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

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

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

公问其故()望其旗靡()

7.既克,公问其故()()

8.彼竭我盈()

9.忠之属也()

10.何以战()

11.弗敢专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和___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答: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答: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