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教案
博学厚德,止于至善课型科目三年级科学上册课题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备课人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5、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6、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7、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8、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9、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10、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
你们有信心吗?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
(画在黑板上三个圈)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博学厚德,止于至善(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 1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1课时常见的酸1.认识常见的酸——浓盐酸和浓硫酸。
2.了解浓硫酸的稀释及安全处理。
3.掌握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
浓盐酸和浓硫酸阅读课本第2—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3.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烧皮肤。
4.其他常见的酸:硝酸(HNO3)、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和浓硫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答: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氯化氢挥发,浓盐酸质量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后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为什么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答: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发生危险。
1.闻酸的气味时,不要把鼻孔凑到瓶口。
2.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白雾,不是白烟;烟是固体,雾是液体。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可以和其反应的气体。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④浓硫酸具有氧化性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③④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C)A.浓硫酸不慎沾到手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B.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C.稀释浓硫酸可以在量筒中进行D.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产生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阅读课本第3—4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盐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金属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硝酸银溶液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药剂学-固体制剂单元操作第七章
特点:适用于热敏感药物、软化温度低而容易成饼的药物。
方法:
物料先冷却,迅速通过高速撞击式粉碎机粉碎,停留时间短。 粉碎机壳通入低温冷却水,药物投入内部保持低温的粉碎机进行粉碎。 将干冰或液氮与物料混合后粉碎。 组合上述冷却方法进行粉碎。
(四) 粉碎设备
A.研钵,乳钵
类型 适用对象 研磨方法
(三) 粉碎的方式
开路粉碎与循环粉碎 闭路粉碎、自由粉碎 单独粉碎与混合粉碎 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 低温粉碎
开路粉碎:只通过一次粉碎机完成粉碎操作 特点:操作简单、粒度分布宽,适于粗粒或粒度要求不
高的粉碎。
物料→粉碎机→产品
循环粉碎:经粉碎机粉碎的物料通过分级设备使粗粒重新返 回到粉碎机反复粉碎的操作。 特点:动力消耗低、粒度分布窄,适于或粒度要求比较 高的粉碎。
阀座 撞击环 均质 物料 阀芯
二、筛分(sieving) /分级(size classification)
借助网孔大小将不同粒度的物料 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的操作。 粒径均匀一致的粉末 提高混合的均匀性 除去药材的杂质
注意事项 过筛时需要不断振动 正确选用适当型号药筛 过筛的粉末要保持干燥 粉层厚度应适中
单独粉碎:氧化性/还原性、贵重、刺激性、局毒性药物
特点:便于后续操作。 混合粉碎:两种以上物料同时粉碎的操作。 特点:避免黏性或热塑性物料单独粉碎时粘壁。混合物 料的硬度、密度等需相对接近。 串研法:含糖较多的中药(熟地黄、山茱萸)的粉碎 串油法:含油脂较多的药材(杏仁、桃仁)的粉碎
+ + + + 快
+ + + +
混悬剂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基础知识总结与应用 鲁教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酸的含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酸。
如:HCl = H+ + Cl-H2SO4 = 2H+ + SO42- HNO3 = H+ + NO3-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氨水【NH3·H2O】碱的含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 H-)的化合物叫碱。
如:NaOH= Na++OH-Ca(OH)2 =Ca2++2OH- NH3·H2O =NH4++OH-常见的盐:NaCl、AgCl、CaCl2、FeCl2、CuCl2、FeCl3、Na2SO4、BaSO4、CuSO4、KNO3、AgNO3、Ba(NO3)2、Cu(NO3)2、Na2CO3、CaCO3、BaCO3盐的含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由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NH4+)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
如:NH4NO3、(NH4)2SO4一、酸的性质1.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除去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不能干燥氨气NH3)。
注意: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浓硫酸稀释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练习:把一定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忽略水分的蒸发),变化的结果是:(填“增大”“减少”“不变”)2.酸的通性⑴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色。
⑵酸+金属→盐+氢气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Zn+H2SO4=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要求:能够熟练写出镁、锌、铁、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注意:氯化亚铁的溶液是浅绿色。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密度、比热容等概念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道具(如冰块、水、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固态到液态(熔化)、液态到气态(蒸发)等。
3.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三、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 讲解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3. 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等。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来解释。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固态、液态的特点及其性质。
2. 强调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目录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目录
本文档是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的完整目录,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目录的具体内容:
1. 第一单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常见实验
- 第二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 第三章: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 第四章:气体的结构与性质
- 第五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概念
- 第二章:常见化学反应实验
-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3. 第三单元:化学方程式
- 第一章:化学方程式基本概念
-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4. 第四单元:常见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 第一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5. 第五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 第一章:金属与非金属的物性与化性
-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实例
6. 第六单元:离子与化合物
- 第一章:离子及其简单化合物
- 第二章:离子式的构成与应用
7. 第七单元:酸碱与中和
- 第一章:溶液的酸碱性与常见酸碱指示剂- 第二章:酸碱反应及其应用
8. 第八单元:金属与非金属
- 第一章:金属与非金属的几个重要特性
- 第二章:金属的提取与应用
以上是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的完整目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
帮助。
如需查看具体章节内容,建议参考相关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
初中化学液体与固体教案
初中化学液体与固体教案
主题:液体与固体
年级:初中
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液体和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做简单实验观察液体和固体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
1. 液体和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式;
3.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实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液体和固体有什么区别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15分钟)
a. 液体和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b. 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式。
c. 实验1:观察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
3. 拓展(15分钟)
a.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对液体和固体的理解。
b. 实验2:观察盐和水的混合物的结晶现象。
4.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今天的实验,你认为液体和固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写一份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六、评估方法
1. 课堂表现评分;
2. 课后作业评分。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现象。
教学重点:1. 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固体和液体样品、容器、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如桌子、椅子、水杯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性: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速度较慢。
2. 介绍液体的概念和特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速度较快。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吗?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
五、巩固知识(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的概念、特性和相互转化。
2. 强调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堂讨论和练习题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上一单元第7课《固体、体液的体积和质量》备课
师:把水快速倒入漏斗中,水不容易流进去,动一动橡胶塞,水比较容易流进瓶中,这是为什么?
生:快速倒水时,水堵在漏斗处,空气出不去,水就不容易下来;当橡胶塞和瓶子之间有缝隙时,空气被排出去,水很容易流进瓶内,由此说明空气在瓶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4.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通过不同称量活动,证明固体、液体只要存在,就有体积和质量,固体、液体,形状变了,也有质量,而且质量不变。
师:这节课通过不断地探究,我们知道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还能流动,那你能不能利用空气的性质制作“空气炮”或者其他的空气玩具?课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下吧!
教学反思
师:空气有没有确定的质量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交流。
方案一:
把打足气的排球放到天平上称量,记下重量。然后把排球内的气排空,再称量,记下重量,把两者的重量进行比对。
方案二:
把瘪的排球放到天平上称量,记下重量,然后用打气筒打完气后,再称量比较。
师:请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
活动二:改变空气体积实验
师: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空气是有体积的,那空气是不是也像固体、液体一样有固定的体积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师:我们用注射器吸取体积是20毫升的空气,用橡皮紧紧堵住出口。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七单元_常见的酸和碱_7.2_碱及其性质(有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七单元_常见的酸和碱_7.2 碱及其性质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1. 固体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其原因是()A.易吸收水分潮解B.有强烈的腐蚀性C.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D.易吸收水分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2. 下列不是氢氧化钠的俗名的是()A.苛性钠B.纯碱C.火碱D.烧碱3.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与下列各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仍显红色的是()A. B. C. D.4. 鉴别溶液和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A.酚酞试液B.石蕊试液C.碳酸钠溶液D.盐酸5. 下列关于的说法错误的是()A.试验室常用它来制备少量烧碱溶液B.农业上常用它来改良酸性土壤C.可用它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D.它俗称生石灰或消石灰6. 氢氧化钠的俗称为()A.纯碱B.消石灰C.火碱D.熟石灰7. 如图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A.蜡烛燃烧不变,烧杯内部液面不变B.火焰逐渐熄灭,烧杯内部液面下降C.蜡烛燃烧更旺,烧杯内部液面上升D.火焰逐渐熄灭,烧杯内部液面上升8. 向下列溶液中分别滴加溶液,能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A.溶液B.溶液C.溶液D.9. 某溶液由、、稀和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该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是()A.和B.稀和C.稀D.稀10. 在“盐和水“的反应中,物质和不可能是()A.,B.,C.,D.,11. 如图所示,根据图完成题.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B.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C.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12.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等,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又称石灰水,它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如下反应:,这一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该原理无关的是()A.石灰水应密封保存,以防变质B.用石灰水保存鸡蛋C.用石灰浆砌砖抹墙D.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 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反应类型是复分解的是()A.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B.加入溶液中C.通入澄清石灰水中D.稀滴入溶液中14.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A.白色固体B.有腐蚀性C.易吸收水分D.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15. 下列物质可用于区分溶液和溶液的是()A.二氧化碳B.稀盐酸C.碳酸钠溶液D.氯化铁溶液16.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盐酸可用于食品工业B.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C..硫酸用于车用电池D..氢氧化钙用作建筑材料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7. (1)小郑和同学在实验室做碱的性质的实验.小郑把兔毛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煮沸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17.(2)小郑由此判断兔毛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同学提出反对,他们认为还可能是因为.加热时兔毛溶解性增大,溶解在热水里了;.钠离子能增大兔毛在水中的溶解性;.氢氧根离子能增大兔毛在水中的溶解性.你认为除上述理由外还可能是________.17.(3)大家经过讨论后,觉得要排除只要再补做一个实验就行,你认为要做的实验是________.17.(4)小王认为要确定,只要用氢氧化钾代替氢氧化钠做实验就行了,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________.18. 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和试剂的用量常常影响实验的结果.(1)按操作的先后顺序填空(填序号):①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________,后________..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均匀预热②实验室制备气体时,先________,后________..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2)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①中的试管________(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②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③把中试管内试剂改为和稀盐酸,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④在、、中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和“”、“”、“”表示)19. 下列各组物质的俗名、化学名称和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熟石灰、氧化钙、;、酒精、乙醇、、纯碱、碳酸钠、;;、烧碱、氢氧化钾、等20. 实验室中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想验证某气体中是否含二氧化碳,应该选用________,如果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应该选用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 (10分)判断生锈的铁钉能否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并给出理由.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 小李对一种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食品保鲜剂进行探究.【查找资料】(1)食物腐败是因为微生物只要得到养分,再加上充足的氧气和水,在适当条件下就会迅速生长.因此,只要缺少一种条件,就可以防止食物腐败.(2)常见的具有吸水性的物质有以下几种:①生石灰②铁粉③氢氧化钠固体④硅胶(化学式无色透明粒状固体,无毒无害);【活动探究】(3)你认为①④的物质中,不适合做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4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活动反思】(5)实验充分反应后试管内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提示:在溶液中可发生:).23. 在课外小实验中,小强同学以废弃的“棒棒冰”塑料管为材料,制成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如图为小强同学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的有关“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请说出两组实验设计的共同优点及不同优点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七单元_常见的酸和碱_7.2 碱及其性质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1.【答案】D【考点】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解析】根据已有的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和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解答】解: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需要密封保存,观察选项,故选.2.【答案】B【考点】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根据氢氧化钠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而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的定义;2.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识别固体、液体。
二、教学准备1.固体、液体样本;2.幻灯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问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什么是液体?”让同学们谈论一下,寻找他们的认知。
2. 讲授(25分钟)2.1 固体的定义教师放幻灯片,让同学们看图片,向他们介绍固体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块砖头,它的形状稳定不会改变,不像泥巴或水一样,它是什么?它就是固体。
固体是由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相互吸引,从而达到稳定的状态,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物体。
”2.2 液体的定义在这之后,教师再放出一张液体的图片,并介绍液体的概念,“这是一杯水,你们可以看到它是流动的,而不像固体那样是固定的。
液体是由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很弱,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所以液体在容器中可以流动。
”2.3 例子接下来,教师通过一个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放出一张冰块融化的图片,并说道:“冰块是一种固体,但它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当它受热时,它会变成水,也就是一种液体。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片,那个冰块已经变成水了。
”3. 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同学进行实验。
教师在实验台上放出几个样本,有些是固体,有些是液体,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判断出它们是固态还是液态。
在他们完成之后,教师将答案公布出来,并补充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
第七单元溶液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总结
第七单元溶液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总结一、溶解及乳化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①________:溶液各部分的组成相同。
②________:只要温度不变、水份不蒸发,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
③________。
3、组成:①________: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②________: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5、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________一般作为溶剂。
6、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例l、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澄清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长时间,溶质也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C.一种溶液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所含的溶质是不同的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开始是混合物,等到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纯净的、透明的纯净物了例2、完成表格例3、20℃时,10 mL氯化钠溶液与10 mL硝酸钾溶液混合,得到20 mL混合溶液。
八年级物理固态,液态,汽化,液化转化表
八年级物理固态,液态,汽化,液化转化表一、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1. 固态:指物质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近,能量较小,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形成固定的结构。
在固态下,物质的形状和体积保持不变。
2. 液态:指物质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近,能量适中,分子间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自由运动,但受到一定的约束,形成无规则的排列。
在液态下,物质的形状可变,但体积保持不变。
3. 气态:指物质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能量较大,分子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互作用,能够自由运动并充满整个容器。
在气态下,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变。
二、固态与液态的相变1. 固态到液态的相变称为熔化,当物质受热后,固体的分子能量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固体结构变得不稳定,物质即开始融化。
2. 具体来说,不同的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熔化。
水的熔点为0°C,当水的温度升到0°C时,冰块即开始融化成液态水。
3. 固态到液态的相变需要吸收热量,在相变时温度保持不变。
三、液态与气态的相变1. 液态到气态的相变称为汽化,当液体受热后,分子能量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液体蒸发成气体。
2. 具体来说,不同的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汽化。
水的沸点为100°C,当水的温度升到100°C时,液态水即开始汽化成水蒸气。
3. 液态到气态的相变同样需要吸收热量,在相变时温度保持不变。
四、气态与液态的相变1. 气态到液态的相变称为液化,当气体受冷后,分子能量逐渐减小,达到一定程度时,气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气体凝结成液体。
2. 具体来说,不同的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液化。
水的凝固点为0°C,当水的温度降到0°C时,水蒸气即开始液化成液态水。
3. 气态到液态的相变需要释放热量,在相变时温度同样保持不变。
五、总结1. 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吸热或释热完成相互转化。
2020年春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单元总结(解析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总结知识点一:酸及其性质【知识详解】一.常见的酸1、常见的几种酸:盐酸HCl 硫酸 H2SO4硝酸HNO3碳酸 H2CO32、浓盐酸是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HCl),敞口放置,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
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可做气体干燥剂,用于干燥酸性或中性气体,不能干燥氨气(NH3);浓硫酸敞口放置,易吸收空气中得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2)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到人浓硫酸中。
3、打开盛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原因是:盐酸易挥发,挥发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二、酸的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酸中含有: H+(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H2↑铁和稀硫酸反应 Fe + H2SO4 ===FeSO4 +H2↑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复分解反应)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除铁锈):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除铁锈):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现象: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酸 + 碱 -----盐 + 水(复分解反应)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AlCl3 + 3H2O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Na2SO4 + 2H2O(4)酸 + 碳酸盐 -----盐 + 水 + 二氧化碳(复分解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5)酸的特性:(酸根的性质)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BaSO4 ↓+ 2HCl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AgCl↓ + HNO32.复分解反应(1)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像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O2:21% 、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知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
它们在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固体的性质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它们是由紧密排列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的,在固体内部会发生振动,但相对位置较稳定。
固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吸引力,这使得固体具有很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可压缩性。
固体的刚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固定的边界,这使得我们能够用固体建造房屋、桥梁等工程结构。
此外,固体还可以用于制造物品,如电子设备、汽车零件和电器配件等。
固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在室温下不易改变形状。
固体还表现出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如脆性和塑性。
某些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断裂,这种性质称为脆性,例如玻璃杯。
而某些固体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形状而不破裂,这称为塑性,例如橡胶。
液体的性质液体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可压缩性,与固体相似,但与气体相比,液体具有较高的可流动性。
液体的分子间距相对较大,分子以不规则的方式排列,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较弱。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它们能够适应容器的形状并占据整个容器的底部。
液体的自由表面呈现出平直的形状,这是因为液体分子在表面处受到较弱的吸引力。
液体的流动性使其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液体来传递热量,如水冷却系统和暖气系统。
此外,液体还可以用作溶剂,在化学反应和实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气体的性质与固体和液体相比,气体具有更低的密度和更高的可压缩性。
气体的分子间距较大,分子之间没有持续的排列,相互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微弱。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够完全填充容器并自由扩散到可用空间。
气体的分子运动非常活跃,它们以高速运动并不断碰撞容器壁。
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产生的压力使气体具有体积可变的特性。
气体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气体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用于推动火箭;气体在制造过程中用于提供动力,如氧气焊接;气体还用于生活中的烹饪和供暖。
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大班科学教案
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大班科学教案水是人类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用水来饮用、洗涤、浇灌,甚至用水来发电。
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只接触到水的液态,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水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其中包括固态和气态。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的固态和液态。
一、观察水的液态1、实验一准备材料:水、杯子、勺子、白糖、盐步骤:a.用勺子往杯子里倒入两勺白糖。
b.用勺子往杯子里倒入一勺盐。
c.把盐和糖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水,继续搅拌。
d.观察液体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结论:经过实验可以看出,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颜色、透明度、溶解度等。
糖在水中完全溶解,而盐只部分溶解,盐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离子,使水的导电性增强,颜色也更加深沉。
这个实验可以让小朋友们了解水的液态物理化学性质,并将这些性质与物质的化学特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实验二准备材料:水、红色染料(食用色素也可)、盐步骤:a.用勺子往杯子里倒入5ml的水。
b.加入一点点红色染料,并混合均匀。
c.把盐加到杯子中,观察液体中的变化。
结论:当盐加入水中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从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染料被分离成了两层,上面是纯净的水,下面是盐溶解后的水和红色染料。
二、观察水的固态1、实验三准备材料:水、塑料袋(或冰格)步骤:a.将水倒入塑料袋中(或放入冰格中),放在冰箱冷冻室中,让水冻成固态。
b.将固态水取出,并对其进行观察。
结论:水的固态是冰,其外观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晶体结构。
冰可以在-0.5℃或更低的温度下生成,并在0℃附近稳定存在。
2、实验四准备材料:水、盐步骤:a.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水,然后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
b.添加盐到杯中,观察盐加入后的变化。
结论:当盐和冰混合时,杯中的水会变得更冷,冻得更快。
这是因为加入盐使水的溶点降低了,这样它就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在冰箱中冻结。
初中化学液体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液体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液体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
2. 掌握液体的表面张力、粘度、比重和密度的概念;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和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差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引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是什么?液体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2. 向学生展示一些液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液体的性质。
二、讲授
1. 液体的性质:表面张力、粘度、比重和密度。
2. 介绍液体性质的定义和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三、实验
1. 实验1:观察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
材料:水、酒精、食用油等不同液体;硬币、针管等小物品。
方法:在不同液体中放入小物品,观察小物品在液体上的浮沉情况。
2. 实验2:测量不同液体的粘度
材料:蜂蜜、水、盐水等不同液体;长直棒、秒表。
方法:用长直棒在不同液体中依次搅动,观察搅动的难易程度,并记录时间。
四、总结
1. 回顾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液体的性质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作业
1.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液体的性质;
2. 调查家庭中不同液体的使用场合,了解液体的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反思:
1. 本课程设计以实验为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和总结液体的性质;
2. 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加深对液体性质的理解,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区别;
2. 掌握固液两态的特性和性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
2. 固液两态的性质和特点;
3. 固体和液体的比较。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固体和液体的示范材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关于物态变化的知识,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探究:通过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观察固体和液体的表现形态及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固液两态的不同;
3. 引导:向学生解释固体和液体的区别,帮助学生理清固液两态的基本性质;
4. 确认:通过实验或案例,帮助学生再次确认固液两态的特性,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5.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固液两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对固体和液体的理解;
6.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
教学反馈:
1. 师生成绩: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表现,做好教学笔记;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并给予反馈;
3.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小测验或思维导图,检查学生对固液两态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章虽然是选学教材,但作为热学知识的两种状态还是应该知道的,那就从“知道的角度教给同学们吧,这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是大有好处的。
本章的知识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去观察,进而总结出规律的知识。
有些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发挥其创新的能力,总结出规律。
指点迷津从大盐粒就可以看出晶体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石蜡则没有固定几何形状,你怎么捏,它的形状就按你预想的形状变化。
在做各向同性还是各向异性的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做一下。
玻璃片要选显微镜的盖片,玻璃片上和云母片上要涂上一层薄薄的蜡,烤熔了放凉即可。
钢针要从背面加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晶体的各向异性的特性。
在研究表面张力时,书上的几个实验都不难做,你可以做一下,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刺右边时棉线被拉向左侧,刺左边时棉线被拉向右侧。
若中间是个棉线圈,当你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时,棉线圈被拉得圆圆的。
从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最后给你个作业题:你把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吗?用此来看液面的表面张力多大啊。
浸润和不浸润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现象,将一滴水滴在玻璃上将出现什么现象?若滴在荷叶上又将如何?这就是浸润和不浸润,然后同学们可以讨论什么浸润什么?什么不浸润什么?最后再看看书。
毛细现象也可通过实验来观察,取不同粗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和水银中,可看到毛细现象,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可参见教材211页倒数第三段的分析。
我们在初中已经研究过熔化和凝固,我们可以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熔化过程、熔点和熔化热作进一步研究。
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1.知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例:在下列物质中,是晶体;是非晶体;其中属于单晶体,而属于多晶体。
①塑料;②明矾;③松香;④玻璃;⑤CuSO4·10H2O;⑥冰糖;⑦糖果;⑧单晶硅;⑨铝块;⑩橡胶。
分析:明矾是A1K(SO4)2·5H2O,而CuSO4·10H2O是硫酸铜的水合物,又称为绿矾(胆矾),冰糖、单晶硅;铝块是晶体、塑料、松香、玻璃、糖果、橡胶是非晶体。
在晶体中明矾、胆矾、单晶硅是单晶。
2.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例: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有差别,晶体都具有而非晶体,另外它们在的性质上也有所不同。
分析: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而非晶体则是没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
晶体还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有的晶体导热性各向不一样,有的晶体导电性各向不一样。
总之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不同。
3.能正确说明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的含义例: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2)多晶体具有各向同性;(3)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4)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不同的。
分析:以上4条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具体到某种晶体了,它可能只是某种物理性质各向异性较明显。
例云母片就是导热性明显,方解石则是透光性上明显,方铅矿则在导电性上明显。
但笼统提晶体就说各种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
例:各向异性是用来描述:(1)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2)非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的关系;(3)多晶体的内部结构;(4)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的关系。
分析:各向异性是说明由于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有关的特性的。
4.能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性质上的不同例:判别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正确的方法是:(1)从外形上来判断;(2)从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上来判断;(3)从导电性能来判断;(4)从有无熔点来判断。
分析:晶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各向异性和有固定熔点。
5.知道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物理模型例: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是,依照一定的在空间中排列成整齐的行列,这种有规则的排列称为。
答案:分子、原子或离子规律空间点阵分析:晶体分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四类。
6.知道某些物质具有多形性例:晶体的多形性,是因为有些物质能够生成几处。
如碳就有、等不同的形状。
答案:不同的结晶结构、金钢石、石墨7.能利用空间点阵的理论解释晶体特性产生的原因晶体外形的有规则和它在各向异性的特点都是由于晶体内部结构有规则的缘故,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的排列是不规则的,由于微粒的数目非常多,平均起来,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就相同了。
例:组成物质的微粒的空间点阵,可用来解释:(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非晶体没有;(2)晶体能溶于水,而非晶体不能;(3)晶体的导电性较非晶体强;(4)晶体的机械强度不如非晶体;(5)单晶体的各向异性;(6)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方向上都相同。
答案:(1)、(5)、(6)。
例:关于晶体和非晶体,正确的说法是:(1)它们由不同的空间点阵构成的;(2)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有规则地排列的,而非晶体内部物质微粒排列是不规则的;(3)晶体内部的微粒是静止的,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着;(4)在物质内部的各个平面上,微粒数相等的是晶体,数是不等的是非晶体。
分析:空间点阵是晶体的特殊结构,是晶体的一个特性。
所以(1)是错误的。
组成物体的微粒永远在作热运动,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所以(3)是错的。
非晶体就提不到什么层面的问题,即使是晶体各个层面也不见得相等。
所以(4)也是错的。
8.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例: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1)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表面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垂直;(2)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表面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平行;(3)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附着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垂直;(4)作用在任何一部分液面上的表面张力,总是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答案:(2)、(4)。
9.能利用液体表面张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在以下事例中,能用液体表面张力来解释的是:(1)草叶上的露珠呈圆球形;(2)油滴在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3)用湿布不易擦去玻璃窗上的灰尘;(4)油瓶外总是附有一层薄薄的油。
分析:要抓住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再结合实例的具体现象去分析。
液体的表面层由于与空气接触,所以表面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较稀疏、分子间呈引力作用,在这个力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这个力就是表面张力,结合四个例子看,只有(2)中油膜不是收缩而是扩散,所以(2)不能用表面张力的理论来解释。
10.知道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例:如图7-1所示,布满了肥皂膜的金属框架上有一段质量不计的棉纱,现将金属框架下部分的肥皂膜刺存,则棉纱将如图中:图7-1分析:要注意是有收缩成最小..的趋势。
∴(4)是正确的。
11.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的现象例: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图7-2 图7-312.能利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的现象例: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
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
因此,本题答案为(2)、(4)。
例:若液体对某种固体是浸润的,当液体装在由这种固体物质做成的细管时,则:(1)附着层分子密度大于液体内分子的密度;(2)附着层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管中的液面一定是凹弯月面的;(4)液面跟固体接触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分析:这首先是浸润现象,这时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引力相当强,造成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就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就会使液体间出现了相互推力,使液体跟固体接触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1)、(3)、(4)正确。
13.能知道各种毛细现象例: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图7-4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14.能利用分子间的作用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例: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层分子的力和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与上升液柱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
15.能理解晶体熔化时熔点的物理意义例:萘的熔点为80℃。
80℃的液态萘分子与80℃的固态萘分子相比,具有:(1)相等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2)相等的平均功能和较多的势能;(3)较多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4)较少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分析:萘的熔化过程是在80℃时温度保持一个相当长时间不变化,此时它吸收热只造成了萘的状态变化,这个温度就是熔点。
温度不变化意味着萘分子的平均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而由于在这一过程中萘由固态向液态转化,萘的分子间距离要加大。
此时,萘晶体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来破坏晶体的点阵结构,所以吸热只是为了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只增加了分子的势能。
因此,80℃的液态萘分子与同温固态萘分子相比,弄虚作假有相等的平均动能和较多的分子势能。
学法指要例1:下列叙述中哪点是正确的?(1)液体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液体尽可能在收缩它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有更大的势能;(4)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要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来得紧密些。
分析:这是有关液体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问题。
液体的表面层由于和气体接触与内部情况不同,表面层分子的分布要比内部稀疏。
这样分子间就表现为引力了,即表面张力,这样液体表面就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随温度的升高,表面层分子距离更要增大,引力作用随之而减小,所以表面张力要减小。
而在液内,分子间的引力基本等于斥力,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在表面层,r>r0,所以分子势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势能大。
答案:B、C。
例2:200g—10℃的冰投入到500g4℃的水中(冰的比热为2.1×103J/kg·℃,熔化热为3.36×105J/kg)平衡后,(1)系统的温度;(a)大于℃;(b)小于0℃;(c)等于0℃,有冰熔化;(d)等于0℃,有水结冰;(e)等于0℃,没有熔化和结冰。
(2)系统中冰的质量有(a)0g;(b)100g;(c)187.5g;(d)200g;(e)225g。
分析:(1)一般这样的题都选0℃为参考点,先比较200g—10℃的冰变成0℃的冰需多少热?500g4℃的水为成0℃的水能放出多少热?二者进行比较,如果Q吸>Q热,则可进一步看能熔化多少冰,如果冰能全部熔化所需热量还不足水变成0℃放出的热,则再计算熔化成的水温度还能升到多高?若Q 吸=Q 热则冰升温到0℃,水降温到0℃后,既没有冰熔化,也没有水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