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中国的经济思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的推移,古代中国的经济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进行探讨,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 封建经济思想的兴起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经济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封建经济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封建主的权力和蒸蒸日上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封建主们认为,推行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只要和他们的利益相符,就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
2. 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经济思想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思想,强调了人性和资本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思想已经逐渐取代了封建经济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3. 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由家庭组成的,并且经济生活主要以家庭为中心。
因此,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都以家庭的利益为标准,这也使得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核心思想之一。
4. 市场经济思想的兴起市场经济思想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另一次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向着城市化和商业化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交换为中心,这也促使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5. 发展包容性经济思想发展包容性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主要是以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为中心,并且经济政策更加关注人权和财产权的相互关系。
这也可视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个巅峰,这也为后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的一些探讨。
虽说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信念,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中国的经济思想能够持续地发展,以达到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主要集中于理论 、 法 、 方 内容、 资料建设及研究者素质等五个方 面。总体看来 , 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 有关 有待我们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准推进 , 不仅研究的理论需要加强, 研究 的方法需要多元 , 究的内容需要拓展 , 研 研究
的角度需要继续多样 , 而且 资料 的征引范 围需要扩大 , 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 , 认 史料 的整理与研究有待深入 , 研 究队伍有待进一 步壮大 , 研究 的结构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 , 该领域的研
一
、
研究 内容方面的两个特色
研 究 内容方 面 的所 谓特 色 , 指 内容 选 择上 是 的类别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 的 内容 中有 两个 特 色 , 一 是 个 案 研 究 , 二 是 群 体 研 究 。 之 之 社 会学 认 为 , 案 研 究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定 性 研 究 , 个 它是指 对 研 究 对 象 总 体 中 的某 个 单 一 元 素 所 进 行 的调 查 , 如 对 某 个 个 体 , 个 事 件 , 个 单 比 某 某 位、 组织 或 集 团 , 者 对 某 个 社 区 进 行 的研 究 。 或 由此 也 可 以 说 , 案 研 究 也 有 研 究 层 次 上 的 区 个 分, 这取 决于研 究 对 象 的单 位 层 次 。 比如个 案 研
究可以区分为以个体为研究单位的个案研究 , 以
收 稿 日期 :00 4—0 2 1 ~0 1
群组 ( 群体或组织 ) 为研究单位 的个案研究 , 以社 区为单位 的个 案研 究 , 者 以事 件 为单 位 的个 案 或 研究 , 等 03 等 [( 4 ’ 史学 与社 会学认 识方 面 的 历 差异在于, 以个体 为研究单位的称为个案研究 , 而 以群 组 ( 体 或组 织 ) 群 为研 究 单 位 的则 称 为群 体研 究 。 1 个 案研 究 . 个案研究 , 主要 是探 究单个 人 物 的经济思 想 , 剑顺 说 20 之 前 学 界 触 及 到 的人 物 有 郑 02年 6 o多位 , 如孙 中山 、 秀全 、 仁 王 、 有 为 、 洪 洪 于康 粱启 超 、 复 、 嗣 同 、 自珍 、 源 、 严 谭 龚 魏 林则 徐 、 包世 臣 、 许乃 济 、 善 、 琦 冯桂 芬 、 观 应 、 郑 马建 忠 、 茂 荫 、 王 许楣 、 福 成 、 士铎 、 宗 棠 、 执 信 、 仲 恺 、 薛 汪 左 朱 廖 张謇 、 陶澍 、 喻培 伦 、 崔敬 伯 、 增 新 、 杨 陈炽 、 韬 、 王 邵作 舟、 刘铭传 、 张之 洞、 鸿章 、 李 黄遵 宪 、 张元 济 、 日昌 、 宣 怀 、 国藩 、 兴 、 丁 盛 曾 黄 袁世 凯 、 希 熊 龄、 胡林 翼 、 嵩 焘 、 寿 潜 、 教 仁 、 宝煊 、 郭 汤 宋 孙 黄 乃裳 、 曾鲲 仪 、 大 钊 、 独 秀 、 师 培 、 揆 一 、 李 陈 刘 刘 徐 世 昌 、 藕初 、 启 、 礼垣 、 锷 、 穆 何 胡 蔡 经元 善 、 陈 焕章 、 伍廷 芳 、 维格 等经 济 思 想研 究 。 上 述 之 李 外, 还有 陈蝶仙 、 周学 熙 、 虬 等 。 】陈 人物 之外 , 选题 中所 涉及 的 内容 , 体 来说 , 具 如郑 剑顺 所言 , 闭关 政 策 、 有 太平 天 国经 济 思想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战国时期以后的古代经济思想
1、“道法自然”的道家经济思想
• 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 道。
–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 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 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 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 货殖列传》与《史 记· 平准书》中得到阐发。
– 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 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 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 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2、义利思想
• 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人 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 “利”主要指物质利益, – “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 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 义后利。 • 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 (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 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
• 商人与政府 • 大商人范蠡与吕不韦 • 北宋王安石变法
4、平价思想
• 《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 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 等事。 • 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 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 “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 • 《管子》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 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 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 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 • 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 义仓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涉及到了农业、商业、物价、税收、货币、贸易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的大致总结:一、农业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农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耕至上:古代中国经济以农耕为基础,认为农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2. 封建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资料的基础,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以出租、交租的方式经营土地。
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农民自身的发展。
3. 春耕秋收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有春耕秋收制度,即在春季进行耕种,秋季进行收获。
这种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规律性和可持续性。
二、商业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商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外市场并重:中国古代经济认为内外市场都是重要的,内市是国内市场,外市是国际市场。
内外市场互相依赖,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
2. 义利并重:中国古代商业观点中强调义和利的统一。
商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遵守商业道德,做到公平、诚信,以维护商业的稳定和共同利益。
3. 集市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有集市制度,即定期在城市或农村地区设立集市,供商人集中交易。
集市制度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场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三、物价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物价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价稳定:中国古代经济主张物价的稳定。
物价波动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物价的稳定。
2. 物价调控:中国古代政府实行对物价的调控,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管理来控制物价的波动。
比如设立市令、颁布价格法令等来调整物价。
3. 物价与养民政策:中国古代经济中重视物价与养民政策的关系。
通过控制物价来保护养民,保证养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维护社会稳定。
四、税收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税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徭役制度:中国古代采取徭役制度,即对农民进行征税和劳役,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经了许多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经济思想的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引进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本土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与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思想的变迁。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的,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规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节奏。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受到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强调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试图通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经济思想体系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经济管理者,主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由政府掌控的。
同时,计划经济时期也强调“节约优先、浪费可耻”的价值观,为了节约资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例如物资分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等。
此外,在这个经济思想体系中,强调「人民公社化」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尽管计划经济模式在20世纪初大放异彩,但其管理能力与效率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问题,这也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市场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逐渐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注重市场自由的决策权,并通过强化产权保护、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等措施来实现市场优先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政府逐渐将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权力转移给市场。
政府的角色逐渐被限制为维持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此外,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也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效率。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199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改革
以深圳、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特区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地区的梯度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蕴 含的经济发展理念、政策措施等 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 越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需要加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 质量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 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
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 心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制 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 创新。
协调发展
强调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 村、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 全面进步。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世界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启示
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世 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为 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发 展模式和经验。
启示世界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同的经济思想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中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发展脉络。
1. 农耕经济时期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这个时期最核心的经济思想是“社稷之忧”。
人们相信,只有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农业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因此,国家领导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商业经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商业开始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物尽其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
因此,他们开始致力于发掘物品的潜在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
3. 王朝时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和贵族的统治对经济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关键的经济思想是“儒家经济思想”。
儒家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在道德的框架下进行。
儒家经济思想强调勤俭持家、节约无为的原则,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广泛传播。
4. 五四时期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经济思想是“学派思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寻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出路。
其中,梁启超提出的“大同社会”概念影响深远,主张通过财富的均等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5.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其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互促进。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经历了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封建社会、学派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家的贡献,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经济生活,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是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时期,经济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深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影响。
在这种世界观下,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相互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因此,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天道酬勤”为中心,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贸易活动是辅助性的。
农业生产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的《孟子》中有一句名言:“天下之大,无非为衣食耳。
”这也表现出古代社会将农业生产放在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三、重视经济统一性和发展规划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鲜明地强调经济的统一性和发展规划,其核心是推崇“天下一家”。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写到:“天下郡义,汉制同文,分地而治,籍民而税。
故一姓之與天下合德者,治之常也。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经济规划是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地方性和税收制度进行规划和实施。
四、税收制度的变迁与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实行了多种模式,发生了多次变迁。
首先是商鞅变法,当时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轻徭薄赋政策,通过减轻农民重税负担来促进发展。
曹魏时期,太学绅士主张将税收分成农业税和手工业税,表现出一种注重分类的思想。
中唐时期,唐玄宗又实行了新的法令,强化税收征收的管理制度,这些措施表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中的计划经济特点。
五、国家主导的贸易活动古代中国也有贸易活动,但发展的规模和方式与现代有很大差别。
古代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是自然形成的“买卖经济”,而国家主导的贸易活动则少见。
文献记载,唐代时期出现过一些贸易名城,比如广陵和泉州,但是这些城市的贸易规模和对经济的影响有限。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
一、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被视为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
农业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而且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探讨农业的发展和管理方法是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封建的经济理论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就是土地所有权制度。
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反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论中,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土地经济、税收、商业等各个方面。
三、精简与倹约的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精简和倹约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勤劳”、“信义”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这种经济思想。
古代中国认为,节约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不浪费不奢侈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这种思想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商业的经济思想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
商业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利润和商业信用,倡导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理论有鼓励工商业、鼓励商业、鼓励工艺等多种思想和理论体系。
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发展。
五、家庭与社会的经济理论家庭和社会是中国经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家庭文化同样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注重积累财富的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家族的管理等。
社会的经济作用也被广泛研究,包括社会道德对经济的约束和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对经济的推动、社会组织对经济生产的管理等。
六、结语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不断沉淀和总结,以及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探索和创新。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进与影响一、导论经济学史是研究经济思想演进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自古至今,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发展,经济学思想也随之演变。
本文将概述经济学史的主要阶段、思想家及其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古代经济思想的萌芽(公元前400年-公元前14世纪)在古代,从古希腊到中国,经济思想的雏形开始形成。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以分工为基础的生产组织观念,强调公正的分配和财富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礼记》中也包含了类似的经济思想,强调慎终追远、勤俭持家等价值观。
三、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公元前14世纪-公元5世纪)在这一时期,经济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
同时,古印度的《阿尔婆希尼亚说经》中也反映了类似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经济繁荣。
四、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公元5世纪-15世纪)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对经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乞丐主义”观念强调顺从、禁欲和慈善,反对追求个人物质财富。
然而,在中世纪晚期,经济活动开始复苏,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导致了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反思。
五、近代经济思想的崛起(15世纪-18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个人主义逐渐在经济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亚当·斯密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国富论》强调自由市场、分工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对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其他经济思想家如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李嘉图等也在经济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19世纪至今)19世纪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引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此外,其他现代经济学派如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等也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七、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经济学思想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及其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思想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物不唯价”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经济思想的演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历史变革。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和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1. 传统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影响极大。
自秦汉、魏晋至唐宋时期,经济思想依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观念,如物不唯价、不得无度等。
这些观念成为经济活动的束缚,以至于经济停滞不前,无法跟上世界大发展的步伐。
2. 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
这个时期,国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始了解,并尝试将其引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体系的演变。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市场、产品、消费、工业、农业等诸多方面,试图构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经济思想。
3. 毛泽东时期的“思想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时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经济思想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方向,提倡“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等概念。
这种思想统一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4.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型,不断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从此,中国的经济思想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开始引入外资,开始促进企业和人民的创新,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正在从原来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型,经济思想也在从“造物节约”向“创新引领”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体系的启示1. 借鉴西方经济思想的成功之处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吸收西方经济思想,并将之融入到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中,并成功地构建起适合自身的道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借鉴西方经济思想的成功之处,可以推动中国的经济体系不断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其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农业为主、手工业发达、商业对等交换等。
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农业实际上就是整个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命线。
在农业生产中,公共的资源,如土地、水利、草场等,都归属于统治者,称为国有土地。
在此情况下,农民使用的是分配下来的私人土地。
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
古代中国农业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广泛应用的科技和技艺,如旱作,随时随地可以翻地栽种、梯田、灌溉、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等。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古代中国手工业也兴盛,中国的手工业分为许多不同行业,主要有纺织、造纸、制陶、制铁等。
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商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商业既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转型和生产设备现代化的动力。
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从原始交换到货币交换的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的货币以黄金、白银、铜钱为主,货币的使用只是为了方便商品交换和银行储蓄,对于资本运作和投资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实践理论。
皇权集中和财政运作在古代中国,独特的财政体制就是皇权财政的体现。
古代中国国家通过征收租税、区域收益、贸易利润等渠道进行了充实财务运作,保障了帝国官方财力的大量修建、铺设、加固等的建设。
这些巨额财政来源就是体现在皇权的权利和财务管理上。
同时,古代中国政府还普遍实行皇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逐渐扩大国家财政的来源,为帝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司法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国政府在商业、枉法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发行的“商规”规定了不同商业区域之间的交易规则,使其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本流动得以畅通无阻。
而且唐朝还成立了将会和商会,通过它们的监督,防止商业欺诈、保护普通商人的垄断利益。
当然,古代中国的司法是严厉的。
特别是在处理商业问题方面的法律,如在诉讼案件中,法院通常有各种工具来虐待商人,以强迫他们折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含了诸多关于经济的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不同于现代的市场经济,但它们却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不断影响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
1. 儒家经济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相信经济发展应该以人的利益为前提。
因此,儒家经济思想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持诚信和互惠原则,通过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度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互动。
儒家将商业看作一种普遍的经济行为,但同时也强调富有的责任与义务,例如,有了钱财,就应该回馈社会,帮助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
儒家还注重家族企业和福利,提倡社会和谐。
2. 道家经济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追求自然的平静和生命的宁静。
道家经济思想强调平衡和谐,提倡自然主义和自给自足,反对消费主义和浪费。
道家追求自然、节俭、合意的生活方式,倡导农业、手工业和园林。
道家还提倡经济自治、非污染和非干扰的自然环境,试图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理想平衡。
3. 嘉兴经济思想嘉兴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嘉兴经济思想强调地方经济自立和平等贸易,鼓励城市和农村的合作和互动,注重发掘地方资源和产业,促进消费和流通。
与道家经济思想相似的是,嘉兴也强调环境保护,试图寻求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嘉兴经济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商业哲学商业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商业哲学中,商业被看作是一种创新和创意的行为,其中包含了元素如品牌、员工培训和顾客关系管理等,这些元素追求的是商业成功的最高价值。
商业哲学认为,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地回馈社会,关注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商业活动,但现在它们的作用有所减少,许多新思想和新技术进入了中国市场,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不同时期经济思想总结
不同时期经济思想总结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也在不断演变。
以下是对不同时期经济思想的总结。
1. 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两大流派,即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和中国的儒家经济思想。
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劳动是城市财富的根源,主张公民应该参与劳动并追求公共目标。
儒家经济思想强调天道自然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来达到社会稳定和繁荣。
2. 中世纪经济思想:中世纪经济思想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宗教理念对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和农业主导的经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奴隶制度和封建主义的观念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 文艺复兴时期经济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资本主义开始崭露头角。
经济活动由农业向商业和工业转变。
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约翰·洛克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观点,主张市场经济和私人财产权。
4.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17世纪到18世纪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认为财富是通过国家经济活动的积累实现的。
他们主张贸易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家财富,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出口导向和殖民扩张来实现。
5.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
他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持续的,主张劳动者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
他们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7.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利益最大化。
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他们发展了供给需求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8. 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改革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改革一、背景介绍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改革是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探索与尝试。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改革。
二、经济思想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经历了从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是一种不体面的职业,而工业则被看作是外来之物。
然而,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中国开始认识到现代工业对国家经济和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诸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倡导工业化思想。
他们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倡发展实业,提高国家竞争力。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制度改革的观点,如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发行纸币、推动商业和工业的发展等。
三、经济制度改革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是以政治制度改革为背景的。
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拥有封建色彩的官僚主义制度,无法满足现代生产力的需求。
因此,经济制度的改革也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清末政府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制度改革措施,如兴办实业、修设铁路、设立海关等。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吸引外资、推动国内工业化和现代化。
此外,象征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公有制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如创建合作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
四、经济制度改革的成果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城市工业开始崛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铁路、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
由于时局动荡、经济基础薄弱,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西方列强。
此外,清末政府的腐败也阻碍了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五、对今日中国的启示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改革给今日的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
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思想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学派在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完善、丰富和多元化的整体格局。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以期深入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和前景。
一、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就像《管子》中所说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了经济发展需要勤劳致富和节俭持家。
古代经济思想家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农本主义”方面,即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也讲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
到了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经济思想也开始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国学和西学之间的辩论,欧洲的自由主义理论、国家干预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等经济思想也在相继铺开。
不论是传统思想还是现代经济理论,都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想启示。
二、中国经济学术界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学术界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对应的变化。
从“为国家服务”的乐观时期到“发展为主题”的冷静时期,再到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时期,中国经济学术界也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与时俱进。
在理论方面,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培植时期五四时期,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中国社会开始进行了相对激进的改革行动。
当时,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推翻传统社会的秩序,才能真正打破旧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因此,五四时期的新兴学术界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建立了中国学术体系的新基础,并形成了许多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的学派和思想。
2. 集中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集中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了主流。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术界也相应地出现了新发展。
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毛派”,他们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执着和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信奉,使他们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的主要支持者。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观历经艰难和曲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观历经艰难和曲折经济发展观概括地讲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对经济发展的本质理解和根本观点,它是发展经济的观点和基本准则,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观都有可能是不同的。
我国经济发展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终于由片面走向了全面,由主观走向了科学。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经济发展观又一次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挑战更加严峻,问题依然很多。
对于中国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观的探索,仍在继续。
反思历史为得是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启明天。
我国长期以来固守的“超阶段”高速度发展思想,导致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反复性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在一种脱离实际的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建设的,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力和物力的承受能力。
这种发展思想分别在不同时期以“超英赶美”、“备战、备荒、为人民”、“抓革命、促生产”等形式表现出来。
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的只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根本的经济思想核心没有改变。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发展道路,经济反复出现“过热”现象,1958年的“大跃进”、1971年的“三个突破”、1978年的“洋冒进”等,虽然每一次“过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发生原因不尽相同,造成损失多少有别,但只要是“过热”了,人民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经济建设就会放慢步伐。
“过热”使我们失去了多次机会,失去了应有的速度,也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重大经济比例关系陷入严重失调的局面,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这一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以往的曲折是“欲速”造成的,一次次的经济“过热”,只能导致一次次实际上经济后退的经济调整。
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过热”现象,虽然情况更为复杂,但同样有求成过急的思想动因,最终又一次导致我国经济进入了三年治理整顿的调整时期。
1949一1978年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1949一1978年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一、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思想
经济活动是人们经济思想产生的源泉。
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思想是人们改造自然活动在头脑里的反应,另一方面是一定的经济制度又对经济思想的产生有着如影随形的直接联系。
经济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就是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
西方经济思想史如此,我们中国经济思想史同样如此。
2.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3.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①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②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③坚持古为今用的方法
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1.从智育角度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该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习结合起来,中西合璧,为我所用,才能构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产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从德育角度讲,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找回丢失的人格家园,把握人生的方向,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会更持久,而且事半功倍。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论析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论析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
经济学思想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利益、改善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首先,尊重自然,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他曾说“一人有本,天下归之矣”,即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持地球的和谐,而地
球的和谐也是世界的和谐。
同时,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认
为每个人都有义务负责保护自然资源。
其次,尊重社会利益,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思想。
在古代,帝王在税收、经济
利益分配等方面,都重视社会公正,特别要求保护贫困群众的权益,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民生发展。
在春秋时期,庄子曾经主张“老吾老以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他强
调要同情贫穷的人,让弱者免受残酷的待遇。
此外,改善生活,也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思想。
古代的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劳动,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生充实和生活改善的基础。
著名哲学家老庄曾说“一切扬弃非专攻,安
稳是把握”,意思是要努力工作,谋求稳定的生活。
最后,推动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认为,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统一,结合社会公正,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被冠以“人本伦理”之称,其根本原则是尊重自然、尊
重社会利益、改善生活与推动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给后人提供了一种经济事务处理的正确
理念,还为我们指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1、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及浩然丰富的中国古典经济思想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代中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取得了工业革命以前的1、2千年里,世界上最为丰硕的经济成就。
相继出现了秦汉、隋唐等文明鼎盛时期。
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口大量增加,贸易繁荣,手工业、轮船运输、造船业都开始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古代中国所创造的鼎盛的文明成就都为世界所景仰和赞叹。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ison)的研究,“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
它在科技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的能力方面都比欧洲出色。
”“早自周朝起,中国文明就已经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唐朝,中国堪称全世界拥有文字典籍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了。
”植根于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中国的古代先哲们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经济思想。
先辈们基于他们的观察,或针对他们时代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总结归纳出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先秦时期,宗周势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
随着中国宗法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土地制度由领主所有制变为地主所有制,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
迅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孕了丰富的学术思想。
太史公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第一位货殖专家范蠡,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不仅工于谋略,还有渊博、系统的经济思想,而且他本人凭借其经济智慧赢得了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对于供需反应和价格变化基本机制的认识,无出范蠡“积著之理”之右:“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则反贱,贱下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金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做出反应。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的论断,更是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管子》所记载的经济思想,堪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即“理性人”假定,在《管子》中早有系统表述:“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管子》中的“轻重”论,已经粗略地勾勒出供需均衡机制和各个市场间的一般均衡作用机制。
更令人叹服的是,早在《管子》中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货币数量论以及货币政策主张:“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
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什倍。
”《管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节俭悖论”,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应该“侈靡”。
《管子.侈靡》中写到:“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比之于凯恩斯,《管子》的政策主张毫不逊色。
除此而外,在财政、贸易、消费、分配等许多方面,《管子》都有不凡的观点。
再以孔孟思想为例。
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孟学说,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上至治国安邦之略,下至小组织的内部管理原则。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不停地对之进行研究、挖掘。
而孔孟所倡扬的道德规范尽管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但其中又何尝不是折射着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意识形态作用认识的影子呢。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持其统治,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
早在西汉时,中国在这方面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汉时,特别是汉武帝时,为开拓疆土而进行的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对封建王朝的财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汉王朝按照主持其财政经济事务达30多年的桑弘养羊的政策主张,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
桑弘羊承继范蠡、管子等的经济思想,巧妙地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这些政策有效地增加了西汉王朝的财政资金积累,而同时又做到了“民不加赋”。
“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有关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
“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从而成本低廉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所得利益充作地方财政资金的做法;同时不再要求各地劳民伤财般地对京师贡赋。
均输有效地增加了地方财政实力。
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
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
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嬴秦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属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
除了封建王朝更迭时期外,包括经济制度在内的方方面面,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动荡。
中国土地广袤,加之得自于人口众多的技术创新优势,特别是农业技术创新优势,中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在这相对稳定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和民间的知识分子针对各自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问题,阐发相应的看法或政策主张。
到明清时期,中国已经积累了蔚然可观的经济学思想。
其内容涉及到国家财政收支、货币管理、商品交易和市场价格管理、土地制度等诸多方面。
然而,和亚当·斯密以前的西方经济思想一样,中国古典的经济思想并未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和理论。
中华文明在建树了古代的辉煌成就之后,面对外来的更加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和侵略,由盛而衰。
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救国、图强,中国学术界热衷的是学习、借鉴外来的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并未对当代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2、中华文明的衰落及外来经济思想的西学东渐经济史决定经济思想和经济学术史。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由盛而衰,与之伴随的是外来经济思想与理论在中国的广为传布。
鼎盛的中国古代文明所立基其上的,是以农业和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形态。
尽管古代中国的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较之西方萌芽得很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比西方发达,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相当巩固,加之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控制,以及封建帝王为了有效地维持古代帝国的统治而施行的不利于由传统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化的官僚政治制度,导致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资本主义在中国也未形成气候。
当西方社会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展开其工业化进程时,满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却在日益延缓中国进步的步伐。
17世纪在世界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件大事引致了迥然二致的结果。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开始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在英国,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西欧国家经由包括殖民剥削在内的资本积累,以及发韧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而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却落后了。
按麦迪森的估计,17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3.1%,欧洲占23.3%。
1820年中国占32.4%,欧洲占26.6%。
而到了1890年,中国所占的比例降至13.2%,欧洲则升至40.3%,美国为13.8%。
而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早在1700年就已经落后于欧洲,到1820年只比欧洲的1/2稍多一些;与美国相比,则不及后者的1/2。
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遭受了英、日、俄、法、德、美、意、奥等列强的一系列外来侵略,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
面对列强外侮、内政腐败、民生凋敝的惨淡局面,无数仁人志士以救亡图强为己任,开始了百折不挠的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原来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矢志于救亡图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外来的先进思想理论中去探索建国、富强的真理,西方各种学说,包括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由此开始。
纵览历史,1840年以来的“西学东渐”在中国出现过两波高潮。
一波是甲午战败之后,资产阶级思想的引进。
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生产力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日本也因步欧美之后而跻身东方强国之列,所以,自然而然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鼎力模仿的就是来自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思想。
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
”。
另一波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步伐,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愿望。
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对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潮的缘起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尽管也遭受过外来侵略,然而,中国既不曾被外来侵略者所鄙视,中华民族也不曾丧失其对于整个传统思想及社会价值的信念。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却深深地震撼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肇始于此,中国近代思想史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这其中,魏源是第一个值得记述的。
魏源于1842年刊行的著作《海国图志》首开近代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的先河。
目睹西方的坚船利炮,为“师夷之长以制夷”,魏源在书中呼吁当政者了要解外国的情况,并主张发展军事和民用工商业。
鸦片战争的失败,从表面直观上来看,是西方列强的军事工业使然。
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西方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相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受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眼界的限制,中国思想界最初的变革发动者指望在不触动既有封建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把西方的生产技术嵌入传统的经济当中,进而挽狂澜于既起、扶大厦于将倾。
正如后来的事实所表明的那样,这种良好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魏源之后,中经洪仁干的《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各种工业、矿业、交通、邮政、银行、保险等企业和事业的思潮广为传播。
及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的扩展,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终于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开始了先发展军用工业、后发展民用工业的实践;而洋务的形式也经历了由官办到官督商办的转变。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
在这之后,经过冯桂芬、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鼓呼,中国近代重商主义思潮得以发端,并达到了高潮。
对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认识也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尽管早在先秦中国的商品交易就已经比较发达,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除了封建王朝的更替时期之外,社会的政治制度相对而言变化都不大;另一方面,发达的农业经济形态特别巩固。
久而久之,主流的封建意识形态对各行各业形成了“士农工商”的排序。
正如吴汝纶在其给严复译《原富》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士大夫以言利为讳,又忕习于重农抑商之说,于是生财之途常隘。
”由此可见在中国发展工、商业需要克服相当大的思想阻力。
除了国人积极地探求变革之路以外,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积极地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