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c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云, 这就是⼤⾃然的语⾔: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然的语⾔: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中游泳, 不就像⿊⾊的逗点? ⼤⾃然在⽔⾯写着: 春天来到⼈间。
⼤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串? ⼤⾃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年只长⼀圈, 这是⼤⾃然的语⾔。
你如果钓到⼤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圈就是⼀岁, 这⼜是⼤⾃然的语⾔。
⼤⾃然把三叶⾍化⽯, 嵌在喜马拉雅⼭脉。
这是在告诉⼈们: 那⼉曾是汪洋⼀⽚。
⼤⾃然的语⾔啊,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才能发现。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法 读中感悟,体会⼤⾃然语⾔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探索⼤⾃然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教学难点: 学⽣对⼤⾃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化⽯、“喜马拉雅⼭脉”的⽂字或图⽚资料。
3、观察⼤⾃然,搜集有关“⼤⾃然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界的⼀切都显⽰出⽆限的魅⼒,请孩⼦们跟⽼师⼀起去欣赏⼏个画⾯。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把“物 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新颖有趣,吸引读者, 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条分缕析理顺序 面向整篇
(1—3)
由四季变化引出物候和物 候学
描述物候现象
(4—5)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作出科学解释
现象
(6—10)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字音字形
翩( piān )然 销声匿( nì)迹 草长莺(yīng)飞 风雪载( zài )途
孕( yùn )育
簌簌( sù )
萌(méng)发
农谚( yàn )
衰(shuāi)草连天 连翘 (qiáo )
物候( hòu )
悬殊( shū )
课下注释: 1.翩然 2.销声匿迹
3.载途 4.次第
筛选信息知内容
、 列数字 、 作诠释 、画图表 。
5.说明顺序包括: 空间顺序 、 时间顺序 、 逻辑顺序 。
认识说明文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为某一具体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文 ——针对某一道理阐释说明。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
认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 叫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 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 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它的主要目的。
本质 (11—12)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阐述研究意义
条分缕析理顺序 聚焦局部
影响物候现象 来临的因素
首先,纬度的差异 第二,经度的差异 第三,物候的差异 此外,古今的差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新人教版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高下 差异
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而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适宜。
古今 差异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乔 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经度对物候的影 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 连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 响
古代三月的长 城
现代三月的长 城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
粹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古 代
龟背潮,下雨兆。
农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谚 泥鳅静,天气睛。 选 粹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 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 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 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 冬已经到了。
抢答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 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 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 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观测 (guān) 播种 (zhŏng) 道观 (guà n) 耕种 (zhò ng)
) 差劲 (chà 参差 (cī)
(luò ) 落叶 (chā) 差异 丢三落四 (là ) 差遣 (chāi) 落枕 (là o)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
课文第一部分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 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 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产生了浓 厚兴趣。 运用描写,拟人的笔法,生动 形象深入浅出说明科学知识,是科普 说明文常用的手法。
二.研究课文第二部分
物候研究有什么重要性?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
举列子 物候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应用在农事动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安排的 ?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主 次
2、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 生物的生命活动 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 科学。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 的物候知识:
• • • •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龟背潮,下雨兆。
•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馒头云,天气晴。
物候学 重要性
空间
时间
逻 辑 顺 序
意义
方 法
举例,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引用 生动形象
语言: 优美典雅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 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 要内容,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 类型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 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fe15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9.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大自然语言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解读大自然语言,了解生物多样 性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利用大自然语言指导生态系统恢复和 重建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
应对气候变化
大自然语言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 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
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是模仿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创 造出具有独特美感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如模仿蜂巢结构 的建筑可以具有良好的隔热和承重性能。
仿生材料
通过模仿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可以研发出具有优异性能 的新型材料,如模仿贝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可以具有高强度 和轻量化的特点。
05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种类
01
生物语言
动植物通过声音、行为、化学信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和交流,如鸟鸣、虫鸣、动物求偶行为等。
03
02
非生物语言
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以及地震、火山喷 发等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通过非生物语言传递信息的 方式。
人为语言
人类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和传播自 然界的信息,成为大自然语言的一种扩展形式。
种子传播
吸引传粉昆虫
植物释放芳香气味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昆 虫,促进繁殖。
某些植物的果实散发出诱人气味,吸引动物 食用并帮助传播种子。
02
01
植物间相互作用
植物通过地下根系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实现植物间的相互合作或竞争。
04
03
气味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
维持生态平衡
气味语言在食物链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捕食 者和猎物之间保持平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出事物进展、转变规律的文章。
这种说明文,要紧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那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相关资料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转变对节候的反映。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苏醒、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移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转变关系的科学。
二(一)走近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那时培育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材。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踊跃提倡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题目是《一门丰收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非常丰硕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各类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熟悉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先的题目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乐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种文章的特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 2.说明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⑴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新人教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来揭示自然语言的奥秘,并更好地保护和欣赏自然界。
人类与自然的语言
亲近大自然
人类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可以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感受自 然语言的美妙。
借助自然获得信息
人类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气 象、地震等现象来获得有用的 信息和警示。
自己的语言与自然对话
人类可以通过祷告、赞美等方 式与自然交流,表达对自然的 敬仰和感激之情。
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 的语言》课件新人教
大自然是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它以花朵的颜色、海浪的声音、动物的喊叫 等方式展示着丰富多彩的语言。
自然界中的语言
自然界是巨大的百科全书
大自然拥有许多语言形式,包括花朵的颜色、海浪的声音、动物的行为等,它们构成了自然 界的语言。
语言传递信息
这些语言形式传达着自然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环境、观察变化和感受大自然的美。
2 神奇而丰富
这些独特的语言和能量 令人惊叹,让我们对自 然界的奇迹充满了好奇 和敬畏之情。
3 保护自然语言
保护自然语言意味着保 护环境,让我们一起成 为自然语言的守护者, 传承自然之美。
感受自然之美
自然的美景
探险的乐趣
大自然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美景, 如日出日落、山川湖泊和丰富 的植被。
探索自然的魅力,徒步旅行、 露营、登山等活动使我们更好 地融入自然世界。
保护自然语言
1
从小事做起
通过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等小事,我们可以为保护自然语言贡献自己的一份 力量。
2
环境保护
倡导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语言所属的生态环境,让美丽的到自己保护自然语言的责任,共同努力,为地球家园创造美好 未来。
自然语言的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考点:加点词语(一般为限定性词语)能否删去(能 否替换、有何作用等)
①不能删或不能替换。 ②解释词义。XX词表……,起限制作用。 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 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 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 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 情记;“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等等。 ③将词语放在句中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删去就不符合原文意思。(避免绝对化/若删去,不符 合实际) ⑤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使文章 内容具体准确,更有说服力
● 本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 通过……(说明方法的具体使用), ● ……(作用)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使文章内容具体准确(生动形象),更有说 服力(趣味性)。
析说明方法
句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本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 通过……(说明方法的具体使用), ● ……(作用)地说明了……(说明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理说明顺序
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默读全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明更加具体、深刻。 ④作引用:通过引用……资料,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增强了
说明的权威性、趣味性。 ⑤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使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篇一」《大自然的语言》(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荣枯去来](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6.生动严谨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 达效果。(6分) (1)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 意义。 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夏收夏 种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 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 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 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必 需的物质资源。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 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 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就让我们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 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 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8.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次“走近大自然”的专题研究活动,请你完 成以下题目。(8分)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
1.注音或写汉字。(5 分)
翩.然( piān )
孕.育( yùn )
农 yàn( 谚 )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导引备课时间课时累计课时编制教师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2、熟读课文,搜集相关的谚语。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主持人主持:(一)、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竺可桢2、听写字词: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二)、听读全文: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一起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见后主持人归纳]2、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三、拓展延伸: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16.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别()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按照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别离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甘心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竟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一望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非常丰硕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提及,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链接)(一)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得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持续;C.陆续;D.全数)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转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转变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何?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咱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咱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大自然的语言(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推荐)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推荐)16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二、预习自测1、给加粗的字注音.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草木荣枯:花香鸟语:风雪载途:年年如是: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五、合作交流.1、第二部分:(1)、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2)、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2第三部分:(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3)、“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4)、“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5)、“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阅读课文,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洁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问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讨论农业生产,已经进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哺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季节推移的气候改变和这种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冗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拟简便,简单把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依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推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旧是根据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假设能留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合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开。
小题1:依据选段内容,推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看物候现象的科学。
〔〕B.讨论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小题1:A×B×C√D√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白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开一些损失。
小题1:此题考察分析文章内容的力量。
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学问来讨论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连翘()传记()落枕()翘起()传语()落叶()差异()登载()茂盛()参差()载途()盛饭()⑴一定区域的气象情况。
⑵四季变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⑶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A、物候气候气候学B、气候物候物候学C、气候物候学物候D、气象气候物候学3、文中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其介绍的顺序是()A、纬度影响经度影响高下差异古今差异B、经度影响纬度影响古今差异高下差异C、纬度影响经度影响古今差异高下差异D、经度影响纬度影响高下差异古今差异4、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作题,对此分析贴切的一项是()A、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更易被人接受。
B、运用比喻手法,显得生动形象,使人产生各种联想:大自然也会说话。
C、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D、物候现象好比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农事,所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显得生动形象而引人入胜。
5、物候学研究的价值:主要方面:次要方面:6、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A、自然界的语言现象B、物候知识C、观测学D、生态学7、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本文第一段说明物候现象和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均以时间为序进行说明。
B、本文第二段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农业生产的意义写得生动形象,用了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
C、举例是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时,多举了一个例子。
D、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8、说说下面文字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说明方法:。
9、简答: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哪些因素?10、本文语言严密,表述逻辑性强,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
早晨,,在青青苍苍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
傍晚,,转眼间,,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采霞,终久不灭。
⑴千山初醒,朝云出岫⑵朝云出岫,千山初醒⑶霞光倾泻万山,夕阳映照重峦⑷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⑸太阳落山,霞光消退⑹霞光消退,太阳落山A、⑵⑶⑸B、⑴⑶⑹C、⑴⑷⑸D、⑵⑷⑹二.阅读分析(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次第:销声匿迹:周而复始:12、从文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
13、说明文选用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要依据说明文的内容来决定,选文开头两个段落属于说明,其目的是在于激发读者的。
14、选文第一段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描写、叙述、说明结合在一起,寓于之中,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写得生动形象。
15、拟声词的运用常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回归自然的感觉。
第一段中的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段摹拟布谷鸟的叫声,既符合,又与联系起来。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将“各种花次第开放”改写成“冰雪融化”一样的格式:。
将“布谷鸟开始唱歌……”一句改写成“桃花开了……种谷子”完全一样的格式:。
17、“年年如是”中“是”的意思为“这样”,它在本文中指代什么?18、选文第一段的内部说明顺序是先说,后说。
如果除开最后一句,前面一部分则是以为说明顺序。
选文第二段的结构方式是。
19、“大自然的语言”是对谁说的?联系第二段的内容回答这一问题,并且回答,第二段描述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形式?20、第三段从说明内容上看,从什么是物候到什么是物候学,再到。
从历史发展变革看,从物候知识的讲到它近代的,从农谚中包含的讲到物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科学门类。
(二)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假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1、文段中“活的仪器”指的是什么?22、这两段文字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是、、。
23、课文前面几段介绍物候现象都是说动物或者植物,而这两段文字为什么说“生物”?24、结合课文内容指出下列各例分别在说明什么?⑴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⑵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⑶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三)①a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它是净化城市的功臣。
b 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消除掉,一公顷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
c 城市工厂多,车辆挤,噪音大,森林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
d 许多树木还能放出杀菌素,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能放出五十公斤杀菌素,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和害虫。
e 有人测验森林内一立方空气的细菌含量只有三四百个,而没有树木的地方每立方米有细三四万个。
f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作用可真大呢!②绿地在城市中起着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为此,被称作城市的“绿肺”。
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不仅需要满足上千万人群的呼吸需要,工业、生活、交通用燃料等都是要有氧的供给。
上海市氧的来源,40%从海上吹来,60%要依靠陆地上的植物释放。
然而,上海市区面积37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只有877.7公顷,制氧能力至多只能提供所需量的1/2弱,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
③据航空遥感的资料提供的数据:1964年至1988年的24年中,在上海市中心区开发绿地320公顷,但被侵占的却达580公顷,呈现负增长。
上海市的绿化覆盖率及人均绿地在全国的48个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三。
④绿地还有许多独特功能。
可以减尘,树木下面的含尘要比露天广场低2%;树木能分泌杀菌物质,一亩松柏约可分泌2公斤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在绿色环境中,能产生一种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的负离子,对增进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益处。
25、第①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26、为什么说“森林是净化城市的功臣”?⑴⑵⑶⑷27、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有什么作用?28、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层义:a b c d e f29、选段②③④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呢?30、绿地对城市有什么作用呢,⑴⑵⑶⑷31、选段②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呢?32、城市绿地为什么对上海特别重要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qiáo qiào; zhuàn chuán; lào luò ; chācī; zăi zài; shèng chéng2.B3.A4.D5.主要方面: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次要方面: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6.B7.D8.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9.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0.C11.一个接一个;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形容不断循环往复。
12.沉睡一苏醒;去一来;荣—枯13.生动;兴趣。
14.说明;描写、叙述;物候景观(意思相近即可)15.簌簌;时令特点或农事安排的特点;鸟鸣的声音。
16.略17.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
18.分;总;时间;总——分——总。
19.人;杏花开、桃花开、布谷鸟唱歌。
20.物候学的应用;起源;发展;物候知识。
21.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
2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
23.前面是具体介绍,后面是总说。
24.(1)说明违度对物候的影响;(2)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3)说明地理位置的高下对物候的影响。
25.森林是净化城市的功臣。
26.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吸收噪音,消除污染;放出杀菌素;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27.列数字,准确具体说明制造氧气的数量、杀菌的数量;分类别,条理清楚,不易混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森林的净化作用。
28.分二层第一句话为一层,后边五句话为第二层。
第一层总说森林是净化城市的功臣,第二层,举例说明森林的作用。
(大意同即可)29.说明城市绿地的作用。
30.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减尘;分泌杀菌物质;产生负离子,促进健康。
31.打比方,形象地写出绿地的清洁作用;列数字,准确说明绿地的作用。
3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