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发】浙江省杭州市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认识(教师版)
《1 放大镜》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二、新课讲解
探索放大镜的奥秘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通课的过学习这,一我们节知课道了的放大学镜习的特,点我是中们间厚知、道边缘了薄放、实大心。镜放的大镜特的点放大是倍
数与凸度有关,放大镜可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放大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
弄碎了,该怎么办呢?
二、新课讲解
探索放大镜的奥秘
其他物品中有没 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 大物体呢?
二、新课讲解
探索放大镜的奥秘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 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 大的作用。
二、新课讲解
探索放大镜的奥秘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放大镜
一、新课导入
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鱼
一、新课导入
放大镜下的菊花
放大镜下的蚂蚁
一、新课导入
放大镜和人眼的区别在哪里呢?
二、新课讲解
放大镜的用途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肉眼 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新课讲解
放大镜的用途
二、新课讲解
查看部件
精密仪器 修理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肉眼观察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二、新课讲解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用放大镜观察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观 察的结果是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 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二、新课讲解
探索放大镜的奥秘 如果放大镜不小心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1 放大镜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网点 (逐色印刷不可能!)负片拷贝 显示器屏幕――由色彩点(红绿蓝三色)组成
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 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 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
点。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 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 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 的透 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作用。
作用;可观察微小世界是其
早在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常见能放物体的仪器
放大镜
放大镜是
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
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分小组观察和汇报 放大镜的结构和特征。
放大镜由 支架和 组成
镜片两部分
凸
透
因而放大镜又被称为凸透镜
1
目、镜、物三者, 目不动,镜动。
目、镜、物三者, 目不动,物动。
2
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工业、农业、公安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的内容。
具体涉及第1章“观察和探究”,第1节“放大镜的作用”以及第2节“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重点探讨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 使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白纸、铅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放大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践操作:a.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b. 演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放大镜的制作过程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简述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答案: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小于焦距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但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更多有趣的观察和实验。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原理,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工具,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
3.学习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4.探究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显微镜结构:———–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光镜———–调焦装置遮光器原理:———–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实用:———–观察微小物体———–进行生物实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正确描述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
2.学生能熟练掌握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XXX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2,英国科学家(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觉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3,生物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之一.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人类(窥察工具)的改进,令人类窥察的范围扩展,发觉了仅靠肉眼无法发觉的自然界的很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植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工具)——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产生(化学变化)又产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熄灭,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征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征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不是产生了化学变化.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分歧.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首要特征.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13,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映照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图示如下: 日食月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图示如上: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16,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7,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红群,划分红分歧的(区域),根据其形状想象成(人),(植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定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18,(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19,(大熊星座)的明显标记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构成的(斗极七星).20,(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23,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24,宇宙空间漫衍着大小分歧的(天体系统).25,(宇宙)是由相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分歧的天体系统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26,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收缩)的,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27,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28,银河系约莫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构成,直径有(10万光年).2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3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3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XXX"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渣滓).丢弃的渣滓(危害环境).2,目前处理渣滓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照旧会影响环境.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5,(设计合理)的(渣滓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掷)而且产生大量渣滓.9,渣滓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从头(回收使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渣滓,节省资源).10,要有效地回收渣滓,必须改变(渣滓混装)的惯,对生活渣滓进行(分类)和(分装).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14,减少固体渣滓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从头使用)和(回收使用).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16,因为(人口迅速增加),(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度严重缺水,个中最严重的国度达(40多个).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首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干使用,一般要经由过程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首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经由过程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首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经由过程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21,当前凸起的环境问题有(渣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响应的环境保护行动.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最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使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这种结构的物体,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是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镜片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更加灵敏。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的细胞也是不同的,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人类通过不断改进观察工具,扩大了观察范围,发现了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1课时 放大镜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列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可能不够:因为液体干得比较慢。 (特别是糖溶液) 2、只是观察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晶体,学生并没 有感受到晶体的世界有什么神奇,很难引发他们 的惊叹和好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点建议:
在观察活动后播放一些晶体放大后的图 片,介绍一些人类对晶体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则,可以使学生领略晶体世界的奇妙,二 则,学生在遗憾自己无法亲自观察到这么美 丽的晶体时,同时产生的是对更先进的观察 工具的渴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目标定位:
拓展观察范围,激发观察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知道我们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里有 无穷的奥秘,惊叹人类的研究成果。 尝试借助显微镜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他们有较多的发现。
难点:
1、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指导和学 生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导致教学 时间的不足,问题出在教师的指导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 间,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 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求去 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研究成果的交流
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 的形式。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 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 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 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 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正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也能做这样的描述和记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章《认识显微镜》,第1节“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第2节“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第二章《探索微观世界》,第1节“观察植物细胞”,第2节“观察动物细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微观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结构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细胞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刀片、镊子、滴管、碘液、吸水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放大镜下的微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放大镜的构造:由物镜、目镜、镜筒、台座等部分组成。
(2)放大镜的原理:利用光学原理,使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下放大。
(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清洁镜头,调整光源,放置载玻片,调节焦距,观察。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实验。
(1)制作临时装片。
(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3)描述、分析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放大镜和细胞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放大镜和细胞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七、作业设计(1)放大镜的构造包括哪几部分?(2)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胞?2. 答案:(1)放大镜的构造包括物镜、目镜、镜筒、台座等部分。
(2)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使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下放大。
(3)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胞的方法:清洁镜头,调整光源,放置载玻片,调节焦距,观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 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谢 谢!
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 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 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 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拓展延伸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 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 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 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新知探究
考古研究
观察农作物
新知探究
精密仪器修理
放大镜取火
新知探究
公安人员查找证据
仪器镜头
新知探究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怎
样
正 确 观察方法一:
地 使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 观察方法二:
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
用 放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 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
大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新知探究
结论: 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
会发现物体的许多细节。
新知探究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 到了它的特点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 较大呢?
新知探究
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
放大镜
玻璃片
平面镜
新知探究
镜片名称 平面镜 玻璃片 放大镜
比较后发现
特点 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 间凸起
清楚。
镜
?
新知探究
镜动 目不动 物不动 镜不动 目不动 物动
观察方法一
新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品课件1.1放大镜1 教科版(共32张)
练一练: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人们把放大镜叫做 透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 的 有关, 越大,放大 镜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 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 。
谢谢
曾有实验证明:一个人站在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 刚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径为 20厘米的旗杆顶,站得更远 些,旗杆顶就分辨不出了; 国外一位训练有素的侦察员 在良好的视况条件下可以识 别出2公里之外的一辆坦克上 大小约32厘米的炮塔和瞭望
孔。
肉眼看苍蝇
肉眼下的蝇眼
放大镜下的蝇眼
放大镜下的蝇眼
放大镜凸 物体放大
度
程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们的发现
大
放大镜镜面凸度
中
越 ,放大的
倍数就越 。
小
●试一试下面的器具是否有放大作用 ,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
。
水滴放大镜
?
关于放大镜的发明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肉眼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放大镜下的屏幕
放大镜下的屏幕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不同,并记录下
来
课本上的彩图
观察对象
彩色电视机图像
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获得的信息
通过以上比较,我发现 使用放大镜
。
放大镜的特点
我们的研究结果
用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同一个
物体,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
放大镜
放大镜的结构
(
镜 框
镜 片
凸 透 镜
)
镜 柄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放大镜和显微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认识到晶体的形状和特性。
2、学会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3、了解到细胞学说内容4、了解到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掌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方法有两种:①;②。
2、放大镜的作用: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是将两个放大镜相对放置,镜片要平行,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知道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3、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4、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
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 P 11 )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1663年,英国科学家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了一块木片的结构,发现并命名了。
(P 12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⑴取标本的方法: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然后再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教材P13最上方图}⑵制作装片的方法:Ⅰ、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上一滴清水;Ⅱ、用镊子把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Ⅲ、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注意不要有气泡);Ⅳ、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Ⅴ、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如不用显微镜显微观察,到第Ⅳ步即可完成】3、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动手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图:{洋葱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P14)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的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的、、、、、、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
6、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7、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8、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知识点一:放大镜一、填空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二、选择题6、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薄边缘厚C、一样厚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B、焦距C、视野8、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B、同样多C、更多知识点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一、填空: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物体以及物体的结构。
是人类认识的重要观察。
2.1663年,英国科学家有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
3.洋葱表皮是由构成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
细胞中间的小核点就是核。
细胞中还有泡。
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①物体必须很薄;②物体必须制成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5.显微镜的主要部件有:目镜、、物镜、、反光镜6.英国科学家第一个发现了细胞。
他证明生物体都是有构成的。
7.列文虎克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8.人类的改进,使人类观察范围的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秘密: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能看清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二、判断1.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的东西。
()2.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对物体的要求必须是薄而透明。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装—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知识点三: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一、填空1.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生物体都是由构成。
2.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能单位。
3.蓖麻叶的细胞、血液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苔藓植物细胞是各不相同的。
根据这个事实说明三条规律:①不同生物的细胞是同的;②生物细胞的形态是种样的。
③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同的。
4.细胞的生物作用是:生物的呼吸、、排泄、发育、、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来进行的。
它们有着严密的,共同完成了生命的所有。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明之一。
二、判断1.只有生物才有细胞。
()2.石头、沙子、水等非生物也有细胞。
()3.生物的大小、高矮、和其它性状都是由它们各自的细胞结构决定的。
()4.鸡蛋是一个细胞。
()5.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1、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10分)()()()()()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
(7分)()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3、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4、凭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清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5、放大镜是中间,边缘的镜片。
6、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它是由两块组合而成的。
7、探究题:小王同学在“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实验中,当探究“微生物生长是否与水分有关”时,将A培养皿中放干面包、B培养皿中放加水湿润的面包、C培养皿只放入蒸馏水;(1) 在此实验中,C培养皿的起作用。
(2) 实验中,小王同学发现B培养皿的微生物最多,由此他可得出的结论是。
(3) 微生物中几乎无处不在,为避免食物变质,必须设法防止或减慢微生物的生长。
下列的方法中,能避免食物变质的方法是( )①去掉食物中的水分保存②低温环境保存③用塑料袋装起来保存④食物经过加热,然后密封保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0分):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B、折射C、不变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薄边缘厚C、一样厚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4、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B、2000C、200万5、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A、相同B、相反C、无关6、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7、放大镜的镜面直径越大,它的放大倍数( ) 。
A、越大B、越小C、不一定8、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 )。
A、越大B、不变C、越小二、课外探究练习:1.某学习小组为了调查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的细菌含量,选择了三天中的同一时间段,在相同条件下用培养皿在不同区域内进行采样,分别在温室下恒温培养48小时,观察培养皿中长出的乳白色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点数后,将结果记录在右表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1) 上述四个区域中空气细菌含量最低的是。
(2) 教室内空气细菌含量较高的原因是(写出一个即可)。
三、连线题(8分)肉眼能看到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到小于1/5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四、问答(7分)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4分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判断题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