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和决策对市场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失灵等方面。

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研究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各个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会考虑价格、个人收入、个人偏好等因素,并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生产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企业在决定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时会考虑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

生产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生产决策,从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等。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市场价格、产量以及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

市场失灵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方造成的影响,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消费者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分析方面存在差异。

市场失灵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修复市场失灵问题,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二、 生产 者与 消费 者之 间的 行为博 弈
1 模 型 假 定 .
当消 费者 购 买 的产 品 出现质 量 问题 时 , 们 可 他 以通 过一 定 的方 法来 维 护 自己的权 益 , 这会 耗 费 但
较 多 的 时 间 、 力 和 物 力 , 费 者 也 可 以 选 择 不 维 护 精 消 自己的权 益 , 己承受 这 些 损失 , 此 消 费 者 有 “ 自 因 维
与 消 费 者 的 得 益 矩 阵 如 表 1 。
表 l 生产 者 与 消 费 者 的得 益矩 阵 生 产 者
和“ 不维权 ”的收 益 相 等 时 , h一[ +计算 消费 者 维 权 的概 率 以及 根 据谈 判 理 论 并
在市 场 上 , 消费 者购 买产 品 时 , 如果 市 场信 息存
在 不 完 全 性 , 产 者 和 消 费 者 之 间 就 会 出 现 一 定 的 生
计算 消 费者 在“ 权” 维 时应 得 到 的补 偿 , 后本 文 提 最
的研究 分 析 了消费 者 与生产 者 在售 后服 务方 面 的 冲 突 , 是在 解决 冲 突 的时候 , 但 他们 假定 消 费者 消耗 的
人 力 、 力 以及 财 力 等 是 固 定 不 变 的 , 际 上 , 费 物 实 消 者 并 不 真 正 了解 解 决 冲 突 所 要 消 耗 的 成 本 , 且 每 而
个 人 的成本 也 不尽 相 同 。 因此 , 文 利 用 博 弈 论 的 本 相 关理 论 , 分析 信息 不 完 全 情 况 下 生 产 者 与 消 费 者 在 售后 服务 方 面的 行 为 博 弈 , 析 在 消 费 者 清 楚 和 分 不 清楚 “ 权 ” 本两 种 情 况 下 , 产 者 的最 优 行 为 维 成 生

中级微观经济学 知识点

中级微观经济学 知识点

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市场交易等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市场失灵等。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均衡状态。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交易量称为均衡交易量。

二、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供需关系的结果。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供给和需求相等,市场价格稳定。

市场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通过供求图来表示。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价格下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上升。

通过这种价格调节机制,市场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状态。

三、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个人或家庭在有限的收入和面临选择时如何进行消费决策。

消费者行为可以通过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来描述。

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而预算约束表示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可支配的消费额度。

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满足其需求的商品组合。

四、生产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决策。

企业的生产决策可以通过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来描述。

生产函数表示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成本函数表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成本。

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限制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和产量水平。

五、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垄断等。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造成的影响,而非直接交易双方。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商品或服务。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上存在差异。

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卖方,而买方无法替代的情况。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共102页文档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共102页文档

这样:理性消费 者就会调整这两种 商品的购买量:
减少商品1, 增加商品2。
说明:对于消费者,同 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 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 际效用。
意味着:总效用会增加。 直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相等时,便获得最大效用。
约束条件:
P 1 X 1 + P 2 X 2+ + P n X n= I
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的均衡条件推导出需求规律。
推导过程
a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某一单位商品 的边际效用与消费者购买该单位商品愿意支付 的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有正相关关系。由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商 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购买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越来越低。 商品的消费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关系。
对效用的理解——《最好吃的东西》
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 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
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 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
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
MU1=MU2
P 1
P 2
M P U nn

其中,‫ג‬是货币的边际效用,即增加支出1元所增加的效用。
公式意指,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 相等,也即,每1单位货币无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 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准备解决的问题
O
P’ Q
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曼昆《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曼昆主要介绍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知识。

在市场中,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曲线是描述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形。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曲线是描述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形。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价格也就确定下来。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通常会考虑到商品的价格、品质、个人偏好等因素。

曼昆介绍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后的额外满足程度,边际成本是指购买一件商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消费者在追求最大化满足的过程中,会根据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的比较来做出决策。

生产者行为是指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

生产者通常会考虑到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改进等因素。

曼昆介绍了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的概念,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成本函数描述了生产某个数量的产出所需的成本。

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根据产出和成本的关系来做出决策。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情况。

曼昆以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为例,介绍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活动对于不参与该活动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公共物品是指不能排除非付费者使用且一人使用不减少其他人使用数量的商品。

在这些情况下,由于市场无法完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总的来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理解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定比尺度指标,序数效用论认 为是定序尺度指标。
一般指标是可观测的,所以其测度水平也是一定的。 效用是一个经济学家虚构出来的指标,实际中无法观 察,所以测度水平需要指定
如何理解效用测度水平
如何规定测度水平取决于对消费者判断 效用能力的认识
序数效用论占主导地位 基数效用论高估了消费者判断效用能力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 为的经典理论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活动主体分为家庭和 厂商两类;
家庭的行为主要是购买物品和提供劳动力; 厂商的行为是生产和供应物品与购买劳动力;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对象是家庭,是 消费者购买物品的行为。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内容
,但序数效用论则低估了判断效用能力 。
如何理解效用测度水平
序数效用论低估了判断效用能力
例子:根据序数效用论,“你只能说你喜欢你 现在的状况(A)甚于这一状况外加被蚂蚁叮 一次(B),而后者又甚于被投入硫酸池中的 感觉(C),而不能说你偏好A甚于B之程度, 不及你偏好B甚于C之程度”。 例子:每个人都知道一件物品给自己带来的效 用是正还是负。
(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曲线
(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总效用曲线
(三)消费者均衡条件
所谓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以一定的 收入,在一定的市场价格下,购买一定 数量的产品,能够获得最大满足的状态 ——即总效用最大化。
数学表示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三)消费者均衡条件
约束条件
❖ 哪些是已知参数; ❖ 哪些是要求的未知变量; ❖ 为什么是等号。
消费者收入如何安排才是最优的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比较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比较
《微观经济学》
教学课件
国贸系:李晓梅
第五章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
比较研究
共性1:消费者和生产者均是经济中能作出统 一的经济决策的单位。
差别1:
消费者(居民户):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 决策的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
生产者(企业、厂商):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 生产决策的单位,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企业组织 形式。
生产者行为理论: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 最优决策(PLQL+PkQk=C,MPL/PL=MPk/Pk;等产量 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共性9: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均 存在反应并限制经济主体可能决策的可能线。
差别9:
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可能线(在消费者收入 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可能购买到 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线。)
差别3: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商品消费 中进行选择,即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问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在生产要素 的配置上进行选择,即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的 问题。
共性4: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均是 在两个既定条件下进行的分析。
差别4: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 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实现问 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可能线(在生产者成本 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能购买到 的两种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线。)
共性10: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生产者行为分析均 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无差异曲线。
差别10: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 率,即MRS12=-ΔX2/ΔX1递减)
生产者行为理论:产量无差异曲线(边际技术 替代率,即MRTSLK=-⊿K/⊿L递减)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概述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概述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概述消费者和生产者是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运作和效率。

本文将就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这三个主题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和优化。

消费者是市场经济的需求方,他们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水平、个人偏好、价格水平等等。

消费者会在市场上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商品,他们会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基础和最终目标,他们的购买行为直接影响到市场上的价格和供给量。

生产者是市场经济的供给方,他们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

生产者的行为受到市场需求、成本、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产者会根据市场需求上对商品的预期和价格,选择生产什么样的商品,并决定生产的数量。

生产者会通过运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来进行生产,从而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的交互行为形成一种供求关系,市场上的价格和供给量会由此形成动态的平衡。

当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升,从而激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

当消费者的需求下降时,价格会下降,从而使得生产者减少供给。

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使得市场达到供求平衡。

市场的效率是指在满足需求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市场效率包括两个方面: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

分配效率指的是市场上商品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和公平,即商品和资源是否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配。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运行使得资源分配自动化和高效化,资源会流向效益最大化的领域和企业。

生产效率指的是资源的利用程度是否达到了最大化,即生产者对要素的利用是否合理和高效。

生产者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市场的效率不仅仅取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还受到市场结构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Part One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消费者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 消费者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购买行为、使用行为、处置行为等。 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于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者行为影响消 费者行为:生产者 的产品质量和价格 会影响消费者的购 买决策
消费者行为影响生 产者行为:消费者 的需求、偏好和购 买行为会影响生产 者的产品设计和生 产策略
生产者行为与消费 者行为的相互影响 :生产者和消费者 之间的互动关系会 影响市场的供需平 衡和价格波动
生产者行为与消费 者行为的相互影响 :生产者和消费者 之间的互动关系会 影响市场的竞争格 局和产业升级。
Part Two
生产者行为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过程 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
生产者行为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包括生产决策、生产计划、生产组 织、生产控制等方面
生产者行为受到市场需求、技术进 步、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市场需求:消 费者对产品的
Part Three
消费者需求:影响生产者 的生产决策
生产者供给:影响消费者 的购买决策
供需平衡:市场稳定,价 格合理
供需失衡:市场波动,价 格波动
消费者需求:消费 者对产品的需求和 期望
产品设计:根据消 费者需求进行产品 设计和改进
互动关系:消费者 需求对产品设计的 影响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理论是两个核心概念。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而生产者理论则关注生产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和决策。

一、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体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消费者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市场价格等。

消费者决策的过程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

1.效用理论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追求自己的最大化效用。

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总满意程度,边际效用则是指消费者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意程度。

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者会追求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即消费者越多拥有某种商品或服务,其边际效用越低。

2.预算约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受到预算约束的限制。

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需要在有限的预算下,选择能够最大化其效用的商品或服务组合。

预算约束还可以通过价格和收入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二、生产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关注的是生产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和决策。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决策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

1.利润最大化生产者通过决策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指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减去生产成本所剩下的部分。

生产者会根据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来决定生产和销售的数量,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生产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关系。

边际成本是指生产和销售一个额外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而边际收益则是指销售这个额外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生产者会继续生产和销售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生产者的生产决策还与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有关。

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者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成本曲线则反映了生产者在不同产量下的总成本和平均成本。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中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决策者的选择、资源配置和市场结构等问题。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包括需求和供给、市场均衡、弹性、成本、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商品价格上升;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商品价格下降。

需求和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价格、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等。

2.市场均衡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交汇点即为市场均衡点。

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超过需求;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超过供给。

市场均衡也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达到,通过价格调整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使市场自发达到均衡状态。

3.弹性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了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如果价格弹性大于1,说明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价格弹性小于1,说明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

收入弹性衡量了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弹性的大小影响着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定价策略。

4.成本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支出。

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房租和固定设备的折旧费用;变动成本是随着产量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企业要最大化利润,需要在成本和产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5.生产者行为生产者的行为受到市场结构、技术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对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等问题时,通过产量调整来优化利润。

在垄断市场上,企业面对价格歧视和产品差异化等问题时,通过价格策略和广告宣传来增加市场份额。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家庭或组织在购买、使用、评价和丢弃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营销学等多个学科。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和欲望: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首要动机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这些需求和欲望可以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衣服和住房,也可以是社交需求、娱乐需求等。

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受到个人差异、文化、社会环境和市场营销等因素的影响。

2. 信息获取: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消费者通常会主动寻找和获取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广告、口碑、朋友推荐、产品说明等渠道。

消费者在获取信息时会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会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3. 购买决策: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会考虑多个方面,包括产品价格、品质、功能、品牌声誉和售后服务等因素。

消费者可能会进行多轮比较和评估,从而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

不同的消费者对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一些消费者可能更重视产品的价格,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品牌。

4. 满意度和忠诚度: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会评价其质量和性能,并将这些评价作为未来购买决策的依据。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感到满意,他们可能会继续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并成为忠实的顾客。

忠诚的顾客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销售和口碑效应。

相比之下,生产者行为是指企业或组织在生产、销售和营销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生产者行为受到市场需求、成本、竞争环境、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等因素的影响。

生产者通常会通过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来了解消费者需求,并根据需求创造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

他们还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定价策略、促销活动和分销渠道等,以吸引消费者并增加销售额。

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

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是生产者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动力,而生产者的行为则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满意度。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pptx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概述.pptx
TVC = PVV = PV Q-1(V) 3、总成本(TC):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 所支付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总和。
TC = TFC + TVC
O
成本
TC TVC
TFC 产量
淮阴工学院网络课 程
• 临界产量 • P×Q=FC+VC×Q
淮阴工学院网络课 程 举例
某企业2004年财务状况如下: 生产A产品,单位成本为7000元,单价为10000元, 现生产能力仅为50% 其中:单位成本 1、材料成本 3000元 2、人工成本 1000元 3、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3000元 小计:单位成本 7000元 现有一客户订货,出价仅为6000元,问是否接单?

直接成本:是厂商购买生产投入品的
支出。

隐含成本:是厂商生产中使用而未直
接支付报酬的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淮阴工学院网络课 程
• 机会成本: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某一 用途的机会成本,为该种资源用于其他用
途所能获得的价值。

社会成本:个别厂商的生产所带来的
总的资源损耗。社会成本>生产成本。
淮阴工学院网络课 程
• 极端的商品:
• 1、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为常数的商品;
•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一种为0,一种为无 穷大的商品。
淮阴工学院网络课 程
淮阴工学院网络课 程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收入限制)与消费者选择
• 理性的消费者总是选择购买他们所能负担得起的最佳 物品。上两节通过偏好、效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了“好 物品”,这一节通过预算约束讨论“能负担得起”的问题。
• 总成本 = 对生产投入品的支付总和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讲课提纲第二讲:微观经济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韩保江教授一、微观经济分析的“两把钥匙”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一门教人聪明和睿智选择的科学。

然而人们要想开启这个经济学殿堂,学好它,必须拿到“两把钥匙”。

一是领会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前提假定”和基本逻辑;二是学会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

(一)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假定和基本逻辑1、经济人及其理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各个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是一个那么强大的力量,以致没有任何帮助,亦能单独地使社会富裕繁荣,而且还能克服无数的顽强障碍,即妨碍其作用的人为的愚蠢的法律。

”(《国富论》112页)2、资源(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3、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一个永恒的矛盾;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需求(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是困扰人类的永恒矛盾。

因此提出微观经济学回答的基本问题:鱼亦我所需,熊掌亦我所需,二者不可得兼——“选择”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人类需要解决的永恒主题。

(二)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1、边际分析方法2、均衡分析方法(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为什么生产(为什么消费)(动机)?生产什么(消费什么)(选择)?生产多少(消费多少)(生产可能性)?如何生产(如何消费)(生产组织)?为谁生产(为谁消费)(生产目的)?二、消费者行为理论(一)欲望与效用1、欲望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3、边际效用效用递减规律4、消费者偏好与预算约束(二)消费者选择的基本问题:选择什么?选择多少?怎样选择?(三)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优化:政策启示1、基数效应论的含义2、单一商品的消费者均衡:边际效用为零3、多数商品的消费者均衡4、政策启示(四)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优化:政策启示1、序数效应论的含义2、两条线: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一个均衡:消费者均衡两种变化:价格——消费线和收入——消费线政策启示(五)消费者行为的扩展:保险、储蓄与投资三、生产者(厂商)行为理论(一)生产者的基本问题:生产者的动机与实现过程1、利润最大化2、成本约束: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技术条件3、生产过程:要素投入(技术约束)产量最大化(技术效率)投入产出利润最大化成本(预算约束)收益最大化(经济效率)(二)产出规律: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是指要素投入与产量产出的函数关系,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水平下,某种产品的产出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及其组合的比例,或者说,产量是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及投入比例的函数。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经过长期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其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托尔斯泰佩尔模型、购买决策过程理论和认知决策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序的,只有当前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常常被用来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消费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当前的需求层次选择购买哪种产品或服务。

例如,当消费者需要满足生理需求时,他们可能会选择购买食物或水;当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购买保险产品来保障自身的安全,等等。

托尔斯泰佩尔模型托尔斯泰佩尔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托尔斯泰·佩尔(Howard L. Perloff)在1967年提出的。

该模型描述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五个关键环节:情绪需求、感知过滤机制、个人决策过程、个人行动和评估后的反馈。

首先,消费者的情绪需求是触发购买决策的动机,例如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渴望或兴奋。

然后,感知过滤机制会筛选出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信息,过滤掉无关的信息。

接着,个人决策过程涉及消费者对不同选项的评估和选择。

在个人行动阶段,消费者会将购买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购买后的体验和反馈将影响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和未来的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过程理论购买决策过程理论是由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等学者于1965年提出的。

该理论将消费者行为分为五个阶段:需求认知、信息搜索、评估和比较、决策和购买、使用和评估。

首先,消费者在需求认知阶段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或欲望。

第四章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比较

第四章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比较
《微观经济学》
教 学 课 件
国贸系:李晓梅
第五章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
比 较 研 究
共性1:消费者和生产者均是经济中能作出统 一的经济决策的单位。
差别1: 消费者(居民户):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 决策的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 生产者(企业、厂商):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 生产决策的单位,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企业组织 形式。
共性10: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生产者行为分析均 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无差异曲线。
差别10: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 率,即MRS12=-ΔX2/ΔX1递减) 生产者行为理论:产量无差异曲线(边际技术 替代率,即MRTSLK=-⊿K/⊿L递减)
共性3: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均 是均衡问题分析,即如何实现经济人假设也就 最大化问题。 差别3: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商品消费 中进行选择,即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问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在生产要素 的配置上进行选择,即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的 问题。
共性4: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均是 在两个既定条件下进行的分析。
共性2:消费者和生产者均假设为是经济人。 差别2:
消费者:经济人假设是说消费者消费商品的唯 一目的是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生产者:经济人假设是说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唯 一目的是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成本既定 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表现为产量的最大化; 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成本 的最小化。
差别4: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 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实现问 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在生产者成本和要素价 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产量最大化的实现问 题。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D、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 •错误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L不足 •Q
合 理 区

•K不足 • TP
•Ⅰ •Ⅱ •Ⅲ
•F
•AP
•O
•L1 •L2 •MP•L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四、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等额地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保持不变,产量 的增加额一开始会增加,但超过某一点后,继续等额增加该 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增加额就会下降,即该生产要素的边际 产量会递减。(P69)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成本确定条件下产量最大化
•K
•B •K0
•最佳要
•D •● •● •E 素组合点
•1
•C•2
•● •3
•0
•L0
•A•L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二)产量确定条件下成本最小 化
•K

3
•● •C

2
•最佳要素

1
组合点
•● •E
•K0
•● •D
•0 •L0
•第六节 收益分 析
•一、TR、AR与MR (P90)
(1)总收益TR:销售一定产品 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2)平均收益AR:平均每销售 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 (3)边际收益MR:每增加一 单位产品销售增加的收入。
第三章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产量(Q) •价格(P)
•TR
•AR
•MR
•10
•6
•P
•2、价格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TR
•P•=AR •O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PPT 92张)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经典理论(PPT 92张)

两家超市必有一家说谎吗?请用无差异曲线分 析法作出说明。
(四)分析框架的应用
3、工作与闲暇的选择
收入 (每天) 240 元 每 小 时 工 资 10 元
E
24 小 时
闲暇(每天)
(四)分析框架的应用

比较以下两种工资方案更能促进员工努 力工作,或者说更能促使工人延长工作 时间 A:8小时以内工资不变,为10元,超过 8小时,每小时15元; B:整体提高工资水平,每小时15元
(二)无差异曲线和边际替代率
Y Y1
△Y
A
Y2 Y3
△X
B C
X1
X2
X3
X
(二)无差异曲线和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的计算公式
Y dY MU X MRS XY X dX MU Y


在连续意义上,某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 曲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之所以愿意用一定数量的Y换一点数量的X,是 因为两者效用量相同,所以边际替代率又等于 两种商品边际效用之比
一、基数效用论



定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函数——核心概念 数学与图形定义 消费者均衡——推出消费者如何分配收入能实 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推出需求曲线——基数效用论对需求定律的分 析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函数
1.总效用TU(total utility)表示:消费者 在一定时间内享受某种产品而获得的效 用总量。 假定消费两种产品(便于图分析),则 总效用可表示为: TU = U(X,Y) U(X,Y)为总效用函数。
(三)消费者均衡条件

如何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分析结果 1. MU i 的含义
Pi


1/Pi表示花一元钱可以获得的第i种物品的数量; MUi表示第i种物品的边际效用; 两者相乘表示花一元钱购买第i种物品进行消费 所能获得的边际效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规模收益不变 (CRS)
– 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倍,产 量也增加倍
不变
– Q(2)= Q(1)
• 规模收益递增 (IRS)
– 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倍,产 量的增加多于倍
– Q(2)> Q(1)
递减 • 规模收益递减 (DRS)
所有投 入要素
– 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倍,产 量的增加小于倍
– Q(2)< Q(1)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2020/11/24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2.1 生产者行为
厂商指市场经济中为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的一 个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 是一家规模巨大公司。
对生产者行为分析的基本假设:厂商以利润极 大化为目标,即假定生产者力求使销售的总收入 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于极大值。生产者的总收 入取决与产销量及其价格;生产者的总成本则等
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要素价格之乘积。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准则 ----追求最大利润
行为目标----获得利润。 约束条件----资本量与投入的价格。 行为准则----运用有限 的资本,通过生产经营 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假设前提----理智的生产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企业为什么会存在?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长期分析:规模收益
长期生产函数下的规模收益:
Y
生产规模的增加是由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所
有投入要素同时成比例
Y2=
增加构成的。
Y1
Q(2) 由所有投入要素按既
Y1
定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
Q(1) 出量的比例增加被定为
X1 X2=X1
X 实物的规模收益。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三种收益
产 递增 量
边际报酬变动[短期分析] 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某一种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AK L
A —技术水平, K—资本,L—劳动 +=1 该函数为线性齐次函数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生产函数的类型
[1]单投入单产出 分析基本关系 y=f(x)
[2]多投入单产出 资源投入组合 y=f(x1,x2,…,xn)
[3]单投入多产出 资源产出组合 (y1,y2,…,ym) =f (x)
x-投入量
AP =
TP X
MP = TP 或 = dTP
X
dX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短期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 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 的投入量,而其它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 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 加,增加到一定量之后,再增加投入量就 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 收益递减的原因就在于增加的生产要素只 能与越来越少的固定生产要素相结合。
济性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者和• 协调与控制问题 :随着规模增加, 难以发送
和接收信息。 • 规模大的其它缺点:
因层次过多而决策缓慢 缺乏灵活性 企业家技能上的限制(CEO.的边际收益递减, 若不能完全授权的话).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规模报酬变动与 边际报酬变动的区别
两种经济活动协调方式:
• 企业协调 ——企业作为一个统一单位,组织与协调进行生产,
然后与其他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发生关系。 • 市场协调 ——个人直接通过市场来调节各种活动进行生产。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企业存在的原因:降低交易成本 [Depressing Transactions cost]
“早在1937年,R·H·科斯就用决定市场价格 的成本(交易成本),解释了厂商(组织)的出 现。当测定各个工人各自的贡献和议定一个产品 的各部件价格的困难,使交易成本很大时,工人 就会选择在一个工厂(厂商)里工作;他通过合 同支出了他的劳动使用权,自愿服从看得见的手 的管理,而不是自己通过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向消 费者出卖他的服务或产品。因此可以说,厂商取 代了市场。”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规模收益递增
形成原因: • 1.劳动分工的专业化; • 2.机器设备的专业化; • 3.显著的设备规模效益; • 4.瓶颈要素的有效解决(生产要素的不可分
割性) • 5.管理人才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 6.财务方面的因素; • 7.其他因素 制约因素: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规模经
[4]多投入多产出 资源投入产出组合 (y1,y2,…,ym) =f (x1,x2,…,xn)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
长短是相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投入要 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短期生产函数
指企业在此期间内,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 数量是可变的,显示动态,如劳动力或原材料 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不变,如厂房、机器 设备等。 • 长期生产函数
什么决定了厂商产量决策?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生产函数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 的关系。
生产函数——表明的是在既定水平下, 一组投入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数量。假 定有两种投入品:劳动L和资本C,生产 函数可表达为Q=F(C,L)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生产函数的特点
[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与实际统计结果不同; [2]函数关系完全由技术条件决定,是客观的。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张五常]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2.1.1 产量行为及其基本分析工具
----经济学家分析生产者行为的核心 可以解释:扩张行为、微观紧缩行为、进入退出行业行为。 厂商的产量决策行为:对A产品的生产: • 该厂商的产品A产量为零时: (1)当其决定生产该产品时,表明该厂商进入(或重新进入) 某产业; (2)如果决定不生产该产品,表明该厂商仍停留在该产业之外。 • 该厂商的产品A产量不为零时: (1)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产量时,表明了一种扩张行为; (2)减少产量时,表明出现了紧缩行为; (3)产量减至零,说明该厂商退出该行业。
指企业在此期间内,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 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要素。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
短期分析:单投入单产出生产函数分析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TP-总产量[Total Product]
AP-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MP-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TP = f(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