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docx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一种评估和确认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旨在提供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可靠和中立的意见。
审计环境则是指影响企业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内外因素。
理解和研究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企业治理和维护市场效率。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实施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企业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也能反过来影响审计环境。
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法律与监管环境对企业审计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在法律和监管框架下,审计师需遵守一系列审计准则和规范,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如果法律和监管环境不健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监管效果可能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和公信力。
市场竞争和经济环境对企业审计也具有重要影响。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成本,并争取更多的客户。
经济环境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审计带来挑战,如经济衰退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境,进而影响审计师的业绩和信誉。
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对审计环境和审计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操纵和欺诈的可能性,从而为审计师提供更好的审计证据和依据。
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也能够增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促进企业的良好行为和规范运营。
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素养对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同样重要。
审计师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公正和客观的基础,只有在独立的前提下,审计师才能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核实。
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具备专业素养的审计师才能提供准确和可信的审计意见。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利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企业治理和市场效率。
而企业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公正与客观也能够影响审计环境的健康发展。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审计环境是指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包括法律、税收、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它们对企业审计有着深刻的影响。
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虽然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很大,但企业审计也可以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和策略,来创造有利于审计的环境。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提出一个理论框架。
一、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相互作用审计环境影响企业审计的过程和效果。
具体来说,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市场竞争环境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对于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企业审计师需要通过更加细致的审计程序,去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和不合理的处理方法。
2.政策法规环境一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告。
企业审计师需要关注这些政策和法规,以便更好地理解、分析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
3.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报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对企业审计产生影响。
企业审计师需要了解这些环境变化,防止审计程序受到干扰,同时通过审计来帮助企业及时适应和应对这些环境变化。
二、企业如何创造有利于审计的环境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增强透明度,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审计的环境。
1.管理改善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这样会有助于减轻审计师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可以防范企业日后的经营风险。
2.透明度提高企业应披露的财务信息越全面、详尽、准确,审计师的工作越容易,审计效果越好。
因此,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其财务信息。
三、结论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审计的环境。
企业审计需求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需求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保障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审计需求的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撰写相关文章。
企业审计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企业遵守内部规范和外部法规。
外部审计是指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审计服务,旨在为企业提供客观、独立的审计意见,提高企业财务透明度和可信度。
企业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保障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具体来说,企业审计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发现和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和舞弊,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2)发现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3)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依据;(4)监督企业内部遵守法规和内部规范的情况,防范合规风险。
企业审计应遵循一定的审计标准,以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常见的审计标准包括国际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
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并严格执行。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用于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审计证据包括财务报表、会计记录、合同、发票、邮件、会议记录等。
审计证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审计证据的内涵和重要性,收集足够的、高质量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人员需要收集足够的、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证据,以确保审计质量;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审计人员需要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可靠的、客观的证据,避免不相关、不可靠或不客观的证据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影响;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收集证据,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以确定其是否能够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展开的,审计环境与企业审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不仅涉及到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还涉及到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社会影响力。
为此,探讨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一、企业审计的必然性企业审计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审计的双重属性上。
审计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审计在经济活动中担负着防范风险、保障合法权益、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责。
在社会行为中,审计具有揭示真相、促进诚信、维护公众利益等重要功能。
二、审计环境的内在特点审计环境是影响企业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其内在特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
审计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审计环境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会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三、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相互作用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具有启示性和引导性作用。
审计环境提供了一个指引企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的框架,从而使审计更加专业、规范、科学。
同时,审计环境也会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审计环境不稳定、不健康,那么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不可靠。
企业审计通过揭示企业的真实情况,能够促进审计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审计的实践可以揭示企业的合法性、规范性和信用机制,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科学健全的审计环境建立科学健全的审计环境对于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监管企业和审计机构的行为,保障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推动公众信任体系建设,提高审计的社会认同度。
最后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审计的实效性和效益性。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建立科学健全的审计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企业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一、引言企业审计的审计客体是企业及其相关单位,这些单位能否良好地履行其经管责任,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都非常重要,为此,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机构都会开展企业审计,企业及其相关单位内部也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这些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就是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其经管责任。
因此,企业审计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审计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审计本质回答的是“什么是企业审计”。
现实生活中,国有企业审计与国有资产监管未协同,不同审计主体从事的企业审计未协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偏差。
所以,要建构科学适宜的企业审计制度,其前提是正确地认知企业审计之本质。
现有文献关于企业审计本质主要有所有权监督论、契约信息论、经济监督论、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论,但是,总体来说,企业审计本质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和深入,有些文献并未贯通经典审计理论,关于企业审计本质还是缺乏一个能包容各类审计主体的理论框架。
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文献综述关于企业审计本质有少量的专门研究文献,不少研究企业审计的文献也涉及到企业审计本质,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所有权监督论,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审计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所有者通过一定的审计主体对企业管理层受托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1-6];二是契约信息论,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审计是旨在减少企业各个缔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以维护企业契约网络正常运行的一种特殊契约行为[7-10];三是经济监督论,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审计就是一定的审计主体对企业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监督[11-14];四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论,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审计就是一定的审计主体对企业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监督[15-17]。
上述四种观点中,所有权监督论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契约信息论是以契约理论为基础,经济监督论、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论明显带有政府企业审计的痕迹。
这些观点为我们进一步探究企业审计本质奠定了基础,然而,企业出资人、企业投资营运公司、企业监管部门等机构并未纳入企业审计的视野,企业审计本质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和深入,有些文献还缺乏经典审计理论的贯通,总体来说,关于企业审计本质还是缺乏一个能包容各类审计主体的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的一种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审计是监督和评估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和财务报表内容的一个过程。
企业审计有助于确保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保护投资者和经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工具。
企业审计的本质是什么?在理论上,企业审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企业审计的本质,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企业审计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2. 风险管理理论企业审计的本质还可以从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和管理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和财务报表内容中的各种风险。
企业审计师需要评估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了企业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和管理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保护企业的长期利益。
3. 信息对称理论信息对称理论认为,企业审计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中立、客观的审计意见,提高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信息对称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层通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企业审计师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提供中立、客观的审计意见,帮助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对称,增强市场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企业审计的本质可以从信息验证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对称理论和财务监管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
企业审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管理工作,既涉及到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涉及到识别和管理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还涉及到提高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以及监督和评估企业管理层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企业审计的本质和理论框架,进一步提高对企业审计的认识和理解。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制度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各类制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的活动。
企业制度审计旨在发现和解决制度问题,提高企业的规范性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制度审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来引导实施。
下面是一个企业制度审计的理论框架:一、制度审计目标的确定企业制度审计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内部各类制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制度审计的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具体明确:制度审计的目标应该能够明确表达出要达到的具体效果,如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提高制度的适应性等。
2.可衡量:制度审计的目标应当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进行量化和评估的,以便于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对比。
3.可达成:制度审计的目标应当是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达性的,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制度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制度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各类制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制度审计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分:1.制度的设计和修订情况:审查企业现有制度的设计过程和修订情况,确认制度是否合理、有效。
2.制度的执行情况:审查企业内部各类制度的执行情况,包括制度的执行力度、执行效果等,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不足。
3.制度的适应性:审查企业内部制度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包括制度是否能够及时调整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审查企业内部制度的监督与检查机制,包括制度监督与检查的科学性、合理性等。
三、制度审计的方法和指标的确定制度审计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类制度的了解和观察,判断制度是否合理、有效。
定量方法则通过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量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制度审计的指标包括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制度的规范性指标,用于评估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要求;二是制度的有效性指标,用于评估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如制度执行情况统计数据等。
四、制度审计结果分析和问题发现根据制度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通过对企业内部制度的审查和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审计结果。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制度审计是指对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审计活动,旨在评估企业制度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应性,为企业持续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制度审计的理论框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要素层、实施层和评估层。
目标层是企业制度审计的最高层次,它确定了审计的目标和任务。
企业制度审计的目标包括:规范企业行为,确保企业制度符合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预防和控制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
要素层是企业制度审计的中间层,它包括审计的对象、范围和内容。
企业制度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各项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审计的范围是指审计对象的范围,一般是全面审计或抽样审计;审计的内容包括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制度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制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等方面。
实施层是企业制度审计的核心层,它是通过一系列审计程序和技术手段,对企业制度进行实质性的审计活动。
企业制度审计的实施层包括:审计计划制定,确定审计对象、范围和时间;数据采集和整理,收集与企业制度有关的数据和信息;审计方法选择,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审计实施,通过对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的审计,评估制度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审计报告编制,整理和分析审计结果,提出审计发现和建议。
评估层是企业制度审计的最后一层,它是对企业制度审计活动的效果和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
企业制度审计的评估层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对审计发现和建议进行评价,判断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制度改进建议,根据审计发现和评价结果,提出适当的制度改进建议;审计效益评估,评估企业制度审计的效果和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制度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能够帮助企业规范行为、提升竞争力、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
理论框架是企业制度审计的基础,通过明确审计的目标、要素、实施和评估层次,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企业制度审计的实施和完善。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1. 引言1.1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监管压力,企业审计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更是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审计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对企业审计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审计环境涉及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监管机构、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企业审计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审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环境的演变,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估,进一步提升审计环境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理解和研究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审计效能、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重要领域。
2. 正文2.1 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企业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受审计环境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审计环境能够促使审计师更加专注和严谨地执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环境还会影响审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和审计风险的识别。
在一个开放透明的审计环境下,审计师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一次次的审计过程不仅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的弊端和问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通过审计,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和可靠,提高了投资者和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这种信任和透明度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
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一个健康的审计环境促进了企业审计的有效实施,而企业审计的结果又能反馈到审计环境中,共同推动着整个审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未来,企业和审计机构需要更加注重审计环境的建设和提升,实现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指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等进行检查和评价的过程。
审计环境是指审计活动所处的内外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监管机构、审计市场等因素。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开展和效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企业的审计活动也会对审计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审计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法律法规保障、完善的监管制度和规范的审计市场。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监管机构的有效运作可以加强对企业财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减少企业的违规行为。
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审计师的专业水平和诚信度,增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计效果。
良好的审计环境可以为企业审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企业的审计活动也会对审计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企业的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审计报告和意见,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促进市场透明度和监管的有效实施。
企业通过主动接受审计和改进财务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增加投资者信任和市场竞争力。
审计活动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违规行为和财务风险。
企业的审计活动可以通过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积极影响审计环境的发展。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审计环境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滞后、监管机构的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对企业审计造成不利影响。
审计环境不完善可能导致审计市场混乱、审计机构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和效果。
审计环境的改变和调整也可能对企业审计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法律法规的变更可能导致企业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良好的审计环境可以为企业审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而企业的审计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等方式,积极影响审计环境的发展。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制度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工作程序、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审核、评估和检查,并对审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整改的一种内部审核活动。
企业制度审计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企业制度审计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多样性表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安排不尽相同,审计人员需要对各种制度进行逐一审核。
系统性表现在企业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将制度整体审计,了解各个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企业制度审计应当立足于以下理论框架:制度思维、内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持续改进理论。
制度思维是企业制度审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指以制度化的方式进行思考和管理的思维模式。
企业制度审计应该从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执行等方面出发,审查企业制度是否规范、完善、有效,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实现全面、系统、有效的企业管理,需要制度的支持和规范。
内控理论是企业制度审计的重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管理规范、合法、有效的重要手段。
企业制度审计应该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运作、效能等方面出发,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发现其漏洞和弱点,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改进建议,以实现企业安全、稳定、高效运营。
风险管理理论是企业制度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企业发展中免不了面临各种风险,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手段。
企业制度审计应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审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可操作性高、有效性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持续改进理论是企业制度审计的终极目标,企业管理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企业制度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通过制度建设和优化,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制度审计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建议,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企业制度审计的理论框架。
首先,本文将介绍企业制度的概念以及制度审计的意义。
然后,将阐述企业制度审计的原则和步骤。
最后,将探讨企业制度审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制度审计的意义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内部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一定时间内建立和形成的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
它不仅包括企业章程、公司章程、规章制度、操作程序、标准化工作流程等文件,还包括企业文化、价值观等软性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治理的基础,它是规范企业行为、维护企业稳定运营、防范风险和保障企业利益的法律、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对于企业而言,制度审计是一项运用会计、审计、经济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制度审计标准为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完善的工作。
1. 可以制定合理的制度和规定,明确职责和权利,规范企业行为和业务流程,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2. 可以识别政策和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和缺陷,避免内部管理失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3. 通过制度审查和调整,可以实现企业的内部规范化和自律化,提高员工素质和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制度审计的原则和步骤企业制度审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 审计的程序和结果要公正、客观、准确、全面,符合伦理和规范要求。
2. 审计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以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审计人员要具有专业能力、责任心、独立性和保密性,保证审计过程的公正和客观。
4. 审计要注意保持必要的审慎和谨慎,以保护企业的利益,避免偏颇和误导。
1. 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审计对象的情况、研究审计计划、设计审计方法和工具等。
2. 实施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企业内部制度和其他有关资料,宏观分析企业制度体系的整体情况,并对每个部门的制度和规章制度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和验证,确定问题和不足点。
企业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是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对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
以便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系统性、专业化的审查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风险水平和经营绩效,以及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符合会计
准则和法规要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审计的本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审计目的
2. 审计对象
企业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注释。
审计师需要对这些报表进行全面、独立、客观的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
和法规要求。
此外,审计师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以确保企业对财务报
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拥有完善的控制系统。
3. 审计程序
企业审计的程序包括了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估、审计程序设计、审计实施和报告等
多个环节。
审计程序的目的是确保审计师能够全面、准确、有效地评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
况和风险水平,并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程序需要遵循审计准则和方法,并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
4. 审计专业素质
企业审计需要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素质,包括会计知识、财务分析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内部控制审查能力和编制审计报告能力等。
审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此外,审计师还需要遵守相关的道德规
范和职业操守,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企业审计主体: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主体一个理论框架郑石桥周敏李【摘要】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审计主体的理论框架。
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选择审计主体是委托人的权利。
委托人通常会基于独立性、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的综合考虑,做出自行建立审计机构或从市场上购买审计服务的决策。
不同的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审计主体不同。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行业规制部门的外部审计主体通常是政府审计机关。
如果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能基本涵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审计需求,则政府审计机关应该成为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审计主体;如果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基本不能涵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構对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审计需求,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自行设立审计机构。
国有企业外部审计主体主要是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自行设立的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要采取间接审计加重点延伸的办法;非国有企业外部审计主体通常是民间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不能对非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企业内部单位的审计主体通常是企业总部自行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各种情形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都可能出现审计业务外包。
【关键词】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 独立性; 审计质量; 审计成本; 企业审计主体【中图分类号】 F239.44 【】 A 【】 1004-5937(2019)03-0154-06一、引言审计主体关注的是谁来审计,很显然,企业审计主体关注的是谁来审计企业及相关单位。
审计实践中,关于企业审计主体有不少共识,然而也有不少认知分歧甚至实务差异[ 1-3 ],例如,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是谁,非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是谁,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与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是什么关系,上述问题的不同选择会对企业审计制度的效率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企业审计主体,是科学建构企业审计制度的基础。
现有文献对企业审计主体的研究不少,然而,总体来说,企业审计主体的研究缺乏系统和深入,有些文献还缺乏经典审计理论的贯通,关于企业审计主体还是缺乏一个能包容各类审计主体的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旨在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确保企业的财务报表符合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并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以协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企业审计不能脱离审计环境,审计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对企业审计的有效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环境是指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社会和政治环境、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等。
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影响企业审计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了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和透明度等基本要求,因此审计师必须遵守这些法规和准则的要求,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出来。
如果企业所在的审计环境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审计的结果可能会受到质疑,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可持续性。
二是影响审计师的专业素质。
审计环境对审计师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包括教育培训、职业道德要求、执业规范等。
在一个稳定的审计环境中,审计师会有更好的机会接受系统的审计培训,并且更容易理解并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国际规范。
在一个公正、权威、独立的审计环境中,审计师的专业素质也会更高,审计质量会更好,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可靠的财务报告。
三是影响企业内部监管机制。
企业的内部监管机制包括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监管机制,对于审计师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企业的内部监管机制不严格或存在缺陷,审计师难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足够的信息,也难以识别出公司披露的瑕疵或错误。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以便审计师能够依据公司的财务报表,有效地识别和纠正问题。
审计师的素质和审核的准确性是企业审计的核心。
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审计的有效性和运转良好,必须创造一个有利的审计环境。
可以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层面加强对审计公司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并建立行业纪律;完善和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保护投资人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加强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监管有效保障基础设施。
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关系分析.docx
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关系分析一、引言审计环境是一种虽然不属于审计系统但能够影响审计系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审计系统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1,2]。
审计系统受审计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审计环境,工程审计作为一个审计系统,当然也与其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工程审计的发展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工程审计又必须对审计环境有所输出,从而影响审计环境。
因此,从理论上厘清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对于工程审计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工程审计的文献涉及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中有共识的结论是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鲜有文献专门研究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关于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仍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文献综述当前,一些研究工程审计的文献涉及工程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归纳起来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影响工程审计的环境因素,二是工程审计对审计环境的作用或影响。
关于影响工程审计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3];②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4];③不同的工程出资人及建设单位[5];④工程相关单位的信息化及相关技术的状况[6];⑤不同的工程内容[7,8];⑥工程审计人员的素质[9]。
关于工程审计对审计环境的作用或影响主要包括:①控制工程造价[10];②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11];③促进工程绩效水平的提升[12];④防范工程腐败[13]。
三、理论框架(一)审计环境对工程审计的影响我国工程审计以工程合规审计为主,而美国的工程审计则以工程绩效审计为主[14],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审计环境不同。
要解释工程审计制度的差异,需要分析审计环境对工程审计的影响。
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系统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因此可以从不同层级的审计系统来分析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本文从工程审计基本要素组成的工程审计系统这个层级着手,分别分析审计环境对工程审计本质、工程审计需求、工程审计主体、工程审计客体、工程审计内容、工程审计目标、工程审计方法、工程审计结果及其应用这些基本要素的影响[2]。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制度审计是指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的一项工作。
通过审计,可以有效评估企业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能。
本文将提出一个关于企业制度审计的理论框架,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内部制度的评估和改进。
一、制度审计的意义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它决定了企业内部运行的规则和标准,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风险控制和员工行为等多个方面。
审计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制度审计可以评估企业内部制度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有效,从而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发现和解决制度问题。
审计可以发现和解决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制度缺失、冲突和矛盾,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过程存在漏洞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3.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通过制度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实现业务目标和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企业制度审计的内容1. 制度的合规性审计。
审计人员应对企业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审查,是否存在违规问题,以及是否对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和说明。
3. 制度的完备性审计。
审计人员应对企业制度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包括制度是否覆盖企业各个层面和环节,制度内容是否具体明确,是否有制度存在的盲区和漏洞等。
4. 制度的执行与执行效果审计。
审计人员应对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包括制度执行的整体情况、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制度执行的效果和影响等。
1. 选择合适的审计对象。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审计需求,选择需要进行审计的制度对象,可以是某个具体制度,也可以是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整体。
2. 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
根据审计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目标、方法和步骤,确定审计时间和范围,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企业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和国际竞争的激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与此社会对企业的合规性要求也愈发严格。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合规审计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企业合规审计的理论框架展开论述,试图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一、企业合规审计的定义企业合规审计是指对企业是否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的过程。
它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审计,发现和纠正合规缺陷,提高企业的合规水平,降低合规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规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还包括其对外经营活动,以及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规范经营行为,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合规审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管治理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
企业管治理论强调的是企业股东权益保护和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内部控制理论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风险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企业合规审计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它将这些理论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主要包括合规审计目标、合规审计程序和方法、合规审计报告和落实等内容。
具体来说,企业合规审计的目标包括:一是查找和发现企业合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二是评估和提升企业的合规水平,三是为企业提供合规方面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四是监督和跟踪企业合规审计的落实情况。
企业合规审计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全面的,其本质是为了保障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企业合规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是指对企业进行合规审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论。
其主要包括:一是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二是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三是分析和评估合规状况,四是撰写合规审计报告,五是对报告建立改进计划并跟踪落实。
在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时,需要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环境、公司规模和特点、审计的目的和需求等因素。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一、引言企业制度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进行审核、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优秀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审计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运作机制、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企业制度审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企业制度审计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个理论框架,以期为企业制度审计的实践提供参考。
二、企业制度审计的概念企业制度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对各种制度进行审核、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制度进行审计,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企业制度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对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并跟踪和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企业制度审计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
1. 优化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制度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和评估,帮助企业发现现有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提出改进建议,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制度审计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和评估,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风险隐患,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的影响,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3. 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4. 净化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制度审计可以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进行审计和评估,发现和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净化企业的内部环境,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企业制度审计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核报告等五个方面。
1. 审计目标企业制度审计的目标是明确企业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到位、运行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显著,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一、引言企业审计环境是不属于企业审计但影响企业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根据系统论,企业审计是一个系统,企业审计环境就是这个系统的环境,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 1 ]。
审计实践中,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审计发展状况不同,各类审计主体开展的企业审计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企业审计也各有特色,这些现象都表明,企业审计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交换关系。
科学有效的企业审计制度必须适宜于特定的环境,而企业审计也必须作用于环境才能发挥其价值。
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研究很多,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二是研究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
总体来说,对于二者之关系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还缺乏一个能融合各类审计主体的一般性的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理论框架。
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文献综述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有两类,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二是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
很多文献研究影响企业审计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包括:(1)企业产权性质及融资方式[ 2-3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4-5 ];(3)企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6 ];(4)企业竞争及经营状况[ 7 ];(5)国家审计理念[ 8 ];(6)企业信息化程度[ 9-10 ];(7)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 11-12 ]。
关于企业审计影响审计环境的主要是实证类研究文献,归纳起来企业审计对其环境的影响或作用主要表现在:(1)预防企业违纪及职务犯罪[ 13-14 ];(2)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15-16 ];(3)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17-18 ];(4)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19-20 ];(5)影响企业股票价格及投资者决策[ 21-22 ];(6)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23-24 ];(7)促进企业投融资效率提升[ 25-26 ]。
尽管研究企业审计与其环境因素之关系的文献很多,但总体来说,对于二者之关系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是缺乏一个能融合各类审计主体的一般性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本文的目的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理论框架,为此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二是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
(一)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根据系统论理论,系统有不同的层级和视角,所以,对企业审计也可以从不同的层级和视角来考察,一个审计项目可以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审计小组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审计机构内部专门负责企业审计的审计部门还可以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系统选择,系统环境当然也就不同。
本文的定位是基本理论框架,所以,选择由企业审计基本要素组成的企业审计系统作为考察对象,分别分析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各基本要素的影响。
1.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本质的影响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现象呈现较大差异,由于企业审计现象的差异,人们对企业审计本质认知也会存在差异。
例如,国有企业不多的国家,企业外部审计主要由民间审计来实施,而在国有企业较多的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前一种情形下,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可能更加偏向于從民间审计的角度来认知企业审计;在后一种情形下,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就可能带有政府审计的成分。
又如,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内容不同:有的环境下,企业审计内容主要是报表审计;在另外一些环境下,企业审计内容主要是合规审计。
这些不同的审计现象也会影响人们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
在前一种环境下,更有可能从报表审计的角度来认知企业审计,而在后一种环境下,则更有可能从合规审计的角度来认知企业审计。
2.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为了治理代理人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会推动建立针对代理人的企业审计制度。
从逻辑上来说,审计环境有两个路径来影响企业审计需求,一是影响委托人的审计需求强烈程度,二是影响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严重程度。
就委托人的审计需求强烈程度来说,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不同,会影响其股东对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容忍程度,进而影响其审计需求强烈程度。
例如,国有企业股东对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容忍程度可能高于非国有企业股东,由此会影响审计需求的强烈程度。
就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说,不同的审计环境,代理人的激励不相容程度不同、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环境不确定性不同、代理人所领导的组织单元的治理状况不同,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代理人发生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动力和机会,从而影响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超出委托人的可容忍程度,就会产生审计需求。
3.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主体的影响从逻辑上来说,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主体的影响有两个路径。
第一,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主体选择是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的权利[ 27 ],不同的环境下,企业赖以形成的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委托人,这种委托人的不同会导致企业审计主体的不同。
例如,国有企业依赖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而私营企业则不依赖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这两种情形下的委托人不同,导致企业审计的审计主体不同。
第二,不同的审计环境下,民间审计的发展状况不同,在民间审计发展水平较高的环境下,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许多企业审计业务可以外包民间审计机构,而在民间审计发展水平不高的环境下,这种审计业务外包就难以发生。
4.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客体的影响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形成企业的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的代理人都是可能的企业审计客体[ 27 ],但是,不同的审计环境会影响企业审计客体的具体选择。
在需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环境中,企业审计客体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领导这个企业的领导干部,还可以是企业内部的组织单元或领导这个组织单元的负责人;在可以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环境下,并不是以单个企业为审计客体,而是以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群作为审计客体;企业业务经营的地理分布会影响企业审计客体的选择,在多地区经营的情形下,可以按地区形成不同的审计客体,而不是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审计客体。
5.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内容的影响审计环境从多个路径来影响企业审计内容,第一,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代理人在履行其企业类经管责任中出现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类型不同,各类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可能导致企业审计要关注的审计主题不同,从而审计业务类型不同。
例如,有的环境下,企业合规审计是最重要的审计业务,而在另外的环境下,企业绩效审计或企业制度审计可能是最重要的审计业务。
第二,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委托人对不同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容忍程度不同,从而对不同审计主题的审计需求程度不同,进而会导致不同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性不同。
有的委托人主要关注代理人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有的委托人主要关注信息是否虚假,还有的委托人关注企业绩效究竟如何。
上述这些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性不同。
第三,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审计机构的审计理念不同,有的审计机构看重审计的反腐败功能,而有的审计机构则看重审计以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评价和监督功能,正是这些审计理念的不同,导致审计机构对不同审计主题的关注不同,从而不同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性不同。
6.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目标的影响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机构的目标[ 27 ]。
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的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都可能不同。
在某些审计环境下,委托人希望通过企业审计来抑制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类型可能不同,从而导致其终极审计目标不同。
例如,有的环境下委托人希望通过企业审计来抑制信息虚假,另外一些环境下可能希望通过审计来抑制违规行为,还有的环境下委托人可能希望通过企业审计来抑制企业制度缺陷。
由于企业审计直接目标要服务于终极目标,企业审计终极目标的上述差异,必然导致企业审计直接目标的差异。
当然,也存在这种审计环境,就是作为企业资本投资者的委托人并没有清晰的企业审计目标,在这种情形下,审计机构的直接目标就可能飘浮否定。
所以,终极目标是否清晰也会影响直接目标是否清晰,终极目标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目标的变化,而终极目标的清晰程度及其变化是由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7.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方法的影响审计环境从两个路径影响企业审计方法。
第一,在不同的环境下,审计载体状况不同。
有的审计载体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载体类型,电子载体、纸质载体、实物载体都可能成为审计载体,二是审计载体的系统化状况;有的载体是系统化且有支撑材料、形成信息链;有的载体则没有系统化或没有支撑材料。
不同的审计载体类型及不同的审计载体状况,都会影响审计取证的思路和具体的技术方法。
第二,在不同的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的审计手段不同,算盘、计算器、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等都是不同的审计手段,这种不同的手段都是审计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这些手段的可用性不同,从而审计手段也不同。
8.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结果应用的影响审计环境通过多个路径影响企业审计结果的应用。
第一,在不同的法制环境下,对企业审计发现的信息虚假、行为违规及制度缺陷等问题的容忍程度不同,有的环境下审计所发现问题的责任人可能会受到严格的责任追究,而在另外的環境下可能就会大事化小,甚至不了了之。
第二,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结果的应用安排不同,有的环境下可能授权审计机构直接对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而另外一些环境下可能审计机构只能调查清楚问题,并未获得直接进行处理处罚的授权,审计力的不同配置,会影响审计结果应用。
第三,不同的审计环境下,相关主体应用审计结果的意愿不同,有的环境下包括委托人在内的相关主体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可能都没有真正的意愿,在这种环境下审计结果应用可能是应付了事,而在另外的环境下相关主体可能非常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审计结果就能得到良好的应用。
(二)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以上分析了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接下来分析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来说,如果企业审计不能作用于审计环境,则企业审计就成了为审计而审计,企业审计也就没有社会价值了。
所以,企业审计作用于审计环境正是企业审计价值之实现的表现。
这种作用的发生是基于企业审计结果的应用,没有审计结果的应用,就没有审计作用的发挥,也就没有审计价值之实现。
一般来说,企业审计业务类型包括企业报表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企业合规审计、企业制度审计以及企业综合审计,这些不同的审计业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这些审计结果的应用对审计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