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_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0171010)
马原书本要点
一、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1.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旳历史过程。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旳一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旳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旳。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旳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旳体现。
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旳绝对规律。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旳矛盾。
(已经社会化旳、由劳动者共同使用旳生产资料,本应由劳动者共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旳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旳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旳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由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支配。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本质特性:生产过剩2.主线因素:资本主义旳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旳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旳需求相对缩小旳矛盾;(2)个别公司内部生产旳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旳无政府状态之间旳矛盾。
(马克思:“一切现实旳危机旳最后因素始终是:群众贫困和群众旳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仿佛只有社会旳绝对旳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旳界线。
”)3.具有周期性,一般涉及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必经阶段,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旳阶段性决定旳。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旳重要构成部分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旳规定建立起来旳,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多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利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重要任务。
四、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旳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教学课时]8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教学难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
(2)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视频影像、图像,主要是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3)案例分析:案例与理论讲授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
(4)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5)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讲出深度、新意。
(6)实践教学:《资本论》读书报告。
授课时间:8课时。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课堂提问:什么是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的各种劳动,如生产农产品的劳动、生产工业品的劳动、生产建筑材料的劳动等,经过分工,逐步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部门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二、三节
剩余价值率(m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V)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无酬劳动 剩余价值率= ────── = ──── = ────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有酬劳动
例题
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劳动力价值 3元 6小时 生产资料 布2米 10元 12元 15元 辅料1套 2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动
12元,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6小时,创造新价值3
元
价值 15元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条件
劳 动 力
劳动者有完全人身自由
商 品
条件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 •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生活资料的价值
家劳 活属动 资所者 料需自 的 要己 价的及 值生其
•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
=
•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
一般商品
劳动力商品:
苹果使用价值 消失 ,价值也
布
消失 ;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使用价值 消失 ,价值 转移到衣服上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返回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 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 受益来体现;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04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要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原始积累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更要的是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对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或发达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出发点。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下,社会由许多分散的、单一的经济单位(如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等)所组成,每个经济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
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排斥社会分工,生产规模狭小。
可见,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PPT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
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
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 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率0
0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 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 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
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 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 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 练。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关系
关键在于:社会 对必要的学习训 练时间的承认。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 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 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类别
商品 数量 (个)
耗费 时间 (小时)
总价值 ( 万元)
生产 率(个 /小时)
单位 时间 价值
单位 商品 价值
部门 1000 100 10000 10 100 10
劳动
生产 200 100 1000 20 100 5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 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正确把 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 律。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习题及答案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B.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剩余产品的出现
D.
私有制的出现
17多选(3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
A.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B.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C.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
11单选(2分)
《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中有这样的表述 “对上衣来说, 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
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得分/总分
A.
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B.
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
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D.
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12单选(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
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
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
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
的界限。 ”这段论述表明( )
得分/总分
A.
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群众的贫穷及其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有关
B.
资本积累与无限扩大生产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C.
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 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价值补偿即指如何通过商品出售,将社会总产 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以 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 获得剩余价值。 实物替换即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 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世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纪 法
国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匠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
作
基本相适应的以铁器工具为特
坊
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行会的 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与14、15世纪在 地中海沿岸城市产生的途径。
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征 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
W
G'
不同的使用价
值相交换
G' = G + G
从表面上看,资本的价值增值和价值规 律是矛盾的,即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
的利益主体所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与价值。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认 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 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 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返回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 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资本积累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 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
•
•技 术 水 平 技
资
•由生产资料Pm和劳 动力A构成
决定其数 量比例
术 构 成
本
的
•
构
价
成
•由不变资本c和可变 •C : V
值
资本v构成
构 成
•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 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追求剩余价 值
•改进技术
•机器排挤 工人
•C的比重愈来愈 •V的比重愈来愈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 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
•3、资本周转 周转次数 n =
一年的时间 U 周转时间 u
资本的周转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
生产资本的构成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利润量节省预付资本
2017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PPT参考课件全文
2024/8/26
17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2024/8/26
18
货币价值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
2024/8/26
19
2、 货币的本质
2024/8/26
20
3、 货币的职能
2024/8/26
21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024/8/26
2024/8/26
47
2024/8/26
48
(四)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4、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2024/8/26
49
1、产业资本循环
2024/8/26
50
2024/8/26
51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024/8/26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24/8/26
64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024/8/26
65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24/8/26
66
2024/8/26
67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024/8/26
22
价值规律的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2024/8/26
23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024/8/26
24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3.货币的作用
货币与商品的两极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 和货币的矛盾。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 原则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供 求 价格
市场价格
供 求 价格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攫取剩余价值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一般
商品
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
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
购买10斤棉花,
价值的货币表现为10元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
货币表现为 2元
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 货币表现为 3元
______________
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
1
1
8 12
0
小 0小
小
时 小时
Hale Waihona Puke 时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 力。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 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例, 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
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 偶然的价 值形式
总和的 扩大的 值形式
一般价 值形式
货币 形式
第一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 式
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 个商品表现出来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阶段 扩大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 一般价值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结论:如果把必要条件当成本质性的因果关系,或者停留在必要条件这一因素没有进一步分析,是所有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同的特点。离开充分条件分析和证明,把必要性等同于必然性,就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性。只有深入到充分条件这一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才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本质的、客观必然性联系提示出来,形成科学性的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这种分析,让学生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去界定事物的性质。
(3)揭示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是其绝对规律,其必要条件是物质生产过程,而充分条件是价值增殖。
(4)剩余价值的实现的必要条件是流通环节,而充分条件是劳动力商品化,揭示了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离不开流通。
(5)剩余价值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剩余价值,而分配的充分条件却是平均利润率。
(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必要条件是资本积累,但其充分条件是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得以实现。
本章教学建议把“方法论意识”放在首位,以“方法引导结论,以方法诠释结论,以方法捍卫结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教材内容的安排上看,前三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怎么用,能不能与具体科学相结合?怎么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并在《资本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如何成为一个整体,一直是新编教材努力的方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实现了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结合,成功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现在公认《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哲学百科全书。所以,挖掘《资本论》方法论资源,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化重建。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马原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剩余价值论
联系实际
第 11 页
例如在媒体、广告、影视、通讯、 物业、房地产、旅游、商贸、金融、 交通、医疗和教育等行业,他们所 提供的是“无形的产品”(即服 务),而他们能否获得利润,往往 与市场、行情、季节、气候、心态、 时尚、习俗、信仰、潮流、性别、 年龄、民族、宗教、心理、道德等 诸多因素有关,要想计量剩余价值 的多少,真的是难上加难!
剩余价值论
历史起源
第9页
封建社会 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
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 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 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
理论意义
第 10 页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
联系实际
第 12 页
剩余价值论
基本含义
第6页
剩余价值论
历史起源
第7页
原始社会前期 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 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
历史起源
第8页
原始社会末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 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本 质及其规律
剩余价值论
Theor y of Surplus Value
CONTENTS
目 录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
——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 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 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为了深刻阐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再生产的一般规 律,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 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 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做社会总价值,划分为包括在产品 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 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 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 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 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 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 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物质 资料的生产过程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 价值增殖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 程的统一。 •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 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 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 量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 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价值形式的发展 (1)简单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只是 偶然地、简单地 成 为另一种商品的等 价物。
交换
等式:
1只羊 =
3把石斧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等式: 1只羊=3把石斧 =1担米 =10斤茶叶 =1两金 =其它产品
一种商品 的价值形式通 过许多商品表 现出来。
(3)一般价值形式 等式: 3把石斧 1担米 10斤茶叶 1两金 其它产品
在长期的商 品交换中,一切 商品价值形式都 =1只羊 通过一种商品表 (价值参照物) 现出来。
价
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二把斧子
交
换
一只羊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
我需要羊,用 我需要斧子, 用我的羊和你的 我的斧子和你的 羊交换吧 ! 斧子交换吧?
1、价值规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4、资本积累;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 第二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世界的物质性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
•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单位时间 • 或=劳动时间/单位产品 •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 •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 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 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生产该商品的劳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 式。自给自足;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 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 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 比。” ——马克思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商品 数量 (个) 耗费 生产 单位 总价值 时间 率(个 时间 ( 万元) (小时) /小时) 价值 10 100 单位 商品 价值 10
类别
部门 1000 100 10000 劳动 生产 2000 100 10000 率
劳动量
价值量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丙 乙 甲 8 小 时 12 小 时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 劳动时间成正比。
讲 单 电 邮
授:林老师 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话:2345678 箱:cnncaqic@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 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 的一般规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2、剩余价值理论;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理论。
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 时间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要 求在交换商品是等价交换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有 用性,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
生产者的劳动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
具体劳动 特定具体形式
动
二
不同质 使用价值
重
性
商 品
抽象劳动 无差别人类劳动
相同质 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具体劳动
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
20
100
5
3、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 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 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 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 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 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 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关系 关键在于:社会 对必要的学习训 练时间的承认。
(4)货币形式 等式: 3把石斧 1担米 10斤茶叶 1只羊 其它产品
一般等价物 固定在黄金或白 银上,一切商品 的价值都通过金 或银来表示。
=1两金
(货币 )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是 特殊商品
价值的直接体现物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存在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 同的部门和行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三次社会 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商人的出现
3、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存在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