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减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报酬递减律
植物营养三大定律
植物营养三大定律
植物营养三大定律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关于植物营养的重要理论,包括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和报酬递减律。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植物营养需求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养分归还学说指出,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进行生长,这些养分在植物收获时会被带走。
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必须将这些被带走的矿质养分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土壤的肥力会逐渐下降。
最小养分律认为,作物的产量受限于土壤中含量最小的那种养分。
只有当所有必需的营养元素都充足时,作物的产量才能达到最高。
如果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即使其他营养元素充足,作物的产量也会受到限制。
报酬递减律则指出,施肥并不是越多越好。
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作物的产量增长会逐渐减缓,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这是因为过多的肥料不仅成本高,还可能对土壤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报酬递减律名词解释
报酬递减律:什么是报酬递减律1. 介绍报酬递减律的基本概念报酬递减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持续增加,获得的收益将逐渐减少的经济原理。
也可以理解为,增加单位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
这一原理在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规律和资源的有限性。
了解和应用报酬递减律对于有效分配资源、优化经济活动和提高绩效至关重要。
2. 报酬递减律的背景和来历报酬递减律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
李嘉图观察到,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对同一片土地施加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产出的增加速度会逐渐变慢,最终可能导致产量的下降。
李嘉图通过这一观察发展了报酬递减律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其他生产领域。
该理论后来成为正统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3. 报酬递减律的原理和机制报酬递减律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3.1 稀缺性和有限性一个基本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
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还是资本,都存在一定的限量。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投入的增加会导致资源的相对稀缺,进而减少了每单位投入所能生产的产出。
这使得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
3.2 生产要素组合和边际效益报酬递减律与生产要素组合和边际效益的关系密切。
在生产活动中,不同的要素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产出。
一开始,增加某个要素的投入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边际效益,即单位投入所带来的增加产出。
然而,随着投入的逐渐增加,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小,最终可能出现负的边际效益,即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减少。
3.3 适应性和技术进步适应性和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报酬递减律的因素之一。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缓报酬递减的速度。
此外,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延缓报酬递减的发生。
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和报酬递减律与植物施肥的关系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培肥地力。
但如果施肥不合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经济效益降低,对作物、对土壤、对环境、对人类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从 19 世纪起,某些施肥学说正确地反映了施肥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至今仍然是指导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养分归还学说这个学说是 19 世纪德国杰出的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也叫养分补偿学说。
其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带走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应该向土壤施加养分,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产量就会下降。
养分归还学说作为施肥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它改变了过去局限于低水平的生物循环,通过增施肥,扩大了这种物质循环,从而为提高产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它也存在不足和片面的地方: 1、有重点地归还养分是对的,但全部归还则是不经济和不必要的,如果土壤耕层积累了丰富的养分,在一段时间内地某些养分可以减少或不施。
2、没有看到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
此学说片面地认为作物轮换只能减缓土壤耗竭和更加协调地利用土壤现存的养分而3、施加灰分是必要的,但忽视了增施氮肥。
施加灰分只着眼于磷钾等矿质元素上,也应同时强调增施氮肥和厩肥,生产实践证明,氮肥的增产作用是显著的,仅靠自然归还还是不够的,总之养分归还学说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在指导施肥方面作用更大。
(二)最小养分定律这是指产量高低受作物最感缺乏的养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变化。
在施肥实践中应掌握以下几点1、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不是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那种养分。
2、最小养分不能用其他养分代替,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再多,也不能提高产量。
3、最小养分是变化的,它是随作物产量水平和化肥供应数量而变的。
4、最小养分不是单一的作用,也必须同进改善影响作物生育的其它因素和其他营养元素。
最小养分是相对于作物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生产和消费过程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两个基本的规律。
它们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资源的增加或使用的增加,每单位资源的边际产出或边际效用都会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当增加某一要素的使用量时,其他要素的使用量保持不变时,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出递减。
换言之,当某一要素的供给量增加时,初始阶段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产出也会相应增加,但随着要素的增加,边际产出逐渐减少,最终可能会降至负值。
这是因为初始阶段,新增要素可以充分利用空闲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但随着要素的增加,资源的利用率逐渐饱和,产出的增加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停滞。
以农田为例,假设一块农田上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在耕种,如果增加一名劳动力,产出可能会增加,但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农田的利用率会逐渐饱和,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逐渐减少,最终可能会降低整体的产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是指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递减。
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我们获取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我们对其的满足感就会逐渐减少。
比如,当我们饥肠辘辘时吃到第一口美食,那种满足感会非常强烈,但是当我们已经吃饱了,再吃同样的一口美食,满足感就会大大降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消费时倾向于多样化。
因为当我们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递减时,我们会寻求其他商品或服务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购物时倾向于选择多种商品,而不是只购买单一的商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产中,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
在消费中,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消费,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然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不意味着资源的完全浪费或消费的无意义。
尽管边际产出或边际效用递减,但只要边际产出或边际效用大于成本或价格,仍然是值得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例子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指的是当某一生产要素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时,其对产出的增益会递减。
以下是一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例子:
假设有一块农田,种植玉米作物。
初始情况下,农民使用了适量的肥料和水来种植玉米,并获得了一定的产量。
随着农民增加施肥量,玉米产量开始增加,但增幅逐渐变小。
开始阶段,农民每增加一定量的施肥,玉米产量会大幅度增加。
这是因为土地对施肥的反应较强,养分供给不足时,适量的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然而,随着施肥量的进一步增加,玉米产量的增长率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土地已经趋近于养分饱和状态,增加施肥量不会带来同样程度的产量增长。
此时,边际增益逐渐减小,即每增加一定量的施肥,产量的增加量会递减。
例如,初期每增加1公斤肥料,产量可能增加10公斤玉米;而在一定阶段后,每增加1公斤肥料,产量可能只增加1公斤玉米。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体现。
这个例子说明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类似的原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使用、投资收益等,当某一要素过量使用时,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这个原理对于决策者在资源分配和生产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济学与肥料学中报酬递减律的同一性及其问题
是投入 与产 出的数 量关 系 , 而投 入 这一 复 合 因素 中无一 例外 地包 括 了肥 料投 入 , 然二 者 必然 具 显
有 同一性 。事实 上 , 由于施 肥量 和 产量 是 经济 学 上 投入 与产 出 的具 体 内容 , 具 有 一一 对应 的函 且 数关 系 , 经济 学报 酬 递减 律理 应 基 于二 者进 行 深
一 一 一 善 ~ ~ Ⅲy腿 . 一一 ㈣~ Ⅱ ~
肥 料报 酬递 减 律 是 施 肥 学 上 的 一 个 重要 理 论 ,它是 确 定施 肥 量 与 产 量 因此 , 论 经 济学 与肥 料 学 中 讨 报酬 递 减律 异 同及 其存 在 的 问题 , 仍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
论 ,即确 定最 高 和最 佳产 量施 肥 量 的理 论依 据 。
报酬递 减理 论 的提 出并 非 植根 于肥 料 研究 , 而是
移植 于经济 学l l l 。由于 经济 学 报酬 递减 律 研究 的
1 经 济 学 报 酬 递 减 律 及 其 问题
11 报酬 递减 律 的定 义 .
山西 农 业 科 学 2 1 ,9 1 :3 3 0 13 ( )3 — 7
d i03 6 5i n10 — 4 1 0 1 1 9 o: .9 9 .s. 2 2 8 . 1. . 1 s 0 2 O0
dunlfS ax A r utr cecs o ra o h ni gi l a Sine c ul
c U Q n — e, I N n ze H ig h Q A GYa- h n
( . si t fAgiutrl su c s& E o o c 。 h n i a e f rc l rlS in e , ay a 3 0 6, hn 1 n tueo r l a o re I t c u Re c n mis S a x d myo iut a ce c s T iu n0 0 0 C ia; Ac Ag u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产量高低 ( 相当于桶中水位 )取决于产量 限制因子(相当于水桶中最短的木条) 构成产量的其 他因素很充分 产量限制因子 锌 钼 锰 铜 钾 氯
硫
铁
)
养分桶原理: 当作物需要的某些营养元素量足够 时(相当于木桶中的完整木条),如 果另一些或一种不足的养分 ( 相当 于木桶中不完整的木条 ) 得不到补 充,那么再增加已经足够的养分不 会提高产量。只有补充不足的养分 后,才能发挥其他肥料的肥效。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肥料是植物增产的物质基础。合理施用肥料,尤其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 大幅度提高植物产量水平,改善植物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据世界粮食 及农业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世界化肥生产量的迅速增加,世界粮食生产量 也相应地得到提高。施用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其各增产因素总和的30%~ 60%。 合理施肥的涵义从经济意义上讲,它包括两个意思:一是通过合理施肥措 施,协调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从而达到植物高产、稳产、 优质的目的;二是用较少的肥料投资,争取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从改土培肥角度看,合理施肥应该体现用地与 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为植物达到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重视施用有机肥 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传统的施肥经验和特色,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配合施 用化学肥料,是我国的肥料工作方针,也是合理施肥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指植物丰产是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 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料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施肥与 灌溉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选用耐肥的、新的植物品种可以显著 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等。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 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应用上述施肥基本理论指导施肥实践时,必须注意到植物吸收养分是一个 主动地、有选择的吸收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新 陈代谢上都各有其独特功能,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的营养期与其生育期 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把握因子作用律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改良培肥土壤的目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描述了在特定条件下,某种资源或行为的边际效果逐渐减弱的趋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规律,并分析它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当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逐渐增加时,其对产出的边际贡献逐渐减少。
简单来说,就是增加一单位的输入,所得到的额外产出会越来越小。
这个规律可以从农业生产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例如,在农田中种植作物,一开始增加施肥的量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加的产量逐渐减少,最终可能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是指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逐渐增加时,每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食物消费来解释。
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吃一口食物能够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但是随着吃的越多,每吃一口的满足感就会减少,最终可能会导致饱腹感。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其他要素的使用来提高产出,而不是继续增加某一要素的使用。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配资源,以获得最大的产出。
同样,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时,我们可以根据边际效用的减少来决定是否继续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
这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对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产生影响。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企业在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时,需要权衡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如果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就需要减少该要素的使用。
这有助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企业在决定产品定价时,需要考虑到消费者对每个额外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如果价格过高,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将下降,从而导致需求减少。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确定最合适的价格策略。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中的决策。
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原则
少量归还
中度归还
重点归还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得足够数量的氮 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 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磷钾等矿质养分, 而且还需补充氮素等养分。
(3) 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 忽视了有机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分强调 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重要性。
2 .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 约的一面。
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
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 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 小养分。
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1 .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 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 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系,否则将会 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
2.内涵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 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 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 来越少。
猎物少了?
(2)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降低,而且作物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作物的需肥规律有哪些
作物的需肥规律有哪些一、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必须要注意;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某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求量并不多,但却很敏感,若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就会严重受到抑制,即使以后补充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
如磷的临界期,小麦在分蘖初期,玉米在5叶期前,棉花在二、三叶期。
氮的营养临界期一般晚于的磷,钾的临界期不同作物时期相差较大。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都是最大的,是肥料增产效果最好时期。
这一时期多在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追肥,效果是最好的。
如小麦氮素最大效率期在拔节至抽穗期,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至帛雄初期,棉花氮、磷最大效率期均在花铃期,而甘薯氮的最大效率期在生长初期,磷、钾在块要膨大期。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虽然有明显的阶段性,然而又是连续的,在作物施肥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由于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同一作物没品种之间也有区别,如冬小麦和春小麦在养分吸收上就有差别,冬小麦磷的需求量就较春小麦高,有些作物还需要一些特殊的元素,如水稻需要硅,大豆需要钴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现在已经知道的有20多种,其中16种是必需的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猛,铜,锌,钼,硼,氯。
这些元素中碳,氢,氧可以由作物直接从水和大气中吸收,一般不需要施肥解决,其他营养元素需要通过施肥来给作物提供。
其中氮、磷、钾作物需要量最多,称为“大量元素”;钙、镁、硫需要量较少,称为“中量元素”;铁、锰、铜、锌、钼、硼、氯,作物需要量最少,称为“微量元素”。
此外,如硅,钠,硒,矾等元素对作物生长有益,称之为有益元素。
大家知道:常年不施用肥料地力就会下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物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许多矿质营养,这些养分随着作物的收获被拿走,土壤所能供应给作物的养分就越来越少,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
七种常用试验方法 教你简单判断土壤酸碱性
七种常用试验方法教你简单判断土壤酸碱性一: 看土源:一般采自山川,沟壑的腐殖土,多呈黑褐色,比较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是比较理想的酸性腐殖土。
如:松针腐殖土,草炭腐殖土等。
二: 看土色:酸性土壤一般颜色较深,多为黑褐色,而碱性土壤颜色多呈白、黄等浅色。
有些盐碱地区,土表经常有一层白粉状的碱性物质。
三: 看地表植物:在野外采掘花土时,可以观察一下地表生长的植物,一般生长野杜鹃、松树、杉类植物的土壤多为酸性土;而生长柽柳、谷子、高梁等地段的土多为碱性土。
四: 看质地:酸性土壤质地疏松,透气透水性强;碱性土壤质地坚硬,容易板结成块,通气透水性差。
五: 凭手感:酸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种“松软”的感觉,松手以后,土壤容易散开,不易结块;碱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种“硬实”的感觉,松手以后容易结块而不散开。
六: 看浇水后的情形:酸性土壤浇水以后下渗较快,不冒白泡,水面较浑;碱性土壤浇水后,下渗较慢,水面冒白泡,起白沫,有时花盆外围还有一层白色的碱性物质。
七: 用pH试纸来测土壤的酸碱性,方法为:取部分土样浸泡于凉开水中,将试纸的一部分浸入浸泡液,后取出,观察其颜色的变化,然后将试纸与比色卡相比较,若pH值=7,土壤为中性;若pH值<小,则为酸性;若pH值>7,则为碱性。
苗圃土壤消毒方法有哪些苗圃土壤播种或扦插前消毒,可消灭病菌,确保苗木安全。
常用且效果较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五氯硝基苯消毒。
每平方米苗圃地用75%五氯硝基苯4克、代森锌5克,混合后,再与12千克细土拌匀。
播种时下垫上盖。
防治由土壤传播的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有特效。
福尔马林消毒。
每平方米苗圃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10千克均匀地喷洒在地表,然后用草袋或塑料薄膜覆盖,闷10天左右揭掉覆盖物,使气体挥发,两天后可播种或扦插。
防治立枯病、褐斑病、角斑病、炭疽病效果良好。
波尔多液消毒。
每平方米苗圃地用等量式(硫酸铜:石灰:水的比例为1:1:100)波尔多液2.5千克,加赛力散10克喷洒土壤,待土壤稍干即可播种扦插。
什么叫肥料报酬递减-对施肥有何指导意义
什么叫肥料报酬递减?对施肥有何指导意义为了说明肥料报酬递减问题,现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现代化养鸡场的鸡一般都是饲养40-50天就上市,这是为什么呢?不是鸡不能再长,而是再养就不合算了。
这里面有个饲料报酬递减问题。
这就是说,小鸡每天喂的饲料少,而日增重快,而大鸡每天吃的饲料多,日增重却很慢。
单位饲料的增重就是饲料报酬。
在一定的饲养期内,饲料报酬是递增的,而超过一定的饲养期后,饲料报酬就逐渐下降了。
当下降到饲料报酬出现负值时,就要亏本了。
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和商品上市的标准,一般肉鸡饲养40-50天后就上市是科学的。
施肥和养鸡一样,也有肥料报酬递减问题。
它都反映了投入、产出关系中报酬递减的本质。
由于生产中除施肥外,其他生产条件都是相对不变的,这就是肥料报酬递减产生的前提。
因此,肥料报酬递减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图)。
总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a),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尽管肥料报酬(即边际产量)在递减(b),但仍然是正效应,此阶段为合理施肥阶段;当超过最高产量之后,肥料报酬则出现负效应,此时总产量则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少,此阶段为不合理施肥阶段。
因此,报酬递减律告诫人们,施肥要有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好,超过合理施肥的限度即最高产量时的施肥量(也称最大施肥量)就是盲目施肥。
这是合理施肥中必须严格遵守的一条原则。
应当指出:①在合理施肥的范围内,报酬递减不等于盲目施肥,而是客观规律。
②在生产实践中,其他生产条件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报酬递减律确实在起作用,应从主观上应避免盲目施肥。
③这一客观规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识这一规律的存在,势必陷入“施肥越多越增产”的误区。
这也是出现盲目施肥的主观原因。
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减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
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减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减规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相同土地上投入越多,产出却递减的道理。
这个规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只是我们没注意罢了。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你种田。
一开始,你种下一粒种子,花费不多,产出却很喜人。
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水还刚刚好,你的庄稼长得又快又茂盛。
但是,你要是一昧地往地里灌水、施肥,搞得土地超级肥沃,还要大概扔点农药,那后果可就未必那么美好了。
可能一开始长得好,但是时间长了,土壤会被污染,庄稼也会越来越弱。
还有个例子,比如说荒山,一开始你在上面种几棵树,没事就给它浇浇水,拔拔杂草。
通常来说,这小树树也会长得特别茁壮。
但是你要是觉得心疼这几个小家伙孤单,就给它们凑几个伴儿,多种点树种。
结果呢,这些树种之间不和谐,争着占地盘,养分也不够分享,搞得最后谁也别想长得好。
还有个更狠的例子,比如说养羊。
一开始你买一只小绵羊,好好照顾它,给它吃好、穿好、住好。
这只小绵羊会给你带来满满的快乐和报酬。
但是你如果觉得一只小绵羊不过瘾,就买了十几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
你想啊,养这么多只羊,你能天天照顾它们?它们能吃的饱吗?能睡的好吗?结果可想而知,羊群越大,每只羊的产量就越低。
所以说,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减规律,其实也贴切地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投入多未必就能产出多,适度才是王道。
不要总是贪心不足,不然最后自己弄不好还要哭爹喊娘。
要想保持土地的肥沃,养好庄稼、养好树木、养好家畜,就该学会按需投入,精心呵护。
听说古人说过,“细水长流,戒之在色。
”对于土地利用和生活中的投入,这句话估计也不无道理。
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减规律告诉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注意平衡发展,避免过度投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以小博大,以稳为利。
这不仅是对于农业生产的启示,也是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教训。
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学会掌握这个道理,不要总是图一时之快,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作物报酬递减律的名词解释
作物报酬递减律的名词解释在农业生产领域,作物报酬递减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它反映了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特定关系。
简单来说,作物报酬递减律指的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随着投入的某种生产要素(如肥料、劳动力、种子等)的增加,最初作物的产量会相应增加。
然而,当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该生产要素,作物产量的增加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可能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阐释。
假设我们有一块固定面积的农田,起初不施加任何肥料,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当我们开始适量地施加肥料时,农作物吸收了更多的养分,生长更加旺盛,产量随之明显提高。
但是,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大量增加肥料的投入,超过了一定限度,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失衡、土壤板结、病虫害增多等问题,从而使得农作物的产量不再继续增加,反而有可能下降。
作物报酬递减律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土地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其承载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投入的生产要素超过了土地所能承受和有效利用的范围,多余的部分就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对土地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不同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配比关系。
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增加某一种要素,而其他要素没有相应增加或优化,就会导致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影响整体的生产效果。
此外,农作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和生理特性也决定了其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收和利用是有限度的。
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再增加投入也无法带来更多的产量增长。
这一规律对于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农民在进行生产时,不能盲目地增加投入,而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农作物的需求以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运用作物报酬递减律可以帮助农民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和投入方案。
比如,在施肥方面,农民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农作物的需求,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作物报酬递减律的名词解释
作物报酬递减律的名词解释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叫作物报酬递减律。
别听这名字好像挺高大上的,实际上就是在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想想吧,咱们在种地的时候,种子、肥料、水什么的,都是得花钱的,对吧?最开始的时候,你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能让你的收成蹭蹭往上涨的,就像吃第一碗米饭,哇,特别香,吃得特别开心,觉得自己这顿真值。
但是,等你吃到第二碗、第三碗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就开始打折扣了,没那么好吃了。
说白了,前几口是最美味的,之后就开始有点腻了,这就是报酬递减的感觉。
这个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说,咱们小时候玩游戏,一开始新鲜得不得了,觉得一天都不够,玩得不亦乐乎。
但是玩久了,慢慢地乐趣就减弱了。
甚至有时候为了继续享受那种最初的兴奋,咱们还得换个游戏、换个场景。
这种感觉就像是喝酒,刚喝第一杯的时候,那种微醺的感觉简直棒极了。
但是,喝到第三杯、第四杯的时候,心里的兴奋感就慢慢消失,反而开始觉得有点累。
哈哈,这就是作物报酬递减律的真实写照。
而在农田里,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地,开始的时候投入的每一分力气、每一把水都是在给他们的作物加分。
可是,当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时候,收成的增加却没那么明显了。
就像咱们在职场上拼命加班,刚开始的时候,工作效率蹭蹭上涨,大家都赞不绝口。
可时间久了,身体累了、精神也跟着疲惫,成效却不如以前,那心里可真是五味杂陈。
说到底,报酬递减律其实就是个“你得量入为出”的道理。
人生在世,凡事都得有个度。
比如你吃零食,刚开始吃那种脆脆的薯片,真是绝了,根本停不下来。
但是吃到后面,你开始觉得满嘴都是油,连着肚子都不舒服,哎,这时候再好吃的薯片也没意思了。
保持一点神秘感,偶尔给自己留点悬念,反而能让生活更有趣。
这规律在很多地方都适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
农民在种地的时候,知道土壤的肥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加投入。
大家都知道,过度施肥或者过度灌溉,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名词解释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名词解释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当增加某一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投入量,而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时,其对产出的增加率会逐渐减少。
换句话说,随着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新增产出逐渐减少。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现象和经济问题。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当农民增加施肥量时,初次增加施肥量可能会显著增加产量,但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施肥量所带来的新增产量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土壤的肥力有限,过多的施肥可能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另一个例子是劳动力的运用。
假设一个工厂正在生产家具,每增加一个工人,产量会增加一定数量的家具。
然而随着工人数量的继续增加,由于工厂的设备和工作空间有限,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新增产量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工人之间可能会互相干扰,或者工作空间变得拥挤。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基本原理,它帮助我们理解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
它也提醒着企业和决策者,在生产中要权衡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投入某一要素导致资源浪费。
报酬递减律的名词解释
报酬递减律的名词解释
报酬递减律,也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律,是一个经济学原理,它解释了在生产要素固定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生产要素的增加,其边际产出逐渐减少的现象。
报酬递减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例如,在农业领域,当农民增加施肥量时,最初的增加会带来较大的收益,但随着施肥量的进一步增加,边际产量的增加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导致边际产量下降。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的比较来解释。
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额外产出,而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需的额外成本。
当边际产出递减时,说明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出越来越少,而边际成本始终保持不变或递增。
这可能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有限性、生产过程的特性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报酬递减律对经济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了解报酬递减律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最优的生产要素配置。
通过评估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的变化,决策者可以确定生产要素的最佳数量,以达到最大的产出效益。
此外,了解报酬递减律还可以帮助决策者避免过度投入某一生产要素,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总之,报酬递减律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解释了在生产要素固定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生产要素的增加,其边际产出逐渐减少的现象。
了解和应用报酬递减律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优的生产要素配置决策,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上的应用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上的应用梁兆基①(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广泛存在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对于各种经济决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论述农业生产资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条件及作用形式,说明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农业资源;农业经济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存在条件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如果其他投入不变,而某一投入不断增加,那么其边际产量最终会越来越小[1]。
这是因为各种投入要素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尽管各投入要素之间也有一定的替代性,如精耕细作是以劳动力补土地之不足,广种薄收是以土地替代劳动力,但若投入比例严重失调,某些投入就会成为多余。
在某些投入已经过剩的条件下继续增加这一投入,这些增加的投入对生产就不会有很大的贡献,甚至还能起反作用。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条件有:(1)技术条件不变[2]。
如果技术条件发生变化,边际收益未必会下降。
例如,在农业上引入高产良种或密植技术,则在固定面积的土地上增加化肥或劳动力的使用,边际产量还会递增。
(2)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其他生产要素不变[2]。
如果在农业生产中所有生产要素(如土地、化肥、种子、劳动力等)都按相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则不一定递减。
(3)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边际产量依此经历递增、递减甚至为负数的过程[2]。
边际产量递减不是一开始就发生的,而是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生的。
2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形式2.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一般作用形式Qx图1图1中,Q表示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x表示某一农业生产要素在单位面积上的投入量,TP、AP、MP分别为该生产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当某一可变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增加时,生产将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0到X1,为平均产量和总产量递增①作者简介:梁兆基(1986-),男,广东广州芳村人,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本科生,学号: 200530900219Email: fangcunlzj@阶段,平均产量由0增加至它的最大值。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土地使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逐渐减少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增加土地的使用量,产出的增加速度会逐渐减慢。
这个规律可以用以下例子进行解释:假设农田的面积是固定的,当农民增加施肥量时,作物的产量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渐减慢。
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施肥量并不会带来明显的产量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这就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体现。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可以帮助他们在资源配置上做出合理的决策。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可以根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来确定合适的施肥量,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效益。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发展初期,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增加土地使用量可以带来较大的产量增加。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逐渐稀缺,增加土地使用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逐渐减少。
因此,经济发展需要寻找其他要素的增长方式,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揭示了土地
使用对产出增长的限制,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养分律-李比希
问题1:什么是最小养分律?
问题2:每组派一名学生解释最小养分图。 问题3:最小养分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解释最小养分图
K P N
N P
K
N P
K
图1
图2
图3
最小养分律-李比西
1.主要论点 (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 (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3)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产 量
施肥量
总 结 第三组 其他组补充
思考题
1、养分归还学说的要点? 2、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3、最小养分律在施肥中的应用? 4、限制因子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5、报酬递减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预习 第三节 配方施肥
创造和谐课堂
问题3:限制因子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限制因子律-布来克曼
1.主要论点 当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时,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 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 因子,也不能使作物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 足,作物产量才能继续增长。 2.要点 施肥时,不但要考虑各种养分的供应状况,而且要 注意与作物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3.生产应用 在生产中,不仅要注意最小养分,还要考试其他生 态因子,只有在各种生态因子足以保证作物生产的 前提下,施肥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潜力。
报酬递减律-杜尔哥
问题1:报酬递减律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2:施肥是越多越好吗?
问题3:报酬递减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报酬递减律-杜尔哥
1.主要论点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 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 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2.要点
施肥不是施得越多经济效益越高,当达到一定施用量时, 随施肥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反而会降低。但一项新技术产生时, 施肥量也要相应地提高。如覆膜玉米技术,产量提高,施肥 量也随之提高。
3.生产应用
施肥时,不要盲目地增加施肥量,要考试经济效益,找出 最佳施肥量。 这最是我们下次课要讲的内容,配方施肥。
二、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 2、最小养分律
3、
问题1:什么是养分归还学说?
问题2: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 问题3:作物带走的养分如何归还? 问题4:养分归还学说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
1.主要论点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 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2)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 会越来越低,严重时会寸草不生。 (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2.地力衰竭案例 (1)古罗马帝国的消亡 第一,农民服兵役;第二,战争;第三,统治者的掠夺与榨 取,农民过度种植谷物,土壤肥力枯竭,地力衰竭引发粮荒和饥饿,社会动荡,人口 减少。 (2)中科院专家最近在对东北黑土资源调查后得出结论: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已造 成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退化加剧,土壤肥力降低或丧失 严重,导致地力衰竭。同学们有兴趣可到网上查一下,这方面的报导很多。 3.重点与难点 有重点地归还养分,全部归还是不经济、不必要的。可分重点归还、中度归还和少量 归还或不归还。 4.生产应用 种地必须施肥。“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2.要点及案例 最小养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点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 史和施肥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3.生产应用 施肥时,应找出各种养分的比例关系,确定土壤中最小养分 元素,有针对性的施肥,即俗话说“缺啥补啥”,才可收到 良好的增产效果。
限制因子律-布来克曼
问题1:什么是限制因子律?
问题2:施肥时只考虑养分一个因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