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一、穴位:神庭、人中、天突、中府、紫宫、灵墟、膻中、天府、鸠尾、中脘、孔最、四满、关元、大赫、曲骨、气冲、劳营、髀关、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下巨虚、涌泉、失眠、会阴二、肩髃、辄筋、大包、曲池、偏历、维道、合谷、府舍、环跳、风市、阴陵泉、地机、阳棱泉、三阴交、大钟、商丘、太白三、风府、大椎、天髎、大杼、肩髎、身柱、肺俞、膏肓、神道、心俞、神堂、至阳、肝俞、中枢、胃俞、小海、命门、肾俞、大肠俞、阳关、四渎、膀胱俞、中髎、秩边、腰俞、外关、长强、股门、委中、承山、昆仑四、经络图【人体穴位常识】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 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浅说人体经络和穴位
浅说人体经络和穴位人体经络学中的十二经脉经络是指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科学。
经络系统即分形经络,是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
穴位即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比较重要的是上丹田和下丹田。
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包括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经络模型-细胞社会学分形经络(非缝隙的经络)。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进行了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以经络现象为依据,研究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之间联系通路,以讨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原则的一门针灸学科。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针灸学总论(三级学科)假说。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经络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
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声、光、电、热及同位素示踪等,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
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不能找到其结构实体。
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
"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
"在内景体察的基础上,结合众多的生理学结论,分辨经络穴位的生理学基础,一、经络系统-分形经络--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间隙维出错了)在经络中分形维数与间隙维的异同(间隙维≠分形维)?分维学说认为,人体内的实物只能"填充2.7维左右,剩下的0.3维"?左右为间隙维网络-经络.其中"填充2.7维左右,剩下的0.3维"?正确吗?科学性,数学的严谨性恐有问题!推算"填充2.7维左右,剩下的1.7维左右"!气是人体内的液体系统,营气是血浆,卫气是液晶态组织液。
那么,运行液晶态组织液的通道就是经络一一一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
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
《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以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为主题,探讨其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一、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经络穴位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经络运行,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以及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也是治疗和诊断的关键部位。
经络穴位可以分为经脉穴位和络穴位。
经脉穴位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经脉是人体内部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四条主要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络穴位则分布在络脉上,络脉是经脉的支脉,与经脉相互联系,起到调节和辅助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穴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主穴和配穴,根据位置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1. 主穴和配穴主穴是经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穴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节身体功能起到核心作用。
主穴一般位于经络上经络气血运行最为旺盛的部位,通过刺激主穴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
配穴则是辅助主穴的穴位,有时用于增强治疗效果或调节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
配穴的选取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并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判断。
2. 不同部位的穴位根据经络系统中的位置,经络穴位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背俞穴位是指背部的经络穴位,通过调理背部的气血运行可以对背部疼痛、肩颈问题等症状进行治疗。
手太阴肺经穴位则是位于手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相关功能。
足三里穴是位于腿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强体质等。
三、经络穴位的功能中医学认为,经络穴位是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发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1.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经络的通畅与否。
中医经络科普知识
中医经络科普知识一、什么是中医经络?中医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中医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穴位。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能量通道,共有十四条,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络脉是与经脉相连的细小血管,负责输送气血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穴位是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法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和治疗疾病。
二、中医经络的运行规律中医经络的运行规律主要包括经络的走向、运行时间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 经络的走向:中医经络的走向是有规律的,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肌肉、筋膜、皮肤及脏腑器官等部位。
经脉呈现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表浅到深的走向,络脉则密布全身。
2. 经络的运行时间:中医认为经络的运行时间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
每天的二十四小时,经脉的运行时间分别对应着脏腑的活动高峰期,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
3. 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经络与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每条经脉与一个或多个脏腑相连,通过经络的运行和调节可以影响对应脏腑的功能。
三、中医经络的功能中医经络具有以下重要功能:1. 传输能量和物质:经络系统是人体内传输能量和物质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可以保证全身各个部位的正常供应。
2.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调节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
3. 调节脏腑功能:经络与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维护身体平衡:中医经络系统是身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维护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四、如何保护和调理中医经络?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经络的调理非常重要。
合理搭配膳食,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有助于保护和调理经络系统。
2.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流通和调节,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但要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经络穴位基础知识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二经络的命名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三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四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足太阴公孙冲脉
胃、心、胸
手劂阴内关阴维
手少阳外关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足临泣带脉
手太阳后溪督脉
目内眦、颈耳、肩胛
足太阳申脉阳蹻
手太阴列缺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照海阴蹻
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
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
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
八穴"和"交经八穴"。
2021.8.13网络下载。
人体十二经络及穴道详解
十二经络穴道详解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命门: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至阳:两肩胛下角连接中线第七腰椎下凹陷玉枕: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右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经络系统及穴位详解
人体经络系统及穴位详解人体经络图经络理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无论是中医的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还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中,经人体经络图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络理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医就从了解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
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
奇经八脉图片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学习、记忆经络理论的方法经络穴位众多,而且名称怪异,走行方向也复杂,对于现代人来说,初次接触经络、穴位完全是阅读天书,很难理解,名词生涩,不容易理解,因此学习经络的方法主要就是反复背诵,形成印象,可以先从熟悉人体经络图开始。
熟能生巧,取穴简便的方法很多书上有介绍,比如体表标志取穴、简便取穴法等,以及一些歌诀,我就不介绍了,不论哪种简单方法都一样还需要个人用心、下工夫去背记。
中医人体穴位讲解
中医人体穴位讲解一、头部正面及背面所有穴位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皆上会于头部,而且头部上还汇集了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经脉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
因头部穴位较多,通过梳理,可起到按摩、刺激作用,能平肝、熄风、开窍守神、止痛明目等。
早晚用双手手指梳到头皮发红、发热,可疏通头部血流,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能力,促进发根营养,减少脱发,消除大脑疲劳,早入梦乡。
下面就针对一些典型的穴位做一下简单的介绍:1、头维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处。
主治疾病: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2、发际穴:发际穴位于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
主治疾病: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即时见效,非常灵验。
3、阳白穴: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2厘米处穴。
主治疾病: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4、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疾病: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按压有酸胀感。
5、攒竹穴:位于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
6、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7、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主治疾病: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
8、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2厘米处。
主治病症: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9、迎香穴:位于鼻翼外旁约1厘米处,鼻唇沟内。
中医经络理论解析
中医经络理论解析中医学是中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条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营养和能量可以在全身传输,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生物电网络,是能量和信息传输的通道。
经络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穴位。
经脉是分布在体表和深层组织内的主要通道,络脉是与经脉相连的分支通道,而穴位则是连接经络的特殊点位。
二、经络的分类与分布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被分为十四条经脉和奇经八脉。
其中,十四条经脉分布在身体不同的部位,包括手足、头面、胸腹、背部等。
奇经八脉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胸腹部。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调节、输送和传递能量和信息的通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和作用:1. 导引作用:经络系统能够引导和分配整个人体内的营养和能量,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2. 调节作用:经络系统可以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3. 传导作用:经络系统可以传导和调控神经信号和生物电信息,维持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4. 联络作用:经络系统能够连接和沟通人体内外的各个部分,使得身体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四、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经络的不通畅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中医经络理论通过调整经络系统,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五、经络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经络的问题。
其中包括中医经络诊断、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疗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或穴位,来调整经络的功能和疏通经络。
六、现代科学对中医经络的理解现代科学研究也逐渐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认可与解释。
例如,现代生物电学研究发现,穴位在电阻率、电容率和电流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生物电性质。
此外,通过经络的激活和调节,还可以调整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人体穴位讲解
人体穴位讲解人体穴位是一个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和按摩疗法中。
它是指人体表面特定的位置,通过按压、刺激等方法,达到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疼痛、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穴位是一个特殊的概念,也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系统地讲解人体穴位相关的知识。
1.人体穴位的分类人体穴位根据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经穴: 也称经脉穴,指位于经脉上的穴位,涉及到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流动。
例如手太阳小肠经的天池穴、足少阳胆经的胆经穴等。
(2)络穴: 也称皮穴,指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的穴位,主要是通过刺激络穴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等症状。
例如肩井穴、合谷穴等。
(3)奇穴: 位于特殊的部位,不隶属于某个经脉或者穴位系统,例如三阴交、关元穴等。
2.人体穴位的作用人体穴位通过按摩、刺激能够引起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系统的反应,以达到以下作用:(1)调节气血:按压穴位可以调节气血循环,缓解气血不畅、血滞症状。
(2)促进新陈代谢:适当的按摩穴位可以增强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能力。
(3)抵御疾病:经常按摩某些穴位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4)促进身体机能:适当的按压穴位,能够促进各个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转。
3.常用的人体穴位(1)风池穴:位于颈项部,有导风散热的作用。
(2)天柱穴:位于脖子后部,是缓解颈椎病的重要穴位。
(3)四白穴:分布于手掌心部,缓解手部肌肉酸痛、手指僵硬等问题。
(4)涌泉穴:位于足底,是治疗失眠、内分泌失调等主要穴位之一。
(5)大椎穴:位于背部正中央,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力,并且缓解颈椎病、肩周炎等症状。
总之,人体穴位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且在现代医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治疗领域。
今天的介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述,如果您对人体穴位还有更多的问题或者想要了解更深入的内容,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者按摩师。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系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措施: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1)少泽。
少,阴也,浊也。
泽,沼泽也。
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
孝少,阴也、浊也。
吉,吉祥也。
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
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营变化体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营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体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营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前谷穴Qián gǔ取穴措施: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人体穴位讲解
人体穴位讲解人体穴位是中医经验之丰的重要部分,穴位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理,疾病的防治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关于人体穴位的详细讲解。
一、什么是穴位?穴位是经络系统中一定位置的结合点,人体经络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合,是一种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能量系统。
经络的流通,就是人体内部气血的流通,对调节身体机能、维护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穴位分类1. 经穴:又称经络穴,是经络经脉上的穴位,主要与五脏六腑和经络相关。
2. 奇穴:奇穴是人体经脉之外的穴位,包括头面、手足、躯干等部位的穴位,主要对缓解疾病症状有效。
3. 俞穴:俞穴是一种辅助治疗的穴位,按摩俞穴可以达到治疗全身病症的效果。
4. 络穴:络穴是穴位中的一个类别,位于人体的络脉上,主要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
三、常用穴位1. 风池:风池穴位位于头部后颈部,按摩可缓解头疼、失眠等症状。
2. 太溪:太溪穴位位于足部足跟部位,按摩可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3. 支沟:支沟穴位位于手臂外侧、肘部附近,按摩支沟可以缓解手臂酸痛、肩周炎等疾病。
4. 命门:命门穴位是位于腰背部的一个穴位,按摩可缓解腰酸背痛。
5. 气海:气海穴位位于人体腹股沟部位,按摩可以缓解腹部胀气、肠胃不适等症状。
四、穴位按摩方法1. 穴位按压法:使用手指或手掌按压穴位,按压时间一般为5~10秒钟,需有适当的力度。
2. 穴位转动法:旋转穴位有助于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
3. 穴位推拿法:穴位推拿是通过手法和力度的控制,刺激相应穴位,缓解身体疲劳、调节身心,常用于保健养生。
五、注意事项1. 按摩穴位时需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
2. 体质较弱、年龄较大、孕妇等人需谨慎按摩。
3. 按摩时间不宜过久,一般为10~15分钟,可以适当休息。
4. 按摩前需要将手擦热,以增加刺激效果。
穴位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身体疲劳、调节身体平衡的方法,但在操作时需要掌握正确方法,适量按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条经络,包括: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任脉:中医认为任脉为“诸阴之海”,按摩任脉可以加强内脏机能和全身的气血循环。
督脉:督脉是“诸阳之海”,常常按摩督脉能改善头部、脊椎、呼吸、消化、背部肌肉僵硬等问题,还能增强抵抗力。
手三阴经络:包括肺经、心包经、心经。
肺经从胸部的中府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大拇指外侧的少商穴。
因为肺主皮肤,所以肺经不但主呼吸,也包含肌肤毛孔的呼吸开合。
心包经从乳房外侧的天池穴经过手臂内侧,一直到手中指的中冲穴,它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心脏。
心经是从腋窝的极泉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小指内侧的少冲穴这一条经络。
足三阴经络:包括肝经、脾经、肾经。
这三条经络与我们的皮肤质量联系紧密,同时还与女性泌尿系统关系密切。
肝经从脚拇指外侧的大敦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乳房下面的期门穴。
肝经主肝,管理神经系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血液新陈代谢。
女人每个月的生理期与肝经有极大关联。
按摩这条经络,对解决痛经、心烦气躁、肌肤暗沉、掉头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作用。
脾经主脾,从脚拇指内侧的隐白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部的大包穴。
中医认为脾经是“饮食水毂生化之源,人体后天能量之本”,对女性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方面大有裨益。
肾经主肾,从脚掌心的涌泉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前的俞府穴。
如果你在平时感到腰膝酸软、眼袋浮肿、肌肤粗糙、四肢冰冷,就更应该好好按摩这个穴位了。
史上最全!人体最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建议收藏)
史上最全!人体最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建议收藏)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泻、不思饮食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泻、便秘、小腹痛、胃下垂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气冲穴的作用: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泻、腹胀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疾病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
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
(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
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脏腑以脏为主。
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
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
"阳脉营其腑":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
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
如手太阴经属于肺,络于与之相表里的大肠;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络于与之相表里的肺。
肺内→⑴手太阴肺经┐├手次指端┌⑵手阳明大肠经┘鼻旁┤└⑶足阳明胃经┐├足大指内侧┌⑷足太阴脾经┘心中┤└⑸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⑹手太阳小肠经┘内眦┤└⑺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⑻足少阴肾经┘胸中┤└⑼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⑽手少阳三焦经┘外眦┤└⑾足少阳胆经┐├足大指外端肺内←⑿足厥阴肝经┘(三)经络的临床运用:1.经络诊法: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的检查。
2.分经辨证: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3.循经取穴: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
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
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4.药物归经: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
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
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
以山川溪谷命名: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
以日月星辰命名: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
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少海、小海、尺泽、曲泽、阳池、曲泉、涌泉、经渠、太渊、清冷渊;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攒竹、禾髎;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天井、玉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以治疗作用命名: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阳陵泉、阴陵泉、阴都、阳纲、三阴交、三阳络。
国际通用穴名: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
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
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
全身各部主要体表标志股骨大转子→横纹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横纹,相当14寸) 横纹→外踝尖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
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
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
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膀胱、肠的病症。
分部主治规律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
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
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
分经主治规律表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
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
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
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
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
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