:首先是为了确立新王朝在海外诸国中的正统地位,树立“天下共主”的威信。
其次是为了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此同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为防止窜踞沿海岛屿的方国珍、张士诚余党勾结倭寇侵扰,以及防止沿海居民与海外势力相勾结,危害刚建立的明政权,朱元璋在海外政策上,又实行了严厉的“海禁”,规定沿海居民“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1]。
“为使这—政策推行的更为彻底,又禁止民间使用番货,敢有私自下海与外国贸易互市者,置之重法。
②这一政策为后来几位继任者所沿袭。
“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私自下海收番货至十斤以上者,边卫充军”,[2],对犯禁出海者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同时,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3]彻底截断国内民众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的“朝贡贸易”含有政治和经济两个因素,且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
初期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些,可以说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对外政策。
随着明王朝日益巩固,这一体系中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朝贡”为名由官方垄断的对外贸易。
与之并行的“海禁”政策亦由国防安全为目的向维护官方垄断贸易为目的转变。
为了使这种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付诸实现和顺利发展,明初统治者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招诱安存”的措施: .遣使四出,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
法律故事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
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朝贡贸易主要是调整外商来华贸易的。
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朝贡贸易始终是官方对外贸易的法定形式,但实际上均有变通。
明代的朝贡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古已有之,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和正常的对外贸易不同,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贡的。
这是朝贡贸易的根本特征,也是朝贡贸易和宋元时代市舶贸易最大的区别。
对于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一般不进行抽分。
抽分或抽解作为一种人口税,为唐宋以来已有的制度。
但明代为怀柔外国起见,对于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厚来薄往〃,大加赏赐。
因此,明代虽然仍设“市舶提举司〃,但与前代市舶司“通市舶〃的职能定位已大有不同。
明代将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别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日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日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
第一、三两种皆为进贡品,必须进奉皇帝;第二种则属商品性质,贡使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或者京师的会同馆(外宾招待所)开市贸易。
这就是明代朝贡贸易的具体形式。
当然,这些交易都必须是在官方的监督之下,参与贸易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严格的审查。
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
入贡的诸国又不守贡制,往往挟带私物。
欧洲人也已经来到了中国海岸。
他们的目的原本就是通商,朝贡实非所愿。
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了所谓的怀柔政策,改行梁方仲先生所言的“收入的政策〃,对于进口的外国货物,均严厉执行抽分。
根据有关记载,明政府对于外国使臣的货物,十分之五抽分入官,五分给还价值,以钱钞相兼支付;如果是国王、王妃的货物,给钱六分,钞四分;使臣等人的货物,给钱四分,钞六分。
但是奉旨特免抽分者,不为例。
其后,随着外商来华数量的增加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收制度一一舶税:一是以船的长度计算征税,称为水饷,由船商承担。
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征饷五两,每多一尺,加银五钱。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采用的一种外交政策,即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征收贡品,以维护中国的霸权地位。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中国作为中心国家享有特权地位,对外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
以下是朝贡制度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朝贡:指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廷献贡的物品或货币。
2. 朝贡国:指向中国朝廷献贡的国家或地区。
3. 明朝的朝鲜王朝:指朝鲜王朝在明朝时期作为中国的朝贡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附属国。
4. 亲贡国:指向中国献贡并得到中国认可的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比较亲密。
5. 藩属国:指向中国献贡并被中国承认为藩属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亲贡国的关系较为紧密。
6. 求贡国:指向中国请求成为朝贡国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朝贡来表达对中国的依附和求援。
7. 北狄、南蛮:指中国对外交往中对外族的称呼,北狄包括游牧民族,南蛮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8. 通贡使:指中国派遣的负责与朝贡国交往的使者,一般由高级官员担任。
9. 接贡使:指朝贡国派遣的负责献贡并与中国交往的使者。
10. 朝贡贸易:指以朝贡为基础的贸易形式,朝贡国向中国献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购买物品,实现双方的贸易交流。
明清对外贸易
3)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目的大于 经济目的。
海禁的结果 ① 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
财政大受影响。 ② 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
等的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患”。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与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 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与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点 线 直线 曲线 平行线 角 直角 锐角 钝角 三角形 四边形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德
对浮力原理的图示和说明 王徽《远西奇器图说》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的历史过程
早期:明末清初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传教士来华
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 倾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 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 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 策。
闭关锁国
十三行简介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 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 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 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 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 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 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 第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词解释
1朝贡式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唐代以前,国家富强,很多国家前来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唐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回赐,仅南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南海诸国通使的就有九国之多。
这些国家使节来朝贡,货物由朝廷处置,广州祇负责过境和接送任务。
在唐朝之前,这种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这种"贡"和"赐"的关系是不等价的,对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朝廷之所以明知亏本而乐此不疲,是因为对这种交易怀有一种政治目的。
正因为如此,朝贡贸易的存在完全取决于朝廷。
这种朝贡贸易制度,从明代后到清代,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唐中后期,市舶贸易已经取代了朝贡贸易。
2兴旺周期律—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之时,因为有感于延安一派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的景象,并没有完全被一时的现象遮住眼睛,他道出了心中真正的忧虑:“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
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治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就是著名的“兴旺周期律”。
3托古更化—更化即改革,改制。
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
他为了否定封建经典,否定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变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康有为看来,制度变革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变革,所以他要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策略并没有引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同情,反而徐桐、文悌等顽固派大臣纷纷抨击和弹劾他的托古改制思想。
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再也无人问津。
4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明朝中外交流的渠道——朝贡贸易
谭 植 华
朝 贡 贸 易
( 南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华 广 16 1 摘 要 : 贡 贸 易 是 明 代 长 时 间 官方 所 认 可 的 对 外 贸 易 朝 的唯 一合 法途 径 , 有 明 确 的规 定 与体 制 , 明 朝 的 对 外 贸 易 拥 在 经 济 史上 占有 很 重 要 的 地 位 ,但 其 封 闭性 和 垄 断 性 严 重 阻碍 了民 间 对 外 贸 易 的发 展 本、 文根 据 明朝 的 各 种 史料 和 前 人 的 研 究 . 述 明 代 朝 贡 贸 贡 贸 易 海 禁 兴 衰 明 朝 贡 贸易 即贡 赐 贸 易 . 边 各 国 向 中原 王 朝 帝 王 进 贡 , 周 中 原 王朝 帝 王 回赐 。 种 贡 赐 关 系并 不 是 明朝 首 创 , 国古 已有 这 中 之 。 明初 实 行 海 禁 , 禁 民 间 私人 贸易 , 明 朝 开 国 以后 很 长 严 在 段 时 期 内 , 外 贸 易 基 本 上 限定 在 “ 贡 贸 易 ” 中 朝 的框 架 之 内 进 行 。 边 各 国 为 了保 持 与 中 国的 贸易 关 系 , 采用 了这 一 办 周 就 法 。而 明朝 皇帝 为 了 维 护 “ 朝 上 国 ” 面 子 , 往 厚 赐 进 贡 天 的 往 者 . 以周 边 各 国 也 乐此 不 疲 。上 世纪 五 十 年代 , 学 大 家 李 所 史 剑农 先生 指 出 :明 初 海 上 之 商 业 关 系 , “ 已呈 变 态 。 ” 体 表 现 具 在: 以市 舶 附 于 贡舶 , 于 贡 直 而 免 市 税 ; 贡则 许 市 , 贡 则 优 有 非 否 ; 定期入贡 , 凡 皆预 给 勘 合 , 合 不 符 者 不 受 ; 元 舶 商 之 公 勘 宋 凭 公 据 , 明 变 为 贡 使 勘 合 ; 于倭 寇 海 盗 剧 烈 , 至 由 明初 严 禁 人 民 下 海贩 易 , 舶 司 时置 时 废 , 不 正 常 。… 市 很 明 朝 朝 贡 贸 易 的确 立 明初 沿袭 宋 、 制 度 . 沿 海 口岸 设 立 市 舶 提 举 司作 为 主 元 在 管 对 外 贸 易 的机 构 , 所谓 “ 提 举 官 以领 之 , 以 通夷 情 , 奸 置 所 抑 商 . 法禁有所施 , 俾 因以 消 其衅 隙 也 ” _ 元 璋 在建 元 称 帝 之 。 2 朱 前 的 吴 元 年 ( 元 16 年 )“ 直 隶 太 仓 州 黄 渡 镇 ,设 市 舶 公 37 ,于 司 ” _建 立 了 明 朝 第 一 个 市 舶 司 , 舶 司 负 责 查 验 来 华 贡 使 。_ 3 市 身 份 、 排 贡 使 食 宿 、 理 口岸 互 市 及 抽 分 征 税 。而 且 在 洪 武 安 管 二 年 ( 元 1 6 年 ) 订 《 明祖 训 》 宣 布 设 立 朝 鲜 国 、 公 39 编 皇 , 日本 国 、 琉球 国、 琉球 国、 南 国、 腊国 、 罗 国、 大 小 安 真 暹 占城 国 、 苏 门答腊国 、 洋 国、 哇国、 亨国 、 西 爪 湓 白花 国 、 佛 齐 国 、 泥 国 三 渤 等 十 五 个 国家 为 “ 征 之 国 ” 规 定 这 些 国家 朝 贡 的期 限 , 不 , 人 数 等 。 洪 武 三 年 ( 元 1 7 年 ) 又 “ 海 夷 狡诈 无 常 , 近京 于 公 30 , 以 迫 师 , 行 窥 伺 ” t “ 太 仓 、 渡 市 舶 司 ” [在 浙 江 宁波 、 或 ,] 罢 S 遂 黄 , 6 福 建 泉 州 、 东 广 州 等 三 处 传 统 口岸 另设 市 舶 司 机 构 . 在 洪 武 广 但 七 年 ( 元 l7 年 )明 政 府 却 “ 福 建 之 泉 州 、 江 之 明 州 、 公 34 , 罢 浙 广 东 之 广 州 三 市 舶 司 ” [直 到 永 乐 元 年 ( 元 1 0 年 ) 才 复 置 。 7 3 公 43 , 广 东 、 建 、 江 三 市 舶 司 , 设 官 如 洪 武 初 制 ” _ 同时 派 遣 内 福 浙 “ ,_ 8 臣提督。 乐三年( 元10年)“ 永 公 4 5 , 以诸 番 贡 使益 多 , 置 驿 于 乃 福 建 、 江 、 东 j 市舶 司 以 馆之 。福 建 日来 远 , 江 日安 远 , 浙 广 三 浙 广 东 日怀 远 ” 明成 祖 改 变洪 武 时 期 对 朝 贡 贸易 的关 闭态 。 度 . 而代 之 的是 开 放 甚 至 招 徕 的政 策 。至 此 . 朝 以 朝 贡 为 取 明 基 础 的 对 外 贸 易 体 系基 本确 立 。 二、 明朝 朝 贡 贸 易 的 繁 荣 与衰 落 明 成 祖 即 位后 . 了获 得 中外 对 其 正 统 地 位 的认 可 , 为 虽然 依 旧坚 持 海 禁 , 公 开 地 欢 迎 外 国朝 贡 。建 文 四年 ( 元 1 0 却 公 42
朝贡贸易含义-九江一中
(2)宋代:商业史上第二次飞跃性发展(“商业革命”)
表现: ①农产品、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以日用生活必需品为主 ②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货币信用关系的发展;反映了北宋科学技术的 高度发达。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上升) ⑤出现大量草市、市镇、早市、夜市等 草市的合法。“市镇”来源:多为“草市”升格,少由“军镇”转化。 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不抑土地兼并,为工商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③政府重商,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如草市的合法化;废止市坊制度;允许商人子弟应举;贩货上京者免税等。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2011年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 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6、(2011年高考)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 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4)局限性:
①商品以奢侈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为主 ②经商的时间、地点受到限制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朝贡贸易含义》课件
文化交流与认同
朝贡贸易不仅是物质交换 ,还包含了文化交流和认 同的层面,有助于增进相 互了解和友谊。
现代贸易如何借鉴朝贡贸易
促进多边合作
借鉴朝贡贸易中的多边合作理念,加强各国之间 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推动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
重视文化交流
在贸易活动中融入文化交流的元素,促进不同国 家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相互理解。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朝贡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海外资源和市场,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 ,朝贡贸易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
03
朝贡贸易的衰落与影响
朝贡贸易衰落的原因
内部因素
明朝中后期,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国 力衰退导致无法维持庞大的朝贡体系 。同时,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也限制 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朝贡贸易体现了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这种理念对于现代国际关系仍然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国应通过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外交实践,共同推动世 界和平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发殖民主义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朝贡贸易 体系,引发了亚洲地区的殖民主义 浪潮,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朝贡贸易对中国的意义
维护国家尊严
朝贡贸易体现了中国作为天朝上 国的地位和尊严,强化了中国与
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
加强民族认同
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强了中华
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02
朝贡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的商品种类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丝绸
中国丝绸在古代享有盛 誉,是朝贡贸易的重要 商品之一。通过朝贡贸 易,中国的丝绸传到了 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对当地的纺织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摘要]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所表示的、官方严格控制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实行海禁政策的明朝。
明日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倭寇问题互相交织,本文重点分析了明初洪武年、永乐年、宣德年和明中后期中日朝贡贸易的发展脉络。
从洪武、建文年间朝贡贸易体制初建,到永乐年间朝贡贸易达到鼎盛,再到宣德年间回落,最后到明中后期时朝贡贸易开始萎缩、寥落,唐、宋、元三朝形成的海洋优势最终流失到了西方列强手中。
[关键词]明朝;日本;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表示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明朝。
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使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售的政策。
朝贡贸易确立于洪武年间,永乐朝臻于鼎盛,宣德年间维持平稳,明中叶以后衰落。
1 明初中日朝贡贸易明初统治集团致力于建立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万国朝宗”的朝贡体系,主要靠朝贡贸易维系,朝贡贸易事实上成为明朝“怀柔远人”的一种工具,传统的官方海外贸易的政治外交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1.1 洪武年间朱元璋称帝后不久,即在浙、福、广三省设市舶司,并于洪武二年(1369年),编订《皇明祖训》,将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两次派使臣赍国书去日本,但均未见成效。
洪武三年(1370年)3月,朱元璋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日本怀良王了解到来使并非蒙古人,且当时南朝形势日趋恶化,因此怀良王改变了态度,接待了赵秩。
又于次年“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州被掠人口七十余”。
朱元璋大喜过望,厚赐祖来等人。
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中日关系表面上有所改善,双方开始互派使者,但倭寇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倭寇不断对山东、浙江沿海进行骚扰,明王朝采取了武力剿倭和海禁两项措施。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
朝贡制
度始于汉朝,宋代时更趋发达。
朝贡制度强调礼仪性质,以尊重天朝的主权和文明为主旨。
其贸
易内容主要包括奇珍异宝、动物游艺、珠玉财宝和文化知识等。
来使
入朝时,天子亲自接见,宴请犒赏,并会亲笔写表赏赐给来使。
朝贡制度的优点是维护了中国的威望和尊严,促进了周边国家和
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缺点则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优越性的基础之上,
忽视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隔阂。
明清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
十三行简介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 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 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 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 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 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 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 第七。
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 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 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 国”。………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 许其互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 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这幅《万国来朝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代表向清廷朝贡的情况,其 中左上角的是英吉利国,即现在的英国。
在《万国来朝图》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拿着贡品的暹逻国(即泰国)的代表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 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 何啻数倍”。 薄来厚往
材料二、“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 刀枪毋过三千”。 有限制的贸易 材料三:明成祖说:“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 而不是为了获利。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却去侵害 他们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说,但却大大有损于我朝的 形象。” 材料四:……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 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 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对朝贡贸易 的评价
对朝贡贸易的评价
朝贡贸易是一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朝贡并进贡珍贵物品,而中国则回赐更为丰富的物品。
以下是对朝贡贸易的评价:
1.政治意义:朝贡贸易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宗藩关系,通过朝贡和回赐,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宗主地位和周边国家的臣服关系。
此外,朝贡贸易还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经济意义: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周边国家的特产通过朝贡贸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商品种类,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朝贡贸易还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3.文化意义: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周边国家的使节和商人通过朝贡贸易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珍贵的物品,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同时,朝贡贸易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朝贡贸易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朝贡贸易已经逐渐消失,但其影
响和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特殊贸易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贸易形式,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能够巩固其政治地位,并获取稀缺物品和文化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朝贡贸易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一、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
周朝将周边国家划分为诸侯国,并要求这些国家以朝贡的方式来向中国进贡。
朝贡的内容包括珍贵的物品,如黄金、象牙、珠宝、独特的动植物以及特产等。
朝贡贸易的目的是通过接受这些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朝贡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治性: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接受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维持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臣服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强调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2.单向性:朝贡贸易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贸易模式,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物品,而中国不向他们出口商品。
这种贸易模式使得中国成为贸易的中心,同时也限制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3.文化影响力:朝贡贸易不仅仅是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周边国家通过向中国进贡,可以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科技,从而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影响力对于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朝贡贸易的影响朝贡贸易对中国和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得中国成为贸易中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珍稀物品。
同时,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巩固了其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控制。
朝贡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发展,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同时,朝贡贸易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获取中国珍贵物品和技术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朝贡贸易的衰落朝贡贸易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起伏和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鼎盛。
愚蠢虚荣的朝贡贸易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
另一方面,他又需要“万邦来朝”,以树立自己“天朝上国”的天子形象,于是便遣使四出“广加招徕”,要周边国家“称藩纳贡”。
各国便借朝贡之机,与明王朝进行大获益处的物品交换活动。
这就出现了所谓“朝贡贸易”。
为了体现我“天朝”地大物博、“怀柔远人”的博大胸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便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方针,后世皇帝奉为“祖训”,遵行不改,成了朝贡贸易中的指导思想。
毫无经济价值的朝贡贸易贡使所带物品,分贡品和私物两种。
贡品由贡使代表其国王奉献给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则对其大加赏赐。
为使这种活动与“天朝”皇帝身份相符,这种赏赐自然都很优厚。
除了贡品外,贡使还附带了大量的私物。
对于私物的处置分为两类,一类由明廷“给价”收买,另一类则许贡使自行交易。
而这种“给价”一般都高出时值甚多。
因为贡使附带私物越来越多,所以一部分由明廷“给价”收买后,其余也就由他们在明廷指定的地点(京师的会同馆与沿海的市舶司)进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贡使不得在非指定地点进行交易。
在外国使团中,商人占有很大比例,通商谋利是其主要目的。
他们都带有大量私物,除在会同馆和市舶司贸易外,还会在赴京途中或别的地方违禁交易。
法令岁履行禁止,但这类私下贸易之事仍时有发生。
外国贡使挟私物与中国互市,在正德以前概不征税。
明成祖比起祖父更加慷慨:“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不覆载。
远人来归,悉抚绥之,俾各遂所欲。
”下级官员鉴于宋元时期皆征税,且看到贡使所带私物越来越多,屡次奏请征税,皆被拒绝。
外国贡使来中国朝贡,不仅在市舶司和会同馆受到良好的接待,而且沿途驿站和地方官要负责为他们起运货物,设宴款待,同时还可以进行免税交易。
对外国贡使来说,“朝贡”就成为一桩大获益处的美事,故来者十分踊跃。
由以上可以看出,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它自始自终处于官方的严格控制下,笼罩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意。
外国只有朝贡,方能进行这种物品交易。
朝贡贸易名词解释
朝贡贸易是指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的贸易活动,是中国古代与东亚地区的重要贸易通道之一。
在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指的是中国皇帝向朝鲜国王贡献礼物,以维护两国的外交关系和和平。
这些礼物通常包括绸缎、玉器、瓷器等,价值昂贵。
朝贡贸易也包括朝鲜国王向中国皇帝贡献礼物,以表示敬意和对中国的尊敬。
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马匹、黄金、白银等,也颇具价值。
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也是两国之间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皇帝向朝鲜国王贡献的礼物往往象征着中国皇帝的尊贵地位和国力,而朝鲜国王向中国皇帝贡献的礼物则表示对中国的敬意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
周明学 2012、2、22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
1、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秦汉:
(1)商朝:产生“商人”“商业” (2)春秋战国:商业史上第一次飞跃性发展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营商业(第一批私商) ②出现了许多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较高 ③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业城市(第一批真正城市) ④金属货币的广泛铸造和流通(第一批金属货币) 铜币有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种,另有黄金。
课 堂 练 习
1、(2009年高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 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2009年高考)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 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3、(2010年高考)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 买卖契约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宋代:商业史上第二次飞跃性发展(“商业革命”)
表现: ①农产品、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以日用生活必需品为主 ②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货币信用关系的发展;反映了北宋科学技术的 高度发达。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上升) ⑤出现大量草市、市镇、早市、夜市等 草市的合法。“市镇”来源:多为“草市”升格,少由“军镇”转化。 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不抑土地兼并,为工商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③政府重商,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如草市的合法化;废止市坊制度;允许商人子弟应举;贩货上京者免税等。
讨 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币有何特点 ?
1、形状般等价物; 2、皆有铭文,铭文的内容主要是地名或城邑名,反映了政 治经济权力分散的状态。
(3)秦汉:艰难发展:
汉代采取抑商政策最明确的是汉高祖、汉武帝。如汉武帝 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 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 汉代采取重商政策最明确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如文帝 “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准许私 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2011年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 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6、(2011年高考)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 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3、第二次高潮:隋唐至明清
(1)隋唐: 表现: 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市场空间扩大) 在州县城以外出现了许多定期集市,故称之为草市。草者,非正式、非常 设、草创未完之义,以免触犯政府法令,与州县之治所设立的“官市”相对立。 ②邸店、柜房、飞钱相继问世(为长途贩运、大宗买卖服务) 邸店:旅店﹑仓库﹑商店三合一 柜房: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是我国最早的邮政汇款,在京城“进奏院”与道之间汇兑 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通
A崇仁坊为唐进奏院集中地之一,各种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的集散地,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B “备置官司”的市,即比较正规的官市,史料见《隋书· 食货志》。
(3)元朝: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 商业大都会。
(4)明清:商业史上第三次飞跃性发展
①商贸大城市和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教材所谓“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市镇发展:一是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二是呈现专业化发展,出现大量 专业市镇; ②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商品市场,农产品、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进一步发展 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原先的铜钱货币运输不便(重、价值低),无法适应 大批量的流通,必须有一种更贵重的金属货币进行补充替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 是出超,积攒了大量白银,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 ⑤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商帮”
(4)局限性:
①商品以奢侈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为主 ②经商的时间、地点受到限制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低潮:魏晋南北朝
原因: (1)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都属于自然经济 (2)长期战乱,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城市遭到破坏 (3)政治分裂,关卡林立 (4)征收实物税 (5)迎来了历史上非常寒冷的时期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4、(2009年高考)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天禧末年(1021年) 熙宁十年(1077年) 2408.1 2641.2 2021.3 非农业税(万贯) 1567.3 3874.0 5117.2 农业税:非农业税 60:40 40:60 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