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怪”表演项目简介
“八大怪”起源于清朝末期,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的满族民间水族灯舞,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据县文史资料记载:清圣祖姑母固纶淑慧公主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腾,每年往来隆化并停留居住,在此修建了一座娘娘庙,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娘娘庙会,即“皇会”。后来,隆化镇百姓在正月十三至十六举行活动,喜庆丰收,欢度佳节,祈祷一年风调雨顺,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春节花会。隆化镇满族郝姓人家为避伊逊河闹水患也编创了一套水族灯会参加春节花会活动,因人们习惯称水族动物为水怪,便得名“八大怪”。
郝氏家族历代为商,是隆化当地大户人家,郝志与好友王玉合、郝云祥创办了水族灯会。每年正月十三,“八大怪”要到伊逊河边举行祭河,到娘娘庙、火神庙、药王庙举行“拜庙”等祭祀活动,以保佑当地百姓不遭水患,请“八大怪”开恩,不兴风作浪,保佑百姓平安。康德七年,隆化小汤头沟徐家又办了一档“八大怪”,每逢正月十五聚集到隆化镇与郝家联合立会,从此“八大怪”由原来的八个造型增加到十六个,并编出新的套路,使“八大怪”这档灯会又有了新的发展创新。“八大怪”创始人郝志,生于1805年,卒年不详。其子(继承人)郝锦绵生于1856年,卒于1936年,终年80岁。
“八大怪”以“王八”为首,后随鲇鱼、虾米、螃蟹、蛤蟆、
螺、鲤鱼、蚌共八对,由十六人扮演。王八的扮演者,身穿黑色包衣包裤,头戴蛾子,腰扎大带,手持双锤。鲤鱼和蚌为女装打扮,身穿披肩宫衣(如戏剧鱼精打扮),其余五种均穿彩衣彩裤,根据所扮演的动物形象画各种脸谱,手持各种兵器。在夜间表演时,道具中安放自制牛油蜡烛(俗称千凡蜡,不流蜡油,利于表演),蜡烛闪闪发光,影映出各种彩绘的动物模型。表演者表演时,身背“水怪”模型,在潮水般锣鼓声中狂舞,呈现出一片耀眼夺目的流星雨景象,恰以蛟龙闹海,热闹非凡。
“八大怪”的表演形式和动作可以为行进和原地两部分。依照各种动物的不同动作而形成了各自动律特点。王八、蛤蟆、鲇鱼、鲤鱼的行进动作大体相同,动作的基本要领是:两腿弯曲,身体前倾,右臂夹紧,左臂抬平,一拍一步曲线前行,以肩带腰前后摆动;螃蟹则是横步移动,左右侧身行进;虾米是碎步曲线行进,身体不摆动;蚌要求表演者双手握住贝壳,有节奏一张一合走圆场步。
“八大怪”主要行进队形有:“串黄瓜架”、“套葫芦”、“二龙吐须”、“倒穿靴”、“编子”等。场地表演(打场)队形有:“圆场”、“二龙出水”、“龙摆尾”、“走大8字”等。打场是“八大怪”的主要表演形式,即王八、蛤蟆、鲤鱼、蚌同时进入场地表演转、翻身等技巧,王八居中间穴窝,蛤蟆围绕王八跳来跳去,鲇鱼卧地,各种水怪从其身上跃过。最后,各种“水怪”成双成对手挽手旋转,当王八将其脖子一伸一缩时,便示意表演结束。
“八大怪”这种具有鲜明北方民族特色的灯会,在河北省及至全国仅此一档,它不仅依附民间祭祀活动而存在,更是灯、舞表演的有机结合,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