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河边的中国》之浅谈当代中国内地乡村发展现况

李龙

总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诸多的国家。由于地域广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沧桑,又不断前进着。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也引发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由上或发生在统治阶级之中,由下或发生在百姓大众之中。

现今,作为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一个正朝着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在其庞大的乡村社会中,由此却涉及到了农民各个方面的现状、变化、问题与矛盾······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观察者、研究者,曹锦清先生在1996年左右只身来到河南省,漫游中州大地。通过自己访谈式的田野调查,以自己的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箸成了这本著作——《黄河边的中国》,其调查之全面、观察之细腻、思考之深入、语言之精炼,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求实精神。尽管这本著作只是介绍了河南省的部分乡村社会,但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足以说明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所有内地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

经验若不为实践所检验,就很难上升为理论,尤其为科学理论。然而对于理论之实在性与普遍意义,我这个初生牛犊却很难说个究竟,毕竟一切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空、以假论之。

读了这本书,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一种回答与解脱,却又让我困惑:不知道中国内地乡村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多久才能解决?

一、当代中国内地乡村社会的本态

乡村在我国发展已有上白万年的历史了。而就“乡村”的概念定义,有人说乡村的形成首先是基于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因为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的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也有人说相对城市来说,乡村是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1分散的地方。但不管是什么,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所以对于“乡村”究是什么,我不想做更多的介绍。总觉得这是个抽象又宏观的东西,因为在这么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乡村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真的很难对其作出一个准确和具体的解释。

因为我来自农村,所以在此我只想以自己这18年来在农村的体会与感受谈谈中国内地乡村社会的现状。

记得小时候,常会听到比自己年长很多的兄长说:“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农村的孩子有童年。”只是当时的自己还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韵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求学之需,自己也进入到了城市,渐渐的也就明白了:城市里到处都是由水泥和钢筋建造而成的混合体,什么都是,千篇一律。连个小山丘、小河流都少之又少,那些孩子用什么来玩呢?或许有人说城市里有游乐场、动物园啊!但总觉得基于这些之上的并非真正的童年。而在农村,到处都有可以玩的东西:河

流、树木、土丘、大山······这里的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刺激与快乐,只要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那么纯朴、开心和甜美。

然而就因为地理的差别,导致当代中国内地乡村社会在很大的变化中又保持了一种永恒的不变,那就是贫穷落后:依旧是小农经济、依旧是土坯房屋、思想依旧那么传统。农民每天日起而耕、日落而息,为了自己和家庭,在一亩三分地上苦了又苦,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很难想过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闯闯,以至于只有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并且对自己所不熟知的东西就会产生怀疑和排斥的心理。

在古代,农民处于社会的最低层,被压迫且永远翻不了身。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站了起来,有了自己的土地,视土地为自己的一切,觉得有土地才有活着的意义。却因此而缺少了向外发展的动力。传统思想在其脑海里控制了一切,“家族观念”、“血缘亲情”关系不断盛行,农民以此作为他们处理各种事情的准则。其法律意识淡薄,可以说法律在此起不了一点作用。

一方面,可能觉得农民愚昧、落后、分散,因为封建小农意识将他们武装的很难接受其他非此范围的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可能觉得农民是那么善良、勤劳、热情,因为他们早已将世人与自己等同,永怀普世之情怀。

这应是我所感受的当代中国内地乡村社会的本态了。

二、当代中国内地乡村本土与市场经济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直到57年前——1956年,才发生了改变。因为这一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而真正有实质性的变化,我觉得应该在改革开放以后。

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主体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产生,同时邓小平总设计师一声令下,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似乎预示了一个崭新时代即将要到来,也似乎注定了中国将要“翻天覆地”。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看到了外国的长足发展,相较与外国,我国各方面发展出现了严重短板。“文革”十年,让中国落后了几十年,却给了国人向前的经验与教训。从此,我国的现代化有了借鉴、有了模仿、有了发展。沿海各地区,无一不争先恐后的追赶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脚步,无一不把握国际与国内的变化态势。生产力显著提高,一座座的现代化城市不断出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创造了世界一个又一个新奇迹。似乎在外人看来,中国已经崛起了。然而在中国内地乡村社会,这一切的显现,所引起的变化却显得小之又小。以致于当时曹锦清先生所调查的农民大都认为毛泽东时代要优于邓小平时代,这可能不外乎以下几个缘由:

其一,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建立。农民拥有了土地,其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吃饭由集体化公社时的吃不饱到能吃饱,并且可以吃上白面食物;农民穿衣由以前的穿不上到有衣服穿,并且可以穿的有模有样。其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是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红利。但从大样子来看,人们好像又回到了古时的小农时代,因为依旧是“二牛抬杠”和精耕细作。农民们可以吃饱穿暖,以他们的的角度,大都是通过自己的劳作而得,所以他们就很难想到:如果没有邓小平,他们就吃不饱饭。

其二,传统思想在农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只要有不符合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其所排斥。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新鲜事物重新传入中国,不管好的坏的。而当这些东西进入到内地乡村后,农民们都甚是稀奇,大多都会对这些不曾见到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