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优质课评比附记录单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本课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提出可能的解释”这一主线开展,本课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发光物体与球体的多种运动模式。
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4.能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5.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马学芬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这三个因素相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而这一课恰恰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本课时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突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而我校属于中小城市,通过电视或书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也知道些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引起的,但不能完整的、清楚表述。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树立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大胆猜测假设,并努力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五、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六、教学准备:每组学生白色乒乓球一个、手电筒一个、A4纸一张、实验记录单一张、小纸人一张。
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课堂引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一种自然现象白天和黑夜,而白天和黑夜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白天又叫“昼”,黑夜叫“夜”,白天过去黑夜就来临了,黑夜过去又是白天,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现象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二)昼夜交替的假说:1、明确对象:根据同学们的解释,大家一致认为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生和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2、提出假设:太阳与地球怎样的运动方式会引起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边看书,边思考这几种情况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小组可以议议。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2.2《昼夜交替现象》教案3.交流:科学家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假设进行论证,最终发现规律。
今天我们也是小小科学家,大家四人一组,交流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设?学生1:我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2:我认为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3:我认为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4:我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提问:通过组内交流,大家有什么发现?(预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可以有很多种。
)5.过渡: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刚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发现了多个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怎样才能验证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做实验。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探索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1.展示:出示实验器材,展示实验帮助卡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观察他人的实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
实验帮助卡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组1:能证明“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观察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小组2:不能证明“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假设,依据是观察到地球模型只有固定的一半被手电筒照亮,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小学科学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过程。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现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地球仪、物体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引入话题,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白天能看到太阳,晚上却看不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
步骤二:呈现(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幻灯片,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然后使用地球仪示范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步骤三:讨论(15分钟)提问:“为什么地球自转会使得昼夜交替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答案。
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以及自转导致的现象。
步骤四:实验(30分钟)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物体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和一个物体模型。
通过观察模型和地球仪的运动,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思考与现实中的昼夜交替现象有何关联。
步骤五:归纳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出来。
步骤六:拓展延伸(1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其他现象,如四季变化、日食和月食等。
通过引导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过程,并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他们通过实验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将为他们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天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原因。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课评比附记录单.docx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 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附反思
《日夜交替现象》讲堂实录教材剖析本单元《地球的运动》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含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方几册已经出现过对于地球物质与地球变化的内容,本单元则是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惹起的日夜和四时的变化,本单元共有8 课,前 5 课的教课内容主假如研究地球的自转,后边 3 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有关系的现象:四时和极昼极夜。
整个单元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好的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研究过程,在对整个单元的逐渐研究以后,最后孩子会认识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使孩子不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为六年级持续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b5E2RGbCAP《日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的开端课,本课主假如让学生显现他们对日夜现象的见解。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教课活动。
分别是发布对于日夜交替的假说;做有关的模拟实验;依据模拟实验做有依据的解释。
p1EanqFDPw五年级学生,经过看电视或书本,大部分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环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并且对地球日夜交替现象也是再熟习可是了,可是对于它们的成因凭证,学生可就说不出什么了,这说明好多孩子还没有真实理解地球的运动,他们的认识是不完好、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
同时本单元内容决定我们没法直观地感知地球的运动,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必定困难的。
DXDiTa9E3d科学看法日夜交替现象有多少种可能的解说。
日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日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考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查采集的凭证。
依据实验的状况修正自己的解说。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踊跃参加议论,并发布有依据的解说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一样的解说,需要用更多的凭证来加以判断。
教课要点:培育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兴趣,能够对日夜交替的现象进行多种解说。
《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
李老师与姚老师就《昼夜交替现象》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为先学后导,而后者为先导后学,无所谓好坏,只是对这一课两位教师的不同理解。
今天,我想谈谈姚鹏东老师的这节课。
1、别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许多成人都认为太简单了,学生不用学也知道。
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
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根据提供的一份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显示,学生中认为地球自转的占28%;认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间接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
基于此,教师认为大局部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因此,教师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1〕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2〕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2、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参考建议中提出了本节课的意义所在: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可能,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特别要注意,本课不要求学生立刻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单元目标中指出:《昼夜交替现象》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
本单元共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幼儿园优质课-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3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
二、推测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学生根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
三、模拟实验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测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学生推测,交流。
五、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六、交流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精品教学案例:《昼夜交替现象》
课题:昼夜交替现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科学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模拟实验课,因此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涉及到五大教学模块: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小组)探究、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
这类教学模式对于模拟实验课来说,不仅可以较为深入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创新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一)对课标的理解本节课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课标”要求,教师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本节课具体要求是: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首次比较系统具体地研究宇宙与地球方面的知识。
这一课给学生在认识星体运动方面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舞台,只要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运动模式都可以作为假说提出,不但激发学生对探究星球运动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对现象大胆猜测与质疑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里来不及收集证明真正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证据,但是它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会不断地找到相应的证据来证明之前猜测是否符合事实,培养了学生用证据来解释说明问题与现象的思维品质。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四年多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三)重要概念的建构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模型,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过程。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月球绕地球运行模型、PPT。
3.2 课前准备教师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知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自然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4.3 课堂讲解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月球绕地球运行模型,讲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过程。
4.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并回答其他组的疑问。
4.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重要性。
第六章: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第八章:教案评价对教案进行评价,看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第九章: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和教案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自然现象。
使用地球仪和月球绕地球运行模型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重要性。
6.2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回顾已知的地球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育教学设计稿件优质课评比附记录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昼夜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学生第一次通过视频观看学校景物,心中充满自豪感,因此观看时专心致志、观察细致,回答问题能抓住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触即发。】
2、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
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所以呢?(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
(2)师:诶,我有个疑问?(出示两个拳头)假如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看来,它们只有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运动)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运动,并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从而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从而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地球自转的动画、昼夜交替的图片等。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地球自转的动画来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巩固,让学生深刻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自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手机等)。
3.2 课前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2. 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2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4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5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6.2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宣传活动。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2.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昼夜交替现象。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资料。
2. 教学道具:地球仪,模型地球。
3. 练习题库: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第3-4课时:分析生活实例,理解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2.1.1 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课文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2.1.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际意义。
2.2 教学活动2.2.1 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2.2.2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学生分组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3.1.2 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2 课文讲解3.2.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3.2.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3 观察实验3.3.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3.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3.4.1 学生分组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4.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4.2 观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4.3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报告:评价学生在地图和地球仪使用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教材:《昼夜交替现象》课文教材。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PPT课件3. 挂图4. 学习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探讨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3.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地球昼夜交替的简图。
2. 编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发展:评估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实际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九、课程资源:1. 天文科普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2. 在线天文教育资源,如天文网站、教育平台等。
3. 地球仪和相关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和加深学生理解。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和窗户,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2)简要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2.3 模拟实验(1)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过程中,昼夜交替的原理;(2)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演示法: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实验法:分组进行模拟实验;(4)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图像;(2)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模拟实验材料:进行昼夜交替实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1)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掌握程度;(2)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情况。
5.2 模拟实验(1)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知识(1)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自制的太阳、地球彩色图片、圆形黄色即时贴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彩色水笔、圆形黄色即时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谈话:(出示课件,旋转自动播放宇宙、地球、极昼、极夜、同一地点四季不同风景等图片)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它用神奇的力量为我们人类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设计意图:本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让学生从欣赏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等图片入手,不仅使孩子简单了解整个单元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发孩子们对地球奥秘探究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校园美景,激趣生疑。
师:请欣赏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学校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
)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从这段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段视频拍的是学校白天和夜晚的景物。
)师: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板书:昼夜)还有补充吗?(生:白天和夜晚是交替出现的。
)师: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是的,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息地交替出现,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师: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昼夜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学生第一次通过视频观看学校景物,心中充满自豪感,因此观看时专心致志、观察细致,回答问题能抓住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触即发。
】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
)所以呢?(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
)(2)师:诶,我有个疑问?(出示两个拳头)假如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看来,它们只有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运动)2、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
(1)(出示课件4)师:那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老师想请同学们做名小科学家,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有信心吗?(2)请同学们先个人猜测,可以用拳头来演示一下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把假说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小组讨论,并快速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教师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并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假说,再合作交流。
做到“动”“静”结合,“存异”“求同”结合,积极思考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学生思考、演示,组内讨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为学生参与提出假说活动提供外部支持,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深,教师逐渐减少外部支持,最后让位于学生独立活动,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测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提出假说活动,可谓一箭三雕。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用示意图归纳整理。
(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1)(播放停止音乐)师:哪组先拔头筹来分享,并说说你们的依据。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指导,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假说:(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③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并围着地球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⑤地球、太阳都在自传。
⑥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⑦地球、太阳自转,地球同时围着太阳公转。
(3)哇,你们真厉害!提出了7 种假说。
请将自己小组的假说按照黑板上的顺序编号。
三、模拟实验1.确定实验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才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下一步做什么?(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
)可太阳太大,离我们太遥远,地球也太大,搬不动,怎么办呢?随便找材料代替吗?为什么?(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才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师:说的有道理。
太阳、地球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代替太阳呢?用什么代替地球呢?像这样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物品做实验的方法就是模拟实验法。
刚才你们提到的材料都可以做这个实验。
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可以边演示边设计。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看似不经意的聊天,实则目标明确地抛出几个层次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选择模拟实验材料,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播放停止音乐)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师:哪组先来分享?小组代表汇报:先在地球仪上选一个观察点,师:为什么?生:这样便于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师:想得真细致,其他组记住吗?继续。
生: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到地球仪上,师:是这样照吗?(教师故意做出错误演示法。
从上照,离得近,手电筒上下晃动)从哪里照,照亮多大范围?哪组有更好的建议?(生补充:从侧面的观察点开始照,照亮半个地球,手电筒不能来回晃动。
)师:考虑的真全面。
请你继续汇报。
生:让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自转。
师:有点复杂,怎么自转、公转?刚才小组研究吗?请两位组员配合你台前演示。
(学生争先恐后上台演示)师:谁是太阳?(拿手电筒。
)谁是地球(拿着地球仪)?当“太阳”照到观察点时“地球”说昼,当“太阳”完全照不到观察点时,“地球”说夜。
汇报员继续解说,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有几点温馨提示送给你们,请认真看一看。
(强调组员互换角色,轮流操作。
)有疑问吗?好,心动不如行动,材料员领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设计意图:1.本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看似简单的实验操作,实则“险象环生”,观察无目标、光照射地球的方法不对,地球、太阳运动方式不对,手电筒随意晃动,转动速度过快……都会导致模拟实验不成功,因此我运用小组台前汇报演示、教师演示设疑、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出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案,最后再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对模拟实验操作方法了然于胸,为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强调组员互换角色,轮流操作是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实验活动的主人,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成就感,激发孩子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起到均衡发展孩子科学素养的作用。
】5.(关闭门、窗、灯)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用示意图、文字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中,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
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思考的习惯伴随于动手活动之中。
在学生遇到困难之际,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专注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的机会,从而完善个人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奥秘的浓厚兴趣。
四、互动交流,总结实验成果1、模拟实验完成了,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每小组只汇报一种情况。
2、学生台前展示记录单,汇报实验过程及发现。
汇报结束,将记录单贴在黑板相应的假说示意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