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3c3d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2.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篇一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识目标: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8245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7.png)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最后一课》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600b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2.png)
《最后一课》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法国历史背景及文化特点;2.理解“最后一课”中的主题和情感;3.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结构、人物和情节,提高思维启发能力和语文素养;5.扩展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一课”主题和情感;分析和讨论课文的结构、人物和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反映法国历史和文化特点的语言和情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法国历史和文化特点,引发学生对法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热情。
2.教师提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吗?你都知道哪些法国人文化巨匠?(教师可设置PPT,让学生看图、听音乐、观寻线上游,等以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交流。
)二、阅读训练1.词汇练习: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图片、解释、拼音、例句等方法,以便学生可以理解课文全貌和语言表达的精髓。
2.阅读训练:教师简要阐述课文大意,并通过短暂唱读、口头梳理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逐渐接近和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对课文的阅读水平和技巧。
三、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学生和老师的情感表现,如失落、痛快、感慨、遗憾、思念等,以启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2.教师以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坚持和成功,并鼓励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思辨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学生和老师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并探讨其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和伦理道德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阅读扩展文章为基础,开展学生的专题研究和演讲,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知识创新能力。
五、评价回顾1.教师为学生的阅读技巧、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提供指导和评价,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8986f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d.png)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导语: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一直是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重点之一,而思辨与创新教学更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与改进。
本文将以《最后一课》教案为例,从思辨与创新教育的角度分析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和实现的方法。
一、<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背景:本案例主要教给初中生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体验老师教育方式的融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阅读理解,而是在于对文化、历史及传统的思考和研究。
如何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未来社会的变化。
3.教学方法:以《最后一课》为例,通过小说展示课堂,塑造校长人物形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阅读理解深度。
学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营造出更真实的情境,以及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短篇小说的内涵,它应成为思考主题,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自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二、思辨与创新教育思辨与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加入了活动、互动和交流的元素。
在思辨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引导、交流推动创新,并积极探索教学优点,从而促进教育的变革。
1.实现方式:与传统教育不同,思辨与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参与,并从思维、表达和创新的角度来推动学习,并通过并融入教材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由于故事本身描述的是一名青年学生对校长最后一次的演讲,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思考此事件的意义,探索敬老爱人的意义,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价值,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2.优势: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思辨与创新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因为有机会思考和交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学习过程中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探究真正的答案,扩大了学生思维的领域和广度。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b931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9.png)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c79cc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0.png)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一、导入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某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默读课文,并讨论: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⑴上学路上⑵最后一课⑶下课一幕2、填空:()的最后一课,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三、突破:1、分析人物形象: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2、品味语句蕴涵: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四、拓展1、仿写: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2、续写:回家路上。
第2篇: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某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12bf0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a.png)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赏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体会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细节描写;品悟重点语句的含义。
一、复习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研读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作用:
a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b衬托人物心情,表象人物性格。c暗示人物的结局。d烘托人物形象。e深化小说的主题。f推动情节的发展。g渲染气氛。
一、复习
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小弗朗士:
A、生默读课文,思考小弗朗士从上学路上到上完课,他的心里有了哪些变化?(答案看投影)
B、从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理变化上,说说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答案看投影)
2、归纳总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写出了小弗朗士从贪玩、幼稚到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片段分析:
示例: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的歌声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生找出课文中其它环境描写的句子,尝试分析其作用。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a8db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8.png)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e751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9.png)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b7ec0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a.png)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a6bd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f.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9d604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c.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背景和主题。小说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主题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理解整个故事情感基调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这个案例展示了爱国情感在实际情境中的体现,以及人物如何面对国家的变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背景对人物情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内心。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情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爱国情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意识到提问的设计还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我提出了一个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问题,但似乎没有完全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问题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小说背景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这让我认识到,在讲解背景知识时,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沉浸在历史情境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深入分析文本,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法国历史背景,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述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增强口语和书面语的感染力。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最后一课》的内涵,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dcade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3.png)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14bf3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b.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那么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
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决意志。
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
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
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
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明确: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db5477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f.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人民在德国入侵法国期间的状况;2.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4.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法国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状态;2.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感受和反思;3.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
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2.投影仪或黑板;3.复习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和讨论开始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如作者卡西利亚在战争期间的困境和生活状况。
2.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人的故事,谈谈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理解课文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最后一课》的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然后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内容。
2.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情感体验1.通过阅读文中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变,了解他对战争的看法和体验。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的年代,对战争的认识和观点。
步骤四:文学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如描写细节、对比手法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步骤五:拓展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了解法国战争的历史背景或其他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学作品,增加对战争和和平的了解。
步骤六:思考和总结1.通过小组和大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2.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评论或感受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39d1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3.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最后一课初中教案
![最后一课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8f619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d.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阿尔芒及作品《最后一课》的相关情况,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内心活动,感知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感知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阿尔芒,法国19世纪作家,代表作有《茶花女》等。
2. 简介作品:《最后一课》是阿尔芒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在法语将被禁止的学校里,上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自己最后一堂课的情景吗?今天的最后一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法国作家阿尔芒的作品《最后一课》,让我们一起感受那堂特殊的课程。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三、合作探讨1. 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2.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调皮、捣蛋,但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3. 教师引导:通过小弗朗士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通过学习《最后一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成长过程,感受到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内心活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全文。
2. 教师补充: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体会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
2. 写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阿尔芒小弗朗士调皮、捣蛋强烈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767347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3.png)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1、收集有关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
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
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初中生的阅读训练首先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问题。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自主阅读的习惯尚未定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引导。
课堂的时间只有45分钟,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和学习是不可能的,新课标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并非在所有文章中都全部渗透,而是将能力要求分解,具体落实在各篇文章中。
《最后一课》的欣赏就可以在初步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和大声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最后一课》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外国小说。
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因此《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情节发展为线,同时体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情,理清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轨迹,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主要是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达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目的,并从中体会到爱国情感是伟大而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1.根据背景介绍,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在最后一堂课上的心情,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感。
2.根据老师的逐步引导,明白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只许教德语”是文化侵略和文化侵略的残酷性。
五、【评价设计】:
1.能根据教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出人物的心情。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人物情感。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