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法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秘授古脉法抄本》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I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
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
《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
”周氏门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慎柔、石震等,皆为一时名医。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周慎斋师从薛立斋,善以阴阳升降,五行制化辨证施治,故下文应用六味、八味地黄之处颇多,本文仅供后学参考,提供思路,非金科玉律,烦请同道去粗取精,择其善而从之。
(编辑/小谢)医家秘奥脉法卷作者/周慎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丹医秘授古脉法1.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四、所主: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趺阳脉第四
一、所候:胃经脉
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
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古脉法

《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离经脉第二守灵脉第三趺阳脉第四人迎气口脉第五青龙脉第六太冲脉第七龙曜脉第八神阙脉第九育婴脉第十竿珠脉第十一庚金脉第十二吏仓脉第十三水曹脉第十四督脉第十五冲脉第十六带脉第十七任脉第十八阴阳二维脉第十九阴阳二蹻脉第二十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传统典籍-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传统典籍-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作者简介朱震亨(1282~1358)元代著名医学家。
字彦修,义乌(今属浙江)人。
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
初业儒,从许谦习性理之学。
三十岁时因母病脾,众医束手,遂志于医。
研读《素问》,后治愈母病,但仍研求医理不辍。
其时《和剂局方》盛行,滥用温热香燥。
乃四处求学,以订正其说。
后游江、浙、皖等地,皆不能得。
复返杭州,访知罗知悌曾得刘完素之学,遂登门拜师,备竭虔诚。
罗知悌为言学医之要。
自此得见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王好古等金元大家之书,体会湿热相火,为病最多。
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谓相火虽为人生之动气,然易于妄动,煎熬真阴,且变化莫测。
主张节饮食、戒色欲,使阴平阳秘,益于养生。
善用滋阴降火法,创大补阴丸、琼玉膏、越鞠丸等,自成一家之说,后世或称其学术派别为滋阴派(养阴派)。
所撰《局方发挥》,意在纠当时滥用香燥药之偏。
著述甚富,有《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各一卷。
另有《素问纠略》、《外科精要新论》、《伤寒辨疑》、《宋论》、《风水问答》等,均佚。
由其门人整理而成之医著有《丹溪心法》(或分作五卷)、《丹溪手镜》、《金匮钩玄》(即《平治荟萃》)各三卷等。
书目著录时题为朱丹溪撰之医籍尚有《脉因证治》两卷、《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八卷、《怪疴单》一卷、《丹溪医案》一卷、《产宝百问》五卷、《胎产秘书》三卷(以上存)、《伤寒论辨》、《丹溪本草》各一卷、《丹溪脉法》一卷、《丹溪脉诀》一卷、《伤寒发挥》、《丹溪医论》两卷、《朱氏传方》一卷、《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两卷、《丹溪集》两卷、《外科精要发挥》、《丹溪活幼心方》、《治痘要法》等(以上未见传世)。
另有《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活法机要》各一卷,原署李东垣撰,然亦有称为丹溪撰者。
傅绍章有托名之作《丹溪幼科全书》四卷。
门人甚众,以赵道震、赵以德、戴思恭、王履等著称。
子嗣汜,亦传其学。
朱氏之学,流传日本后影响甚大。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丹医秘授.古脉法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廖育群:“汉以前脉法发展演变之源流”,《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第193页。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丹医秘授古脉法电子教案

丹医秘授古脉法《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古代脉法的成就有哪些

古代脉法的成就有哪些古代脉法的成就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无到有,从概括的经络检查方法到正式形成脉法,在古代脉法的遮段历史时期,最脉学的起始和形成阶段,经络检查是孕育脉法的温床,从脉法来讲是从无到有,这是中国医学史上应当大书特书的事情,随后通过由战国到两汉,大约两三百年的时间,多方探索,形成独诊寸口法的雏形。
这是古代脉法的一个创造性的、开拓性的,并且富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就,由此出现了中医的一个特色。
2、从为疾病位置的诊察向疾病性质的诊察转化诊脉动的方法开始是遍诊法,不脱经络检查的“窠臼”,重点在于定病位,在发展中向“执简驭繁”的目际前进,由定病位为主向定病的性质为主转化,这就更有利于在辨证上发挥脉诊的作用,方法匕的简便易行,犹其余事。
3、在有关脉诊的各种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无论在《内经》、《难经》、仲景、华佗以及其他古代名医与着作,都在脉诊的方法上、内容上做了多方面的探求,基本上具备了有关脉-的各个方而的知识技术,在理论上亦做了轻深的研究,并取得相当成就。
4、既有分析,又有综合,达到学术的一定高度《内经》等书,一方面为脉诊的有关问题从各个方面分析八微,记载了若干种脉诊的方法和众多的脉象名称,同时在综合上,又以浮、沉、大、小、滑、涩等形式定出纲领,尤其是以阴阳为纲的最为宏观的方法,所谓“脉分阴阳”一直做为脉法的最高纲领贯彻古今。
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首先在“辨脉法”中提出脉有阴阳,同时又以各种不同形式方法辨证的使用脉法,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
这段时期对脉诊既有分析,又有综合的成就,显示了脉学进展的深度,同时与整个医学体系及其发展得到适应与统一。
5、《难经》提出了诊脉方法的最佳方案《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独诊寸口法”的方法,并加以完成其有关内容,认为这是个最佳方案。
从学术的意义上可能对此有争议,从今后的发展上看,亦未必长此不变,但若从两千年来的实践和其对医学起的作用来看,并且看其主流,说这是个最佳方案恐怕亦不为过。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文|润和紫气导读周慎斋(约公元1508-1586年)名子干,明代宛陵(今安徽宣城)人。
中年才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拜于薛己门下。
其人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
现存《慎斋遗书》、《医家秘奥》两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医家秘奥脉法卷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丹医秘授古脉法课件模板-003(共3)

《丹医秘授古脉法》:三、讨论
三、讨论:
这两种形式,在医学领域中均有所表现。 就前者而言,诸多托名著作,如宋以后人 托名孙思邈撰《银海精微》、1920年由上 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的《华佗神医秘传》 等皆属此例。而后一种表现形式则比较复 杂,包含有多种不同情况。首先,应该说 这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轨迹——在前人知识 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发挥。
《丹医秘授古脉法》:真气探癥瘕法
真气探癥瘕法: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 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 恶 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 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 法如前述,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
《丹医秘授古脉法》:三、讨论
三、讨论:
1、复古心态 不知“尊古贱今”之风究竟起于何时,但 至少在汉朝人的著作中已能看到对于这种 思想观念的论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 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 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 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 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淮南子?修 务训》) 《淮南子》的作者在批评“尊古贱今”之 风时,指责“托古入说”者的目的是为了
《丹医秘授古脉法》:庚金脉第十二
庚金脉第十二: 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 六字统之,其谬远矣。
《丹医秘授古脉法》:吏仓脉第十三
吏仓脉第十三: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 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 一、所候:胰经脉 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 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 (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 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 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 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
《医家秘奥·脉法》

《医家秘奥·脉法》《医家奥秘· 脉法》分两卷,共七十八条,以脉论治,提纲挈领,通达实用。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人之左手三脉寸关尺,以胞络、胆、膀胱、小肠为府;心、肝、肾为藏。
心主血,肝藏血,肾为精血之原,是三部皆属血矣。
殊不知血无气则不流,故心为君火,神明之官,火即气也。
《内经》云:“少火生气。
”肝胆之位,相火寄焉;且木逢阴即不生,必得阳春之气始生,至夏方盛,是肝必藉阳气而生矣。
肾为藏精之所,其中有真气存焉;若无此气则为寒精死水,焉能生育哉。
故知血部之脉必得气而后调也。
至于右手三脉寸关尺,以胸中、胃、大肠、三焦为府;以肺、脾、命门为藏(或云两尺俱属肾,命门在两肾中央,此说亦通。
而懊斋先生俱以命门配右尺。
余尝以左尺作水,右尺作火,屡试屡合.固知慎斋之学有本也)。
肺主气,脾为生气之原,命门与丹田合为气海,是三部皆属气矣。
殊不知金能生水,水即血也,金被火克,火克则肺金燥,而不能生血矣。
脾胃腐熟水谷而亦生血,又脾能摄血。
命门虽属火,然无血以养之,此火必腾焰播燎而无制矣。
此火上升,则为痰为热,为喘为咳,为面红耳赤等症。
故虚损、劳察等症,皆由肾经水少致命门火焰上升。
故知气部之脉,必得血而后成也。
然更有说焉,人身血气原自周流,本无界限,若据左主血、右主气之说而言.岂血皆聚于左而不及于右,气皆聚于右而不及于左哉,此不通之论也。
故慎斋先生首发明此条,见部位虽呆列,而气血则未尝不相通。
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故左脉为血中之气。
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故右脉为气中之血。
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也。
医书云:“左属血,右属气。
”又云:“左主外,右主内。
”心窃疑之。
以为既属血则当主内,何以反主外?既属气则当主外,何以反主内?今读此论而知,左藏血而气实煦之,故可主外;右藏气,血从之而生,故可主内也。
《内经》云:“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
’”中焦脾胃之脉升于肺而生血,故右有血;下焦肾脉气行布于心肝,故左有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医秘授古脉法1.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
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
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
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
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
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
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丹医秘授古脉法》前言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
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⑤] 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
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
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
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⑦] ,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
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
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
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
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
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
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
《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
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
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香江慈臣[⑧]甲辰于北京[①] 廖育群:“汉以前脉法发展演变之源流”,《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第193页。
[②] 记录稿前见有河北中医学院的如下识语:本院于1960年12月27日邀请周潜川大夫作分经候脉法的报告,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中的诊断法,是很珍贵的资料。
本文系记录稿,未经本人审阅,难免有与原义不符之处。
倘有讹误,经周大夫审阅后,再行更正。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1962年5月11日[③] 参见拙稿:“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传统’与‘革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1期,第85页。
[④] 即位于手腕的桡侧动脉。
[⑤] 炁:音、义皆与“气”同,道家著作中好用此字。
[⑥] 俗称牲畜的脾脏为“沙肝”,此处误以为是“胰”,不确。
[⑦] 在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两部独立著作)中,“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后逐渐演变为用以指称人体的上中下三段。
[⑧] “香江慈臣”乃著者廖厚泽之号。
取意原籍(湖北省兴山县)有香溪,终年清澈见底,流入长江;又因其父供养孤老王慈臣于家中,为民治病,不取分文,故著者幼年即受其影响而略知岐黄。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二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
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
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
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
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
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
守灵脉第三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
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
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趺阳脉第四一、所候:胃经脉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
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
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
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
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
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
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