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苏教版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课题: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美丽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写法,感受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朗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写下了这篇《阿里山纪行》。
同学们,阿里山的画卷已经打开,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二、阅读主场(一)播放阿里山的风光片,请一位同学跟随风光片和《高山青》歌曲音乐朗诵课文(课前准备)。
(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1、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寻找出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
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到达台湾中部的嘉义--到了阿里山火车站--穿过一片林区--看到神木--下山的路上(由此引出“移步换景法”的叙述--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此法。
)2、把学习小组分成六个部分,分别阅读研究“茫茫林海”(第二段)、“潭水”(第四段)、“原始森林”(第五段)、“山间幽径”(第六段)、“无边森林”(第七段)、“神木雄姿”(第八段)等处的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感受领会,并在班上作分析交流。
)教师示范分析“茫茫林海”:“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
“云雾浓稠”,是深山里特有的景观。
这种景观的特点是幽深。
这种幽景是以崇山深谷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高大乔木为条件,构成半封闭空间。
这种幽深景观视域较狭小,光亮少,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有迂回曲折之妙,无一览无余之直观。
“幽”与“深”“静”都是密切相联的,“幽”中包含着“深”与“静”因素。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理清作者行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语言,体会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设想:
1读、说、写贯穿全程,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2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方法性的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2.导入:“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曲《高山青》唱响祖国大地,阿里山也悄然矗立于人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学生欣赏歌曲,图片。
13分钟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本
(一)速读文本,要求:
1.圈划字词,利用注释或同桌位交流解决生字词。
2.用浪线划出你认为的优美的语句。
(二)出示完型填充题:
根据示例选用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
泰山雄;华山险;峨嵋秀;阿里山。
(三)作者对阿里山是怎么看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作者选取了阿里山的哪些代表性的景点来写的?根据示例完成下列图表:风1林海云雾(第二节)
光2
美3原始森林(第五节)
如4
画5森林无边(第七节)
6
学会读书--默读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由要充分。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推举代表完成板书。
28 三细化研读,品味文本。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一. 教学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 纯粹(cuì) 堪称(kān)镶嵌(qiàn) 鱼鳖(biē) 雄踞(jù)1.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苏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8免费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3、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教学设想:1、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2、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导游词、对对联等活动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多媒体播放歌曲《高山青》(配阿里山的风光图片)。
教师简评,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题:十八阿里山纪行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一泓()鱼鳖()静谧()雄踞()一泓:静谧:恍如隔世:无可匹敌:三、速读课文,理清作者行踪依据作者的行踪按照大屏幕的形式画出“阿里山之行”的路线图。
多媒体展示:台北酒店→ →→ →→→ → → →下山四、设置情境,归纳写景手法2005年春夏之交,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两岸的关系也越来越近,大陆同胞的赴台旅游也随之越来越热切。
一个名为“爱我中华”的组织举行了一个叫“大陆同胞台湾行”的活动,需要多名义务导游,向大陆同胞介绍台湾著名风景区阿里山的风光。
竟聘现场现就设在安徽省和县城南中学多媒体教室,请大家熟悉一下上节课我们以本篇课文为基础写的导游词,准备参加竟聘。
要求:1、要有称呼,面对群体;2、要注意确定立足点;3、解说要具体翔实,抓住事物特征,适当引用课文内容;4、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口语化,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学生解说。
(多媒体辅以图片)小结写景手法:移步换景。
多媒体展示: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五、联系生活,拓宽学生思维倾听着导游的生动解说,欣赏着眼前的美丽图画,我相信你们一定深深喜欢上了阿里山一带的美丽风光,想一想,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吗?阿里山有天然的美,更有在这天然美的基础上创设古式风味而形成的人为的美。
如果我们和县城南要搞旅游开发,结合本地实际,你能否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或计划?六、点明主题,结束新课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简单概括两段段意。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学用具:多媒体授课过程:一.导语: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
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
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
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课文朗诵,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
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比如作者描写这处景色所用的优美语句……)A、§2①首句过渡到描述中心——阿里山。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8.《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苏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
教学设计大全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吴功正写的一篇散文1997年7月初,他应台湾学者的邀
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
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描绘出来
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
产生了
《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是美学家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
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难
免学之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上,并联系
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面对《阿里山纪行》这样的美文,教师要力求借助多媒体
手段创设情境用感性西面引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课前
预习时,请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
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歌
曲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阿里山纪行》
精彩教学设计吧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苏州园林》中心思想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8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 (3).doc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B)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A)[重点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C)[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播放音乐。
提问: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歌曲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阿里山: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三、整体感知:(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阅读全文1、请你按次序写下你跟随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路线,重点写的是哪里?(A)2、阿里山留给作者的总的映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A)3、作者描写了阿里山哪些优美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B)四、品味语言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完成下面的问题:赏析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从修辞、长短句的使用、表现内容及效果上思考回答)。
(B\C)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苏教版八年级上17阿里山纪行全国获奖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2.欣赏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3.品味优美的语言二、教学课时一课时三、课前准备:(一)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板书),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写道:“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祖国宝岛台湾阿里山的风采。
(板书课题)(二)活动一:交流预习情况组内同学相互交流预习情况:要注意的生字词;初步阅读感受、及疑问。
教师抽查少数同学,了解情况。
此次阿里山一行,作者途径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景观呢?让我们追寻他的踪迹,走马观花。
(三)活动二:寻找踪迹,走马观花方法:浏览课文,画出体现作者踪迹的语句和所看到的景观。
而后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好后,教师点拨:作者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是采用了游记的常见写法:移步换景法。
(四)活动三:过把导游瘾每组选一处景点,给该景点起个恰当的名字,(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而后准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描绘、解说或介绍。
方法:各人先阅读相关段落,而后作书面准备,写好后小组内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由一人或几人共同做导游,向大家展示。
展示完毕其他小组的同学以恰当的形式(掌声或语言)评价(五)品味优美语言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
文中有不少语句优美,如果让你向大家推荐,你会推荐哪些语句呢?别忘了说出你的理由哟!(六)活动四:互荐佳句方法:睁开你的慧眼,发挥你的灵性,寻找佳句向大家推荐。
如果能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相信你一定会赢得喝彩!如果有困难别忘了看看下面的提示。
友情提示:语言美的表现多样:有的典雅、凝练;有的音节和谐,朗朗上口具有音节美;有的巧用叠词;有的整、散句结合,美在节奏;有的融情于景或托物寄情具有情韵美,有的恰当运用对偶、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自学检测1.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先生生互探,后师生互探)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1、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苏教版八年级上17 阿里山纪行 “黄冈赛”一等奖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
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
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得语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一)导入品评《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导入本课。
板书阿里山纪行第一板块听读课文发现思路(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
多媒体《高山青》。
教师故意读错“桧”字。
(如此美文,本不该读错,但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字词,忍痛为之,且选择了文末的学生易读错且又便于发现错误的词。
)(三)学习词语。
(多媒体展示)应注意的词语一泓静谧红桧溢出孕生山岚(四)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方法:从文题看是“纪行”,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学生跳读全文,找作者“行踪”,然后回答。
板书欢聚台北游山下山第二板块赏读美文发现妙处(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板书深山水潭清澈原始林区宁静曲径青苔厚密木桧林海神奇(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七)通过以上诵读、品味,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
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
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
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2)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1) 学会写导游词。
(2)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并学会品析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于移步换景的手法接触不多,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踪,慢慢体会出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一)创设情境听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赏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
(板书课题)(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整体感知1、走近阿里山----介绍阿里山“1、2、3,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为台湾中部地区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说是名闻遐迩,它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最高处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闻名天下,而每年3、4月间的花季期间,络绎不绝的“寻芳客”更是将山上挤得水泄不通。
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
(通过介绍更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2、默读课文要求:A、划下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B、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品味互动交流,1、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学以致用: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解说词。
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也积极参预)4、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教师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并给出范例。
(四)总结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五)拓展延伸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
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六)作业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
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五、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吴功正移步换景美、奇、幽、静融情于景喜爱、赞美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课堂的主要内容《阿里山纪行》教学案1、课程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
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
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问题设计⑴在疏通字音基础上放声朗读课文,并找一找作者“行踪”。
(在文中划出作者行踪的句子)⑵学以致用,教学生写解说词⑶作者觉得阿里山的风光如何?用文中语句回答。
【4】说说作者一路上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美景,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5】你觉得在这么多美景当中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哪一个美景?依据是什么?【6】神木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3、教学构想及目标教学构想: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慢慢领悟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写法,并能学以致用,学写解说词。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
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2).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1) . 学会写导游词。
(2).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并学会品析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4: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拓展延伸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征。
列出景点图。
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一、指导思想、设计方案等说明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
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