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推荐浙江衢州2008(一)(12分)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

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二、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1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2分)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3分)9.战国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2.是下联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2005年吉林省文言文与阅读(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

(1分)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答:_ﻫ11.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2分)12.《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答: ﻫ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么道理。

(4分)1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什么样的共鸣?(4分)文言文阅读(12分)9.儒(1分)10.“增加”或“增”。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1分)1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2分)12.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4分)1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4分)2005年辽宁省沈阳市(课改区)(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ﻫ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 (2)任:12ﻫ.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文:(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14ﻫ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答: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答:ﻫ23.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D.百里奚举于市见山上人烟市肆24.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所以动心忍性忍能对面为盗贼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C.人恒过国恒亡D.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习题
1、解释词语
管夷吾举于士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衡于虑而后喻无法家拂士
2、选择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殚其地之出出入之迂
所以动心性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若孀妻弱子
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课文理解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它的论点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先分析论证,最后归纳总结,分两个分论点。

B、文章分别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的观点,反面论述的是“生于忧患”,正面论述的是“死于安乐”。

C、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从逆境中走出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圣君贤臣。

D、本文选自于《孟子》,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中国的“四书”,孟子与孔子是中国的两位圣人,合称为“孔孟”。

5、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 1 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
“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
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心理、身体、生活)
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①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③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第2段是从个人(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和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居安思危
12、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样的事例。
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意思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士兵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句中意为:②劳.其筋骨句中意为:③饿.其体肤句中意为:④空乏.其身句中意为:⑤行拂乱.其所为句中意为:(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①动,句中意为:②忍,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句中意为:(4)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句中意为: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2)百里奚举于市.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任:(4)曾益..其所不能曾益:(5)人恒.过,然后能恒: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7)征.于色.征:色:(8)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拂士:(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10)国恒亡.亡:5.一词多义(1)喻①而后喻.②引喻.失义(《出师表》)(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拂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③参差披拂.(《小石潭记》)(4)劳①劳.其筋骨②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③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④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5)过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③岂他人之过.哉④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⑤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言虚词1.而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衡于虑三、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3)说(yuè)鬲(gé)拂(bì)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六、相关对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困赋离愁,死于安乐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霜叶红于二月花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霜叶红于二‎月花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

2003-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参考答案:1、阻塞,梗塞(被人)了解,明白发扬光大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志士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二、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参考答案:5、①同“弼”,辅佐②边境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考点复习一:词语解释第一类:最易考词语,常以错误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记牢正确解释)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 困于心,衡.于虑第二类:次易考词语,常以正确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熟悉正确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5.行拂.乱其所为第三类:通假字。

(复习要求:熟记所通的字及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第四类:古今异义词(复习要求:熟记古义,了解今义)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五类: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原意:错误,过错,在句中意思)2、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原意:痛苦,在句中意思②劳.其筋骨原意:劳累,在句中意思:③饿其体肤原意:饥饿,在句中意思④所以动心忍性“动”原意:震撼,在句中意思;“忍”原意:坚忍,在句中意思:3、动词作状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原意:进入,在句中意思;原意:出去,在句中意思:考点复习二:特殊句式(本文典型特殊句式:倒装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

顺序应为:(紧邻下面五句相同)2、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顺序应为: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顺序应为:考点复习三:课文理解与考题比较复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第一组:(201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9-11题。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士:士卒 B饿.其体肤饿:使……饥饿C.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D.因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B.孟子的说理散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C.孟子认为,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土,外部没有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C.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强”,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B.人恒过,然.后能改烨然.若神人C.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人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首段连用六个事例,对比鲜明,排比的句式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首段阐明了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

D.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C.所以动心忍性.性:性格D.征.于色,发于声征:征验、表现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楚王问其故.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言和而.色夷D.人则.无法家拂士得之则.生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题目]
阅读回答问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故:_________(2) 曾益:_______
2. 翻译。

(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____
(2) 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项有____(多选)
A. 担当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 这种磨练既有生理物质方面的,又有心理精神方面的。

C. 磨练可以使人做到自己原来不能做到的事。

D. 学习知识是痛苦的,是需要付出的。

[题解]
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答案: (1)因此(所以) (2)增加(增长)
第2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1)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人。

(2)使他的内心经受痛苦。

第3题。

考查内容理解辨正。

答案: A、B、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⑤而后作.⑥而后喻.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②入.则无法家拂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骨⑥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以忍.性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困于心,衡于虑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必先苦其心志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⑦人恒过,然后能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5.翻译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这一章讲的是和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答:6、第2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 (论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三.简答题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和___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答: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诗词鉴赏题:(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这是一首五言(体裁)。

(2分)18、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可知,“故人”生活在。

(2分)19、诗中描绘优美的农村风光的句子是“,。

”(2分)20、“重阳日”指农历。

“菊花”能否换成“桃花”,为什么?(4分)(二)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1、这首诗是按顺序写的,题目中“过”的意思是。

(4分)22、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写的意境。

(4分)23、作者写景有序,先写“绿树村边合”这是景;再写“青山郭外斜”,那是景,由而,景色越来越开阔。

(4分)24、从诗中哪一句可看出主客心情与环境的惬意?(3分)25、整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对的感受。

(3分)(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渔家傲”是这首词的。

(1分)13.这首词描绘了(地方)的景色。

从“”可以看出来。

(2分)14.“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怎样的感情?(3分)15.哪句表现出将士们为国建功的愿望?(4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参考答案:1、A 2、C 3、C 4、A 5、D 6、A《曹刿论战》试题精选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赐福,保佑4案件5.在击鼓驱车(追赶)于是;追赶、追击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7.已经;战胜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11.独自占有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

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三.简答题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7.取信于民。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7.语言描写议论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