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贸易体系

合集下载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朝贡贸易:历史上的珍宝交流一、引言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朝贡贸易,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流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和技术,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朝贡贸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二、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通过贡使的形式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贡使是中国皇帝派遣的使者团队,携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贡品,前往周边国家向其国君臣民展示中国的威望和文明。

这种贡使制度成为朝贡贸易的基础,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渠道。

三、朝贡贸易的特点1. 互通有无:朝贡贸易是一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

中国作为贡方,向周边国家提供丰富的礼品和贡品,如丝绸、瓷器、药材等。

而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如黄金、宝石、奇珍异兽等。

通过互通有无,双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互利。

2. 文化交流:朝贡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贡使在前往周边国家的过程中,不仅向对方展示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还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带到了对方国家。

同时,中国也从周边国家中吸纳了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身的文明内涵。

3. 彰显国家实力:朝贡贸易是中国展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通过贡使的形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周边国家也通过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来表达对中国的敬意和友好。

四、朝贡贸易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与融合: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贸易往来,双方吸取了对方的文化精髓,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 经济繁荣:朝贡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通过贸易往来,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也得到了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和繁荣的帝国之一。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朝贡体系是中国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体系,其他国家要求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和互通有无,必须以朝贡的方式来表明对中国的臣服地位。

朝贡国往往是地理上相对较远、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他们向中国支付大量的贡品以显示对中国的敬意和臣服。

中国的朝贡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表达,更是一种经济手段。

朝贡国每年要向中国赠送珍贵货品,如象牙、黄金、香料等等。

这些贡品不仅可以满足中国贵族和皇帝的奢侈品需求,还可以作为贸易商品出售。

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从而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资源和产品。

海外贸易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和手工业的国家,生产了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这些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需求。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海外贸易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质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中国的海外贸易除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外,还涵盖了其他种类的商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的茶叶贸易。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深受世界各地的喜爱。

茶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还被用于医疗、礼品和社交等方面,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朝贡体系和海外贸易都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些渠道,中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还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的贸易也为世界各地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亚欧大陆的交流与繁荣。

然而,朝贡体系和海外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朝贡体系使得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更加强大,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依赖也加剧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受制于地理条件和技术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始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该体系基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朝贡礼仪来保持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关系,同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探讨朝贡体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外交中的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朝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早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一种朝贡制度,通过国君朝见天子,并以贡献珍贵物品来表示臣服和友好。

这种制度得到了秦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一项重要手段。

随着唐朝的兴起,朝贡体系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唐朝时废除了分封制度,统一全国,通过大唐的强大实力吸引了周边各国朝贡。

唐朝不仅接受各国的朝贡,还派遣使臣到各国朝见国王,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友好关系。

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朝贡体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宋代以优越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著称,使得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的榜样和目标。

越南、琉球等国纷纷朝贡宋朝,并从中国引进农业技术、制度模式以及文化艺术等。

与此同时,香港、澳门等地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节点。

到了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外交方式,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变革,中国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

但朝贡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外交仪式,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维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和平关系。

二、朝贡体系的作用1. 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通过参与朝贡仪式,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各国可以通过礼仪来表示臣服和友好,避免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2. 扩大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朝贡体系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机会,通过展示珍贵物品和礼仪仪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同时,中国吸引了各国的朝贡,扩大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

3. 经济和文化交流:朝贡体系不仅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还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贸易往来也颇具特点。

其中,朝贡体系是清朝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独特模式。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朝贡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隋唐丝绸之路的通畅,导致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极大的需求。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唐朝开始实行“以礼相待”和“朝贡”政策。

朝贡在唐朝时期主要指的是周边小国相向送来的一些特产,如藤、象牙、象牙、虎皮等。

唐朝通过接纳这些礼物,表达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以达到巩固国际关系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贡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所指的朝贡制度,主要是指清朝时期,中国同其周边国家间的一种外交关系。

清朝朝廷体系先后向邻近的越南、朝鲜、琉球、东南亚国家等割让了许多领土,并与这些国家签订了朝贡协定。

二、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家之间的不对等。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是“大明国”,贡品只需方物。

而对于朝贡国家来说,每次进贡必须要准备大规模的特产,并且还要派遣大批文武使臣前往中国。

使臣到达中国后,还要展开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关系,使中国在外交上拥有了很大的优势。

同时,朝贡的贸易形式也更加倾重于中国一方。

朝贡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独特的“礼贡贸易”。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并不直接将商品出售给其它国家,而是通过邦交使臣与朝贡国交换礼品。

这样一来,中国可以在外交上赢得各国尊敬,而且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商品。

同时,朝贡国家将来自中国的礼品视为珍品,并对其“赞不绝口”,这有助于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其实,朝贡体系不仅用于外交交流和商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朝廷对自身统治的展示。

朝贡体系的实施,对于中国帝国来说,是一种宣传,展示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

这种宣传同时也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引发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氛围,加强中国历史地位的认知。

《朝贡贸易含义》课件

《朝贡贸易含义》课件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朝贡贸易也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 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 流。
02
朝贡贸易的运作方式
Chapter
朝贡贸易的参与者
中国明朝政府
作为朝贡贸易的主导方,明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朝贡管理机构,负责接待前来 朝贡的各国使团,并制定了一系列朝贡贸易的规章制度。
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影响
朝贡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 的发展,加强了东西方之 间的经济联系。
文化影响
朝贡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 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
政治影响
朝贡贸易使得中国成为东 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朝贡贸易的现代意义
Chapter
朝贡贸易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启示
政治色彩浓厚
朝贡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交流,更是一种政治关系,周边国 家通过朝贡贸易来巩固和提升与中国王朝的政治关系,进 而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朝贡贸易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周边国家和地区 纷纷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以寻求经济和政治上的 支持与合作。
政治影响
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 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01
02
03
经济影响
朝贡贸易使得周边国家能 够获得中国的商品和技术 ,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 发展。
文化影响
周边国家通过朝贡贸易接 触到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 观,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影响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洲经济圈》读书报告所谓国际契机,即指国际环境。

历史上存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此形成了“亚洲经济圈”,即“前近代亚洲市场”。

而欧洲接触亚洲就必须面对一个以整个亚洲为规模的按自身规律运行且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

这样,中国面临的国际契机不仅是来自西方的影响,还有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

滨下武志的这本《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比较有代表性地阐述了他对亚洲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看法。

主要表现在关于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以及以整个亚洲为对象的亚洲近代史怎样把握的问题,并且他强调地缘经济的作用。

所以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从制度和市场两方面展开推导出亚洲区域在内的历史纽带;二是以中国的对外贸易为焦点,特别是关于欧美的商人、银行是怎样进入中国的贸易体系为中心,即以贸易金融、投资行动的变化为主线进行探求;三是试图从人、物、才的流动方面阐明香港在历史上具有的网络结合点的作用。

所以我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从制度和市场两方面展开推导出亚洲区域在内的历史纽带。

滨下武志首先对亚洲历史全貌进行了再探讨,并认为历来对亚洲近代史的研究,都是作为近代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冲击来说明的,即经常提到的“西力东渐论”或“西方冲击论”。

在这些理论里,欧洲扮演的是主动者的角色,而亚洲扮演的是被动者的角色。

但是滨下武志并不认同这样的传统观点,因此他试图寻求“一种既能有效地继承过去的传统,又能全面地把握各国不同的历史特质和现状,进而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定问题。

”首先把亚洲连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即将亚洲各个部分有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

该体系以朝贡、回赐这种和中国之间形成的两国关系中以中国为中心的呈放射状构成的体系,是既有包容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立体的复杂的地域圈。

这实际上就是亚洲经济之间的体制因素。

因为这种朝贡关系使得以朝贡贸易关系为基础的贸易网络得以形成,即“亚洲经济圈”,或“前近代亚洲市场”。

朝贡贸易体制

朝贡贸易体制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

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

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代的朝贡制度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这种制度在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商朝的朝贡制度以及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

首先,商朝的朝贡制度是指商代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方式。

商代国家通过亲属婚姻、礼仪规定、贡献物品等方式来维持和加强彼此的关系。

这些贡品有时是实物,比如珍贵的器物、美味的食品等;有时是抽象的,比如国家领袖的儿子、妻子等。

通过朝贡制度,商代国家以外交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自身的地位和权威。

其次,朝贡制度与商代对外贸易密切相关。

商代国家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互动,进行贡献物品的交换,实现了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商代国家以本国的特产贡献给其他国家,以获取其他国家的特产,实现了资源的有序流通。

这种对外贸易的形式不仅仅是商品交换,更体现了各国政治和文化的互动。

在商代的对外贸易中,朝贡制度的意义还体现在了文化传播方面。

商代国家通过朝贡制度,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艺术技术等传播给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通过实物贡献方式进行,还通过国家领袖和高级官员的互访来实现。

商代国家借助朝贡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传承。

尽管商朝的朝贡制度与对外贸易紧密相连,但它不是单纯的经济交流方式。

朝贡制度是商代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一种综合体现。

商代国家通过朝贡制度维护了彼此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商朝的朝贡制度是商代政治与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制度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贡品的交换实现了经济的互惠互利。

与此同时,朝贡制度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它商代国家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传播给其他国家。

因此,商朝的朝贡制度在商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

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

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一)明前期的朝贡贸易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

在明朝开国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

“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政府统制的对外商业交往形式,即政府特许前来进贡通好的外国“贡舶”附带一定数量的商货,在政府指定的地点与中国做买卖。

明初沿袭宋、元制度,在沿海口岸设立市舶提举司作为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第一个市舶司设立于朱元璋建元称帝之前的吴元年(1367年),地点在长江口的太仓黄渡镇。

洪武三年(1370年),以黄波市舶司过于接近南京将其停罢,另于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及广东广州三处传统日岸设置市舶司机构,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及后来的西洋诸国。

其后,因沿海不靖,一度关闭对外口岸并实行海禁,至永乐初复置浙、闽、粤三市舶司。

市舶司负责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互市及抽分征税。

永乐三年(1405年),以诸番来华渐多,在三市舶司分别建造专门接待外国商使的馆驿,福建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东曰“怀远”。

(注:《明史》卷81《食货五》。

)贡使团到达京师后,除朝见皇帝、进行“贡”与“赐”的礼品交换外,还被允许在隶属礼部的会同馆与中国商人进行一定规模的互市,也属朝贡贸易的组成部分。

朝贡贸易是明前期唯一准许进行的合法对外贸易,所以王圻说:“贡舶与市舶一事也。

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注:《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考二》。

)朝贡贸易作为明初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政治色彩远重于经济色彩。

其时明王朝初建,北驱蒙元,一统全国,政治、军事强大,经济逐渐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正处于国势蒸蒸日上的阶段,因此愿意招徕海外各国遣使通好,以壮大国声威。

在中国历史上,“天朝”兴旺发达,四海仰慕,遣使来朝,是“盛世”的标志,统治者一向将其视作自己的荣耀。

法律故事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

法律故事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

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朝贡贸易主要是调整外商来华贸易的。

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朝贡贸易始终是官方对外贸易的法定形式,但实际上均有变通。

明代的朝贡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古已有之,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和正常的对外贸易不同,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贡的。

这是朝贡贸易的根本特征,也是朝贡贸易和宋元时代市舶贸易最大的区别。

对于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一般不进行抽分。

抽分或抽解作为一种人口税,为唐宋以来已有的制度。

但明代为怀柔外国起见,对于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厚来薄往〃,大加赏赐。

因此,明代虽然仍设“市舶提举司〃,但与前代市舶司“通市舶〃的职能定位已大有不同。

明代将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别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日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日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

第一、三两种皆为进贡品,必须进奉皇帝;第二种则属商品性质,贡使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或者京师的会同馆(外宾招待所)开市贸易。

这就是明代朝贡贸易的具体形式。

当然,这些交易都必须是在官方的监督之下,参与贸易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严格的审查。

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

入贡的诸国又不守贡制,往往挟带私物。

欧洲人也已经来到了中国海岸。

他们的目的原本就是通商,朝贡实非所愿。

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了所谓的怀柔政策,改行梁方仲先生所言的“收入的政策〃,对于进口的外国货物,均严厉执行抽分。

根据有关记载,明政府对于外国使臣的货物,十分之五抽分入官,五分给还价值,以钱钞相兼支付;如果是国王、王妃的货物,给钱六分,钞四分;使臣等人的货物,给钱四分,钞六分。

但是奉旨特免抽分者,不为例。

其后,随着外商来华数量的增加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收制度一一舶税:一是以船的长度计算征税,称为水饷,由船商承担。

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征饷五两,每多一尺,加银五钱。

朝贡贸易体系

朝贡贸易体系

朝贡贸易体系(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华与朝贡理念和秩序纵观世界历史,朝贡既提供了一种向强大的统治者表示忠诚的手段,又是展示统治者的“德”(仁慈宽厚的途径)。

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政治理念建构在表现为等级的礼仪上,接受皇帝的保护就要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朝贡为这种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机能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例证。

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

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

《皇朝文献通考》有如下解释:“经国之用,博矣。

而足用之要求有三焉,曰:生之有道,取之有制,用之有礼而已。

”《皇朝文献通考》卷39,“国用考一”。

“礼”体现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理念。

所有国家间的关系都涉及礼仪,但是居于朝贡体制中心的中国的“礼”的形式独具特色。

朝贡制度的管理部门称为礼部,朝贡可以被看做是以“礼”为基础开展对外关系的积极形式。

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

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

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

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

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

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

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

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

一.中国商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一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6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材料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3分)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或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2分)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4分)(2)变化:①棉纺织品进口增加;②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③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3分)原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②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③国际竞争的加剧。

(2分)(3)中国: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为 自下而 上 的朝 贡 关 系 。 朝 贡外 交 的 实质 是 名 义上 的 宗 主认 同外 交 , 并 不 是扩 张 式 的 帝 国外 交 , 因而 , 在政 策导 向上 则是 “ 王者 不 治 夷狄 , 来者 不拒 , 去者 不 追 ” 。在 实施
工 o00z V V AI J o 、 l r C o王 Oo G } 耋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 有的一种外交体系 , 其 oZI
年之中“ 使多者十余( 辈) 。” 也难怪 大
宛对 于 这 些 人 “ 非 出 币 帛 不得 食 , 不市 畜 不得 骑 用 ” 。外 国使 节 中也 不 乏 冒名 的商
还 以经济的付 出换取朝贡来仪 的名义。
自汉 以来 , 凡来朝贡者 , 中国王朝都 人 “ 奉 献者 皆行贾贱人 , 欲通 货市买 , 以

读史 ・ 原 色 贝 外交 与朝贡贸
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自商周 以来 ,中原王朝都 - _ 一 直认为 自己居 天人之 中, 是“ 天朝上 国 ” , 是世 界的主体 , 故 自称 “ 中国” 、 “ 中 华” ;而周边乃至更远 的地区与国家都是蛮夷戎狄 居住 的化外之地。这样 , 他们与 中原王朝 的关 系自然被限定
各种朝贡礼仪 , 会见之时 , 要以藩属朝贡觐见之方式 , 行
跪 拜礼 。
既然朝贡外交 的实质是名 义上 的宗主认同外交 , 因
而 它 的 目的只 是 要造 就 “ 四夷 顺 而天 下 宁 ” , 造 就 万 邦来
朝、 八 方来仪 的盛世 , 并没有其他 帝国那种军事的、 经济 的功利要求。 西汉董仲舒所言“ 正其谊不计其利 , 明其义
这些府州县 , 唐朝王朝均 实行 羁縻 政策 , 即以当地原 有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特殊贸易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贸易形式,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能够巩固其政治地位,并获取稀缺物品和文化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朝贡贸易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一、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

周朝将周边国家划分为诸侯国,并要求这些国家以朝贡的方式来向中国进贡。

朝贡的内容包括珍贵的物品,如黄金、象牙、珠宝、独特的动植物以及特产等。

朝贡贸易的目的是通过接受这些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朝贡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治性: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接受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维持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臣服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强调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2.单向性:朝贡贸易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贸易模式,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物品,而中国不向他们出口商品。

这种贸易模式使得中国成为贸易的中心,同时也限制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3.文化影响力:朝贡贸易不仅仅是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周边国家通过向中国进贡,可以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科技,从而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影响力对于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朝贡贸易的影响朝贡贸易对中国和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得中国成为贸易中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珍稀物品。

同时,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巩固了其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控制。

朝贡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发展,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同时,朝贡贸易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获取中国珍贵物品和技术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朝贡贸易的衰落朝贡贸易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起伏和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鼎盛。

《朝贡贸易含义》课件

《朝贡贸易含义》课件

文化交流与认同
朝贡贸易不仅是物质交换 ,还包含了文化交流和认 同的层面,有助于增进相 互了解和友谊。
现代贸易如何借鉴朝贡贸易
促进多边合作
借鉴朝贡贸易中的多边合作理念,加强各国之间 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推动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
重视文化交流
在贸易活动中融入文化交流的元素,促进不同国 家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相互理解。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朝贡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海外资源和市场,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 ,朝贡贸易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
03
朝贡贸易的衰落与影响
朝贡贸易衰落的原因
内部因素
明朝中后期,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国 力衰退导致无法维持庞大的朝贡体系 。同时,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也限制 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朝贡贸易体现了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这种理念对于现代国际关系仍然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国应通过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外交实践,共同推动世 界和平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发殖民主义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朝贡贸易 体系,引发了亚洲地区的殖民主义 浪潮,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朝贡贸易对中国的意义
维护国家尊严
朝贡贸易体现了中国作为天朝上 国的地位和尊严,强化了中国与
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
加强民族认同
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强了中华
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02
朝贡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的商品种类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丝绸
中国丝绸在古代享有盛 誉,是朝贡贸易的重要 商品之一。通过朝贡贸 易,中国的丝绸传到了 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对当地的纺织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摘要]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所表示的、官方严格控制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实行海禁政策的明朝。

明日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倭寇问题互相交织,本文重点分析了明初洪武年、永乐年、宣德年和明中后期中日朝贡贸易的发展脉络。

从洪武、建文年间朝贡贸易体制初建,到永乐年间朝贡贸易达到鼎盛,再到宣德年间回落,最后到明中后期时朝贡贸易开始萎缩、寥落,唐、宋、元三朝形成的海洋优势最终流失到了西方列强手中。

[关键词]明朝;日本;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表示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明朝。

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使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售的政策。

朝贡贸易确立于洪武年间,永乐朝臻于鼎盛,宣德年间维持平稳,明中叶以后衰落。

1 明初中日朝贡贸易明初统治集团致力于建立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万国朝宗”的朝贡体系,主要靠朝贡贸易维系,朝贡贸易事实上成为明朝“怀柔远人”的一种工具,传统的官方海外贸易的政治外交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1.1 洪武年间朱元璋称帝后不久,即在浙、福、广三省设市舶司,并于洪武二年(1369年),编订《皇明祖训》,将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两次派使臣赍国书去日本,但均未见成效。

洪武三年(1370年)3月,朱元璋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日本怀良王了解到来使并非蒙古人,且当时南朝形势日趋恶化,因此怀良王改变了态度,接待了赵秩。

又于次年“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州被掠人口七十余”。

朱元璋大喜过望,厚赐祖来等人。

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中日关系表面上有所改善,双方开始互派使者,但倭寇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倭寇不断对山东、浙江沿海进行骚扰,明王朝采取了武力剿倭和海禁两项措施。

朝贡体系资料

朝贡体系资料

朝贡体系引言朝贡体系是古代国际关系中一种重要的政治体系,起源于中国古代,后影响了东亚及周边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

通过对于朝贡体系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国际关系中的力量互动与地缘政治格局。

朝贡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朝贡体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首次确立朝贡体系的国际地位是汉武帝时期西域胡服绢的贡献。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政权通过对外扩张和贸易往来,将周边国家纳入朝贡关系,以实现对周边区域的政治控制。

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在古代国际关系中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朝贡体系建立在中央政权对周边国家的政治控制基础之上,以祭祀、礼仪等方式体现对朝贡国的统治关系。

其次,朝贡体系中存在明确的等级关系,中心国家享有最高地位,周边国家以贡献物品进行朝贡,维系着一种等级制度。

最后,朝贡体系通过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对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朝贡体系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尽管朝贡体系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但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朝贡体系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需要尊重差异性和平等性,避免强权均力,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模式。

其次,朝贡体系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提醒我们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重要性。

最后,朝贡体系的历史告诉我们,国际关系中应当注重长期稳定与互惠互利,避免一切形式的霸权行为。

结语朝贡体系作为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政治体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朝贡体系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国际关系中的力量互动与地缘政治格局,也可以为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

朝贡制
度始于汉朝,宋代时更趋发达。

朝贡制度强调礼仪性质,以尊重天朝的主权和文明为主旨。

其贸
易内容主要包括奇珍异宝、动物游艺、珠玉财宝和文化知识等。

来使
入朝时,天子亲自接见,宴请犒赏,并会亲笔写表赏赐给来使。

朝贡制度的优点是维护了中国的威望和尊严,促进了周边国家和
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缺点则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优越性的基础之上,
忽视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隔阂。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一、什么是朝贡体系?
•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 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 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 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 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 关系模式之一。
朝贡体系名称
二、朝贡制度的历史演变
1、畿服制度 :朝贡体系的雏形
3、羁縻制度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其后中原王朝崩 溃,原有的册封体系随之崩溃。直至589年隋 朝重新统一之后,朝贡体系方得到恢复。但是, 随着唐朝的崩溃,辽、宋、金、元等朝代相继 而起,整个朝贡体系再次陷入混乱。这段时间 内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 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 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
互利性
不平等性
但是
封闭自守性
• 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代以来朝贡制度 臻于晚上而缜密,便是闭关自守政策在 制度上的反应。这种封闭自守性,极大 地阻碍济的认同性和文明的仿效性
• 政治目的的一致性 • 例子
四、作用 朝贡贸易体系的初衷是维护中国中心 的外部等级关系、维护自身安全和边疆稳 定、维持和谐的国际关系、宣扬国威,但 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却远不止 这些。它还带动了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亚洲 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 它曾经在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的政治、经济和交流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三、性质
• 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 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 的外交关系体制。 • 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 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 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两个层次
• 两个层次:对内、对外 (见…) • 同心圆观点: “朝贡关系从政治层面讲,是中国统 治者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关系扩大到周 围和四边,按中央——各省——藩部 (土司、土官)——朝贡诸国——互市 诸国的顺序排列,按邻接的中心——周 边关系的同心圆的方式交错产生的一种 体系,这种体系在16、17世纪逐渐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清代后期,朝贡体制招致朝贡国家和中国商人的抱怨,因为固定的朝贡商品的价格常常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与此同时,利润丰厚的私人贸易伴随朝贡特使而扩展,导致从欧洲和美国流入的白银流通量增加。大体上看,这种朝贡贸易体系呈现出白银流通圈的特点,即白银作为贸易结算的多种渠道的支付媒介。
概括地说,整个朝贡地区间的贸易圈有其自身的结构,整个结构以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为中心,以白银流通为媒介来控制,这个体系包括了东亚和东南亚,连接邻近的如印度、伊斯兰教地区和欧洲的贸易圈。
16~17世纪明到清的过渡时期,朝贡贸易体系的这些特征越来越显著。第一,中国中心的理念得到扩张和巩固,朝鲜、日本和越南受其影响最为强烈;第二,朝贡贸易随着欧洲国家的加入而扩张;第三,伴随朝贡贸易而生的私人贸易得到扩张,与贸易相关的贸易结算、税收征管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日关系和亚洲的近代转型
(3)边境贸易:随同朝贡使团的商人和中国商人在中国的榷关和特许港口进行交换。
朝贡使团来华的形式和频率依朝贡国与中国之间的亲疏关系而各异。土司、土官的朝贡贡期有一年一贡、两年一贡和三年一贡的不同。这些使团获准在礼部所属的北京会同馆开市交易,他们的主要贡品是马匹和金银器。
随着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增加,白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交换媒介,黄金和白银成为贡纳品。
朝贡贸易体系:
在这个统治结构内,朝贡关系的基本性质可概括如下:维持朝贡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地方统治者到北京觐见皇帝(天子)并接受册封,确认朝贡的使命即俯首称臣。这种关系的性质是宗主国和藩属的关系,朝贡国家、地区、部族要定期向中国进行朝贡以示忠诚。作为交换,朝贡不仅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而且还获得了回馈的礼物和从事奢侈品贸易的机会。
简短描述了亚洲朝贡贸易体系和西方的关系之后,现在我们转向考察近代中日关系问题。以往的研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和日本在“西方冲击”下近代化的差异之处。这样的视角集中于日本采取的富国强兵政策,以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对中国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这样的视角仅仅是从“西方化”的角度来把握日本的近代史,从亚洲“小西洋”的出现来理解日本的近代史的。但是,如近代化会有更丰富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的近代化是努力将朝贡贸易结构的中心从中国转移到日本。换句话说,日本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应付中国在亚洲商业关系中的统治位置 通过朝贡贸易关系长期发挥中国中心基础作用的位置 以及如何重组日本、中国、朝鲜、琉球的关系,以将日本置于中心位置。
在中国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原初民族主义在各朝贡国家中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例如,越南开始要求老挝向其朝贡,朝鲜最初认为在中国是一个“野蛮的”民族取代了明朝,后来主张在清王朝的统治下继续坚持正统的中国中心主义理念。越南批评中国迫使其将国名从“南越”改为越南,仅仅因为南越国曾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向中国派遣朝贡使团,但是它要求琉球在向中国朝贡的同时也要向江户派遣朝贡使团。这些现象说明了朝贡国家是如何基于他们各自对于中华思想和朝贡秩序的理解,开始具有相对于中国的民族个性的。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中心主义的理念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朝贡圈内部共享。民族主义诞生于亚洲内部朝贡体系中,它来自朝贡关系的共同理念,是对中国朝贡实践的反应。
”。由于日本的近代化往往被作为一个摆脱西方列强控制、争取独立的过程来研究,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关系对日本的重要性基本上被忽视。然而,要理解日本近代化的方向和特征,关键是要认识在开港之后日本力图改变它在与中国的商业关系网中的位置而选择工业化这一史实。
日本选择工业化是它力图扩大和中国的商业关系这一尝试失败的结果。日本商人无法与江户时代在长崎控制出岛贸易的海外中国商人竞争。中国商人在海产品和土货出口方面居于垄断地位,而日本商人不能打破这一格局。
按照领事所说,中国商人不仅控制着香港的市场,其影响力甚至扩展到日本生产者身上,铃木对于日本商人进入香港市场非常悲观。在这种环境下 中国商人的商业力量和他们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培育中国市场的需要增强。日本商人通过在日本的中国商人获取信息:需要兴办可以与西方棉纺织品竞争的现代棉纺织工业以分享中国市场。
日本通过洋行与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的日益增长也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除了传统的出口产品,如海产品,日本新的出口产品,诸如丝绸和煤的出口量的扩大,加速了它的工业发展。虽然这些是洋行在日本的商业活动,但是洋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出口他们自己国家的工业产品,而是进口亚洲的产品。这样,日本市场的开放并没有显著改变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这里所说的朝贡交易,贡品和馈赠之间的关系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买卖关系,这种交换可以看做是一种商业交易。即使中国的朝廷也是作为商业交易的一方,支付的往往是中国的货币,纸币或者白银。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朝贡是一种买卖双方以固定的商品价格进行的交换。
这个体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以商业交易为基础。朝贡体系实际上是与商业贸易关系平行交织在一起的。例如,暹罗 日本 华南的贸易,包括边境走私贸易的机会,即使在非朝贡贸易几乎无利可图时,也仍然长期维持在朝贡使团垄断利润和补贴的基础上。18世纪,当从暹罗至广东和厦门的大米贸易没有什么利润的时候,贸易者转向琉球和日本的长崎,这样反而维持和加强了总体上的多边贸易关系。中国商人向东南亚的商业渗透和移民的过程,从历史上来看都和贸易网络的构建交织在一起。商业扩张和朝贡贸易网络的发展都伴随着移民。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关系因朝贡关系的成长而扩展。
这些朝贡路线和入关口,无论是经由水路还是陆路,都基本上是通商路线和通商口岸,这对于分析近代西方国家以条约的形式强迫开港有很重要的意义。
朝贡体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赋予这一统治体系网络的推动力是什么?朝贡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如下。
(1)双边正式的朝贡互换:朝贡使团的贡物和帝国回馈的礼物。
(2)北京会同馆的特许贸易:以官方允许的随同朝贡使团的商人规模为限。
驻香港的日本领事铃木在1890年提交给日本外务省的报告中强调香港市场的重要性,他评论了日本商人在香港士气低落的现象并指出以下三点。
(1)清朝商人非常团结,且能为长期战略而放弃一时之利。
(2)日本商人资金匮乏,一次败北即行退让。
(3)有迹象表明日本生产者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将货物卖给清朝商人,而非日本商人。
朝贡贸易作为一个体系的这些特征,伴随着16世纪至17世纪从明到清的过渡逐渐显著。这些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中国中心的统合理念得到扩大和巩固,朝鲜、日本、越南尤其受到该理念的强烈影响。
(2)朝贡贸易因欧洲国家的参与而扩张。
(3)私人贸易伴随朝贡贸易的发展而扩大,与贸易相关的制度,如贸易结算制度、税收征收制度等都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