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给药时间的原则
中医用药护理原则
(3)局部熏蒸时,熏蒸部位应与药液保持适当的距离, 以温热舒适、不烫伤皮肤为度。
(4)注意物品的消毒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二) 熨敷疗法护理
将药物或物体加热 后 置于患处
或穴位上,使药力和热力通过机表
透入经络、血脉,以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一 种外治法。
或外阴瘙痒、皮肤病、水肿等。 (2)禁忌证:昏迷、精神病、发热、急性炎症、黄疸、气血两亏、
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病、哮喘发作时、妇女月经或妊娠期间禁止 使用全身蒸法。
2.操作方法
(1)全身熏蒸法:将药液倒入浴盆内,温度调到50~70℃; 协助病人脱去衣服,扶入浴盆内,坐在活动架上,使药液蒸 气熏蒸全身;当药液温度下降 后 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 中;药浴 后,用温水冲去药液,擦干披上浴巾,穿好衣服。 时间在40min左右。
(2)取舒适体位,暴露药熨部位,注意保暖。
(3)局部皮肤涂少量凡士林,将药熨袋置于患处,用 力来回推熨。
(4)药熨 后 擦净局部皮肤,整理好床单。
3.注意事项
(1)药熨时间为15~30min,每日1~2次。 (2)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药熨袋温
度不宜超过70℃,年老及婴幼儿不宜超过50℃。若 患者感到局部疼痛或出现水疱,应立即停止。 (3)热熨 后 避风保暖,不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
痰多咳喘、食滞泻痢、瘀血漏下等,均非所宜,误用 恐“闭门留寇”。 3.膳食宜平补,忌食生冷寒凉。
三、药物外治法与护理
(一)熏蒸疗法与护理 药物煎汤去渣 后 趁热在患部熏蒸、浸泡、湿敷或全身洗浴,利 用药力和热力作用,达到疏经通络、燥湿散寒、活血止痛、消肿 祛瘀、杀虫止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
中药给药时间
中药给药时间
①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
0.5-1小时给药。
②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③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④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⑤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⑥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⑦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⑧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⑨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⑩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午前服。
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
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
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中药煎煮技术与合理用药时间(204518)
2012年河南省执(从)业药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课程版权所有严禁翻录传播违者必究中药煎煮技术与合理用药时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华强《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中药临床调剂不可忽视●“质”是中药饮片质量有保证、品种清晰;●“工”是中药煎煮炮制科学、加工技术得当;●“剂”是中药方剂合理、剂量准确;●“效”是中药调剂的核心,包括处方审核、处方脚注、处方应付、调剂复核以及发药交代等内容。
中医的理、法、方、药与中药的质、工、剂、效取得一致调剂炮制加工剂型剂量审核给付调剂质(品种质量)工(煎煮加工)剂()效(合理高效)1.掌握中药煎煮常用方法2.掌握中药合理服用时间3.掌握中药临床服用禁忌4.了解时辰药理学的概念5.熟悉中药临床服用剂量☆☆☆一、临床常用煎煮技术二、合理择时服用中药三、中药临床服用宜忌1.煎药用具2.煎药用水3.浸泡时间4.加水量5.煎药火候及时间6.滤液7.特殊煎法煎服法现代中药代煎传统煎药 1.中药代煎机的技术特点2.中药代煎的优点3.中药代煎的缺点中药煎煮机优点:☐一次性使药物的成分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且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
缺点:☐千药一锅,用中药煎煮机煎煮,有效成分不同程度地遭受分解破坏,降低了疗效。
☐只煎一次,受热时间长,对含有挥发性成分,受热易分解药物,降低了疗效。
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很有讲究,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一、中药煎煮常用方法1.汤剂的特点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现代中药剂型中,以汤剂最多,有四大特点:⏹(1)根据病情变化在方剂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2)汤剂多为复方,按照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
中药指导原则
中药指导原则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应用中药时,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以下是中药指导原则。
一、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是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
不同的疾病应选用不同的方剂,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中也可能需要选用不同的方剂。
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对照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方剂合理搭配中药方剂的组成应该是合理的。
方剂中每味药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应该根据所治疾病的病情,选取相应的药物,掌握好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配伍原则,以达到方剂的最佳搭配。
同时,还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进行调剂,以便提高方剂的疗效。
三、适量用药中药的剂量应当适量,不可以过量或不足。
服用中药时,应该严格掌握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从而保证中药的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口服注意事项中药口服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饭前服用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饭后30分钟内服用,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3)要掌握药物的保存方法,避免潮湿、阳光直射等情况,以免药物失效。
五、配合调理生活方式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还应该配合调理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绪修养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内科病可以通过减少盐分的摄入、控制饮食热量等方法减轻症状。
六、医学监管中药是一种药物,因此其应用需要受到严格的医学监管。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量,并进行严格的跟踪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
以上是中药指导原则,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遵循这些原则,以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 度予以配置及 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 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 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 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3、凉服: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 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 果好。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 5℃左右温服,能益气、增补。④温服:凡 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5℃左右温服, 能益气、增补。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 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即将药物 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 看中医时,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 煎”、“后下”、“包煎”、“另炖”或 “另煎”等字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因 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应打碎先煎, 煮沸后约10~2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这 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 牡蛎、生龙骨等。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药械科:安汉荣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由于中成药的合理用药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了临床疗效降低,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辨证用药中成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有的放矢正确使用;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也是中医药理论精髓所在,因此中成药的应用必须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指导,强化辨证用药,切不可仅以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简单用药;对症强调阴阳五行、整体辨证、动态平衡,严格把握“证”这一机体对有害因素的反应状态,以药物最佳组合的“方”调节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临床疗效作为用药的检验标准;以咳嗽咳痰为例,按辨证分型可分为痰热证、痰湿证、肺燥证、寒饮证,用药须辨证选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再如感冒,有的是风热感冒,有的是风寒感冒,二者病种类型截然不同,若相反用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中医使用中成药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的,与西医的"辩病论治"有着本质区别;中医用方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所以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因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若因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等;再如高血压、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都是西医的不同系统的疾病,但若都属于中医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治疗;所以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以中医辩证为依据,不能按西医病名应用,更不能将某个中成药固定为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因为由于病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方剂,对他人也可能无效;这就是中医强调的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二、中西药合用问题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合用的机会将不断增加,而中西药又是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用药经验,中西药合用,自然要产生很多新问题,因此,了解中西药合同的利和弊是非常必要的;中成药与西药合理应用,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丹参注射液与山莨菪碱合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疗效十分满意;反之,如应用不当,会降低疗效,加重不良反应;如五味子、六味地黄丸、乌梅等与利福平同服,则加重利福平对肾脏的毒性;山楂冲剂与次碳酸铋和碳酸氢钠同服,药物失去疗效;含有碱性成分的中成药如痧气散、婴儿散、红灵散、通窍散等与左旋多巴同服时,因碱性成分在消化液中使相当部分的左旋多巴迅速降解,生成不可逆的无生物活性的黑色素,从而降低治疗作用;含有强心甙成分的中成药如罗布麻、万年青等在与地高辛、洋地黄等强心甙西药同服时,因药效累加,会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等严重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含麻黄碱的中成药与降压药优降宁、胍乙啶合用,可引起高血压危象;一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有利方面1.增强疗效:在中西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各自取长补短、将中西医药熔为一炉,合理联用,往往能取得比单用西药或单用中成药更满意的效果;例如,中成药板蓝根冲剂与西药磺胺增效剂合用,抗菌消炎作用明显增强;对扁桃体炎的疗效比单用板蓝根冲剂或磺胺增效剂好;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西药,同中成药灵芝冲剂合用,不仅可提高抗结核药的疗效,还可使结核菌较不容易产生耐药性;中成药解毒消炎丸可使西药异烟肼治疗淋巴结核的疗效显着增加;2.减少不良反应:5-氟脲密啶和环磷酰胺是常用的抗肿瘤西药,即使制成注射剂应用,也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若制成口服制剂,则胃肠道反应更重;经研究,加入中药海螵蛸、白及保护胃粘膜,将上述中西药合在一起,即使制成片剂口服,患者也容易接受;又加:激素疗法有引起脸部上身躯干部发胖和毛发增多的副作用,可通过中医辨证加服中成药如福建减肥茶来消除或减轻;二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主要弊病1.产生配伍禁忌:一是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疗效;如铁、镁、钙、铅等金属离子能同四环素、土霉素等四环素族抗生素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四环家族抗生素的吸收,从而降低西药的疗效;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成药很多,仅含钙的中成药为例,就有牛黄解毒丸片、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骨折挫伤散、凉膈散、利胆排石片、六一散、益元散、乌贝散、木香槟榔丸、二母宁嗽丸、蛤蚧定喘丸等,不胜枚举;二是产生有毒化合物,如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九、六神九、六应丸、梅花点舌丸、仁丹、七珍九、七厘散、紫雪、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否则会产生溴化汞、碘化汞之类有毒汞盐沉淀,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三是酸碱中和,影响疗效;酸性的中成药,如大山楂丸、脉安冲剂等同碱性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碳酸氢钠等合用,则两者疗效均下降;四是生物效应的拮抗,如清宁丸、四清丸等含大黄用于泻下的中成药,若与新霉素、土霉素等西至同服,则因肠道细菌被抗菌素抑制,影响了大黄的致泻作用需肠道菌参与;犀羚解毒片、六神丸、六应丸、小儿化毒散、五粒回春丹等含犀角、珍珠的中成药,如与黄连素同服,因犀角、珍珠丸含有的蛋白质及其水解生成的多种氨基酸,同黄连素有桔抗作用,被此影响疗效;鹿胎膏、鹿茸精等含鹿茸的中成药,与胰岛素、优降糖、降糖灵等西药降糖药合用,由于鹿茸含糖皮质激素样物质,会使血糖上升,抵消降血糖药的部分降糖作用;五是因酶促作用降低药效,如虎骨木瓜酒、国公酒等药酒含有乙醇,若同鲁米那、苯妥英钠、安乃近、胰岛素、降糖灵等西药同服,因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脏药酶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从而显着地降低疗效;六是因酶抑作用增加毒副反应,加大活络丸、九分散、半夏露冲剂等含麻黄的中成药,若同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西药合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麻黄中的麻黄碱可促使被贮存于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七是因其它生物效应引起不良反应,如含甘草、鹿茸的中成药同阿司匹林合用,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而甘草、鹿茸合糖皮质激素.可使胃酸分泌增多,又能减少胃钻液分泌,降低胃肠抵抗力,从而诱发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当然,中成药和西药同用的问题绝不止以上所述;限于目前对中西药之间的配伍问题,无论从理论性质的角度、药效学的角度或临床角度去研究、总结,做得都很不够,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2.干扰疾病证型,妨碍辨证施治:原属中医气虚血瘀型患者,因血压高,西医给予地巴唑、菸酸、维脑路通之类的血管扩张药治疗,服药后出现面部潮红、灼热的症状;此时若去看中医,很象"肝阳上亢"型,如误按"肝阳上亢"治疗就不妥当;针对上述中西药合用的弊病,从理论上讲有可能,但实际上是否有那么严重相互作用的药物的浓度是否足够产生有毒成分的量是否达到能引起不良反应的程度等等,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三、正确掌握服药时间正确的服药时间是药效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中成药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服药时间,只有适时服药,才能发挥其最大治疗作用,否则疗效会降低,甚至无效;本草纲目中也有如下记述:“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具有补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散结消肿之功效的中成药,应晨服用,而具有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安痉息风作用的中成药,则应傍晚服用;临床上常用的胃痛宁、三九胃泰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及表面性溃疡的中成药,该药只有在饭前服用,才能中和胃酸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若饭后服用,疗效大为减弱,甚至无效;总的说来,给药时间的确定,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具体说来,可参考以下分别对待:1.无特殊规定的一般;服药一日量分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小时各服一次;2.补益药:一般补益药宜饭前服,以利吸收;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可提高疗效;3.危急重症用药:应及时给药,为保证药力持续发挥,将所需药量酌情分次给予;4:解表药:及时给予,以免病邪由表入里;如病情许可,发汗解表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约1l时给予,可顺应阳气升浮,有助药物驱邪除病的好处;5.镇静安眠药:唾前1-2小时给予;6.涩精止遗药:早、晚各一次给予;7.截疟药:发作前3-5小时给予;8.峻下逐水药:清晨空腹给予;9.泻药药:遵"日晡人气收降"的理论,入夜睡前给予;但病情重者,不可泥此,当随病情酌定给药时间;10.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11.润肠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以利清除肠胃积滞;12.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予;13.生津润燥、清署解热药:不拘时顿服;14.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迅速奏效;15;祛痰药:饭前服,使药物刺激胃粘膜,间接促使支气管分泌增加,从页稀释痰液,便于排痰;16.平喘药: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才能使药物起效制喘;17.健胃药:用于开胃的宜饭前服;用于消食导滞的宜饭后服;18.制酸药:饭前服,以减少胃酸并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19.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以缓和对胃枯膜的刺激;20.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21.个别特殊服法的药,遵医嘱给药,如龟龄集,以早饭前2小时服,日服一次;四、注意服药的禁与忌服药禁忌,是指人们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有的药并非人人可用,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麝香风湿膏、701镇痛膏等,均含芳香走窜的药物,孕妇应禁用,否则易致流产;有些毒性较大的中成药还会造成胎儿畸形和死胎等;二是忌口,即注意食物对疾病和药物的影响;古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之记载;胃寒者服中成药物时忌食寒凉食物,胃热者服清热药物时忌食辛辣食物,胃酸者禁食醋,水肿者应低盐饮食;正常掌握服用中成药的禁忌,可以避免疗效降低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注意证候禁忌每种中成药都有特有的功效和一定的适用范围,主治相应的病证,因此临床用药都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属于凉开宣窍醒神救急之品,主治中风、热厥、小儿急惊风证,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躁,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紧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属于寒闭神昏者,当用苏合香丸以温开宣窍,则当禁用本药;再如二陈丸、二冬青、清气化痰丸、三子养亲丸都是治疗咳嗽有痰的中成药,由于功效不同,主治各异,二陈丸以燥湿化痰为功,主治色白成块,湿痰咳嗽;二冬膏养阴润肺,主治干咳痰粘,燥痰咳嗽;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主治痰黄粘稠,热痰咳嗽;三子养亲丸温肺化痪,主治吐痰清稀,寒痰停饮咳嗽,各有专攻.不能混淆;因此临床医生要坚持严守病机,审因论治,辨证用药,注意证侯禁忌,十分必要;二注意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因损害胎元或对孕妇有不良作用,属于妊娠用药禁忌的范围;根据中成药对孕妇不良反应程度的不同,有禁用、忌用慎用之别;这些中成药大多具有通经祛痰、行气破滞、泻下逐水等作用,为数很多,必须引起重视;妊娠禁用的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丸、木瓜丸、丁公藤风湿药酒禁内服,可外擦患处,但忌擦腹部、小金丸、小活络丸、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症回生片、玉真散、失笑散、七厘散、九气拈痛丸、九分散、大黄庶虫丸、再造丸、当归龙荟丸、红灵散、苏合香九、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冠心苏合丸、紫雪丹、活血止痛散、益母草膏、跌打丸、跌打活血散、痛经丸、暖脐膏、鳖甲煎丸等;妊娠忌用的中成药有:三黄片、牛黄清胃丸、大活络丸、云南白药、梅花点舌丹、控涎丸、紫金锭、礞石滚痰丸等;妊娠慎用的中成药有:黄连上清丸、凉膈散、祛风舒筋丸、三妙丸、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应锭、女金丸、天麻丸、五虎散、牛黄上清丸、分清五淋丸、龙胆泻肝丸、伤湿止痛膏、安宫牛黄丸散、防风通圣丸、妇科分清丸、沉香化气丸、鸡血藤膏、清胃黄连丸、舒肝丸、舒筋活络酒、附子理中丸等;凡属禁用的药物不能用;属忌用的药物,原则上也不能用;属慎用的药物,以不用为好,但若有必要,可依<内经>"有故无损,亦无损也"的原则,根据孕妇的具体病情,酌情使用;若因特殊需要对孕妇使用妊娠禁忌药时,应加强观察和护理,以防万一出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三注意饮食禁忌中成药使用后有时必须忌食某些食物;以免药物与食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药效,属通常所说的忌口"的一个部分;如服用含人参的中成药人参健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不宜吃萝卜;服用含铁的中成药磁朱丸、脑立清、紫雪丹不宜喝茶,吃柿子;另外,为了避免食物影响中成药的疗效,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丸、清瘟解毒丸、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如牛黄上清丸、凉隔散应避免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如辣椒、姜、葱、韭菜、油条、焦溜肉;服用祛寒类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不宜吃寒凉的食物如西瓜、冷饮;即不宜吃与中成药性质相反的食物;当然,若吃与所用中成药性质相顺应的食物如服清热解毒药的同时又吃西瓜,对药性的发挥和疾病的治疗有利,但也不宜吃得过多,以免矫枉过正,也不利;四注意配伍禁忌中药在复方配伍应用中,有些药物应避免配合使用,以免降低和破坏药效,或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具体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即:半夏、瓜萎包括瓜萎皮、萎仁、天花粉、贝母包括浙贝母、川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侧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太子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藜芦;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狠毒最怕密伦僧;已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见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熔莫相依;五、重视中成药的副作用人们通常认为中成药无副作用,其实不然;常言道,是药三分毒,特别是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过长,服用剂量过大,副作用就更明显;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常用中成药有:云南白药、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丸、六神丸、板蓝根等,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和内脏损害;含有朱砂的中成药如活络丸、冰硼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冠心苏合丸等,长期服用可出现慢性汞中毒症状: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蛋白尿、甲状腺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肝、肾及脑中毒;黑锡丹是治疗哮喘的中成药,内含青铅,若长期大量服用将会引起慢性铅中毒;在众多的药品面前,如何正确选择较适合于病情的中成药呢要严格遵循“六因治宜的原则”;一、因人制宜:应分清年龄、性别及体质因素,如性情急躁者,多以胸痛为主,可选用活血化瘀为主的药品,如心可舒、山海丹等;体质虚弱者,多用扶正宁心类药物,如心元胶囊等;二、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气候差异,适当选药;如北方偏寒,心宝,含鹿茸、附子、肉桂等温燥之品比较适宜用;而南方偏于温湿之地,心元胶囊、参麦液比较适宜用;三、因时制宜:根据四季气候特点,结合人体与药性的差异选药,如夏季心胶痛发作,宜用通脉的药物、速效救心丸等,而金泽冠心胶囊则四季可应用;四、因病制宜:冠心病常合并有其它疾病,要尽量选用“一专多能”的药品,如合并高血压、中风时,可选用脑心通及银杏天宝等;五、因证制宜:中医历来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病分证型,证有差异,可医生指导下,按证选药,如气阴两虚型,宜用滋心阴及补气口服液等;六、因药治宜:要选择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而且剂型适宜的;如遇急重症时,选用针剂或速效制剂,如参麦针、复方丹参滴丸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1不要随意间断用药,尤其是隐性冠心病者,即使无症状,也要坚持服药;2在心绞痛发作期,以治“标”为主,在无痛期,应以治“本”为主,切忌久服活血通脉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复方丹参片等;3调节情绪,合理饮食,不宜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的食物,如服含有人参者,忌食茶叶、萝卜等,以免影响疗效;4需注意中西药合用的禁忌;如阿司匹林不能与鹿茸、甘草及其制剂同时服用;5用药切忌重复、杂乱;同类型的药只选用一至两种,不可“大包围”,否则,有害无利;。
中医给药护理的指导规范
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3
注重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按照中药煎煮规范进行煎煮,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
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
因人施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适时 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辨证施治
制剂类型
根据病情和用药目的,选 择合适的制剂类型,如汤 剂、丸剂、散剂等。
功效与主治
明确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功 效与主治,确保与患者病 情相符合。
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预防
01
配伍禁忌
熟悉各种中草药的配伍禁忌,避 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 反应。
02
03
不良反应监测
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
中医给药护理的指导 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给药途径和技巧指导 • 疗效评估与调整方案制定 • 质量保障措施及监管要求 • 总结:提高中医给药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01
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
1 2
依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证候等,选择符合中医药 理论的药物。
使用技巧: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药 物部位、药物涂抹厚度和更换时间等 。对于需要热敷或冷敷的药物,应详 细告知患者操作方法。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配合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中医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
配合技巧:在给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时,应指导患者保持 舒适的体位,放松身心。同时,应告知患者治疗后的注意 事项,如避免受凉、保持局部清洁等。
中药服用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服药时间1.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2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
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
2.饭前还是饭后服,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者,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消食药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攻下药宜空腹服;峻下逐水药宜晨起空腹时服。
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3.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物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
如截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2小时服用;安神药治疗失眠多梦时宜在睡前服1次;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1次;缓泻通便药宜睡前服,以便于翌日清晨排便。
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二、服药方法1.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取汗(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以防格拒药势,此即《黄帝内经》所谓“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2.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4.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黏喉而引起呕吐。
5.颗粒剂、糖浆剂颗粒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6.危重患者宜少量频服。
7.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
8.对于因神志不清或其他原因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给药法。
三、注意事项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中药给药原则
(三)冷服
• 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或将 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
• 热证宜寒药冷服。 • 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 • 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等汤剂
宜冷服。
中药给药原则
中药给药原则
一、给药时间
• (一)选择用药时间
1、补益阳气、发汗透表、催吐、行气利湿等 方药,宜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助人体阳气达 到祛邪目的。 • 2、滋阴补血、重镇安神、清热解毒等方药, 宜午后或傍晚服用,以借助人体阴气达到祛邪 的目的。
(二)确定用药时间
•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 一日2~3次。
•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 •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
频服。 •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二)确定用药时间
饭前服药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饭后服药
服用
定时服药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 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
(二)确定用药时间
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睡前服药
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 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 酌情给药。
二、服药剂量
• 一般服法: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 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
• 顿服:病情紧急者,可一次一煎,大量顿 服
• 小量频服:呕吐病人和小儿患者宜少量多 次服用。
二、服药剂量
• 不拘时服: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 随时含服。
• 不拘量服: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 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
• 定时服用: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 按说明。
服用中成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服用中成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发布时间:2022-09-19T00:41:11.66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0期作者:刘小英[导读]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通过大量实践证明疗效确切的有效方剂,并根据相应的标准来制定成药物。
刘小英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610500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通过大量实践证明疗效确切的有效方剂,并根据相应的标准来制定成药物。
中成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类型多样,随着我国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成药剂型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丸剂、散剂、酒剂、颗粒剂、胶囊剂、气雾剂、糖浆剂、注射剂等,在使用方面也有着众多注意事项。
1 中成药给药时间中成药用于治疗疾病,给药时间要以病情为主,最大程度上发挥药物的治疗、预防与保健作用。
不同类型药物的给药时间有一定差异,具体如下:(1)补益类中成药。
一般吃饭时服用,如果是补阴的中成药,可以考虑晚上睡觉之前服药;(2)镇静安神类中成药。
晚上入睡之前的一到两个小时服用;(3)健胃消食类中成药。
吃饭之前服用,可以起到“开胃”的作用,增加食欲;饭后如果出现了胃胀的情况,也可以服用;(4)润肠通便类中成药。
适合在空腹或者半空腹的状态下服用;(5)泻下中成药。
一般在睡觉之前服用,也可以设置特定的给药时间;(6)没有特殊规定的中成药。
每天服用2-3次,要保持规律,一般是在早餐、中餐、晚餐之前的一个小时作用;也可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服用。
2 中成药给药方法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包含多方面内容,不同的给药方式也会对疗效造成一定影响,使用得当,可以得到预期效果;反之,则会影响疗效,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多为内服、外用、注射的,具体如下:(1)直接服用。
口服液、酒剂、含剂、糖浆等中成药都可以直接服用;(2)送服。
片剂、散剂、胶囊剂等中成药,一般都要送服,比如开水送服、药引送服等;(3)冲服。
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如下:
煎药方法:
1. 煎药用具以砂锅为佳,搪瓷、不锈钢锅次之,禁用铁、铜、铝锅。
2. 中药应先用冷水浸20分钟左右再煎。
煎药用水一般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可适当增加用水。
3. 一般药物水沸后,文火煎30分钟左右,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先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动药料2—3次,二煎时间可略短。
4. 不同药物下药时间有别:先煎药:先煎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后下药:在其他药将煎好时投入同煎5分钟;其他特殊药按医嘱煎。
服药方法:
1. 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2. 每天一剂,煎两次,每次煎汁150—200毫升(儿童50—100毫升)早
晚各服一次,宜在饭后1小时左右温服,或按医嘱服用。
3. 服中药期间,一般忌生冷、腥臭、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4. 给小儿喂药时,切勿捏鼻。
5. 饭后服适用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
6. 药物与食物不宜同时服用,二者必须间隔一段时间。
因此一般中药方剂皆选在两餐之间服食,即上午九至十点或下午三至四点各服一次,如须服用三次,可在临睡前再加服一次。
7. 顿服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以上为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供您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中药饮片指导原则
中药饮片指导原则
1. 疾病的确定:中药饮片的使用应以明确疾病的诊断为前提,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 药物的选择: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来选择合适的中药饮片。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其功效、副作用和适应症等因素。
3. 剂量的确定: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初始剂量应适度,后续可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进行调整。
4. 服药的时间:中药饮片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其药性和作用机制来确定。
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具体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
5. 禁忌和注意事项:使用中药饮片时要注意患者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年老体弱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等需要特别注意。
6. 疗程和间隔:中药饮片的疗程和间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疗程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能过长或过短。
7. 药物搭配与禁忌:中药饮片的搭配与禁忌需要遵循相关的中医理论和经验,不能随意组合使用。
8. 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中药饮片时应密切注意患
者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中药饮片的使用应遵循中医理论和医生的指导,合理选择药物、确定剂量和服药时间,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项,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中成药是指经过炮制、提取、配方等工序制得的具有一定疗效的药物。
其使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疗程、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
首先,适应症是中成药使用的首要原则。
适应症是指中成药适用于某种疾病或症状的医学证据。
在选择中成药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明确中成药是否适用于该患者。
只有对症使用中成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其次,禁忌症是中成药使用的重要原则。
禁忌症是指中成药在某种情况下具有引发不良反应或延误疾病治疗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患者禁止使用中成药。
在使用中成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剂量是中成药使用的重要原则之一。
剂量是指中成药使用的数量和次数。
合理的剂量能够保证中成药在体内发挥最佳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剂量的确定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病程等来决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第四,疗程是中成药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疗程是指中成药使用的持续时间。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疗程,并且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疗程。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合理的疗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第五,用药时间是中成药使用的又一重要原则。
用药时间是指中成药使用的具体时间点。
不同的疾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使用中成药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
在使用中成药前,应明确用药时间,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最后,不良反应是中成药使用的限制条件之一。
不良反应是指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引发的不良症状或疾病。
不同的中成药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认真了解其不良反应,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疗程、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使用中成药,发挥其最佳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1. 王云鹏. 中成药应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2. 张航. 中成药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方药及用药护理
使毒物快速排出。
②透析:透析疗法适用于出现肾衰竭和呼吸抑制的患者。如采用腹膜透 析、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使毒物排出体外。
③解毒剂的应用:针对不同毒物,选用不同药物或食物。如犀角(现已
禁用)、川连,黑豆、绿豆、甘草生姜等药物均有较好的解毒作用, 临床上常用生姜、甘草、金银花解乌头中毒。
2.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
(2)后下:
气味芳香类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在药物即将煎好前
4~5分钟放入,与其他药同煎。如薄荷、砂仁、藿香等。
(3)包煎:绒毛类粉末类药物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生
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如滑石粉、旋覆花等
(4)另煎: (5)烊化:
角胶等
贵重药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重减少被同煎药物 的吸收,可将药切成小片,2-3个小时后, 单独服用或兑人汤药中同服。 如人参, 羚羊角等 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为防止同煎粘锅煮糊, 或黏附与其他药而影响药效。,需单独加温溶化,趁热服下。如阿胶鹿
煎10分钟。
头煎10~15分钟,二
③滋补调理药:煮沸后用文火缓煎,头煎40 ~60分 ④有毒性的药:文火久煎60 ~90分钟。
钟,二煎30分钟。
5.取药 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每剂药各煎的总取汁 量为250ml左右,儿童减半。
6.特殊药物煎法
1.先煎:
6.冲服
2.后下
5.烊化
3.包煎
4.另煎
(7)服用药酒时切勿过量,以免引起头痛,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
(8)服催吐药后要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质地,气味,服药后仍不能呕吐者, 可用手指、压舌板或棉签等刺激患者的上鄂咽喉部,以助呕吐,但呕吐不可 太过,要中病既止。
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中药的合理用药就像一场美妙的舞蹈,得有节奏、得有默契。
咱们先说说,大家常常问,中药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其实啊,中药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能调理咱们的身体。
可不能随便来,得讲究点原则,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
首先得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俗话说“对症下药”,真是说的没错。
有些人总爱听别人推荐,结果越用越糟心,真是“病急乱投医”啊。
所以啊,先得搞清楚自己是虚是实,才好选择。
说到用药,咱们还得聊聊用量。
中药虽好,可不能贪心。
有人觉得,多吃点药就能更快好,结果“多多益善”变成了“多多害人”。
这就像喝酒,适量才开心,喝多了可就变成了笑话。
调剂的分寸得把握好,少量试试,看看身体的反应,慢慢来,切忌心急。
咱们得知道药物的性质,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温和的。
比如,有些药性偏寒,吃多了可要出事,想想“凉快”就行了,可真别“冻坏”了自己。
搭配也非常重要。
咱们常常说“火锅配啤酒”,可在中药里,可得注意搭配的和谐。
有人把几味药一放,感觉像做大杂烩,结果是“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就像做菜,调料得得当,不然就会让人不忍直视。
搭配得讲究,得找那些性味相近、能互相增效的药。
可别忘了“和为贵”,和谐才能好。
中药的使用时机也得好好琢磨。
早晨吃药,下午就该考虑吃饭,晚上再看看该不该睡觉。
这时机就像弹钢琴,得有节奏。
如果中药用了不合适的时间,可能是“错峰用药”,结果身体的不适反而加重。
还有就是,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才能发挥效果,别以为随便抓几味就能上阵。
炮制得当,药效自然提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别忘了,跟医生沟通是必须的。
看病可不能光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得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中药再好,毕竟也不是“万能药”,医者能帮你“开药方”,可别“自作聪明”。
医生是靠经验和知识来判断的,咱们可得信任他们。
况且,有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决定疗效,像是“隐秘的角落”,可得好好挖掘。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关键。
中药的治疗过程可能慢慢悠悠,咱们可不能着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药最佳给药时间的研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药最佳给药时间的研究
史坚鸣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7(23)18
【摘要】从《内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出发,阐明中药最佳给药时间的理论依据。
温阳除寒药养阳补阳最佳给药时间:从一年来看,为春分到夏至;从一日来看为卯时6:00:00到正午12:00:00。
滋阴清热药养阴补阴最佳给药时间:从一年来看为秋分到冬至;从一日来看,为酉时18:00:00到子夜00:00:00。
【总页数】3页(P38-40)
【关键词】春夏养阳;最佳给药时间;养阳补阳;养阴补阴;春分;卯时
6;00;00;00;00;00;00;00;00
【作者】史坚鸣
【作者单位】上海市同济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中医时间治疗 [J], 任爱民
2.男人的春季养阳护肝大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素问》 [J],
3.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J], 呼兴华
4.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论析中医"治未病"之养生观 [J], 赵凯维;张玉辉;刘理
想;张敏
5.基于“养”字探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内涵 [J], 邓娜;蔺晓源;刘富林;严子谦;严梓桠;谢一玄;刘杰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给药时间的原则
2
中药给药时间的原则:
1、重视给药时间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
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
升药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如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
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
同时,由于时辰不同,人体阴阳气血盛衰也不同,病情轻重自然亦有所别,加甚缓解,均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要重视给药时间,把握住时机,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
同样,在天之阴气旺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
这样的给药时间,既可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减少毒副反应。
护理上也应重视给药时间的原则。
(1)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药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指出了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
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
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药。
(2)《千金方》中指出:“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下痢诸不差,用乌梅黄连蜜丸日三夜二”“疟疾寒热日再三发,恒山甘草汤相去如人行五里一服”。
以上论述,说明疾病一旦发生,就应该立即按医嘱给病人服药,以达药到病除早康复目的。
同时指出了要根据病证不同,确定给药的次数。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1)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2)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4)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5)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6)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7)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8)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9)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10)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11)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12)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午前服。
13)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
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
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14)特殊情况应遵照医嘱执行。
2、中药的起效时间所谓起效时间,是指服药开始到药物发挥疗效所需的时间。
例如:服用辛温解表剂后,若见病人周身微汗出,恶寒、头痛症状减轻,全身感到轻松感,一般约0.5~1小时,这就是药物的起效时间。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起效时间,以观察药物的有效无效或继续用药或更换药物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