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一、导入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某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默读课文,并讨论: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⑴上学路上⑵最后一课⑶下课一幕2、填空:()的最后一课,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三、突破:1、分析人物形象: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2、品味语句蕴涵: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四、拓展1、仿写: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2、续写:回家路上。
第2篇: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某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赏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体会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细节描写;品悟重点语句的含义。
一、复习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研读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作用:
a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b衬托人物心情,表象人物性格。c暗示人物的结局。d烘托人物形象。e深化小说的主题。f推动情节的发展。g渲染气氛。
一、复习
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小弗朗士:
A、生默读课文,思考小弗朗士从上学路上到上完课,他的心里有了哪些变化?(答案看投影)
B、从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理变化上,说说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答案看投影)
2、归纳总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写出了小弗朗士从贪玩、幼稚到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片段分析:
示例: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的歌声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生找出课文中其它环境描写的句子,尝试分析其作用。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一、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给我们带来的一篇小说。
师:既然是小说,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小说?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一下文中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师:在听故事前先请同学们了解下我们的学习目标屏显: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激发爱国情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原来的小弗郎士师:故事的开头是最这样的屏显:在一个暖和又晴朗的早晨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由于上学很晚怕老师韩麦尔先生骂自己又担心老师提问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就想不上学了,到野外玩玩。
此时此刻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比分词语法有趣多了;可是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从故事的开头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自制力四、今天的异乎寻常师:正因为这点意志力,小弗郎士还是战胜了自己,选择了去上学。
可是,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却发现今天的情况却异乎寻常,请同学们自读一下7----10段,找出今天异乎寻常的地方。
屏显: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提示:从气氛、学生以及老师等角度思考)生:气氛安安静静学生安静、今天来上课的人特别多老师穿戴正式、对小弗郎士的态度不同与往常师:看到这异乎寻常的景象小弗郎士的惊讶可想而知,是谁给小弗郎士解开了疑团?生:韩麦尔先生师:答案在课文的第几段?生:11段师:让我们设置一个小情境,更加深刻地体会一下此时此刻韩麦尔先生的心情。
(情境:老师扮演小弗郎士;一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师(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这么异乎寻常。
师:疑问解开了,原来这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所有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8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
教学难点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语设计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导入,有的放矢。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
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题解注意将语文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
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三)研习课文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又使他们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背景和主题。小说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主题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理解整个故事情感基调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这个案例展示了爱国情感在实际情境中的体现,以及人物如何面对国家的变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背景对人物情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内心。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情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爱国情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意识到提问的设计还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我提出了一个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问题,但似乎没有完全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问题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小说背景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这让我认识到,在讲解背景知识时,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沉浸在历史情境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深入分析文本,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法国历史背景,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述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增强口语和书面语的感染力。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最后一课》的内涵,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北师大七年级必修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本节课旨在通过这篇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此时此刻正值战乱年代下的法国,了解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思想和心态,特别是对于学校和教育的态度和观念。
同时,课程极强的情感色彩使得这篇短篇小说吸引着大量的读者,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叙述、分析和判断能力。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这篇文章中的文本信息,进而掌握文章的情感色彩、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全文,掌握文本信息。
(2)能够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领会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色。
(3)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4)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例如对文章进行简要的概括或批判性评论。
2. 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包括认识小学教师和他的学生,学生们的反应和教师的反应等。
(2)了解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色,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达到情感的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3)理解文章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熟悉法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认识人们在战乱年代的思想和心态。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10分钟)(1)老师在课前为学生讲一下本篇课文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让学生对本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关注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意见。
2. 阅读理解(30分钟)(1)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逐句逐段分析文本,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可以认真听讲并在讲解后,通过个人阅读和讨论来确保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文本信息。
3. 文化背景和情感领会(20分钟)(1)老师为学生讲解本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重点关注人们在战乱年代对教育、学校和生命的态度。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那么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
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决意志。
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
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
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
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明确: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板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 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重、难点】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 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 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 致使法军节节败退,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 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 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 色当一役, 法军大败, 拿破仑第三被俘,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 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 对法国来说, 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 法国人民同仇敌忾, 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 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1、收集有关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
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
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
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最后”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
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有情朗读,揣摩“最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图复述课文。
①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②注意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③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
三、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合作探究: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气氛: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平时――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3)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天真爱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
幼稚、怕提问――热爱祖国/
害怕老师――敬爱老师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4)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他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讨论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工作不算认真,也不善于启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5)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2、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
四、角色扮演,体验“最后”
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扮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进一步体验最后一课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样呢?
②“我的朋友们,我――我……”当时先生说了什么呢?
③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归纳“最后”,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鲜明地刻划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两位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感悟。
②补写:“走在回家的路上”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
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