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第六章第四节针灸配穴处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章 治疗总论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针灸处方的组成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对症选穴
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表里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
一、选穴原则(一)近部选穴
指选取病变的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显和比较局限的病症,急 慢性病均可。 如:鼻病—迎香、印堂 牙痛---下关、颊车 眼病—睛明、太阳
三、针灸处方的组成
针灸处方的组成是将选穴、配穴、针灸施术和补泻方法 组合,形成有针灸特色的处方形式。 1、选穴配穴 主穴:针对疾病的主要症状起作用的穴 次穴:针对次要症状起作用的穴 ( 穴位要注明双侧或左侧、右侧) 2、针灸施术和补泻方法: 针法:毫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穴位注射 灸法: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同时还应注意:穴位针刺的深浅、留针或艾灸的时间、出 血量、电针波型和时间、穴位注射的药物剂量等
如:中风后遗症(患侧虚,健侧实)---补患侧、泻健侧。
(三)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选用人体上身部腧穴与下身部腧穴 相配合取穴的方法。 常用于治疗病变在身体上部或下部某些地方的疾病。 典型配穴:同名经取穴、八脉交会穴的配伍
如: 脱肛—百会、关元 同名经取穴: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八脉交会穴配伍: 胸腹满闷—公孙、内关
(二)远部选穴
指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腧穴。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灵枢· 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心脏疾病:神门、通里 胃病:足三里、梁丘
1、本经选穴 (循经选穴)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穴位配伍而成处方。
1.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形式。
它有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四种。
[上下配穴法]含义:取人体的上部(上肢和腰部以上)和下部(下肢和腰部以下)穴相配。
举例: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心胸胃病:上取内关,下取公孙。
[前后配穴法]含义: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内经》中称“偶刺”。
举例:俞募穴相配:胃俞配中脘,脾俞配章门;卒中:人中配风府;音哑:哑门配廉泉。
[左右配穴法]含义:又称“交经缪刺法”,与“巨刺”、“缪刺”相似,即采取左右交叉取穴或左右对称取穴的方式配穴。
依据:以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
举例:左面瘫:取右合谷。
右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头维配健侧外关、足临泣。
右肩痛:取左肩髎。
[远近配穴法]含义:病变近部和远部选穴配合使用。
依据: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举例:眼疾:近取睛明、承泣;远取光明、合谷胃病:近取胃俞、中脘;远取内关、公孙、足三里。
2. 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含义: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未及他脏他脉即选取本脏腑经脉腧穴配伍成方。
依据:“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举例:肺病取中府、列缺、太渊、尺泽。
[表里经配穴法]含义:即阳经有病取其相表里的阴经,阴经病变,可同时取其相表里的阳经治疗。
依据: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依据。
举例:盗汗:阴郄(心经)配后溪(小肠);遗尿:肾俞、委中(膀胱)配太溪(肾)。
[同名经配穴法]含义:是指手足经脉同名经腧穴相配。
依据:同名经“同气相通”,同名经可交会灌注。
举例:前头痛取合谷配解溪(手足阳明经)失眠取神门、照海(手足少阴经)[子母经配穴法]含义: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03
针灸治疗常用组合穴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穴位介绍
组合方法
合谷穴与太冲穴相配,俗称“开四关”,具有镇静安神、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等功效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的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的地方就是本穴
合谷-太冲
01
详细描述
按时选穴是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与时间节律有关的疾病或症状,如头痛、失眠、心悸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时间因素,如子午流注、十二时辰等,以确保针灸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按时选穴也需要准确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深度,以确保针灸效果。
按时选穴
02
针灸配穴方法
详细描述
远端配穴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的治疗,如头痛、胃痛等。对于胃痛患者,可以选取合谷、足三里等远离胃部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远端配穴
总结词
随症配穴法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配穴
详细描述
随症配穴法主要针对某种特定症状或体征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患者,可以根据其具体症状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心悸加内关,食欲不振加中脘等。
内关-外关
02
03
04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随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随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疾病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疾病的症候特点,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随症选穴
总结词
按时选穴是指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配穴三法则
针灸配穴三法则针灸配穴三法则1、近部配穴法近是指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
全身按上下可分头面、颈项、胸、背、腰腹、小腹和骶、上臂、前臂及手、大腿、小腿及足部,各部的病痛即在其范围内配穴,均为近配法。
本法多用于四肢体表疾患。
如对肘痛取曲池、天井;膝痛取犊鼻、阳陵泉;腕痛取阳池、外关;足痛取解溪、昆仑等。
头身部疾病也常选用本法。
如眼病选睛明、风池;牙痛选颊车、下关;耳病选耳门、翳风;鼻疾取迎香、印堂;咳嗽取天突、肺俞;胃脘痛取中脘、梁门、胃俞;腹痛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关元、次?等。
病痛的局部如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是重要的脏器时,一定要避开局部的穴,而改用邻近的穴位,称之近部配穴法。
除了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外,李氏还结合神经节段的理论来选配穴,临床时对内脏病证取有关夹脊穴等。
根据神经的同节段和近节段就近取配穴,均属近部配穴法之列。
2、远道配穴法远是病痛的远隔部,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
本法多用于内脏疾患。
如喘嗽、咯血取配尺泽穴;胸痛取内关穴;腹痛取足三里穴等。
对五官头身疾患也常用本法。
如齿痛取合谷穴;项强取列缺穴;腰痛取委中穴等均是。
这里讲的远是指远离病所。
由于十二经脉本标相互联系,所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基于左右两侧经脉对称分布,并和任督脉交会联系,病在左取配之右,病在右取配之左。
这种取穴距离病所较远,所以称之为远道配穴法。
远道取穴法,历代针灸学家积累了丰富经验。
如《肘后歌》说:“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指出:“荥输治外经(指阳经的荥穴和输穴),合治内府(指六腑的下合穴)。
”《灵枢·寿夭刚柔篇》中的“病在阴(指体腔)之阴(指五脏)者,取阴(指阴经)之荥输”。
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远道取穴法虽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代表,但也包括头身部穴位。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按部位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如:中风失语—廉泉、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按部位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问· 阴阳应象大论》“以右 治左, 以左治右” , 属: “巨刺” 、 “缪 刺” 。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按经脉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将腰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以 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胃痛呕吐—内关、足三里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 头项强痛—大椎、昆仑
二、配穴方法
常见的配穴方法有:1、按经脉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双 双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 、太冲
左
右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一、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腧穴的选取和配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穴配穴方法是以、脏腑、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随证选穴。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疾病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针灸治疗疾病较为注重近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就近选穴以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气血,使之平衡。
如偏头痛取太阳;近视取、;面神经麻痹取、;上睑下垂取鱼腰、阳白等。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是因为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如胃脘痛取:面神经麻痹取等;同时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既可取所病脏腑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如痤疮属肺系病汪,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同时还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
3.随证选穴亦名对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穴位,如高热取;或运用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病证的特殊治疗效果,如治疗腮腺炎。
(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硎上,选取两个以上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1.远近配穴法即选穴原则巾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如而神经麻痹用阳白、地仓,是近取法;取合谷是远取法。
将远近两者配合起来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脚癣取.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脱发取、等。
3.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3)针灸配穴规律(2)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4)十九、肢末配穴法即取上下肢及其末梢部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
此法适形于全身症状和脏腑疾病。
如:委中配曲泽(即四弯穴),主治高热、胸腹绞痛及四肢拘挛;合谷配太冲(即四关穴)主治身热头痛、手足疼痛;鱼际配照海,主治咽喉肿痛;曲池配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酸痛;劳宮配涌泵,主治癫、狂、痫症;八邪配八风,主治四肢浮肿、手足麻木;手十二井配足十二井,主治五心烦热、高热昏迷;宣配气端,主治霍乱吐泻、烦躁欲死。
二十、本经配穴法凡是本经内脏发生病变可采用本经的腧穴治疗。
肺病:咳喘、咯血可取太渊、列缺、鱼际、尺泽、中府诸穴。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癫痫可取神门、通里、灵道诸穴。
脾病:泄泻、下痢、腹痛、腹胀可取公孙、大横、腹哀、三阴交诸穴。
肾病:遗精、遗尿、阳痿、水肿可取复溜、照海、太溪、然谷诸穴。
肝病:胁痛、黄疸、疝气可取太冲、行间、大敦、期门、章门诸穴。
心包病:心痛、心烦、吐血、癲痫可取劳宫、大陵、内关、间使诸穴。
胃病:疼痛、呕吐、胀闷、消化不良、呃逆、反胃、喳膈可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梁门诸穴。
膀胱病:遗尿、小便不通可取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诸穴。
胆病:肋胁痛、黄疸、胆结石可取日月、京门、渊腋、阳陵泉、丘虚诸穴。
三焦病:肋胁疼痛、瘿瘤可取外关、支沟天井诸穴。
大肠病:肠鸣、腹痛、小便不利可取曲池、温溜、下廉、合谷、上巨虚诸穴。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
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
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
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
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
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
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
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
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配穴法原则
配穴法原则
配穴法原则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涉及如何根据病情和穴位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配穴法原则:
1. **按部配穴**:根据病变部位和症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头痛可选择太阳、印堂等穴位;治疗胃痛可选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2. **按经配穴**: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穴位的主治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手臂疼痛可选择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养老等穴位。
3. **按病配穴**: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因,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感冒可选择大椎、肺俞等穴位;治疗失眠可选择神门、心俞等穴位。
4. **按表里配穴**:根据表里经的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便秘可选择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大肠俞等穴位。
5. **按五行配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肝火旺盛可选择行间、太冲等穴位。
6. **按补泻配穴**:根据补泻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虚证可选择补益的穴位如气海、关元等;治疗实证可选择泻实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
以上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和应用穴位,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症和病情需要不同的配穴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同时,针灸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造成损伤。
中医针灸的常用配穴方法
中医针灸的常用配穴方法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治疗方式。
配穴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可以帮助治疗不同的疾病。
配穴方法有许多,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针灸常用的配穴方法。
第一步:了解基本的穴位中医针灸有许多的穴位,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了解的是一些基本的穴位。
例如,"气海穴"位于于肚脐正中线下四横指,这个穴位可以帮助舒缓肝脾胃肾等器官的运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内关穴"位于手腕最凸起处,是一种重要的穴位,可以帮助治疗头痛、失眠等疾病。
第二步:选择正确的穴位除了了解基本的穴位之外,中医针灸还需要根据治疗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穴位。
例如,如果需要治疗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如果需要治疗失眠,可以选择"神阙穴"、"膻中穴"等穴位。
第三步:确定针灸的时间和频率在配穴的过程中,针灸的时间和频率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针灸时间应该在10-30分钟之间,频率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中药的配合不同,但一般来说不建议针灸频率过高。
第四步:注意穴位的清洁在中医针灸的过程中,穴位的清洁非常重要。
因为穴位的清洁可以防止感染和穴位周围的炎症,对针灸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针灸前,一定要保证穴位的干净和卫生。
第五步:注意针灸后的护理在进行针灸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一定的护理。
如果出现轻微的红肿等反应,可以使用冰袋进行冷敷,缓解局部的不适感和红肿。
如果症状较严重,则需要尽早就医。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的常用配穴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配穴的基本步骤,选择正确的穴位,确定针灸的时间和频率,并对穴位的清洁和针灸后的护理进行注意,可以有效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针灸配穴规律(1)
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1)(连载)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一、一般运用法如∶病在头部者,可酌取头维、百会,风池诸穴;病在上肢者,可酌取肩髃、曲池、合谷诸穴;病在下肢者,可酌取环跳、阳陵泉、悬钟诸穴;病在胸部者.可酌取膻中、华盖、内关诸穴;病在胁胁部者,可酌取章门、期门、京门及支沟、阳陵泉诸穴;病在上腹部者,可取上脘院、中院、足三里、内关诸穴;病在下腹部者,可酌取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诸穴;病在背部者,可酌取天宗、大柠、大椎诸穴;病在腰部者,可酌取肾俞、腰阳关、委中诸穴。
一般除于局部病灶取穴外,更须酌配四肢部同等作用的孔穴助治,其疗效尤为迅速。
他如病属急性实者,宜多刺四肢部孔穴;病属慢性虚寒者,宜多灸背部俞穴。
二、单穴独用法指某一穴位对某病或某症的疗效大。
如∶霍乱吐泻肢冷脉伏者,取神阙穴隔盐灸,即可温中回阳;小儿惊风刺印堂;昏晕猝倒掐人中(或用针法);贫血眩晕灸百会;溺水窒息针会阴;鼻出血灸上星等皆是。
他如大椎清热,陶道治疟,哑门治哑,长强疗痔等,均有一定的独特疗效。
针灸取穴,贵在精当。
对症下针,辄奏奇效。
考诸史册,先例甚多。
如:虢太子尸厥,扁鹊刺三阳五会(百会)而随起;曹操头痛难禁,华佗针脑空而立愈;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等等。
三、双穴并用法是采用主治某病的左右相同穴位,同时下针。
这样左右开弓,双箭齐发,疗效更佳。
如:胸痛取两内关或两丰隆等;腰痛取两肾俞或两委中等;胃痛取两足三里或两公孙等;喉痛取两少商或两合谷等;痛经取两血海或两三阴交等;头项痛取两列缺或两后溪等。
针灸处方配穴十法
针灸处方配穴十法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
单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只用1个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的用穴方案;配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选配2个或2个以上腧穴组合而成的用穴方案。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严密组织,进行配穴处方,做到有方有法,灵活多变,以期达到《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谓的“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目的。
配穴方法,可发挥其协调补充作用,相得益彰。
配伍后的穴位其作用远比单个穴位的作用要强,疗效要好。
所以说,配穴的正确与否,与临床的疗效密切相关。
依据中医经络辨证的理论,本文试就临床上的配穴规律探讨如下。
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脏腑经脉的腧穴配合成方,这种处方方法实质就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如肺病咳嗽可取腧穴肺募中府,并配合本经之尺泽、太渊、鱼际;脾病腹泻可取本经的三阴交、太白相配;肝脏病证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可同时泻本经的太冲、行间等等,均属此法的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部位,后指背腰部位。
前后配穴是指用位于前后部位的腧穴进行配伍。
因为前属阴,后属阳,前后相配,可以调整阴阳的气机以治疗脏腑的疾病。
常用的俞募配穴法即属此法。
但在使用时尚有主次之分,如治脏病使用此法,则以俞穴为主穴,以募穴为配穴;治腑病使用此法,则以募穴为主穴,以俞穴为配穴。
如胃脘痛前取募穴中脘为主,后取背俞、胃俞相配。
另外,《灵枢·官针》所提的“偶刺法”亦属本病范畴。
偶刺法应用时是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
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取穴也不限于俞穴和募穴。
如胃脘疼痛者,腰部痛点在梁门,则可取梁门与背部相应点胃仓相配。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部位,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部位。
由上部腧穴和下部腧穴相配,称之为上下配穴法。
简述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
简述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
针灸处方配穴方法
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把握其中的穴位位置及调治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必须做到精准而有效。
一、按穴位选择
1、根据病症不同,可以选择相应的脉象,而脉象又与特定的穴位有关联,这时可以根据脉象选择特定的穴位;
2、可以根据病理状况及病变组织的穴位,用于消除病变组织或缓解症状;
3、根据药物治疗的相关穴位,用于缓解病症或作为辅助治疗;
4、根据穴位之间的联系,选择和病症相关的关联穴位,以及影响病症的穴位。
二、按处方方法配置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处方方法,如乐(拔罐)、拔罐摩擦、搔痒、针灸、灸法等;
2、根据处方方法,结合穴位,选择恰当的调治方法;
3、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参照穴位,包括病证穴位、护证穴位及行气穴位等;
4、根据调治方法,把握穴位的位置,确定调治的深度与方向及调治的时间。
针灸配穴原则
(七)郄穴
“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 汇集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郄穴除了十二正经各有一个外,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也各有一个郄 穴,因此,一共有16个郄穴。郄穴也是 诊察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郄穴主要 用于治疗该经的急病。
(六)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 经的三个腧穴,又称“手三阳下 合穴”。合穴、下合穴均有治疗 本经腑病的作用。
六阳经合穴与下合穴表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手阳明大肠 曲池 上巨虚 足阳明胃 足三里足三里 手少阳三焦 天井 委阳 足少阳胆 阳陵泉阳陵泉 手太阳小肠 小海 下巨虚 足太阳脾 委中 委中
原、络配穴法表
肺主大肠客 大肠主肺客 脾主胃客 胃主脾客 肾主膀胱客 膀胱主肾客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太渊 偏历 合谷 列缺 太白 丰隆 冲阳 公孙 太溪 飞扬 京骨 大钟
心主小肠客 小肠主心客 心包主三焦客 三焦主心包客 肝主胆客 胆主肝客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神门 支正 腕骨 通里 大陵 外关 阳池 内关 太冲 光明 丘墟 蠡沟
八脉交会穴主治范围表
经脉名称 奇经八脉 足太阴脾 冲脉 手厥阴心包 阴维 手太阴小肠 督脉 足阳明膀胱 阳跷 足少阳胆 带脉 手少阳三焦 阳维 手太阴肺 任脉 足少阴肾 阴跷
腧穴 合及主治
合于心、胸、胃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 膊、小肠、膀胱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 颈、 肩
土 胃 历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三里
(二)原穴、络穴
1) . 原穴 是本经的代表,反映脏腑、经络的情 况。十二原穴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病,也可以通 过十二原穴的变化诊察五脏六腑疾病。
针灸配穴五方法
针灸配穴五方法配穴法是指临床时穴位如何配伍,并非指处方的一般原则,在应用时一定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症加减配穴。
现将李氏配穴方法和特点归纳如下:1、远近配穴法:由于经络的本部和标部相呼应,在选穴原则中已提到近取配和远取配的概念。
临床治疗,这两者常互相配合。
如胆病取配胆俞穴等是近取配,取阳陵泉等穴是远取配,将远近参合起来就成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是各项配穴法的总的概括。
除了上述的上下配穴外,另一种配法,则是将八穴分别选配用作头身脏腑病症远道取配法的主穴。
如《针灸大成》记载的:“中满不快,胃脘受寒,选取内关为主,后取中脘、大陵、三里等穴。
”指出选取主治之穴,次取随症各穴而应之。
这种主穴配伍李氏认为都是属于远近配穴。
2、前后配穴法:前是指胸腹,后是指背腰。
前后呼应的配穴,在《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曾提出“偶刺”。
李氏说:一般来讲正对病痛所在的胸腹(前)或背(后)部的穴位,凡和病情相适应的都可选配用。
如胃病,前面配取中脘,后面就可与取胃俞。
在特定穴中,五脏六腑于背部各有背俞,胸腹部各有募穴。
由于脏腑的功能作用关系着全身,故俞、募的治疗影响很大,能够适用于多方面的疾病,是躯干的重要腧穴。
对脏腑疾病来讲,配用俞募穴是近取法;对五官四肢病症来说,用俞募穴是随症配穴法。
五腑俞,对于五官、五体都有一定的作用。
如肝应目及筋,心应舌及脉,脾应口及肌肉,肺应鼻及皮肤,肾应耳及骨髓等。
另外,募穴邻近穴,也有和募穴相似的作用。
如中脘之旁的梁门,天枢之旁的大横,关元之旁的水道穴等均是。
故用前后配穴可以俞募为代表,但不仅限于俞募。
临床时前后可以同用,也可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或和其他配穴法使用。
3、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穴,下是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穴。
临床时上下肢配穴应用最广。
例如肩部疾患可取上肢的中渚穴,下肢的阳陵泉穴。
咽炎、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配取内庭穴等。
除了一般的上、下肢穴位配用外,还特别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1. 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
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
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
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地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灵枢》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
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
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龈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泣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穴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
《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
凡脏腑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
如胃痛,背部取胃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嗳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
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穴上下配穴法,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针灸“前后配穴”的三种方法
针灸“前后配穴”的三种方法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黄帝内经》中称“偶刺”。
具体运用有前后随意配穴、前后对应配穴和俞募配穴三种形式。
(一)前后随意配穴只要将身体前后(包括头面部)的腧穴任意选配在一起,即属此类。
例如迎风流泪,前取睛明、承泣,后配风池、翳明;中风失语,前取廉泉、承浆,后配风府、哑门;咳嗽、气喘,前取天突、膻中,后配肺俞、定喘;脊柱强痛,前取水沟、龈交,后配脊中、身柱;遗J、阳V,前取气海、关元,后配命门、肾俞。
凡此种种,均属于前后配穴法。
(二)前后对应配穴前后对应配穴是选取躯干部前后对应的阿是穴,前胸对应后背,腹部对应腰部,主要适用于躯干部的扭挫伤。
方法是:先在胸腹或腰背部探明阳性反应点,然后向腰背或胸腹部划一水平弧线,在与阳性反应点相对应处定穴,前后对应斜刺。
(三)俞募配穴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
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和最高形式。
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
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治疗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证疗效颇著。
如咳喘前取中府,后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等。
《素问·奇病论》所载“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灵枢·五邪》的“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按:膺中外腧即肺之募穴中府,背三节五脏之旁即肺俞穴),就是俞募配穴法的早期应用实例。
每次写到前后配穴法时,我自己都觉得特别鸡肋,为什么呢?前后配穴效果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在病人不多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取前后配穴施治,效果值得肯定,但是病人排长队或者或病床都不够的时候,哪还有时间正面治完反面继续治疗的,那时候都是正反隔日交替针灸治疗了,这样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每日可以诊治更多患者,弊端在于降低了针灸治疗的“速效性”,这并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
针灸配穴法
针灸配穴法针灸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但这需要处方配穴之优化。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使阴平阳秘,属非特异性刺激疗法。
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按照五行生克的母子补泻法辨证论治,严密取穴配穴。
如《难经· 八十一难》曰:“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
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说明肝实而肺虚者应补金 , 因为金旺能生水,水能生木,木得水滋涵则刚硬者变为柔顺;另外,金能克木,肺气充沛则肝逆自降。
如果肝实而肺虚之病,但知泻肝而不知补肺,徒劳无功。
如肺实而肝虚微少气,应补肝。
“ 少气”是肺的现象,不是肝的症状;少气是金火内炽之象,金火内炽则木更被抑,当补金而扶木。
《灵枢· 热病篇》曰:“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索筋于肝 , 不得索之金 , 金者 , 肺也…… ; 索血于心 , 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索骨于肾 , 不得索之土 , 土者 , 脾也。
”这段经文如按“五行俞穴配穴法”可作以下说明:(注: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腧、经、合五个特定穴位。
脏合地之五行,故五脏之俞出于井木,溜于荥火,注于腧土(腧、原同穴),行于经金,入于合水,即始于天之春火,终于冬令水;腑合天之六气,故六腑之俞出于井金,溜于荥水,注于腧木,行于原、经二火(六气中有二火,故多一原穴,原者,谓火之原,生于阴中之少阳),入于合土,即始于地之秋金而复交于春夏。
)① 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
假使肺金虚,当补肺经土穴太渊,土能生金。
如果同针心经少府、阳谷,此二穴为火经穴位,火能克金,故不可补。
(肺经:井少商,荥鱼际,腧太渊,经经渠,合尺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②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③按时取穴。
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
包括:①近部取穴。
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②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
③对症选穴。
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
又称配穴法。
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
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
②上下配穴法。
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③左右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
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
⑤远近配穴法。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⑥子母补泻配穴法。
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