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说课稿_西师大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2.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2. 数学实物教具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步骤二:加法和减法的定义与运算法则(10分钟)1. 对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讲解,例如:4+3=7。
2. 对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讲解,例如:7-3=4。
3. 强调加法和减法是相互联系的,加法可以帮助减法运算,减法也可以帮助加法运算。
步骤三:加减法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7-3=4,那么7=4+3。
2.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例如:小明有7颗苹果,他吃了3颗,现在还剩几颗?3. 让学生自己编写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式,归纳总结加减法的关系。
步骤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加强加减法的练习。
2.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加减法的关系,重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相互支持和联系。
教学延伸:1. 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2. 提供更多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板书设计:加法和减法的关系4+3=77-3=47=4+3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定义、运算法则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课堂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引导、练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读写加减法数学符号;
2.能够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加减法数学符号的正确读写;
2.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2.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数学教材: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2.白板、黑板;
3.笔、粉笔、橡皮;
4.加减法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1.上课前准备一些加减法练习题目;
2.让部分学生上来写题目答案,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
3.列举其中的加减法问题,询问学生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讲解
1.指导学生正确读写加减法数学符号,并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
2.举例说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比如:3 + 5 = 8,8 - 5 = 3,即加法和减法可以相互转换;
3.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规律,如:加减数相同时,两者得到的结果相等。
练习
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加减法练习题目,并进行交流讨论;
2.分角色进行加减法小组竞赛,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拓展
1.引导学生将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2.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指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
教学总结
本课程主要讲解加减法的关系,并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次课程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一节《加减法的关系》,主要介绍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通过已知的一个算式推导出另一个算式。
-理解并应用加法运算律。
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能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在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关系,并能够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与学生互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和减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二环节:引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老师:假设我们知道8 + 3 = 11,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11减去3等于几”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可以用11 - 3 = 8来表示。
老师:非常好!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环节:讲解加法运算律-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律的概念。
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律。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
二、新课学习1.出示表格。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17 18 35教师: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
学生: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3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好表格)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1:我班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多少人?17+18=35(人)学生2:我班有35人,男生有17人,女生有多少人?35-17=18(人)学生3:我班有35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35-18=17(人)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
(板书)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一. 传授目标:1.知识与技术:连合具体标题,领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干系。
2.历程与要领:在具体情境中领会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干系,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3.情绪态度和代价观:在探索新知的历程中,培育推理能力。
二.传授重点难点:1. 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干系2. 理解加减法的互逆运算三.传授准备:课件。
四.课时部署:1课时五.传授历程:1. 情境导入:同砚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你们知道大熊猫最爱吃什么吗?喜欢,最爱吃竹子。
出示幻灯片第2张:请同砚们看这一副图,一群可爱的熊猫在竹林里享受着快乐的时光。
请同砚们找出所给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发起哪些标题,列出哪些算式?请同砚们说一说。
先表扬同砚们爱动脑思考标题,然后将同砚们的说法,逐条总结:2.引入新课出示幻灯片第3张:第一个标题:一共有几多只大熊猫?我们知道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
所以成年大熊猫的数量加上大熊猫宝宝的数量,便可以得到大熊猫的总数量。
列成算式便是:17+18=35(只)答:一共有35只大熊猫。
出示幻灯片第4张:第二个标题:成年大熊猫有几多只?大熊猫的总数量35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
所以大熊猫的总数量减去大熊猫宝宝的数量便可以得到成年大熊猫的数量。
列成算式便是:35-18=17(只)答:成年大熊猫有17只。
出示幻灯片第5张:第三个标题:大熊猫宝宝有几多只?大熊猫的总数量35只,成年大熊猫有17只。
所以大熊猫宝宝的数量就即是大熊猫的总数量减去成年大熊猫的数量。
列成算式便是:35-17=18(只)答:大熊猫宝宝有18只。
出示幻灯片第6张:要是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大熊猫的总数量,再将这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示成年大熊猫的数量,另一部分表示大熊猫宝宝的数量。
根据这条线段,你们能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呢?同砚们都特殊爱动脑,说得很好,根据这条线段,我们仍旧能列出:17+18=3535—18=1735—17=18这三个算式。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加减法的关系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加减法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与减法是相互关系的,掌握它们的联系;2.能够使用加减法互推计算;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加法与减法的关系;2.通过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联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联系,如:小明有8颗糖果,他吃了6颗,那么他还剩下多少颗?或者小明有4颗糖果,他要比他哥哥多吃2颗,那么他哥哥有几颗糖果?2. 加减法的关系1.练习1:8+3=11,11-3=82.练习2:7+5=12,12-5=73.练习3:14-6=8,8+6=14通过以上几个练习,巩固加减法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 联合计算1.练习1:小明家有8个苹果,他和妹妹一共吃了5个,那么他还剩下多少个苹果?答案:8-5=32.练习2:妈妈做了12个饺子,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6个,那么还剩下多少个饺子?答案:12-6=63.练习3:小红有10元,她去超市买了3元的零食,剩下了多少钱?答案:10-3=7以上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灵活运用加减法来计算的能力。
4. 总结提高透过以上练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联合计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四、作业布置1.完成第13页中的练习;2.自己编写两道加减法计算题并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实例展示了加减法的联系,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计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单一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加灵活地运用加减法计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通过拓展更加复杂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灵活应用。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主要涉及第三章《千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三节“加减法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探索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加法和减法的互逆运算,并能熟练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加法和减法的互逆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加法和减法的互逆运算。
难点: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多米诺骨牌的盒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多米诺骨牌吗?谁能用多米诺骨牌摆出一个数学算式?”(2)学生尝试摆出算式,如:1+2+3+4=10。
2. 探索加减法的关系(1)教师出示算式:123 + 456 = 579,提问:“同学们,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学生回答:“表示123和456相加等于579。
”(3)教师引导:“如果我们知道579和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4)学生思考后回答:“用579减去已知的加数。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已知一个加数和和,求另一个加数。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关系2. 互逆运算3. 例题4.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个加数和和,求另一个加数。
(2)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求其中一个加数。
2. 答案:(1)123 + 456 = 579,已知和为579,一个加数为123,求另一个加数。
解:579 123 = 456(2)已知123 + 789 = 912,求加数123。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6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 掌握加减法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课件等2. 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具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引入加减法的关系,如:小明手中有5支铅笔,他又给了小红3支铅笔,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原本有几支铅笔?”3. 学生回答:“5支铅笔。
”4.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红拿走了几支铅笔?”5. 学生回答:“3支铅笔。
”6.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7. 学生回答:“剩下2支铅笔。
”8. 教师总结,将这种情况表示为减法运算:5 - 3 = 2。
Step 2:探究加减法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将减法运算改写为加法运算:5 - 3 = 5 + (-3) = 2。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减法运算可以改写为加法运算?”3.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代表什么?”4. 学生回答:“被减数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就是减法中的减数,差就是减法运算的结果。
”5.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加数和和分别代表什么?”6. 学生回答:“被加数就是加法中的被加数,加数就是加法中的加数,和就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7.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要使等式5 - 3 = 5 + (-3)成立,被减数、减数、和和加数的关系是什么?”8.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9. 学生回答:“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数的关系。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加减法的关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7页主题图、第28页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个非常熟悉的情境开始。
请看大屏幕。
图中有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任意选取两个数学信息,其他同学根据他选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同学们能完成吗?谁第一个来?好,你来读出你选的两条信息。
哪个同学来提问,并列算式?预设:板书:17+18=35师:哪个同学能把选信息和提问列式一起完成的?好,你来预设:板书:35-17=18师:还能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预设:板书:35-18=17二、探究新知:引入揭示课题:请同学观察这3个算式,想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加减法的关系)1、加法的角度探讨师:加减法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先从加法的角度来观察。
请看大屏幕:显现3个算式。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17是加数,18是加数,35是和(课件同步演示)师:那第二个减法算式的名称呢?预设学生答错,从以下引导: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到底是什么名称呢?请看演示!(课件)17是加数,18也是加数,35是和,现在你能从加法的角度,用加数、和来描述第二个算式了吗?预设学生答:35是和,17是加数,18也是加数。
师:第3个算式谁来说名称?预设学生答35是和,18是加数,17也是加数。
师:从加法的角度,找到了这3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结合算式和各部分的名称,想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请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老师适时点拨)谁来说说你的发现?、预设学生回答困难或讨论不出结果,从以下引导:思考一个问题,只有17+18=35这个加法算式才能用加数加数和来描述吗?其他加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名称描述吗?(随机举例),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他们来描述,也就是说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用加数加数和来描述的(课件同步演示),所以第一个算式可以用加数+加数=和来表达。
最新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由于《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强化。
只是在目标中提出了“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互逆关系”。
所以,教科书在这里也没有安排过多的内容,只是以熊猫宝宝一家为题材,结合学生的讨论把这几方面的知识一并进行学习,然后安排1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和运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为学习求等式中的未知数x及解方程作一定的准备,同时把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图上看,根据3个对话框中的信息,可以列出3个算式,即18+17 = 35,35-17 = 18,35-18 = 17。
从这个问题情境和引出的问题看,它已经包含了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中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为下一步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感性材料。
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因此,在通过上面的问题情境引出18+17=35,35-17=18,35-18=17这3个算式后,教科书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自主发现并归纳出加减法中的这些关系。
从图上分析,对话框中的内容,正体现了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中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这是用对话框呈现这些知识,有3种意图:一是表明是学生在探索中的一种自我感受和理解;二是体现了让学生经历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灌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三是体现了对学习方式的引导。
加法运算律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对运算定律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
为了让学生产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需要,让学生能主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科书首先通过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主题图来创设情境。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第一课时教案
三、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资源准备
1.情境引入
故事引入:在森林王国里的智力大比赛又开始了,小猪,小狗提出了什么问题?
课题名称
加减法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四年级
提供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课标中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互逆关系而编排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上台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让学生来做,一可以反馈学习情况,二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 + 17 =35 35 - 17 =18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 减数 =差
和= 加数 + 加数 差 + 减数 =被减数
一个加数= 和 -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差 =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八、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孩子们以前所学的加减法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关系。这节课,我反思自己讲的太多,让学生观察的太少,没有放权给学生。所以导致有部分孩子知道两者的关系,但是对于两者关系怎么来的不是特别的清楚。
2.学生独立思考,把算式写出来。
加减法的关系-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2.能够根据所给运算式,通过变换求得其它式子的值;3.掌握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4.能够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关系;2.加减法混合运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加减法关系的介绍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的算法及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有什么共同之处?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总结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一对相反运算。
”2. 变换求值1.列举一些例子,例如:13-6=7,13=7+6,7=13-6,6=13-7等等;2.通过上述例子,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根据一个式子,变换求得其它式子的值;3.让学生自己练习,提高其对加减法关系的掌握程度。
3. 加减法混合运算1.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式子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时,应该如何运算?2.辅导学生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技巧和方法;3.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混合运算,加深对于加减法的理解。
4. 实际问题解决1.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加减法的掌握;2.例如:小明有10元钱,他去买了一只5元的铅笔盒和一支3元的笔,请问他还剩多少钱?3.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向导教学;2.探究式教学;3.合作学习;4.自主学习。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程度以及习题解题情况等;2.给予鼓励和批评,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变换求值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智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教案2、加法运算律
2、加法运算律⏹教学内容教科书30页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提示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探索需要的方式很多,既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情境图,由小松鼠算得快这一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也可以先出示教科书上的这组题目让学生计算,有的学生可能只算一组就能得出另一组的得数,这样让学生对别的同学算得快感到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打下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抽象概括,并用含字母的等式表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口述一个故事:大灰狼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大灰狼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啄木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同学们你们认为啄木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
师:今天我们学了新知识之后,这道题就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喜欢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进行思考。
为后面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1、探究加法交换律(1)教学例1师和学生交流:今天动物乐园非常热闹,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看一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例1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不一会儿,小松鼠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松鼠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师质疑:小松鼠为什么算的快?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我今天要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具体是加减法的关系。
我打算用西师大版的教材,带领学生探索加减法之间的奥秘。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是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教材、黑板、粉笔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出一个实际问题,比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一些苹果,现在他有5个苹果,请问他买了几個苹果?”让学生尝试解答。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板书设计:我会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5. 作业设计: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a. 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一些苹果,现在他有5个苹果。
b. 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一些苹果,现在他剩下3个苹果。
a. 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一些苹果,现在他有7个苹果,请问他买了几個苹果?b. 小明有7个苹果,他吃掉了一些苹果,现在他剩下5个苹果,请问他吃掉了几个苹果?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加强对一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我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提高。
这就是我今天要教学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1. 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 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3.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如加法的逆运算就是减法,减法的逆运算就是加法;4.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的意义。
2. 讲解加法: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如加法的定义、加法的运算符号、加法的计算法则等。
3. 讲解减法:讲解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如减法的定义、减法的运算符号、减法的计算法则等。
4. 讲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如加法的逆运算就是减法,减法的逆运算就是加法。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如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或者先算减法再算加法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计算练习,如给出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加法、减法、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等。
七、作业设计(1)23 + 17 =(2)56 28 =(3)89 + 37 25 =(1)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运用加减法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和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理解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说课稿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说课稿《加减法的关系》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由于《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强化。
只是在目标中提出了“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互逆关系”。
所以,教科书在这里也没有安排过多的内容,只是以一个信息窗题材,结合学生的讨论把这几方面的知识一并进行学习。
问题情境和引出的问题看,它已经包含了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中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为下一步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感性材料。
(2)学情分析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难点: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教法、学法教法: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协同活动。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亲身经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学法:合作学习: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及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小学生对卡通非常感兴趣,教科书中利用大熊猫一家的信息进行教学。
教科书中设计了利用生活经验开头并产生问题,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的结合。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围绕加减法的关系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第二节“加减法的关系及应用”,详细内容为:探索加法与减法的相互联系,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实际情景: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3个苹果,花了9元,他又给了收银员10元,问收银员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堂作业(1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被减数减数 = 差和加数 = 加数被减数差 = 减数2. 例题:小明买苹果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2)解答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填空题答案:根据已知条件求解。
(2)解答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列式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程度,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加减法,下节课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加减法的关系 ︳西师大版(2014秋 ) (1)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
35-17=18
35-18=17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பைடு நூலகம்
武隆县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
加减法的关系
课时
第课时
编写
审核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3分钟)
1.同桌的同学仿照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形式相互出题练习。
2.教科书第3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想、再算、后交流我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按要求完成练习题.
提升延学(5分钟左右)
1.练习六的第1、2题。
2.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哪些问题?
2.(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同伴助学(10分钟左右)
请小组内交流你们的发现,形成较为科学的结论.
小组按提示开展讨论学习.
展示评学总结方法(12分钟左右)
1.小组汇报自学成果.
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3.教师讲评。
小组汇报发现的加减法的关系,相互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说课稿_西师
大版
2.1 加减法的关系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由于«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强化。
只是在目标中提出了〝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互逆关系〞。
所以,教科书在这里也没有安排过多的内容,只是以一个信息窗题材,结合学生的讨论把这几方面的知识一并进行学习。
问题情境和引出的问题看,它已经包含了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中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为下一步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感性材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难点: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协同活动。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亲身经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表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学法:合作学习: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及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小学生对卡通非常感兴趣,教科书中利用大熊猫一家的信息进行教学。
教科书中设计了利用生活经验开头并产生问题,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的结合。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从信息图中找到的3个信息: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一共有大熊猫35只。
师:请同学们根据信息图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在学生列出三个算式之后,师提醒学生将三个算式结合在一起来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分为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和利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验算两个内容。
1、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我利用〝请同学们细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句话引起学生思考。
〔1〕把成年大熊猫的只数和大熊猫宝宝的只数合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大熊猫多少只。
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加法的意义。
然后引导出〝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从而再次认识关系式:加数十加数=和。
〔2〕从大熊猫总只数中去掉成年大熊猫的只数就是大熊猫宝宝的只数。
就是两个数的和是35,其中一个加数是17,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
设计的目的是〝根据上题可知: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从而认识: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师适时点拨: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师生试着写出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从而使得难点迎刃而解了。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这个环节在例题中并没有单独设计。
根据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因此我设计了〝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三〕巩固应用
利用教科书第28页课堂活动第1、2题。
进行巩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利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通过各种形式的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回忆,使学生又一次亲历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加数十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这节课的板书非常简洁明了。
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实用的原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