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读书报告
山东省济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试题(一)
山东省济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检测试题(一)说明: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Ⅱ卷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15题,共45分)1。
战国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当时( )。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2。
西汉时期,临邛(今四川邛崃)境内铁矿资源丰富,所生产的铁农具和厨具等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广大西南夷地区,临邛卓氏家族就因冶铁而成为巨富。
这反映出A。
汉代铁器已经推广到了全国 B。
铁器贸易促进了“汉夷"交流C.盐铁官营推动边远地区发展D.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技术交流3。
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道。
其佛教石窟壁画中,有不少艺术形象源于希腊,其中最典型的是坐战车的日天形象,这个形象源自古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
这反映了当时A。
古希腊与唐朝的经贸交往频繁 B。
西域人物画采用西方绘画技法C。
西域佛教文化吸收了西方元素 D.龟兹成为欧亚的经济文化中心4。
王安石变法中,颁行《三经新义》(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并将《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B.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C。
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D.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5。
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
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
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A。
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
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
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任用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仿照西方国家改革海关制度;同时还批准李鸿章等创办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企业;此外还将捐纳制度日常化,明码标价公开向社会售卖各级官爵。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朝贡体系”论的实质与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设计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朝贡体系”论的实质与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设计怀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开始读这本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况且还出自一位英国作家之手,在读这本书之前,处于对内容的猜测,我本认为这又是一本带着“中国威胁论”色彩的书籍,书中必然是以西方人的角度考虑中国发展后带给西方世界的不利影响。
不过在认真研读后,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不可否认,马丁雅克是一位做过深入调研,并且学识十分渊博的左脚。
相对于我之前所接受到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看法而言,《当中国统治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利用大量数据分析给出了一副非常完本的图景。
但是,中国的崛起并不只是经济的崛起,与其他西方世界作者相比,马丁雅克还利用十分大的篇幅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道德体系等角度论证中国在未来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下面我着重从两个方面并结合书本的内容谈谈我对中国崛起后世界格局的看法。
意识“朝贡体系”论的实质,也是书中从头至尾经常提到的一个引用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现象来说明当下中国及周边国家格局的一个概念。
二是谈一谈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设计这一问题。
如有概念上的错误,还请指正。
首先,“朝贡体系”这个概念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并且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反映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家等级关系。
但是文中作为所提到的“朝贡体系”沿用这一个概念,但是却不能与2000多年前朝贡所等同、作者也提到中国在处理与东亚国家关系时定会看到传统“朝贡体系”的影子。
中国或许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重新确立“朝贡体系”在新的时代,在中国再次成为东亚经济中心之时新的含义。
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东亚,东亚发展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由中国决定,即便是在美国全面推行亚太战略,增大在亚太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的今天,我们的邻国,不论是同中国合作密切的国家还是亲美国的日本,菲律宾等都必须承认他们同中国的各方面往来日益密切,尤其是经济和贸易上对中国的依赖都与日俱增。
他们都在或多多少的享受着中国的发展带给他们的福利,尤其是依赖于原料出口的国家。
论文范文:“朝贡”——我国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外交”实践
论文范文:“朝贡”——我国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外交”实践导论一、选题的意义“朝贡”制度既是中国史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历来备受学界关注。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从多种学科角度对“朝贡”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
今天继续将“朝贡”作为研究对象,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学术价值上讲,“朝贡”关系研究很多是由西方学者率先进行的。
但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也由于西方学者对东方朝贡关系的不够深入了解,多把“朝贡”视作雷同于西方的殖民扩张。
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澄清这样一个史实,即古代东亚的“朝贡”关系,乃是一种基本上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较为和谐的国际关系模式。
从理论上讲,对“朝贡”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依据比较严格的定义,“朝贡”讲的是作为“文明国家”'的中国与文明程度落后于自己的“蛮夷”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文明中间的吸引与自觉学习模仿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
在这里,文明的程度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如何行为的重要变量。
相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把人性、结构、制度、身份作为分析国家行为的重要变量,“朝贡”理论可谓别具特色。
对照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将丰富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从现实角度讲,“朝贡”研究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外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党将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包括我们的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
社会如何才能和谐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些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军事和经济的力量强制地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国际社会是不能和谐的。
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回顾历史,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朝贡”论强调强而不霸,在国际关系中,它强调文明的吸引力而非力量的强制,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文献综述中国对“朝贡”制度的记载和研究,由来己久。
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贸易关系,早在秦汉,双边就有着贸易往来。
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贸易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不同的时期里表现出不同的贸易形式和特点。
一般来说,明前期以朝贡贸易为主,中后期以私人贸易为主。
本文主要探讨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一、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及其措施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巩固专制政权,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对外则实行了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
①这一政策的实施原因有二:首先是为了确立新王朝在海外诸国中的正统地位,树立“天下共主”的威信。
其次是为了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此同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为防止窜踞沿海岛屿的方国珍、张士诚余党勾结倭寇侵扰,以及防止沿海居民与海外势力相勾结,危害刚建立的明政权,朱元璋在海外政策上,又实行了严厉的“海禁”,规定沿海居民“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1]。
“为使这—政策推行的更为彻底,又禁止民间使用番货,敢有私自下海与外国贸易互市者,置之重法。
②这一政策为后来几位继任者所沿袭。
“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私自下海收番货至十斤以上者,边卫充军”,[2],对犯禁出海者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同时,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3]彻底截断国内民众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的“朝贡贸易”含有政治和经济两个因素,且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
初期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些,可以说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对外政策。
随着明王朝日益巩固,这一体系中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朝贡”为名由官方垄断的对外贸易。
与之并行的“海禁”政策亦由国防安全为目的向维护官方垄断贸易为目的转变。
为了使这种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付诸实现和顺利发展,明初统治者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招诱安存”的措施: .遣使四出,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
近四十年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研究综述
近四十年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研究综述汪晶石【摘要】中国与朝鲜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长久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两国关系的研究笔耕不辍,同时也成果斐然.朝鲜与清的贸易关系是双方关系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史料欠缺、各国对此问题关注程度不够等原因,就此问题进行的专项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近四十年来,学界对于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的研究大多为着眼于两国关系、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宏观研究,而对于诸如很多在两国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两国贸易中出现的多种贸易形式等具体问题研究较少.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掌握资料多少等方面的不同,中外学者在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但也为后世研究开阔了视野.【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9)002【总页数】6页(P65-70)【关键词】朝鲜;清;贸易关系;研究综述【作者】汪晶石【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312.34由于清代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因此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清朝的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同时清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又是典型的宗藩朝贡模式,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学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国宗藩关系这一问题上,对两国政治、文化交流层面的研究成果颇丰,而相比之下,对两国经济贸易交往层面的研究就略显不足。
在相关成果方面,中国学界往往将两国的经济关系与政治、文化交流整合在一起进行论述。
因此,目前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大多体现在通史类或两国关系史的研究中,而具有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当前关于朝鲜与清贸易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中国较早的并且较具代表性的此类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朴真奭的《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这一著作将两国自公元前的原始社会到19世纪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整合在一起,用部分篇幅论述了清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该书涵盖内容的时间跨度颇大,因此所涉及的清与朝鲜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较为有限,但该书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却为该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影响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影响1. 引言1.1 朝贡体制的起源朝贡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当时,周边诸侯国纷纷向中国王朝进贡礼物,以示臣服和友好。
随着中国王朝的统一,这种朝贡制度逐渐演变成了正式的贡献体系,即朝贡体制。
在朝贡体制下,各国需定期向中国朝廷进贡特产、珍宝、奴隶等礼物,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封赏。
朝贡体制的起源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强大地位,也体现出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统治力。
通过朝贡体制,中国王朝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朝贡体制也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确立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
总的来说,朝贡体制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周边国家实行的一种外交政策,旨在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促进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这一体制影响深远,并成为中国与东亚各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朝贡体制的定义朝贡体制是指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建立的一种礼仪制度,通常是指中国皇帝国家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外交关系。
在这种体制下,中国被视为中央文明,对周边国家展示出一种文明的姿态,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进贡各种礼物以示尊敬。
朝贡体制的核心是“臣”的概念,周边国家在向中国朝贡时需要承认中国的中心地位并表示臣服。
中国皇帝也向朝贡国家赠送礼物以示恩宠,从而巩固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朝贡体制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以礼仪和贡品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外交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都受到朝贡体制的影响。
朝贡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对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传统。
2. 正文2.1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政治影响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政治影响是多方面的。
朝贡体制确立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都需要向中国称臣朝贡,这加强了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中国作为朝贡体制的中心国家,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朝贡,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201124143214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第一部分读书笔记滨下武志,日本著名汉学家。
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
序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滨下武志推导出亚洲区域内的历史纽带,并尝试从其制度方面、市场方面的展开进行描述。
在书前部分中,作者以欧洲扮演主动者的角色,亚洲扮演被动者的角色。
体现为“西力东渐论”或“西方冲击论”。
在这个研究逻辑的下,“19世纪中叶英国产业资本家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他们以自由贸易为由,对封闭的亚洲以及未开拓的市场进行冲击,并以此冲击和亚洲市场的被打开作为亚洲近代开始的标志。
亚洲方面,则是从与此相对应的民族的反应和反抗,以及逐步觉醒逐步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来标志着进入亚洲近代的。
”作者以“一种既能有效的继承过去的传统,有能全面地把握各国不同的历史特质和现状,进而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定问题。
”包含两个重要层面:第一,以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意味着摆脱过去那种单纯以“民族国家”为主的书写方式,其并不是否定亚洲内部各国的差异,更不是将其亚洲内部的国家设定为一个个型号不同的“台球”。
其要求作者必须寻找出一个将亚洲各个部分有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这个纽带即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
而建立在此种朝贡贸易体系基础上的“亚洲经济圈”(或前近代亚洲市场),除了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相应位置外,还保留和继承了自己的历史延续性。
这些历史延续性在亚洲茶叶出口市场的重组、亚洲白银货币圈的延续、契约劳动贸易的开始和亚洲区域内汇款网络的形成等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第二,以亚洲作为主体,这与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层次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作者从朝贡的概念和形态以及朝贡体系的结构等层次对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贸易体系的细致分析表明,“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贸易关系,是亚洲而且只有亚洲才具有的唯一的历史体系。
”正是这一个有着自身规律的、按照自身秩序运行的亚洲朝贡贸易体系成为了西欧进入亚洲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换句话说,欧洲也有一个面对来自亚洲“冲击”的问题。
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
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鸦片战争170周年反思张明之• 2012-02-06 08:58:49 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摘要:鸦片战争前,存在着一种近代意义上的非对称的“世界体系”。
中英两国分别在不同的区域体系中控制着体系内部的平衡,但两国的对外战略构想不同,各自支配的体系的性质也不同。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东亚的朝贡体系有其自然的渐进式变迁的逻辑和进程。
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终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为标志走向解体。
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结果。
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
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使中国的商品市场被纳入由英国构建的西方世界经济体系。
客观而言,这一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世界体系/制度变迁/朝贡贸易/自由贸易/条约通商/近代中国作者简介:张明之,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03一、鸦片战争前非对称的“世界体系”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并由此扩大了世人交往的范围。
多数西方学者据此认为,经济全球化始于15世纪的欧洲,航海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从一个大陆跨到另一个大陆之上,从而实现了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1]60。
罗伯森将15世纪初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划分为萌芽、开始、起飞、争霸和不确定性五个阶段[2]58-60。
沃勒斯坦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性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步的,经历了一个运用各种手段成功扩张的过程[3]462。
读滨下武志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读滨下武志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作者:谢鹏弟来源:《卷宗》2018年第29期摘要:滨下武志教授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以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我们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从中国和亚洲内部的传统因素中寻找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出发,将亚洲发生的变化置于全球经济演变的背景中进行思考研究,对近代中国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提出了独特见解,下面就我自己读此书的收获做一简单的梳理论述。
关键词:滨下武志;朝贡体系;新视角1 滨下武志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1.1 滨下武志滨下武志教授是当今日本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中最为活跃,最有代表的一位历史学家、汉学家。
滨下武志教授于1943年出生在日本静冈县,1966年入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读书,曾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任客座研究院、客座教授,同时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在国际学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学术观点受到了国际历史学家的广泛关注。
1.2 全书概况《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是以滨下武志教授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为基础的,本书主要论述了滨下武志教授对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开启的契机问题;其二是如何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亚洲近代史的问题。
作者认为要从体现着历史纽带的亚洲区域内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总体的内在变化之中,去把握作为亚洲史的延续形态的亚洲的近代化,并且作者也提出了只有从亚洲的近代中去探求中国的位置及其变化,才是考察中国近代道路的方法。
2 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看法2.1 朝贡贸易体系滨下武志教授认为这种简单的“冲击—回应”模式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历史,他试图从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事实出发对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进而提出了“朝贡贸易体系”这一观点。
滨下武志教授把中国与亚洲之间传统的政治交往模式—朝贡体系—理解为一种国际间(或地域间)的贸易关系,这种朝贡关系本身是一种交换,带有某种商品交换的色彩,“在本书《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作者就写到“朝贡体制”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即将中央—各省的关系延续扩大到外国和周边,并将其整体作为一个有机的体制来把握”①。
中国对外关系史参考书目
《中国对外关系史》参考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星宇10~11学年春季学期周二10:00~11:30 3106教室推荐教材:熊志勇、苏浩著:《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书目:1.[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杨公素著:《晚清外交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黄枝连著:《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黄枝连著:《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东亚的礼义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赵佳楹编著:《中国近代外交史》,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
10.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黄枝连著:《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下):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朝鲜半岛与满清王朝的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法]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3.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4.吴福环著:《清季总理衙门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何春茂著:《中国外交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杨公素著:《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中国近代史
当时限制外商活动的若干规定: · 外商到广州,须住在为之特别建造的夷馆,不得任意外 出闲逛,也不许中国民人接触夷馆; · 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1831年宣布撤消); · 不准外国妇女来广州夷馆居住等等。
2014-6-24
广州十三行的外国商馆
2014-6-24
4、对“闭关自守”政策的评价: (1)一种民族自卫政策;乾隆前后 (2)作茧自缚、闭目塞听; (3)总的来看,弊大于利。
2014-6-24
3、公行制度——“十三行”创立的时间及其职能: (1)创立的时间:1686年; ·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商务印书馆1937年、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梁廷枏:《粤海关志》:‚国朝设关之初……沿明之 习,命曰十三行。‛明代‚三十六行‛。 · 彭泽益:《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广州十三 行续探》(《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创建于 康熙25年1686年。
一 七 九 九 年
2014-6-24
7889箱八八 二三 九○ 年年 一一 八八 三三 四五 年年 一一 八八 三三 八九 年年
流鸦 大片 约战 三争 四前 亿 40 银年 元: 以中 上国 白 银 外
鸦片危害与清政府禁烟
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白银外流
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银荒
严重危害 清朝统治
加剧了清政府的吏治腐败 削弱军队战斗力 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和灵魂
兵弱
2014-6-24
2014-6-24
2014-6-24
2014-6-24
鸦片加工过程
2014-6-24
2014-6-24
鸦片走私船
吸食鸦片的情形
英国大鸦片贩子 马地臣、颠地
2014-6-24
最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精选
【摘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基于此也形成了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
因此,国内外学界历来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研究。
近十五来,对此制度的研究涉及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东亚经济开展等多个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意在从朝贡制度的概念、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和其对当今东亚开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近十五年来此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朝贡制度;朝贡贸易;东亚研究朝贡制度,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学者费正清,他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朝贡制度的开拓者,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此制度进行系统的诠释和开展,提出了“中华世界秩序〞、“冲击—反响说〞,不仅一度风行欧美学界,也深刻影响了中日朝等东亚学界对古代此制度、东亚国际政治的研究。
纵观近十五年此制度研究著作或论文,大多数还是从费正清的学术理论出发,或赞同、或批判、或开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1997 年所著的?朝贡体制与近代亚洲? 和近期张锋的一篇?解构朝贡体系?,都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不同朝代朝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演变过程,如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 等,中朝、中日、中泰等个案研究,也对研究现代中外关系开展有借鉴意义。
一、概念之说“‘朝贡制度’这一概念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由西方创造的〞,①其英文表达是 tributarysystem,通常有“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三种译法。
“西方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用以指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李云泉如是说。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内外学者在从不同角度归纳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时,相继提出了“册封体制〞、“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贡封制度〞等不同概念,并且都对自己的观点给予了论证。
朝贡制度再发现(三):朝贡体系的回归
朝贡制度再发现(三):朝贡体系的回归本文共计1919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认识朝贡体系有一种再发现的意义。
当我们脱离源于欧洲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思维的窠臼,重新看待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能理解许多东亚当下的问题。
与东亚国家陆地边界的稳定不同,东亚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着领海和岛屿争端。
日本与所有邻国都存在海洋和岛屿争端:与俄国围绕着北方四岛、与韩国围绕着独岛、与中国围绕着钓鱼岛。
东南亚六个国家宣称对中国南海拥有主权。
一直以来,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都在陆地上,海洋的划界本来就不如陆地上容易。
东亚国家在接受了西方的概念之后,开始划定海上的边界。
对于有争议的岛礁,东亚国家采取的办法是翻寻故纸堆,考据谁最先到达、管理这些岛礁。
但是带着民族主义目的投入大量资寻找历史中这些岛礁的记载,每个国家也都能根据自己需要解读历史。
结果就是,这些争端永远得不到解决,成为东亚地区不稳定的因素。
历史上,除了渔民担心撞上这些无人岛礁,没有人真正关心它们的存在。
对那些荒岛的珍视和争夺更多的是展示一种民族主义的态度。
这些领土争端和东亚的历史问题一样,成为了民族主义情绪的俘虏。
即使现在看起来对这些岛屿的争夺非常尖锐,但是过不了多久,这些争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随着东亚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朝贡体制重新以某种形式在东亚恢复,这些争端很可能再也无人提起。
这也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明智之处。
除了领土争端,对历史的各种争议性解释也是东亚国家争论的焦点。
其中的一个争议是东亚国家在对待20世纪日本对亚洲的殖民和侵略问题。
不过相对于这个争议,更有代表性、也更复杂的是更长历史时期的争议。
朝鲜、越南、日本长期受汉文化滋养,和西方比较,这些国家历史上都属于更年长、更文明和发达的国家。
历史上找到各自国家的荣耀都不难。
但是他们不会强调这些深受中国影响,不会强调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集体的荣耀。
出于民族主义的原因,在撰写历史的时候,它们会强调和提升“本国自古以来的荣耀和平等地位”。
从_朝贡体系_到_条约体系_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
2013年12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3第33卷第6期(总第156期)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3(Sum No.156)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孙瑜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 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转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关乎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国际关系,不仅对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对于世界的发展有广泛影响。
因此,研究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不仅能对历史上的外交政策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对当代外交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尽管对于近代中国外交,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对于近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研究,外交制度或是外交人物的研究,较少有从体系变迁与外交政策变迁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研究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并且国内研究大多是以“侵略说”为主,认为近代中国的体系转型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造成的被迫转型,而国外学者,以费正清为代表则认为近代中国的体系转型是“冲击—反应说”,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片面观点。
该文以一个相对客观的,多角度的研究近代中国体系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型以及其所带来的外交转型的意义及影响,并希望通过对于这次成功的外交转型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的外交能有所启示,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外交活动。
[关键词]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近代中国;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 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3)06-0152-04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都必然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接触与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对于外交政策的研究就迫在眉睫。
要谈“外交”,首先要搞清楚“内”与“外”的区分。
中心_边缘_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
于‘中心’向‘亚边缘’的过渡期,清中叶 18 世纪 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23、38 页。
至 19 世纪上叶中国由‘亚边缘’沉沦为‘边缘’地
④樊卫国:《激活与生长—— —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
带”④,实际上也持 14 世纪之后世界经济的中心 干分析(1870- 1941)》,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
15 世纪末,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 现,世界开始走向一体,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世 界市场逐步形成。由于各个地区生产率和自然禀 赋的不同,不同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开始形成世界市场的中 心—— —边缘格局。同时,受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 响,各国内部的经济格局也发生变化。沃勒斯坦 曾按照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市场中扮演角色 的不同、贸易地位的差异,将世界市场分为中心 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 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 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 并控制着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 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
美的制成品和向欧美输出初级产品为主要的贸 易模式。1913 年,亚洲输出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 的 79%,输入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 57%;1928 年输出初级产品和输入制成品虽有下降,但仍分 别占出口总额的 69%和进口总额的一半。在这 种分工模式下,欧美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 心,它们利用亚非拉国家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进 而把制成品销往这些地区,亚非拉国家成为世界 经济体系的边缘,向中心区国家提供原材料、初 级产品、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 act:This paper studies Chinese economic pattern in modern times from international scale and national scale .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were many cores in world economy before 1800 and China was one of the cores .After 1840 China was obliged to open and became the periphery of world economy slowly. The economic pattern in China also changed. The east coast in China became the core of economy and the western interior region became the periphery of economy. Key wor ds: Core- Periphery;economic pattern; in modern times
朝贡贸易体制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影响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影响1. 引言1.1 什么是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体制下,各个朝贡国家都向中国朝廷进贡礼物,并承认中国的政治权威。
中国朝廷则给予这些国家以封赐和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朝贡体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而在秦汉时代达到鼎盛。
这种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并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朝贡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朝贡国家向中国进贡珍贵物品,认可中国的霸权地位,以及接受中国朝廷的封赏和赐福。
这一体制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拥有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朝贡体制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政治中心,吸引了周边国家的进贡和朝贡,从而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朝贡体制是一种中国在东亚地区建立起的独特国际关系模式,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朝贡体制在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1.2 朝贡体制在中国与东亚关系中的作用朝贡体制作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维护和扩大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通过朝贡的方式,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使得这些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尊贵地位,从而巩固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
朝贡体制也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朝贡体制下,中国向周边国家赠送贡品,同时也可以获得这些国家的特产。
这种贸易关系不仅促进了地区内部的经济繁荣,也加深了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朝贡体制还对中国与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朝贡系统,中国传播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元素,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地区内部的文化多样性,也促进了文明的互相借鉴与发展。
朝贡体制在中国与东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地区内部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也为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读书报告
所谓国际契机,即指国际环境。
历史上存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此形成了“亚洲经济圈”,即“前近代亚洲市场”。
而欧洲接触亚洲就必须面对一个以整个亚洲为规模的按自身规律运行且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
这样,中国面临的国际契机不仅是来自西方的影响,还有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
滨下武志的这本《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比较有代表性地阐述了他对亚洲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看法。
主要表现在关于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以及以整个亚洲为对象的亚洲近代史怎样把握的问题,并且他强调地缘经济的作用。
所以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从制度和市场两方面展开推导出亚洲区域在内的历史纽带;二是以中国的对外贸易为焦点,特别是关于欧美的商人、银行是怎样进入中国的贸易体系为中心,即以贸易金融、投资行动的变化为主线进行探求;三是试图从人、物、才的流动方面阐明香港在历史上具有的网络结合点的作用。
所以我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从制度和市场两方面展开推导出亚洲区域在内的历史纽带。
滨下武志首先对亚洲历史全貌进行了再探讨,并认为历来对亚洲近代史的研究,都是作为近代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冲击来说明的,即经常提到的“西力东渐论”或“西方冲击论”。
在这些理论里,欧洲扮演的是主动者的角色,而亚洲扮演的是被动者的角色。
但是滨下武志并不认
同这样的传统观点,因此他试图寻求“一种既能有效地继承过去的传统,又能全面地把握各国不同的历史特质和现状,进而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定问题。
”首先把亚洲连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即将亚洲各个部分有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
该体系以朝贡、回赐这种和中国之间形成的两国关系中以中国为中心的呈放射状构成的体系,是既有包容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立体的复杂的地域圈。
这实际上就是亚洲经济之间的体制因素。
因为这种朝贡关系使得以朝贡贸易关系为基础的贸易网络得以形成,即“亚洲经济圈”,或“前近代亚洲市场”。
所以,当西欧进入亚洲时,亚洲经济圈除了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外,依旧保留和继承了自己的历史延续性。
这样西欧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有着自身规律的、按照自身秩序运行的亚洲朝贡贸易体系。
换句话说,欧洲也有一个面对来自亚洲“冲击”的问题。
因此,“西方诸国一方面采取加入和利用亚洲原有的朝贡贸易形成的网络,另一方面则通过介入朝贡关系的一角,并试图使其改变的做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实际上,朝贡贸易是一种等价物的交换,价格标准原则上是以中国国内市场(北京)的价格为基础换算的,支付手段也是中国的纸币。
而纸币实际上是白银的支付凭证,亚洲区域贸易圈的形成、扩大使得白银流通量加大,白银结算体系逐渐形成。
二、以中国的对外贸易为焦点,特别是关于欧美的商人、银行是怎样进入中国的贸易体系为中心,即以贸易金融、投资行动的变化为主线进行探求。
16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经过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对华输入白银的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印度鸦片向
中国的流入增加,白银从中国流出,“其原因不应仅仅归结为外国贸易结构性质的变化,而更应看成是一种新的起点——由此产生新的贸易金融关系的展开,决定了诸列强掌握侵入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发生质变的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历史特征。
”19世纪50年代后为白银的流入期,以英国为中心的外国银行在此时期打下了自身活动基础,列强正式对中国进入金融;19世纪70年代初一后,伴随欧洲金本位制的扩大,向亚洲的白银流入增加。
白银的流入使得银价下跌而白银的流出使得银价上涨。
其间,由于中国茶叶及生丝出口的激增和英国棉制品出口的停滞、印度鸦片的利润低下以及印度的出口增大和进口英国棉制品的停滞,导致了原先稳定的三角贸易结构出现动荡甚至开始逆转的倾向,这又导致英国和欧洲的白银向亚洲流入以及围绕中国贸易关系的国际再构成——殖民地银行从亚洲扩张以及对中国投资和中国金融的依赖。
总之,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如从金融的角度对其整体的经济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考察时,“中国经济已被卷入了以伦敦为中心的世界规模的国际结算体系之中。
”
三、从人、物、才的流动方面阐明香港在历史上具有的网络结合点的作用。
在把握亚洲区域内在关系的时候,并非仅仅存在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存在地区之间的关系。
作者首先概括以往香港经济史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作为“现状研究”来进行,在作者看来,香港作为自由港、中转港的象征,作为殖民地香港的历史,在其对外关系方面,具有很大的历史性特征。
二是涉及到香港的“历史意义”问题时,也仅仅是殖民地政策的内容,即历代总督统治史的有关问题。
“因此,
香港经济社会的扩大发展,以及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关注”。
于是作者把香港设定为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其认为必须注意香港在历史上的两大对外关系。
第一,“香港始终被作为中国华南经济的一部分这一与中国在地域上连接性的特点。
第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以后,香港岛、九龙半岛的先端部分、新界地区或被割让、或被租借,它们作为香港殖民地,起着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政治、经济据点的作用……这两大对外关系,也许是形成香港经济史特征的最根本因素。
”
再者,香港的移民问题。
中国人的移民历史,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移民源远流长,香港作为移民中转地的角色不容忽视。
由于宗族制度,移民以男性为主,移民条件艰苦,死亡率高,通过中介移民,当时看好中国移民。
随着东南亚农产一级采矿业的发展,新加坡成为集散地,但是仅有香港的移民以及移民是否安全成为了香港政府关心的问题。
移民们为了养家,归还费用给中介,华南-东南亚交易圈的存在,投资等原因使得华侨汇款。
汇款的方式有邮寄,自己或托人归国时携带,托客头转带,通过信局和外国银行寄款,汇款的流动防止了东南亚汇率的下降,由于外国银行的作用,中国和日本,欧美的联系更加密切。
读完这本书心中真的感慨万千。
首先是作者滨下武志的学术精神使我感动与钦佩。
在很多评论文章中,有一共同点显而易见,即学者们不约而同的认可了滨下武志对以往亚洲近代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观”或“西方中心观”的批判。
“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持批判谨慎态度,但或多或少赞同滨下这种独辟蹊径,不落窠臼的研
究理路。
”作为长期在“西方冲击论”影响下的一代,我从没有想过亚洲本身实际上也蕴藏着近代化的前提条件,他所论述的商品流通渠道、货币兑汇渠道、香港在亚洲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和日本传统经济中的某些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对近代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的影响,都颇有新意。
这使我懂得学术研究时要敢于突破前人的传统观念,敢于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看待旧的问题。
另外就是针对这本书的内容本身了。
欧洲虽然将亚洲市场纳入了世界市场,但亚洲市场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应的位置并且保留和继承了自己的历史延续性。
也就是说,在欧洲进入亚洲后,亚洲市场并不是欧洲市场的简单附属,它也是有其自身发展的方式和交易的特点。
欧洲殖民者无法轻易改变这种延续下来的传统,只能顺应其传统进行利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过程中,亚洲市场受到了欧洲的影响与冲击,比如欧洲市场对茶叶、生丝等亚洲市场产品的需求影响到亚洲市场的供给,再比如欧洲的金本位制以及白银的出超入超都会影响到以白银为结算方式的亚洲市场上白银的价格。
但是,作为主场,亚洲自身对自己肯定有着更强的保护性与反西欧性以维持自身长期的贸易体系。
而这种贸易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印度为轴心,以东南亚为媒介的朝贡贸易体系。
而这里所谓的近代化实际上是指经济上的近代化,包括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
显然,在亚洲经济圈中,商品化实际上正在进行。
近代亚洲市场凭借自身商品的特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占有领先地位,廉价劳动力甚多也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茶叶、生丝等
出口庞大,竞争也相当激烈,白银大量流入。
而在前面提到的朝贡贸易实际上是一种等价物的交换,所以带有很强的商品性。
另外,工业化。
确实西欧的侵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业成果,使得亚洲在不自觉中发生了工业化。
但是不可不说,亚洲本身也是存在自我产生工业化的因素的。
当对茶叶、生丝的巨大的市场需求超过供给的时候,亚洲市场体系的自我调整会要求机器化生产的产生,这就是需求对生产的决定作用,所以亚洲经济的自我工业化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因而从理论上讲,亚洲的近代化并不一定是以西方的侵入为充分条件的。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这本书很深刻独到地从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两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即国际环境,对研究中国的近代化有着相当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