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导入:和平是世界永远的主题,战争是和平永存的矛盾,然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平息一场战争,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军的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学习本课之前让我们一起齐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1、结合朗读,积累文言知识。
2、结合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整体感知:题目分析:师:指军队一个人能打退一个军队吗?不能,那在这里这个退是什么意思?对,使??撤退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准句读。
下面找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得有无和你不一样的地方。
这位同学你起来读一下。
同学点评教师点评2、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下3 好!同学们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找同学起来说一下好!这个同学说的很详细,能不能详细一点4.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你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做出标记。
生自读研习文本:师:好!同学们在课下里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一生提,哪位同学替他解答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解答一下。
一生提,哪位同学替他解答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解答一下。
(学生回答不了或者不明确的地方教师回答)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生:没有师:没有了看黑板以:1、敢以烦执事介词拿2、越国以鄙远目的连词把3、焉用亡郑以陪邻目的连词来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目的连词把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因果2、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假设同学们要注意根据词性,判断词的意思下面找同学上黑板翻译两个句子:(1)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分析人物形象:同学们:年老的烛之武遗憾自己年轻时不被重用,当郑国国君请他解决问题时他心中的怨气由心底发出,他推迟说: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但他始终记得国家是自己的,不能因个人义气而误了国家大事,于是他痛快的答应了,而且是“夜缒而出” 面对晋王他层层分析利弊,他让晋王看清了秦国的真正面孔,一个“厌” 字,“狗吃食,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且他“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而且语气一句比一句加深!终于说服了晋国国君,保护了自己的国家。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文选自《左传》,是充分代表《左传》叙事记言特色的一篇文章。
所以本课设计以落实文言基础、鉴赏人物语言和感受人物个性为教学目标,以诵读并赏析人物辞令为重点,在文言结合、读赏结合中欣赏体会辞令之妙、体悟人物勇于担当,忠义爱国的个性特点。
教学目标:1、能够识记以下实虚词用法及意义:贰、鄙、封、阙、图、微;了解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2、能够鉴赏优美的人物辞令,体会论辩技巧,体悟人物勇于担当,忠义爱国的个性特点。
3、能够鉴赏叙事过程中的铺垫手法,体会叙事的完整性和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见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教学时长: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1.朗读课文,标注相应字音,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解释标注到课文里,并标出你不能理解的语句,与同学互助交流。
2.讲述本文的故事梗概。
一、导入:联系所学,题解《左传》,明确目标由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引出《左传》,带领学生回忆复习《左传》文学常识(“传”;作者;体例等)。
介绍《左传》的两大艺术特色,借此明确教学目标:“相比较《春秋》的简短记事,《左传》叙事更加完整,详略得当(第2张幻灯片显示)。
这节课我们再学习《左传》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进一步体会《左传》的这一写作特点。
”本环节学生活动:师生互动问答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落实字音,掌握背景,梳理大意。
(第3张幻灯片显示)(课下注释较为详尽,这里强调注释之外的易错字音)1.(第3张幻灯片显示内容如下:)(1)多音字无能为.也已夫.晋,何厌之有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阙.秦以利晋(2)通假字共.其乏困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2.本文叙事详备,我们按照记叙的要素梳理一下:时间:春秋人物:秦、晋、郑地点:见ppt第4页,秦晋围郑形势图事件:起因——两点,“以其无其于晋,且.贰于楚也”(交待围郑原因,暗示郑国只得罪了晋国一方,为后文烛之武选择秦伯作为突破口做了铺垫;两军分兵驻扎,为下文烛之武能单独面见秦伯做了铺垫。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烛之武高超的雄辩技巧。
2、通过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体悟人物的性格。
3、感悟烛之武以国为重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曹操在《观沧海》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课文的字词。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烛之武退秦师》,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同时领略烛之武高超的雄辩技术。
二、穿越时空,回春秋1、本文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题目呢?明确:题目的意思是“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2、那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呢?明确:“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此时此刻,你若站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地上,作为郑国的一员,你会有何感受?并试着读出来。
明确:秦晋两军分别驻扎在郑国南北,来势凶猛,大战一触即发,郑国危在旦夕。
请同学们用低沉急促的语气再现这种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形。
三、情景朗读,品人物1、面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危急局势,郑伯是如何应对的呢?从中看出郑伯是一个怎样的国君?明确: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准备任用烛之武去劝退秦师。
在遭到拒绝后,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国也。
”“是寡人之国也”表面上看郑伯遭到拒绝后大度宽容,屈尊自责,勇于承认错误。
“求子”一词也显出他把姿态放得很低,是个礼贤下士的国君。
但是“今急而求子”则说明郑伯是国难当头,临时求贤。
在第一段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当年晋文公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就曾劝说郑文公要礼待重耳。
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之语反驳。
不仅如此,在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郑文公还背叛了自己的盟军。
从这两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郑伯的目光短浅、朝三暮四,言而无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反思《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0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反思1上周二,我上了一节新课改研讨课——《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由于初次上高中的课,对高中的课文也不够熟悉,在备课的时候虽然做了准备,但还是觉得对新课程需要怎么上,如何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有些把握不准,所以这节课上得忐忑不安。
一堂课下来,总体来说,教态还是比较自然大方,师生互动配合较好。
课堂语言顺畅,教学节奏比计划的慢了一点。
这一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法、提问法、学生探究讨论法,而是用的最多的是提问法。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师生之间相互配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同学们还是比较乐于参与学习的,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首先,课件虽然做得不错,但有些预先设定的内容不能随着学生的学习而生成。
其次,秦晋和郑国的地理位置,驻军的位置都有直观的地图;课文重点字词、字音都列出来方便学生的学习;主要的文意概括、分析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君的几个步骤均有总结,能让学生看得比较清楚,方便笔记,但也有操控之嫌。
再次,因为借助了课件教学,和我上课的`引导配合得不够理想。
另外,在讲授重点字词时候时间分配过多,历史背景讲得也略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重难点的学习。
上面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讲课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应该更加加强备课,对课文熟悉。
吸取经验教训,为上好下一堂课做好的准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反思2《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文的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词句。
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理性之美。
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把握“言”“文”这两点。
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了烛之武深沉的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
《烛之武退秦师》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
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
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领悟语言魅力——劝说的艺术。
2、根据不同场合对象进行有效劝说。
【教学重难点】《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领悟语言魅力——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一课时;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5分钟)1.导入新课(导入语)看视频《大秦帝国(第十二期):烛之武退秦师》,走进《烛之武退秦师》,重温历史,体会《左传》语言艺术。
高中语文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解读:在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标准中提到"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其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感染和熏陶,而目前在课时有限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往往浅尝辙止,不能深入的探究经典选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这也就是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怎么还能奢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本课时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深入挖掘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上,预期目标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烛之武的游说能力,体会到这则小短文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要探究的内容是烛之武125个字的说秦之辞中所蕴含的智慧。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层只谈秦国,第二层谈秦的盟军晋国。
第一大层次内部又可行为三个小层次,第二大层内部可再分为两个小层次。
从这个结构上就能看出这短短的125个字中包含无限层折,可让学生逐层赏析。
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挖掘说辞中蕴含的智慧,品味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味经典作品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基础层面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了,课内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都已在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进行本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在语言层面没有什么障碍,这是进行本课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说明】《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理解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3、领会文章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领会文章的艺术技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昨日的战争”单元,提到“昨日的战争”,你可能会想到铁马冰河、刀光剑影、攻城略地、流血牺牲......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略地是最下等的方法。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敌人降服退兵。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今天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学生个读,教师正音。
提醒学生重点关注关注生字、通假字,还有一些人名地名用字。
如: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2、齐读,强化记忆。
三、研读内容,赏读文章。
1、解题:看到这样的文章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烛之武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退秦师?他是怎么退秦师的?他成功了没有?这是写文章的思路,也是读文章要解决的问题。
2、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要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3、疾风识劲草,国难显忠臣。
国家面临危机,忠臣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这时候烛之武出场了吗?4、烛之武没有直接请命,他的的出场是佚之狐引荐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烛之武答应了吗?从文中找答案。
6、先辞后许,这样写对人物想象的塑造起什么作用?7、烛之武最后成功说服了秦伯吗?从文中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四、体会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1、默读烛之武说秦伯的那段话,翻译句子,理解内容。
2、为什么烛之武能说服秦伯,这些话里包含怎样的艺术技巧?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首先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主动示弱,让秦伯放松警惕,还可以唤起人的同情心。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
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和前文对比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这是以历史为依据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
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
总结:他胸有成竹,审时度势,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到秦伯,态度恭敬,承认灭亡,主动示弱,打消其防范意识。
他站在秦伯的立场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
态度诚恳。
他了解秦的意图,知彼知己。
他把握秦伯心理,以利相诱。
他离间对方,瓦解其同盟。
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摆事实,讲道理,从历史和未来多层面分析,帮秦伯认清形势。
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让秦伯心悦诚服。
五、总结延伸《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
《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这些对后代叙事、议论的文学影响甚大。
本文中烛之武的话虽说是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
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
《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清二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六、检测练习【评测练习】烛之武退秦师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1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每小题2分,共12分)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 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二、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每个词2分,共8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学情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的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来。
【效果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满分50分,时间为10分钟,参加测试的同学为50人试题分析:测试题有填空题、词语解释和选择题三种题型,试题内容涉及文学常识和常见文言现象,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内容全面,题型多样,紧扣课文,形式灵活,便于操作,非常实用。
结果分析:45分6人43分7人42分5人40分30人30分1人,优秀率95%,及格率100%。
《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四板块的第一篇课文。
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等)。
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
现将本课分析如下:(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2)教学重点: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3)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4)教学构想:如何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高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困难是词句的深奥难懂,对文中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来引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本文,还要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领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言”并重,汲取精华《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基础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夜缒而出(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