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PPT精品文档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 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 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 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北
曲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 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 《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 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 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 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 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 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西厢”故事的演变(1)
唐· 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 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 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 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 情。”
第一章绪论及概说
一.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
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 2.正统文学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 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 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3. 文学理论的繁关于教学 ¡ 关于参考书目
4.《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徐子方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喆 全真养性 敬天爱民
第三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1.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分化得到加强。 2.正统文学的复古之风盛行。 3.通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参考书目
1.《中国通史·元代卷》,白寿彝主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7。
2.《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8 。
3.《元代文人心态》,么书仪著,文化艺术出 版社,1996。
第一节 元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 蒙古族入主中原,结束了自宋以来的分裂局面 ¡ 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 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 ¡ 大力推行全真道教 ¡ 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 ¡ 交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第二节 元代的文人心态与文学
1.天崩地解的遭遇和夷夏观念的折磨。
“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科举废除的尴尬和全真道教的影响。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
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2、社会经济: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
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
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1、儒生地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文学概论(一)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元代文学概论
3.瓦肆、勾栏的出现,为元杂剧及 其他各类伎艺的演出提供了场所。
瓦肆,也称‚瓦子‛或‚瓦市‛,
‚易聚易散‛之义——即日出市集,日中 瓦解。 瓦肆中的门头(或摊位),均以栅栏间 隔——因称勾栏,或以布棚遮盖——称为 邀棚。
(三)创作主体:特殊的统治政策与多 元的统治思想,造成儒生的特殊际遇。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 ——臧晋叔《元曲选·序》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 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 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特别是一些 ‚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余阙说:‚夫 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 朽。‛ 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 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儒生不幸 文坛幸,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创作的创 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2.富有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崛起,文化消费 的要求高,迫切需求高水平的杂剧艺术。 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富 裕的市民阶层迅速壮大, 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以功 利诱 天下
[元]杨维祯《盐商行》: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 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泊。
商业发达城市很多:
北方,大都为中心:
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
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 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 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 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
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
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 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 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 间,以为不朽。 ——余阙《贡泰父文集序》
元代文学绪论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民族 蒙古族 西夏人 西北各族, 各种西域的商人 长江以北原来处于 金国统治下的汉人 和女真人等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 族和其他民族
第四等
南 人
(2)在任职制度上,忽必烈诏令:“以蒙古人充 各路达鲁花赤, 汉人充总管, 回回人充同知,永 为定制”。——《元史·世祖本纪》
三、在思想方面呈现出松动活跃的态势 。理学成为官学,全真教兴盛。
(一)程朱理学被确认
仁宗皇帝曾说:“明心见性,佛教为深, 修身治国,儒、道为切”,朝廷设立官学, 以“四书五经”为教科书,孔子被封为“大 成至圣文宣王”。
忽必烈未继帝位之前,就曾问治道于窦默。窦 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说:“人道之端,孰 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世祖深以 为然。仁宗曾举拳头说:“所重乎儒者,为 其握持纲常,如此其固也。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34—1368)
第一节 元代社会概况
一、从政治角度讲,元代蒙古贵族的入侵统治 既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政治局 面,同时又极其残忍和腐败。
(一)元代建立,国力强大,疆域空前。 民众视野开阔。
阴山 流沙 海表 辽左
元代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
本部疆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 中国疆土的两倍。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 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 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3、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 1)元代社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艺术
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进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 要基础。(大都(北京); 真定(河北正定);汴梁; 平阳(山西临汾); 东平(今属山东)
元代文学 绪论
• “题目正名”: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来概括全戏的 内容。一般用它的最后一句作为戏的全名,取全名中的几个字 作戏的简称。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如关 汉卿名剧《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 地窦娥冤”,则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戏的全名,以“窦娥 冤”为简名。 (2)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 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男主角)主唱的剧本称 “末本”,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 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细分有: • 旦:女角,有正旦(女主角)、副旦、贴旦(丫鬟)、小旦、 老旦、搽(chá)旦(风流妇)等。 • 末:男角,有正末(男主角)、副末、小末、冲末(与正末 是上下、兄弟关系)等。 • 净: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如京剧之花脸,多为男性, 亦有女性。 • 杂:配角,有孤(扮官员)、孛(bèi)老(老翁)、卜(bǔ) 儿(老妇)等。 • (4)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 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 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 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做悲科”、“混战科”、 “做弹科”、“内做风科”。
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 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 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思 考:
• 元杂剧作家均热衷于历史剧 、公 案 戏以及水浒戏,这是为什么?
元代文学第一章
4、话本小说:所谓“话本小说”就是指源于“说 话”伎艺并且仍然保持着“说话”的叙事方式的小 说,主要指白话短篇小说。(石昌渝《中国小说源 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4页)
白话长篇小说也是从“说话”演变而成,叙事方 式也受“说话”伎艺的深刻影响,但相对“说话” 体制的短篇,它距离口传文学更远,并且形成自己 独特的章回体式,因此把它从“话本小说”分离出 来,叫做章回小说。这样,自唐代以后,中国小说 的分体就有传奇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 小说四种。(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 联书店,1994年版,第224页)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概念:说话、说话“四家”、话本、话 本小说、诸宫调 1、说话:本义是口传故事。 2、说话“四家”:宋耐得翁《都城纪 胜·瓦舍众伎》载:小说、说经、讲史、合 生。合生可能是一种以笙伴奏有说有唱即 兴发挥的伎艺。 3、话本:说话人说话的底本。(鲁迅、胡 士莹)指故事文本。(日·增田涉)文本由 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部分构成。
二、主要作品(宋元时期)
1、作品集:《清平山堂话本》(明·洪
楩,原名《六十家小说》)、“三言”
中的话本。
2、作品:《碾玉观音》(璩秀秀、崔
宁)、《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生平
2、地位: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西厢 故事的大超越。 3、《西厢记诸宫调》的主要成就:
+ a、宏伟体制。
14个宫调,193套组曲,5万余言,奠定了 “西厢故事”大型文学的基础,把以前零散 的崔张故事融为一个整体 。
b、具有了进步主题。(与《会真记》“非礼不 可入”比较而言)
反封建的主题。轻薄的张生变为忠于爱情的张生 (“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 ,不以是非为戒”、“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 曾想”),消极忍让的崔莺莺变为敢于冲破礼教的 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变为崔张二人为争取婚姻 自主而抗争的故事。
元代文学培训课件
元代文学第一章元代的历史、文化概况一、中国全境的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中外文化的交流二、民族歧视与压迫奴隶制的存留、民族歧视政策、吏治的黑暗封建正统思想的松动三、都市的繁荣与通俗文学的兴盛大都市及沿海港口城市的繁荣正统文学的衰微和儒士地位的下降通俗文艺的发展第二章元杂剧概论一、元杂剧的诞生及其形式诸宫调和金院本优秀的作家队伍的形成演员的善元杂剧的体制二、元杂剧的内容分类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第三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其性格金代遗民、不屑仕进、书会才人、风流倜傥二、关汉卿代表作品分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与地位元杂剧的奠基人戏剧结构特色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本色化的艺术语言元代四大之首第四章西厢记一、王实甫的生平退隐仕途和名满梨园二、《西厢记》故事的流变从《莺莺传》、《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到《西厢记诸宫调》三、《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五本二十一折、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崔莺莺、张生、红娘及老夫人形象的分析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和心理转变过程与情节发展的统一富于诗意的语言对后代的影响第五章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与作品一、白朴《墙头马上》和《梧桐雨》二、马致远《汉宫秋》的悲剧性质和抒情气质三、康进之、李行道和纪君祥水浒戏和《李逵负荆》《灰栏记》《赵氏孤儿》第六章元代南戏一、南戏的诞生及其体制地方小戏的起源和发展结构形式、曲调和演唱方式二、“荆、刘、杀、拜”四大南戏爱情婚姻的题材参差不一的艺术成就三、《琵琶记》高明的戏曲创作观题材的演变主题的矛盾性人物形象分析第七章元代散曲一、散曲的形成及其体制北曲的诞生及其特色小令和套数二、元散曲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风貌隐逸情怀、男女恋情以俗为主、雅俗相兼三、马致远、张养浩和张可久典型作品分析、比较豪放与清丽的风格差异参考书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散曲概论
张可久: 专于散曲且存作最多者 题材:写景、恋情、隐逸、赠答 写景:【黄钟· 人月圆】《春晚次韵》 恋情:【普天乐】《西湖即事》:蕊珠宫,蓬莱洞。 轻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 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 歌上下,渔火西东。 风格:清丽醇雅——散曲雅化的关节人物 贯云石《今乐府· 序》:“文丽而醇,音和而平。”
元代散曲概论
1.散曲的概念
别称:乐府、今乐府 基本特点:曲体抒情 语言:格律与口语结合 艺术表现:赋法 形式:用韵灵活、衬字 音乐:俗谣俚曲(汉曲与胡乐的融合)
元代散曲概论
散曲体制及艺术个性
体制: 小令、套数、带过曲 艺术个性: 句式灵活,口语化、散文化,自然 酣畅
元代散曲概论
散曲发展阶段及创作情况 分期:前期(1206-1320)北方中心 后期(1321-1341)南方中心 创作情况 : 前期(1206-1320)北方中心 a.书会才人作家群:关汉卿、王和卿 精神风貌:放诞不羁、叛逆精神、个性自由
元代散曲概论
关汉卿:
题材:
闲放之意的流露——生命自由与玩世享乐的
结合。【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儿女之情——杂剧手法向散曲的渗透,心理、
行为描写。【双调· 沉醉东风】
元代散曲概论
王和卿:
市民情调、庸俗性、滑稽谐谑 咏物之作【仙侣· 醉中天】《咏大蝴蝶》
元代散曲概论
元代叙事文学概述
元杂剧发展线索(南北戏剧圈的创作情况)
前期(1206-1307):北方戏剧圈 总体情况: 地域:大都、河北、山西、山东 题材:水浒、公案、历史传说 主题:直面黑暗、呼唤英雄 风格:激昂明快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概说元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1206),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为第一阶段;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即蒙古人统治中国北方的时期,为第二阶段;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1368),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为第三阶段。
而通常所说的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事的文学创作。
其他民族语言的创作,则因资料缺乏和条件所限,无法涉及。
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也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文化。
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自命为中原正统帝系的继承者,后又据《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
这些都意味着蒙古政权的文化性质的某种转变。
忽必烈采用许衡等儒士“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元史·许衡传》)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实即形成了蒙古贵族和中原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
但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这较集中体现在所谓“四等人制”上,即把国民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种等级。
蒙古贵族包揽军政大权,汉族人不得染指;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如回族人善于经商理财,在朝中有很大势力,是蒙古贵族的得力助手;第三等人为汉人,包括原属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最末等为南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方各族。
如虞集在朝中做官,备受倾轧,不得不忍气吞声,就与他“南人”身份有关。
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是恶劣的。
元政府在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
如朝廷给予西域商人放高利贷的特权,中原人民为交纳赋税,常向西域商人借银,结果连本带息,越滚越大,以至倾家荡产都还不清债。
元代的经济掠夺以江南地区被害尤烈。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论PPT课件
❖ 曲韵:曲文必须协律,合平仄,押韵。每套曲子 要求一韵到底,平仄通押
❖ 衬字:即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另加衬字,有加 强和揭示的作用。
2021
20
❖ 不同宫调有不同风格:
❖ ①正宫:惆怅雄壮 ❖ ③仙吕宫:清新绵邈 ❖ ⑤南吕宫:感叹伤悲 ❖ ⑦商调:凄怆怨慕 ❖ ⑨大石调:风流蕴藉
②黄钟宫:富贵缠绵 ④中吕宫:高下闪赚(跌宕) ⑥双调:健捷激袅 ⑧越调:陶写冷笑(谐趣) ⑩道宫:飘逸清幽
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 不过州、县卑秩,盖20亦21 仅有而绝无者也。” 3
❖ (二)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
❖ ▲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
❖ ▲城市经济的繁荣
❖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 ▲社会中轻商观念的转变
❖ 张之翰《议盗》:
❖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
2021
16
❖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1、剧本的结构: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 正名”。
❖ (1)一般由四折组成
❖ (2)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 (3)每本杂剧结尾用“题目正名”概括全剧 的内容以结束全剧
❖ 如《窦娥冤》:
❖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021
17
❖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
❖ 讲史:讲说前代兴衰成败争战权谋之事;
❖
《大宋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
❖ 合生:即兴之作
2021
10
❖ 2、诸宫调 ❖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
唱的部分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称诸宫调。 ❖ 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筝伴奏,也叫“扌刍弹
1元代文学概论第一章宋元话本
婆婆道:“孩儿,你却没事寻死做甚么? 你认得我也不?”小娘子道:“不识婆 婆。” ……小娘子道:“我上无片瓦,下无 卓锥,老公又不要我,又无亲戚投奔,不死 更待何时!”婆婆道:“如今且同你去姑姑 家里后如何?”妇女自思量道:“这婆子知 他是我姑姑也个是。我如今没投奔处,且只 得随他去了却理会。”当时随这姑姑家去看 时,家里没甚么活计,却好一个房舍,也有 粉青帐儿,有交椅桌凳之类。在这姑姑家里 过了三两日。(《简帖和尚》)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一、民族压迫政策 四等人制:
元代的社会概况
蒙古人:包揽军政大权
色目人:西域各族、西夏人
汉人:原属金朝境内的汉族、契丹、女真 等族
南人:最后被元征服的南方各族
“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 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元史· 刑 法志四》)
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冲突
(2)放浪红尘(如士子与妓女的爱情剧)
山 林 隐 逸
放 浪 红 尘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 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 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 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 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 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 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 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啊,那其间才 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 不伏老》)
《 错 斩 崔 宁 》
3、采用通俗生动的白话,富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
却说一日闲坐家中,只见丈人家里的老王, 年近七旬,走来对刘官人说道:“家间老员外生 日,特令老汉接取官人娘子去走一遭。”刘官人 便道:“便是我日逐愁闷过日子,连那泰山的寿 诞也都忘了!”便同浑家王氏,收拾随身衣服, 打迭个包儿,交与老王背了。分付二姐看守家中: “今日晚了,不能转回;明晚须索来家。”说了 就去。离城二十余里,到了丈人王员外家,叙了 寒温。当日坐间客众,丈人女婿,不好十分叙述 许多穷相。到得客散,留在客房里歇宿。直到天 明,丈人却来与女婿攀话,说道:“姐夫,你须 不是这般算计,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咽喉深似 海,日月快如梭。你须计较一个常便!我女儿嫁 了你,一生也指望丰衣足食,不成只是这等就罢
古代文学之元明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一,散曲、散曲是元代散文的主体,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
(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分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是单曲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大套、散套、大令,内容上散曲非常庞杂;风格特征上,诗庄、词媚,而则以“俗”为特点,不讲含蓄,追求诙谐情趣,“以俗为雅”。
)二,南戏、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
元灭南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琵琶记》为“南戏之祖”)。
三,剧作分类:1、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2、爱情妇女剧—《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3、历史剧—《单刀会》四,窦娥的形象特征: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
她的性格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刚强反抗的一面。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3、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
4、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以本色当行著称。
六、《西厢记》1、长亭送别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
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
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
元代文学史一、二章_元杂剧概说【精编】
第一章北曲杂剧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北曲杂剧的来源与形成金、元北曲杂剧是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北曲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13世纪80年代,即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南方。
由于北曲杂剧是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因此也简称北剧,同以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南戏相对称;而北剧作品,则通称为杂剧。
说起元代的文学艺术,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公认,杂剧的艺术成就最高。
在元代就已出现把“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周德清《中原音韵》卷首),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1272-1348)更把“国朝之今乐府”称为“一代之绝艺”(孔齐《至正直记》卷3)。
他们所说的“乐府”虽然兼指散曲和杂剧,但却是以杂剧为主的。
明清以后,人们更一直津津乐道“唐诗”、“宋词”、“元曲”,所谓“元曲”也是侧重于杂剧。
可以说,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杂剧作为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古代文坛艺苑上吐蕊怒放,馨香四溢。
从文艺传统来看,北曲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陶宗仪(元末明初人)《辍耕录》卷25大致勾勒了元杂剧的渊源,说:“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杂剧”一词始见于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颍追赠状》(《全唐文》卷703)。
该文叙文宗太和三年(829)南诏攻占成都时,掠去“音乐伎巧”四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一“杂剧”所指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不详,近人任半塘《唐戏弄》认为是“男女合演之真正歌舞戏”,可备一说。
至宋、辽、金时期,杂剧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总称各种表演伎艺;二是狭义的,特称杂戏中的一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雏形,可以明确认为是早期的戏曲艺术样式。
元代文学详细PPT课件
1
元代文学概说
❖ 一、元代社会特点 ❖ 1、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 2、儒生的厄运。 ❖ 3、都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 4、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2
二、元代文学概况
❖ 1、元代戏曲 ❖ (1)杂剧(叙事体) ❖ 元杂剧兴盛原因: ❖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以
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 第二,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为元杂剧 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实践。
14
❖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 而又环环相扣。
❖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 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5
❖ 2、爱情剧: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的
❖
智慧和胆略。
❖ 《望江亭》:寡妇谭记儿与权豪势要杨衙内
❖
的斗争。
❖ 《拜月亭》;金国尚书千金王瑞兰与汉族青年
8
2、元代诗文创作
❖ 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 领导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 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 作的主体。
❖ 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 家)。
❖ 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 有王冕、杨维桢等。
❖ 少数民族诗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维吾尔族人贯 云石、回族人萨都剌、雍古部人马祖常等。
❖ 南戏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 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
❖ 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 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 《杀狗记》四大传奇,后四者又简称为荆、刘、拜、 杀。
元明清文学文稿精讲
《元明清文学》总论《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部分。
从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就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体裁方面,传统的诗文不再占主要位置,小说和戏曲的成就最为重要;在表达方式上,文学创作由直接的抒情转入间接的叙事和描写;在内容上,由表现作家的心灵感受转为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在审美情趣上,由高雅、含蓄、精致转入通俗、直接和热烈;文学创作接受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为主体转入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随之呈现出雅俗共赏,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一编元代文学首先清楚元代戏曲繁荣的最主要原因1、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导致文化程度最高的汉人、南人在自尊上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放下自尊混迹于勾栏瓦肆戏场。
2、科举制长期被取消,读书人出路受阻。
3、元代商品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盛。
4、中国戏曲发展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一、国家大一统,但政治局面混乱;民族矛盾严重,但融合与隔阂并存二、经济总体不断发展,与欧亚的交通道路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三、科举制长期废辍,文人地位下降四、思想多元化,儒学地位相对下降,封建礼教束缚有所松动,民族习俗混杂。
第二节元代文学的特征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1、元杂剧和南戏2、元代的小说(话本小说)(1)小说话本,主要是短篇小说,讲述烟粉、公案、灵怪等等。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主要讲前朝历史兴废故事。
(3)说经话本,主要是演说佛经故事。
二、抒情性文学退居次要位置。
1、散曲(1)散曲的来源:少数民族乐曲、汉民族民间小调、诸宫调以及词调。
(2)散曲的体制:小令与套数。
(3)散曲的特征①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衬字。
②以俗为美,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③活泼灵动,浅显坦露的总体风格④散曲题目构成:一般由三部分:宫牌、曲调、内容提示。
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4)散曲的创作:作家很多,作品也很多,也非常好。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①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张可久②达官显宦作家:张养浩③元代后期的散曲由通俗转入典雅的原因:与词发展规律一样,文人逐渐脱离民间,曲逐渐成为文字游戏。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
概说元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206——1234)自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至灭金、统一北方;•第二阶段(1234——1276)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第三阶段(1276 ——1368)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明朝建立。
•而通常所说的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事的文学创作。
•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也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文化。
•忽必烈采用许衡等儒士“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实即形成了蒙古贵族和中原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
•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集中体现在所谓“四等人制”上,即把国民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种等级。
•蒙古贵族包揽军政大权,汉族人不得染指;•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在朝中有很大势力,是蒙古贵族的得力助手;•第三等人为汉人,包括原属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最末等为南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方各族。
•元朝的政治、经济存在着若干倒退的现象,但也有一些前代所没有的积极因素。
•这既表现为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某些文化的“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活力;•也表现为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以及蒙古统治者某些为自身利益考虑的政策,从反面造成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效果,从而,在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一些引人瞩目的特点。
•统一结束了数百年间各民族相互纷争战乱的局面,出现了各族人民之间空前的融合,带来卓绝的文化成果。
•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如贯云石、萨都剌等人为中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大量西域人移居于中原地区,他们的天文、医药等成就,被介绍到中国。
•元代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中国同欧洲、中亚、东南亚的交通极其便利,中外交往非常活跃。
文学概论第一章
钟嵘《诗品序》(选)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 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 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 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 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 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 《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莫尚於诗矣。
雪 莱 , 1792-1822
“诗是强烈情感 的自然流露。”
“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 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 的瞬间之记录。”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 《荀子· 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 所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 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事物迁于外,情 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亚里士多德:一切艺术都是对自然的摹仿,摹仿 是人的天性。 诗所描述的事比历史更具有普遍性和 哲学意味,因此是真实的。 诗可以按应有的样子来描写,而不是 简单化的复制。 艺术的目的在于快感也在于教益—— 卡塔西斯。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古希腊朴素的唯物 主义的摹仿说的继承和完善,也是对柏拉图客观 唯心主义摹仿说的批判的继承和改造、发展。
动物活动:
人类活动:
生命活动 本能 无意识 维持生命存在
生活活动 自由自觉地创造 有意识 能动的 以对 对象的规律的把握为 基础 有目的 在活动开始 前已确定目的,活动 的成果已预先观念地 存在 不仅适应环境还能改 造环境,并反观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剧本的结构: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 正名”。 (1)一般由四折组成 (2)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3)每本杂剧结尾用“题目正名”概括全剧 的内容以结束全剧 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 ( 1 )曲词:杂剧剧本的主体,一般由一个 主要演员歌唱; (2)宾白:人物对话,包括对白、独白; (3)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如“做悲科”、 “内做风科”、“做 倒科”、“笑科”、“打科”、“雁叫科”、 “内作雷声科”等
(二)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分期 元杂剧的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 案、豪侠、神仙道化等。 ①爱情婚姻剧:《西厢记》 ②神仙道化剧:《黄粱梦》 ③公案剧:《鲁斋郎》 ④社会剧:《窦娥冤》 ⑤历史剧:《梧桐雨》《汉宫秋》
元杂剧分期
:
1、前期(1234—1307)鼎盛时期:北方戏剧圈 ▲中心:大都(北京)。 ▲作家:北方人。代表: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仁 甫、马致远、王实甫,另有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 尚仲贤、杨显之、石君宝、郑廷玉、武汉臣等。 ▲作品内容:多水浒、公案、历史传说。 ▲代表作:《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 《赵氏孤儿》等。 ▲艺术特色:现实性强;风格绚丽多彩,激昂、明快。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论
元朝历史
1、1206-1234: 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蒙古部落,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 会议,创立蒙古帝国到灭金统一北方。 2、1234-1279: 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6年攻下南宋临安。1279年灭南宋。 3、1279-1368: 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 元代文学:1234-1368年 元代文学的显著标志: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主导地位。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 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 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三)思想文化多元 ▲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认 元仁宗初,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学。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群经、四书之说,自朱子折衷论定,学者传之,我国家尊 信其学,而讲诵授受,必以是为则,而天下之学皆朱子之书。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 而朱氏诸书,定为国是,学者尊信,无敢疑二。 ▲儒学影响有限 汪元量《自笑》: 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 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2、后期(1307-1368)衰微期:南方戏剧圈 ▲中心:杭州。 ▲作家:多北方籍而流寓南方的,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 秦简夫等,少数是南方人,杂剧创作渐趋于衰微。 ▲内容:作品多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 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 ▲艺术: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杂剧南移后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与南戏并存的过程 中逐渐发生变化、走向衰微。 此外,此时期南方戏剧圈中流行一种用南方曲调演唱的“永 嘉杂剧”(即南戏)。 代表作:高明的《瑟琶记》。 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3、元杂剧角色分工:旦、末、净、杂 旦:旦。正旦、搽旦、贴旦、旦儿 末:生。正末、副末、冲末、小末 净:丑。扮演勇猛刚强、凶恶或滑稽、反面人 物,男女均可; 杂: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4、宫调、曲牌、曲韵和衬字
元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套曲演唱, 一韵到底,四折宫调不重复。 四折戏所用的宫调大致是:仙吕、南吕(或正 宫)、中吕(或越调)、双调。 曲牌:也叫曲谱,曲子的调名。规定了曲子的句 数、字数、平仄、声韵。 曲韵:曲文必须协律,合平仄,押韵。每套曲子 要求一韵到底,平仄通押 衬字:即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另加衬字,有加 强和揭示的作用。
三、元杂剧的审美情趣
(一)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自然、显畅 ▲“自然”——真实摹写“时代之情状”、崇尚“本色” 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显畅”——题旨显露、酣畅淋漓
(二)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大异于温柔敦厚”,不以简 古含蓄为美。 珠帘秀[正宫·醉西施]《无题》: 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曾瑞[黄钟·醉花阴]《怀离》: 待私奔至死心无憾。
2、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 唱的部分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称诸宫调。 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筝伴奏,也叫“扌刍弹 词”、“弦索”;南方以笛子伴奏。 今存诸宫调: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金·董解元《刘知远诸宫调》 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四)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元代文学的分类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 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一)元曲 (二)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三)元代诗歌 (四)元代散文 (五)元代词 叙述文学:元曲、话本小说 抒情文学:散曲、传统诗词
(一)元曲 1、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兴的戏剧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2、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 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单支曲; 套数: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 数、散套。 3、南戏 南戏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 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剧目210多 种。代表作为高明的《琵琶记》。
(二)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社会中轻商观念的转变 张之翰《议盗》: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 朝无担石之储,暮获千金之利。”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了当时大都的盛况: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 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 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 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 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四、元杂剧 据钟嗣成的《录鬼簿》和贾仲明(一说无名氏)《录鬼 簿续编》等书载,元明之际可考剧作家有 220 多人,剧目近 600种。 (一)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1、南北统一、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社会物质 条件 2、元杂剧的兴盛是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的 产物 (1)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 (2)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卑下,客观上促进了杂剧的兴盛发展。
不同宫调有不同风格: ①正宫:惆怅雄壮 ③仙吕宫:清新绵邈 ⑤南吕宫:感叹伤悲 ⑦商调:凄怆怨慕 ⑨大石调:风流蕴藉 ②黄钟宫:富贵缠绵 ④中吕宫:高下闪赚(跌宕) ⑥双调:健捷激袅 ⑧越调:陶写冷笑(谐趣) ⑩道宫:飘逸清幽
思考题:
元代社会有何特点?对元代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元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说话。 话本。 诸宫调。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1、话本
“说话”:是一种技艺,一种职业,是古代民间艺 人讲说故事的特殊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因说
话而出现的说话人依据的底本,后世统称为“话本”。
宋代“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说经:演说佛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讲史:讲说前代兴衰成败争战权谋之事; 《大宋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 合生:即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