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规范。

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不仅指导着个人行为,也塑造了社会风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的价值观体系、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是以人为本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共处、仁爱互助的价值观。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与道德准则。

例如,儒家道德伦理提倡“仁”,即发扬博爱精神,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长辈,服务社会。

同时,还强调“义”,即言行要符合社会的公义和道德规范,要追求公平、正义。

这种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被重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互助和孝道观念。

儿女应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应尽的责任;父母则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

此外,社会伦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例如,中国古代有“邻里如兄弟”的说法,强调邻里关系的亲密和协作。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被视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德治国”等思想都反映了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道德规范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例如,传统的尊长敬老、守纪律、讲究礼貌等规范都对个人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它们以人为本、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同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29
诗心 The soul of poem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一花两花春信回 ,南枝北枝风日 催。烂漫却愁零 落近,叮咛且莫 十分开。
30
诗眼 The discerning eyes of a poet
这里所说的诗眼,并非指古典诗论中所说的,作为诗句 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而是指诗人独具的慧眼。诗人需 要从现象透视本质的眼睛,而且这对眼睛还要求准确的掌握 该事物的一切特征和细节。
18
中国史学的特色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Science of History
19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or a lesson, this thought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s on how to conduct oneself and how to rule a state in ancient China ha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humanistic etho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 and documents.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这样的生死观逐渐 被熔铸成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 族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14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它通过限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伦理道德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融。

2.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稳定与和平。

3.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遵守诺言,忠于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逊:谦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不骄傲自满,不自命不凡,与他人和平相处,虚怀若谷。

三、人文文化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人文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精神追求和智慧开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在伦理道德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四、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关系受到了侵蚀。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结语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中国传统德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1、仁德仁: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全德”之称。

仁的基本精神:克己复礼;爱人。

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根据《论语》,“克己”有四个层次:(1)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2)责己恕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3)非礼勿视听言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礼的本质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4)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这是克已的极至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亲和善良地对待他人,尊敬父母、长者和师长,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和谐,提倡和睦相处、尊重他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伦理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道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安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伦理道德提倡个人修行修养,追求自我完善,摒弃功利主义和欲望烦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

道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伦理道德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

佛教伦理道德鼓励个人修行,通过自我觉醒和超越欲望来追求解脱和智慧。

佛教伦理道德倡导放下执着和敬畏生命,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佛教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关爱他人、善行积累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的观念和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亲和、道之自然和谐以及慈悲智慧善行,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追求内心宁静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着伦理原则,这些准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举止,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尊重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

在中国,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的尊严、权利和观点。

这种尊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与老人交谈、对待他人的意见,还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他人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伦理原则。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在人际关系和商业交往中保持信任。

诚信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中,有助于建立可靠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商业交易中,诚信更是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注重自己的信誉,建立诚信关系,有利于商业合作的长期发展。

三、孝敬孝敬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作为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孝敬是一种道德行为。

孝敬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否在家庭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父母和长辈。

这种尊敬的表达方式包括遵循父母的意愿、照料他们的生活和福利、并为他们创造幸福的环境。

四、忍让忍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之一。

它要求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温和、宽容和理解的品质。

忍让是一个不断追求和练习的过程,它可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

通过忍让,个人可以缓解冲突,加强合作,并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五、公正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之一。

它要求个人在行为上公正无私,并且在处理事务时客观、公正、不偏袒。

公正是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基石,它有助于创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来说,公正是不可或缺的。

六、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伦理观念。

中国人民一直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道德积淀和精神财富。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忠诚”、“孝顺”、“礼仪”、“廉洁”等,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仁爱是指对人类的爱和关怀,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他人有爱心、关怀和同情心,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感情。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真诚、诚实和守信,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的忠诚和信仰,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保持忠诚和信仰,不背叛、不叛变、不投降。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父母尊敬、关爱和照顾,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要求。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尊师重道、诚信守信、孝道尊老、礼仪廉耻,这些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本讲座将围绕传统伦理道德展开,探讨其内涵、重要性和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1.尊师重道:尊重师长、尊重师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尊师重道提倡向老师学习,尊敬他人,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

它强调崇尚学问、敬重知识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有敬畏之心,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诚信守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诚信守信指的是做人要有真实、真诚、守信的品质,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诚信守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中恪守承诺,遵守契约,增加社会信任度,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3.孝道尊老: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道尊老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对老年人的尊敬。

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尊老不仅是家庭观念,也是社会道德的表现。

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稳定。

4.礼仪廉耻: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各种规范和习俗。

文明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准。

廉耻是指做人要有廉洁自律的品质,追求道德高尚的行为准则。

礼仪廉耻要求我们在行为上守礼守法,秉持精神上正直无私的原则。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1.传承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淀。

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后代的道德品质,保护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2.培养社会责任感:传统伦理道德注重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挑战,传统伦理道德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发展。

3.促进和谐稳定: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个体对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③婚嫁礼:纳吉, 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 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 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 送给新娘枚金戒指 ; 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 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 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 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 双成对的意思; 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 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亲迎,正式举行婚礼, 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 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 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 而以善为核心。
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 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 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系统抬高到如此重 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 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基本要求。 三者之中,前两者是外在的既定的,唯有德性方 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 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 人兽区分的根本。
明清时期礼教的影响深入民间,“理”或“礼” 杀人的现象更为常见。尤其是很多女性的青春、 生命都被礼教所断送掉。
安徽省休宁县志载,在明代仅有几万人的休宁县 就有节烈妇女498人;从清初到道光三年竟然增 加到2191人。
(三)礼的类别
1.五礼
《周礼·春官·太宗伯》将五礼明确界定为吉礼、凶礼、军礼、宾 礼、嘉礼,以后历朝历代虽不断修订,但直至清朝修订的《大清 会典》仍不出五礼的范围。另外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 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全世界的社会发展。


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体现着悠久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社会风尚的完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自上古时期就有了明
确界定,这五大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体现
了对道德的渊源、周密设计、清晰了的定义,是关于人的行为、关系和义务,以及如何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系列指导纲领。

仁者见仁,义者见义,仁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仁”是指无私地亲近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人着想,以及正确、礼貌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是指保持诚实、守信、尊重上级的
原则,并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诺言。

礼则是指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礼貌待人的习惯,这在
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重中之重,这样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一
些诸如妒忌、嫉妒等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智则是指聪明、智慧的态度,智慧被视为待人处事、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有效方法。

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虚心征求意见,不断思考、分析、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信则是指不贪污,不贪财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第三章xx传统xxxx广播电视大学xx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中国各种文化中有“尚德”的传统。

学习传统伦理道德,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有积极的意义。

一、xx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代—xx全面产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全面产生。

这个时期出现了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儒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法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和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道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

孔子“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

“仁”的基本原子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则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礼是“四唯”之首,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

2、汉唐时代——中国传统伦理发展的成熟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建立到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成熟阶段。

西汉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起,从此,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

魏晋时期,魏晋玄学思潮出现。

这一思潮以推崇老庄之学为旗帜,一方面反对“仁义礼教”,否定三纲五常;另一方面则推崇自然人性,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

南北朝开始,佛学流行。

它主张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等教义,主张过一种禁欲主义的人生。

唐代开儒学复兴之先河的是韩愈。

韩愈主张恢复儒家的“道统”。

他要求“文以载道”,要求世人遵循儒家学说代表的先王之道。

他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开了思想先河。

3、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一步完善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圣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完善阶段。

它的标志就是宋明理学的创立。

中国文化史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PPT课件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 语·卫灵》)。
• 儒家把修已、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 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
36
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 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
• 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 养气等 。
•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11
• 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 出礼、孝、悌、忠、 恕、恭、宽、信、敏、 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 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 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 信。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 渊》)
25
• 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 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 和基本的美德。
• 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有诚与信的 德目,还有“报”的德性。“报”即知恩 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 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
17
(二)谦和好礼
•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礼义之邦,“礼”是中 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 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 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 记.冠义》)
• 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 传·隐公十五年》)
26
• 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 的道德教训。孔于把“孝”的准则诉诸回 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 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 要内容。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 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 之恩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三纲五常 ”
“三纲”思想 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 “五常”即 “仁、义、礼、
智、信”。▲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
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最早渊源于孔子。出处:何晏在《论语· 为 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 “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 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 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 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 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 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 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这种直观的、朴素的推论,说明了家 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先后历史顺序。
1、君臣关系即主从之道
包括:
君臣风度
君臣职责
君臣人格
君是政治体系中的绝对权威。

人们大多认同“君命无贰”、“君要
臣死,臣不敢不死”的道德律条。
“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 岂有君可叛者乎?”

另一方面,还要“君臣有义”,君义
为仁,臣义为忠 。
基本内容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理论形态是指伦理学家概 括出来的,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 为理论的道德规范; 一部分是习俗形态是指那些虽然未 能在理论上体现或表述出来,但在世俗 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 规范。
传统伦理道德涉及的范畴 (一)家庭伦理
人类在男女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伦理
关系就是原始家庭伦理关系,即亲子、长幼关系。 这种关系是不可逆转的。
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

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道德伦理观念的有无,是人与禽兽世界的根本区别。

没有道德观念的人就不是人,只是一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没有道德观念的集团,就只是一帮抢劫分赃的强盗;没有道德观念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而注定灭亡的民族。

经济生产、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是社会存在根本前提,而伦理道德,和从伦理道德中升华出的一种巨大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我们民族的道德正气,则是保国、保种、保教的精神支柱。

从人类历史总体来看,伦理道德具有超历史、超时空、超因果的特征,具有独立的绝对价值。

它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特征,那就是理性主宰感性,理性凝聚为民族人格力量或民族心理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不随时代条件而改移。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唯一周历五千年而依然保持青春活力的文化。

中国是礼义之邦,有一套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

春秋之后,孔子和儒学的出现,士的兴起,教育的平民化,使这种以仁学为中心的渗透着民本思想的传统伦理道德薪火相传,深入人心,成为全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出中华民族道德心理结构。

孔子的人道主义和实践理性,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拯救社会的人格理想,都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成为我们民族的道德正气,直到现在仍起着凝聚人心团结炎黄子孙的进步作用。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

自西周末年进入春秋战争时期,“礼崩乐坏”,列国纷争征战不休。

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使人们失去了精神依托,迷失了信仰,找不到一个准则来协调和指导人们,使社会能趋于平衡稳定。

孔子利用历史上已有的“仁”的概念,给予新的诠释,作为当时人的行为准则。

经过孔子重新塑造的“仁”,就是做人的道理。

朱熹发展了仁学,提出:处理一家、一国、天下大事,都要分辨义利、善恶、是非、得失。

为己,就是人欲之私,为人,就是天理之公;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

做人,就要坚持仁义礼智信,公而忘私,忠而忘身,除邪扶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的奠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两兄弟,集大成者是 朱熹。程朱理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天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他们提出 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的长 治久安。 陆王心学创始于明代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所以称陆王 心学。陆王心学以心作为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其主要观 点是: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守仁的一个朋友 问:“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相关?”他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既 然心外无物,那么“心”与“理”是一个东西,社会伦理 与主观道德观念都根源于人心。因此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关键就是将天理良心加以推及,恢复和显露即可。由此可 见,陆王心学强调的是人的天理良心和人的道德境界的提 升。


6.修已慎独: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 独”。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已。只有能够战胜自 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 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 恶”。意思是作为官吏,首先要是严格管好自已,克制自已的欲望, 去掉自已身上的恶习。实际上这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首要原则。 7.见利思义:关于“义”,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理解,从大处说, “义”是指一切正义的事业;从小处说,是指所有公正、合理而应 该做的事情,有时也指义气。所谓利,就是利益、好处、经济效益。 关于义和利的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此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总 的来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提倡“舍身取义”,反对“见利忘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南宋文天祥,在他47岁被杀害时,他在衣带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达到了高峰,才能招致仁的到来。 读圣贤之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从今以后,我不感到羞愧了”。 文天祥为孔孟之“仁义”而死,舍生取义,死而无,诚于自己的本性, 待人诚恳。“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知 报”就是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 在中国人眼里,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被谴责的对 象。 4.精忠报国:精忠在古代就是忠于皇帝,忠于皇帝也是 爱国的表现,因为在古代中国是家天下,皇帝是国家的代 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中华民族曾出 现过杨家将、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 的郑成功。这些人都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志 士仁人。 5.克已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 于整体。克己奉公并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其本质是先 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克 已奉公的精神境界。

第3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3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伦理道德问题,特别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成为他们理论思考的重心。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家学说,在对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以及颇为细密完备的行为规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伦:条理,顺序,秩序。

人伦:人与人关系的条理顺序。

理:道理,法则,规律。

伦理:人伦法则,人与人关系的条理法则。

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合称“五伦”。

子思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中国传统人伦法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孟子曰:“圣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一、君君臣臣君君:君尽君道。

君道曰“礼”。

臣臣:臣尽臣道。

臣道曰“忠”。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论语·先进》)二、父父子子父父:父尽父道。

父道曰“慈”。

子子:子尽子道。

子道曰“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子道之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中国各种文化中有“尚德”的传统。

学习传统伦理道德,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有积极的意义。

一、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代—伦理道德全面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全面产生。

这个时期出现了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儒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法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和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道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

孔子“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

“仁”的基本原子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则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礼是“四唯”之首,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

2、汉唐时代——中国传统伦理发展的成熟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建立到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成熟阶段。

西汉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起,从此,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

魏晋时期,魏晋玄学思潮出现。

这一思潮以推崇老庄之学为旗帜,一方面反对“仁义礼教”,否定三纲五常;另一方面则推崇自然人性,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

南北朝开始,佛学流行。

它主张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等教义,主张过一种禁欲主义的人生。

唐代开儒学复兴之先河的是韩愈。

韩愈主张恢复儒家的“道统”。

他要求“文以载道”,要求世人遵循儒家学说代表的先王之道。

他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开了思想先河。

3、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一步完善时期
宋明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圣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完善阶段。

它的标志就是宋明理学的创立。

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奉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模式。

在具体修养过程中,主张“存理灭欲”。

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只有革尽人欲,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总结阶段
明清时期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大动荡时期。

这时期,一方面,封建社会已从颠峰状态跌落下来,表现出停滞、衰落的征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表现了盛极而衰。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启蒙思想家的新伦理观开始冲决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从此开始了向近代的艰难演进。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有理论形态的,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道德规范。

另一种是习俗形成的,指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或表达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道德规范。

2、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简答)
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象征,仁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悌。

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忠恕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和”体现在接人待物上为“和气”,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价值取向上为“和谐”。

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如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

信就是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报即知恩思报,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这是中国传统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爱国。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视为“大节”,这种“爱国”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封建社会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但“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

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克己奉公。

克己是奉公的前提,克尽己私便是公。

即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修己独慎。

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修己独慎的修养传
统,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操节的君子人格。

见利思义。

先利后义,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境界。

勤俭廉正。

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接人待物上是“公正”,在境界上有所谓“正气”。

笃实宽厚。

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崇实性和包容性。

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

勇毅力行。

中华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

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

3、传统道德对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问答)
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

可以从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礼、智、信中吸纳仁爱之心、见义勇为、诚信不欺等内容,可以从“慎独”境界培养我们自觉拥有公德意识和公德习惯
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迪
主要表现在“义”与“利”上。

传统伦理主张“义利合一”。

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

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另一方面,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当舍利取义,义在利先。

在职业道德规范中,韩愈《师说》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基本规范,这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

中国古代以慈、孝、贞、敬、悌为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

今天的家庭伦理道德应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摒弃传统中的糟粕的因素。

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

可以启迪我们子女对父母、长辈要体贴关爱、敬重、理解和赡养。

可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极为丰富的,而且是具有一定世界意义的。

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是我们文化遗产,对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