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师版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一)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 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6.《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8.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9.《劝学》中认为整日思考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挖空翻译+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劝学》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一、挖空翻译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取(取得)之于(从)蓝(蓝草),而(表转折,却)青于蓝;冰,水为(凝结成)之,而寒(寒冷)于水。
木(木材)直中(合乎)绳(墨线),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车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圆规)。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再)挺(挺直)者,輮使之(它)然(这样)也。
故(所以)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就)直,金(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砺(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并且)日(每天)参(检验)省(省察)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而行(行为)无过(过错)矣。
吾尝(曾经)终日(整天)而(表修饰)思(思考)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登高(高处)而招(招手),臂(手臂)非加(更)长也,而(表转折,却)见者远(远方);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使......走得快)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于)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
积(积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产生)焉;积善(善行)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具备)焉。
故不积跬(古代称跨出一脚)步(古代称跨出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功(功效)在不舍。
锲(刻)而(表假设)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锋利),筋骨之强(强健),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寄居、托身)者,用心躁(浮躁)也。
新高一语文初升高暑假衔接课01《劝学》(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教师版)
第14讲课文自学劝学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一读懂原文,并翻译。
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yǐ)(动词,停止)。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ɡ)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船只)..(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劝学 课案 教师版
《劝学》课案制作时间:2011-3-11 制作人:张园园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
(二)方法与过程:1.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语。
三、学习难点:1.掌握本文的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课前积累:于、者、而、焉四个虚词用法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背诵一、二段。
3、总结第一、二段的文言知识点,掌握第二段的论证方法。
二、理解题目:《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四、课前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舟楫()须臾()槁暴()跂()而望舆()参()省(锲()而舍之驽()马金石可镂()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句和典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
2. 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劝学》的文意、背景和重点词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劝学》中的典故,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劝学》的文意、背景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4. 案例分析:分析《劝学》中的典故,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劝学》中的重要观点。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劝学》,并选择一篇进行翻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翻译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为学生推荐一些与《劝学》相关的读物,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组织一些有关学习的实践活动,如辩论赛、学习经验分享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效果。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劝学的核心思想
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 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
值观。
学习方法与技巧
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 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思 维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
成绩。
学科知识与能力
回顾本课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和 能力,如阅读理解、写作表达、 批判性思维等,评估学生在这些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授课教师:
2023-12-30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 • 拓展阅读与对比分析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劝学》背景及作者简介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
要点二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这句话通过比喻和对比说明了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优秀 和完美,强调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这句话也告诫 人们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文章主题思想阐释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多个角度的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 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 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 化。
03
语言简练
文章语言简练,句式多变,既有长句也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读
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关键句段解读与赏析
要点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学习可以使人得到提高和升华,强 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这句话也富有诗意和 哲理,让人感受到学习的美妙和力量。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
5、《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2、《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3、《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0、《劝学》中,作者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1、《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学会运用文中的理论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培养自己的自我反省和自律精神;(3)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学会运用文中的理论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将文中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借鉴;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理论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学习问题;(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以是针对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劝学》;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以是针对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2)
1、在《荀子•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子是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子是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5、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子是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
6、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子是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
1、在《荀子•劝学》中,“,,”句子是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的思想一致。
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2、正音,找出通假字;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2
5、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劝学》中,作者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1、《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讲:劝学(教师版)
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一、走近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赵国人。
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终老其地。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虽属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时期的一集大成者。
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二、了解背景荀况著有《荀子》32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用喻,有独特的风格。
三、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出文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中心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出文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中心论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深层含义的领悟;3. 将文中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实例分析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中道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或向教师请教;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中;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学生对《劝学》全文的理解程度;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背诵情况和课后复习效果;3. 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现实联系的掌握程度;4. 结合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劝学》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劝学》全文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版本;2. 准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资料,便于学生查阅;3. 准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道理的实践应用;4.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重点解析和课堂活动设计。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 理解性默写-劝学(教师版)
二、劝学知识精炼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⑤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⑥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⑨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⑩。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⑪,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注释】①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③暴:同“曝”,晒干。
④博学:广泛地学习。
⑤须臾:片刻,一会儿。
⑥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⑦彰: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⑧生:通“性”,天赋,资质。
⑨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⑩舍:舍弃;停止,止息。
指不放弃行路。
⑪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⑫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赏析本文的论述技巧,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典型的文言文言知识。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品析、探究教学步骤:一、按照思维导图内容,完成预习二、助读链接1.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⑵《荀子》简介《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
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⑶荀子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劝学》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修身》公生明,偏生暗。
——《不苟》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中( )绳参省( ) 须臾( ) 跂( )望磨砺( ) 镂( )刻跬( )步1.zhòng cān xǐng yúqǐlìlòu kuǐ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6
11、《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7、《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8、钱大昕著有《十、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2、《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5、《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做人的道理。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5
8、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是因为它“用心躁也”。
9、《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善于“站在巨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5、《劝学》中蚯蚓“上食尘土,下饮泉水”,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名言警句。
3.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2. 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名言警句:分析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事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4. 总结讲解: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名言警句的智慧,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朗读、思考和讨论。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名言警句的运用能力。
3. 学习态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朗读、积极讨论和主动思考。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原文文本。
2. 注释资料: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的注释资料。
3. 相关故事或事例:用于导入的相关故事或事例。
4. 分组讨论材料:用于分组讨论的问题或话题。
六、教学作业1. 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2. 学生可以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名言警句,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可以找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名言警句,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2. 让学生了解朱熹的其他作品,如《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并选择其中的一篇进行阅读和理解。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教案名称:劝学教案主题: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教案对象:中学生教案时长:2个课时教案目标: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 确立良好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4. 学会高效学习的方法。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教师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与学生分享,并引用名人名言,如“学习是成功的阶梯”等。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
第二步:学习态度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讲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如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等,并给予正面案例的引导。
2. 观看相关视频,分享成功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每个人的学习态度,并选择一个代表发言。
第三步: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的重要性。
2. 分别讨论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并列出每个目标所需要达到的步骤和计划。
第四步:高效学习方法的介绍(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高效学习的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重视课堂笔记、多练习等,并举例说明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并挑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第五步:巩固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巩固性问题问答。
2. 分享学习计划和目标,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教案延伸活动:1. 学生可在家庭、社区或学校内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2. 学生可定期反馈学习进展并进行互相督促和鼓励。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并介绍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提供个性化建议。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有趣的图片开始本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劝学》是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增强学生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倡导学习及正确的方法,对学生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这篇简短精练的论述体文言文没有多大问题。
但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3、对本文论证的艺术特色进行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对学习意义、学习态度和方法思考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连词“而”、介词“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初步感知
一、解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劝学》,那么“劝”字是什么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劝学——劝,劝勉,鼓励。
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荀子。
2、学生读课文,请学生找出读错的字,教师总结。
三、诵读指导
1、听录音,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齐读课文(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整体感知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2、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打记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2、请一学生翻译前两句,老师点评。
◆青,取之于㈠③蓝,而④青于㈡蓝;冰,水为之,而④寒于㈡水。
木直中绳,輮①以为②
轮,其曲中规。
①輮:通“煣”,(动词使动)使弯曲。
②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把…做成,今义为认为。
③于:于㈠:介词结构后置,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等,可译为“从”。
于㈡: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④而④:连词,表转折。
3、其它两句由学生分组讨论翻译,由其它组学生点评这一小组的答案,指出翻译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小结。
并点出重点的实词虚词。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者④,輮使之然也⑥。
故木受绳则直,金⑤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⑦而㈠日⑧参⑨省乎己,则知⑩明而㈡行无过矣。
①虽: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与现代汉语不同,现在多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
暴,通“曝”,晒。
④者: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译为“……的原因”。
⑤金: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为金子。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⑦博学: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为学识广博。
⑧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每日。
⑨参: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验、检查,今义为参加。
⑩知:通“智”,智慧。
而㈠:连词,表递进。
而㈡连词,表并列。
4、这一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
作用: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使抽象道理具体明白。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5、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延伸的?请分析说明。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6、学生再次齐读这个自然段,加深理解。
讨论质疑
活动规则:小组讨论,提出本组未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组请教,学生、教师共同质疑。
背诵
学生练习背诵前两个自然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诵读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有助于理解文意及背诵。
)
作业布置
1.诵读第2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3、4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3段有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4段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板书劝学(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