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1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 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 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
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 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 小,依次排列。
六、积累运用 ,写作迁移: 要求:
1、用一句话写出季节特 征或景色特点;
2、语言准确生动。
果园里的苹果熟了, 果实累累.远远望去,一 个个苹果像一个个小红 灯笼,多好看呀!
1
2
3
4
七、 你是生活
的有心人吗?你知 道多少谚语?说来 听听.
古诗中的物候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烈日炎炎
金黄一片
白 雪 皑 皑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春夏 秋冬
一年有四季, 四季景不同。
秋枫 冬 梅
春柳 夏荷
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 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竺可桢
•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 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重点字词
3.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重点字词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 美好景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sù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 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2o)——翘起(qi4)衰草连天(shu1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4)——落枕(l4o)观测(gu1n)——玄妙观(gu4n)差异(ch1)——差遣(ch1i)——差错(ch1)——参差(cī)3.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fe15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9.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及教学案例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时教案王其凯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邮编:253400 邮箱:77kk2006@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学习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难点: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突破1.概括文章要点,要引导学生找各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中心句,则要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自己概括。
2.说明顺序的选择是根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读者的接受规律出发的,可让学生采用调换文段顺序的方法来比较,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学法:1.速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1.教师了解作者,并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
2.学生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并整理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四幅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兼顾动物、植物),请同学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
同学们,这些信息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其中的奥秘吧。
二、检测预习,交流资料。
1.请学生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
萌.生翩.然孕.育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2.请学生解释下列词语及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年年如是3.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出事物进展、转变规律的文章。
这种说明文,要紧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那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相关资料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转变对节候的反映。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苏醒、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移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转变关系的科学。
二(一)走近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那时培育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材。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踊跃提倡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题目是《一门丰收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非常丰硕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各类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熟悉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先的题目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乐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种文章的特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 2.说明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⑴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16课

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的能力。熟读文章,从第三自然段中即可找到答案。 10.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地证明“大河以南开封、 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进而说明物 候是有区域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引用作用的能
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具有较强
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
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
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章主旨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生动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 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 候的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
7.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悟 考验 C.领悟 考证 感悟 感悟 B.领略 D.领略 考验 考证 感觉 感觉
(A )
8.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绿色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李白 和王安石两人的诗中分析出共同点即可解答。
9.“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 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
3.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 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 志上,如:①关联词语的呼应;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③有指代意义的词 解题 语;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 技巧 顺序的一致性;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4.连读语感检验。 通过前面三步,最后将初步排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 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以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16-大自然的语言

下面几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 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 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 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 1962年春初农作物播种时由于没能注意 到物候延迟,结果受到低温损害的事例。 具体真切地从反面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 生产的重要性,从而使说明的事理具体、 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 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 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 是“物候学”。
第三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 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 要迟一个星期。】 第五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 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 天。)
•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 青和开花日期 3.纬度: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 同 经度:近海与沿海的区别 高下:秋冬之交的逆温层 4.举例说明:深化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读 者更加明白高下的差异如何影响物候比较说明: 突出观点,增加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 5.山高气温低,花不开,很冷。 地面闻到柳树气息,说明气温合宜。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主要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 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的反应叫做 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的谚语

大自然的语言的谚语1. “云交云,雨淋淋。
”你看那天空中的云,一片叠着一片,就像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似的。
这时候啊,保准要下雨啦。
就像上次我和小伙伴出门玩,看到这样的云,没带伞,结果被淋成了落汤鸡,那滋味可不好受。
2.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上起来看到天边红彤彤的朝霞,哎呀,这就像老天爷在给我们发信号呢。
我爷爷就常说,看到朝霞就别想着出远门啦,准得遇上雨。
可是那晚霞就不一样喽,像火一样红在天边,这时候出门可不用担心下雨,就像老天给开了个通行证似的。
3.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听,那轰隆隆的雷声就像雷公在唱歌呢。
可别被这雷声吓着,有时候啊,它就只是吓唬人。
就像我邻居家小孩,总是咋咋呼呼的,但没什么真本事。
这雷公先打雷,就算有雨也下不了多久。
4.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你抬头看看天空,那云彩像鱼鳞一样一块一块的。
这时候啊,不管是下雨还是刮风,都不会让你好过。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这样的天,出门后那风刮得我头发都乱成一团麻了,可吓人了。
5.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燕子飞得低低的,就像要贴着地面了,蛇也从草丛里爬到路上来。
这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场秘密会议,它们都在给我们传达消息呢。
我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燕子低飞,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就哗啦啦下来了。
6. “早雾晴,晚雾阴。
”早上起来有雾的时候,那雾就像一层薄纱。
这时候心里就偷着乐吧,因为多半是个大晴天。
可要是晚上起雾,那雾就像个不速之客,带来的是阴天或者雨呢。
我爸就常说,早雾是老天爷给的小惊喜,晚雾就是小麻烦。
7.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太阳周围要是有一圈光晕,就像给太阳戴了个帽子。
这时候啊,三更天的时候可能就会下雨喽。
月亮要是有光晕呢,就像月亮围了条围巾,那中午就可能起风啦。
我表哥就跟我说过,看到日晕可别高兴太早,雨可能就在夜里悄悄来了。
8. “东虹日头西虹雨。
”东边出现彩虹的时候,那彩虹就像一座美丽的桥,这时候呢,是个大晴天。
可要是西边出现彩虹,就像老天爷打翻了颜料盒还洒了水,那雨啊就快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资料“学案导学”资料年级科目学生姓名:课题: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一、预习导学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二遍。
读完后请你完成:①给课文标段②利用词语手册和课文注释给重点词标注音。
2、以下加点词语的音和形你会读会写了吗?(第一空注音)(第二空写字)写完后读一遍,并把你觉得掌握还不够地写一遍。
纬度()()萌发()()孕()()育翩()()然....连翘()()冰雪融化()()簌簌落下()()衰草连天()()....草长莺飞()()农谚()()风雪载途()()销声匿()()迹...3、词语积累(读一读,记一记)【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匿:藏【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载:满【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
一圈又一圈地轮转。
周;环绕一圈。
复始:重新开始。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年年如是】年年都像这样。
4、文学常识填空:《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卓越的家和家。
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
二、概括课文内容1、文章围绕“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找找每段中心句或关键字)那些内容是可以归在一起的?2、结合课文练习一中的四个问题,请你在课文中用符号做好相应的圈划。
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3、收集一句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你来一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6.生动严谨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 达效果。(6分) (1)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 意义。 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夏收夏 种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 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 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 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必 需的物质资源。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 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 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就让我们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 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 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8.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次“走近大自然”的专题研究活动,请你完 成以下题目。(8分)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
1.注音或写汉字。(5 分)
翩.然( piān )
孕.育( yùn )
农 yàn( 谚 )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导引备课时间课时累计课时编制教师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2、熟读课文,搜集相关的谚语。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主持人主持:(一)、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竺可桢2、听写字词: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二)、听读全文: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一起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见后主持人归纳]2、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三、拓展延伸: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前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广阔、最为神秘的存在之一。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物、景象和自然现象,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
这些语言虽然不同于人类的语言,但同样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各种生物、景象和自然现象所表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是关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习惯,也可以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成因、规律和影响等等。
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同于人类的语言,但同样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的语言生物的语言是指各种生物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鸟类的鸣叫声可以表达它们的领地、求偶、警告等信息;昆虫的振翅声可以表达它们的性别、种类、状态等信息;哺乳动物的嗅觉可以表达它们的领地、性别、状态等信息。
这些语言虽然不同于人类的语言,但同样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景象的语言景象的语言是指各种自然景象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云彩的形状、颜色、运动方向可以表达天气的变化、风向的变化等信息;植物的生长状态、颜色、形状可以表达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等信息;地形的高低、起伏、形状可以表达地质变化、地震活动等信息。
这些语言虽然不同于人类的语言,但同样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自然现象的语言自然现象的语言是指各种自然现象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可以表达地震的强度、范围、影响等信息;太阳黑子的数量、大小、位置可以表达太阳活动的强度、周期等信息;极光的颜色、形状、位置可以表达地球磁场的变化、太阳风的影响等信息。
这些语言虽然不同于人类的语言,但同样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是指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案。
下面将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观察、体验、实践等方式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16.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别()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按照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别离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甘心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竟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一望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非常丰硕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提及,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链接)(一)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得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持续;C.陆续;D.全数)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转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转变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何?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咱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咱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一读 写一写”词语解释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解释16、大自然的语言萌mãnɡ发fā: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cì第dì:一个接一个的。
翩piān 然rán: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孕yùn 育yù:虽未显露、表达或发展,但却包含在某物本质中的。
销xiāo 声shēnɡ匿nì迹jì: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课文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shuāi 草cǎo 连lián 天tiān: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几乎像是与天连接。
风fēnɡ雪xuě载zài 途tú:在路途中一直刮着风雪。
周zhōu 而ãr 复fù始shǐ: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草cǎo 长chǎnɡ莺yīnɡ飞fēi :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17、奇妙的克隆囊nánɡ:像口袋的东西。
克kâ隆lïnɡ:复制、再生。
繁fán 衍yǎn :逐渐增多或者增广。
胚pēi 胎tāi:多细胞生物的早期发育阶段。
蟾chán 蜍chú:两栖动物,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
俗称癞蛤蟆。
鳞lín 片piàn :任何通常是平的或多少带有甲壳质化了的昆虫身上的派生物。
脊jǐ椎zhuī:脊柱。
两liǎnɡ栖qī:是一群可以在水域及陆域生存的生物。
相xiānɡ安ān 无wú事shì:相:互相;安:安稳。
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遗yí骸hái:曾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化石骸骨(如人的尸体);遗体。
褶zhě皱zhîu :作装饰用的悬垂的叠缝装饰。
劫jiã难nàn :佛教语。
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
致zhì密mì:精致紧密的。
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一)(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什么是物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各是怎样?作者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什么是物候学?请你给它下个定义。
3、1-3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中的“这些”具体指什么?(二)(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上《16大自然的语言》[何卫兵]【市一等奖】优质课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上《16大自然的语言》[何卫兵]【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48618e495acfa1c7aa00cc63.png)
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普文的条理性。
3、揣摩语言,体会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增强学生语言感悟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准确,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通过科普文的特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读科普文的方法,进而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能力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尚且不足,因此应该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来加深对此类文体的把握。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4、学生特点借班上课,学生对于授课教师不是十分熟悉,需要作充分的预习,设计了导学案。
对于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性放到第二课时去分析品读。
3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性,从中感受其中的科学精神。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表示季节。
明确:柳絮飞:暮春时节(洛阳) 梅花发:隆冬时分(三湘即岳州)衔接语:我们从柳絮飞、梅花发这些自然现象就可以读出季节。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什么?对,称它为“物候”。
”暮春时节,柳絮纷纷扬扬,诗人怀着被贬的失意心情离开故乡洛阳,在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交流,汇报。
5、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收集文中好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
提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②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
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 —— 妙不可言。
1、书写生字。
2、背诵诗歌。
3、收集喜欢的诗句。
我的调整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
妙不可言仔细观察
我的反思: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归类)
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释词。)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二、指导背诵。
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
生:大自然也有语言。
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语文备课模块
课题:16、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2、师补充(课件出示)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
3、扩词积累。
四、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