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Create in 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 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
“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
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
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
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Abstract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Keywords:Made in China, Create in China,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 Innovation,Strategy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 1 -1.1 引言................................................................................................................................ - 1 -2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 1 -2.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 1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 2 -2.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 - 3 -2.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 - 3 -2.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 - 4 -2.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 -3 “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 - 6 -3.1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 - 6 -3.2 “中国制造”的困境 .................................................................................................... - 6 -4 “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 7 -4.1 “中国创造”的内涵 .................................................................................................... - 7 -4.2 “中国创造”的问题 .................................................................................................... - 9 -4.2.1 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 9 -4.3 “中国创造”的软肋 ................................................................................................... - 11 -5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 12 -5.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2 -5.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 - 13 - 参考文献.................................................................................................................................... - 16 - 致谢........................................................................................................................................ - 17 -I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1 前言1.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写一篇作文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写一篇作文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以前呀,咱们国家好多东西都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的,这叫中国制造。
可现在不一样啦!
比如说手机,以前我们可能就是跟着外国的样子做。
但现在呢,像华为这样的公司,自己想出了好多新的好点子,做出了有很多厉害功能的手机,这就是中国创造!
还有高铁,以前我们坐火车可慢啦。
但咱们国家的叔叔阿姨们努力想办法,创造出了又快又稳的高铁。
现在,咱们的高铁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呢!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像是我们从模仿别人走路,变成了自己大步向前跑。
这可太了不起啦,因为这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厉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一个很厉害的变化。
以前呀,我们的玩具可能都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的。
但是现在呢,有好多叔叔阿姨开动脑筋,创造出了好多好玩的、新奇的玩具。
就像那些会说话、会讲故事的智能玩具娃娃,这可都是咱们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哟!
还有我们穿的漂亮衣服,以前可能就是学着别人的款式做。
可现在,好多设计师自己设计出了独特又好看的衣服,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喜欢。
这就是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
这就像是我们从跟在别人后面,变成了走在前面领路,是不是很棒呀?
希望以后,我们也能开动小脑袋,创造出更多好玩的东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方法论,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招聘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开展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推动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新。
企业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还可以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共同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企业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比赛、设立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另一重要途径。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
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企业还可以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管理创新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如何看待中国加工类企业的产业链定位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每个国家看起来都在完成自己拥有最充足资源、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中国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外商觊觎,承担着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其制造能力已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外购买的商品上面也会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相反的,这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沦为“代工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就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赚取的加工费,远远不及外国企业获取的品牌费。
而且,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品牌发展,中国企业只会一味的吸引外商投资、追求海外订单,不惜大幅度的压榨劳动力去降低加工费,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签订合同,以此追加订单来弥补其扩大生产带来的维护成本。
简言之,中国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激烈的竞争使其被迫降低报价去吸引客户,获得微薄的加工手续费,无力开发自主品牌和技术革新,将资金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国外的企业,手中握有品牌技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可以依靠中国加工为其带来巨额的利润。
因此说,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的企业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赚的却是最少的钱。
没有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二、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对中国企业有何启发郎咸平在《郎咸平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一文中谈到,“中国制造虽已行销全球,但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利润最为薄弱的一环,而外商因掌握核心技术便可以主宰中国代工厂的命运。
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而自己却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使中国企业清楚的意识到制造业的现状与危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者:庞立平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2期在五六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问题。
当时有专家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有专家说不对,中国充其量只是“世界车间”或者说是“世界作坊”。
从那时起,大家就认识到我国产品制造的量很大,但创新不足。
我们长期依赖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这些离创造相去甚远。
就目前来说,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其基本表现:一是工业生产制造占据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是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5%以上。
三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在70%以上。
四是轻重工业比例为3∶7,我国经济不仅工业所占比重大,而且重工业所占比重超大,表明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2009年,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Global Insight)提供的预测显示:我国2009年将占全球11.783万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而美国则下滑至16%。
而在2007年,美国这项比例还在20%呢,那时我国位居第二,占13.2%。
美国人认为,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4年。
虽然现在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但我国制造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是毫无疑义的事实。
但是,我国现在绝不是制造业强国。
正如很多人认识到的: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
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相距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
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
(三)增强中国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自主研发,由中国制造 转而升级到中国创造,那么将会有更多的 利益留给拥有着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的企 业。
(四增强中国国防
有中国创造的企业则大不一样,它们 会坚守自己的岗位,驻扎在本地,以此来 抗击外国侵略者,还有一些远在国外的中 国创造企业,也会出钱、出力,甚至会选 择回迁到故土,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 一份力量。
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四、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
(二)理念和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要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这个过程中勇于突破原来的一 些旧模式,在此基础上变革一些新的模式。创新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理念,我们 要试着让这种理念成为企业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或者说是核心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立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需要 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以消费者作为市场需求的出发点,这是“中国制造”转变升级 为“中国创造”成功的重要基础。 (四)实施教育突破,解决人才瓶颈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更注重质量,应该让教育成为“精英化”教育,而且在教育中应该 注重实用性。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 背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而且试着打破专业与产业之间的隔阂,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个产学研能够相互结合、互相帮助的优良平台。
近些年来,我们才真正明白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 地说,我们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雇佣工人,做的也只是最底层的 工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中国创造是强国之本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 关键期。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摘要: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期的中国市场角度入手。
客观的分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现状,以及本身存在的客观问题。
希望本文所讨论的观点和看法,能对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参考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出口量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现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布世界各地。
其中“中国创造”的商品却是凤毛麟角,所占的市场比重很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相差千里。
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技术,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五流的企业卖苦力。
中国企业应该走“制造”向“创造”的发展之路。
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然是一条漫长而艰辛之路。
二、“中国制造”的含义“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
“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
“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
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
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
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三、“中国制造”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纯的人员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长期发展。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例子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例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制造业仅仅停留在制造过程中,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简单地生产商品。
而现在,随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制造业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华为。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始终走在前列。
华为一直把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年都投入数十亿的研发经费。
在华为的产品中,自主研发的技术占比超过85%,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另一个例子是小米。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制造商,而是一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公司。
小米把“互联网+”的概念应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中,不仅仅是手机。
小米生态链下的产品不断创新,例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电视等,都凭借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的设计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还有一个例子是海尔。
这家家电巨头坚持“用户中心”的理念,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并通过“全球用户体验中心”不断收集并满足客户需求。
海尔的产品不仅在外观设计上精益求精,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大力推行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的生产模式。
海尔的这种创新模式,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了标杆。
总的来说,这些企业都能够从制造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和创新的领军者,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当然,中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但是,这些企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在技术、创新和人才方面不断提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成为全球商业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仅仅满足于制造产品的国家地位已经不够了。
如今,中国正迈向一个新的时代,即中国创造。
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追求更高级别的创新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如何发展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确保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引领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缺乏创新等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
中国创造意味着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也大幅增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仅是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转变,也是在价值观和品质意识上的转变。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低价商品转向更加关注品质和创新的产品。
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功能和使用体验。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他们的产品策略,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以满足更加挑剔的消费者需求。
中国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目的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规划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在这个战略框架下,中国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将不仅仅参与全球竞争,而是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也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中国政府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支撑中国创造的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一直以来以大规模生产、低成本优势和快速交付著称。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简单的“中国制造”向智能化、创新化的“中国创造”转变,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制造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工业制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方式、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出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的“大而全”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
在这一转型中,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倡导创新精神、搭建创新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2 定义梳理在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梳理。
传统上,中国制造指的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产能。
而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强调的是中国在创新和创意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从定义上来看,中国制造强调的是生产和制造能力,注重的是规模经济、成本效益和产品质量。
而中国创造则着重于创新和创意,注重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而中国创造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动力。
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不仅意味着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意味着提升中国在创新和创意领域的竞争力和实力。
8 这些东西哪里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制造”的现状及其优势。
2、明白“中国创造”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制造业“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和“中国创造”带来的重大成就,感受“中国创造”带来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日益增强的科学技术实力,增强用科技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感受“中国创造”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我国日益增强的科学技术实力,增强用科技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活动一:交流资料,了解“中国制造”的现状。
1.师:同学们,暑假,李亚参加了中美青少年友好夏令营。
到美国后,他发现了一件惊奇的事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自制音频)(信息技术融合:首先用扫描全能王APP将课本三幅插图进行拍照,然后用手机进行学生朗读文本录音,最后用剪映软件进行融合)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在外国的市场上有很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师:你是从哪儿发现的?预设:很多商品都有“made in China”的标志。
师:“made in China”就是中国制造。
(板书:中国制造)所有在中国生产、制造、组装的都可以叫做“中国制造”。
2.课前大家都做了调查,谁来分享你找到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中国制造”的?学生汇报(信息技术融合:学生边汇报调查结果边用希沃授课助手进行投屏。
)(设计意图:通过手机投屏,便于其他学生更好的观察了解,通过亲身调查,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制造”的种类多、范围广等优势,同时学生的动手调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师:是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世界人们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4.疫情期间,中国发挥最大医疗物资产能国优势,驰援全球抗疫。
截至今年5月,中国为全球提供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件防护服、40多亿份核算检测试剂盒。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创新,加速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营销等多个环节落地创新,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受到认可。
本文将会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创新思维: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的企业常常被认为是“跟随者”。
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如何实现由“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呢?第一个要做的是转变创新思维。
企业需要摆脱惯性思维,敢于打破原有格局,不断挑战自己。
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商业管理精英等方式,引进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
二、开放创新:共享合作,互惠共赢三、产品设计: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们需要时刻将目光放在客户身上。
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体验,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创新。
而且,为了让客户满意,还必须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进行“绿色设计”和“安全设计”。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市场认可企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智能制造:智能化与物联网智能制造是创新制造的重要“进攻点”。
通过电子信息、数字技术和智能化产品加工设备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同时,物联网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通过监控与控制相关数据,对生产线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高效生产,让手工劳动最大化的转化为自动化生产,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五、品牌建设:国际化思维品牌建设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之一。
现代的国际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品牌优先”的商品经营模式,因此,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具备国际化思维以及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文化等条件。
此外,还应该加强广告宣传和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努力,让品牌得以稳步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在中国走向创新型经济的道路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第01期关键字:中国制造/自主创新随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全面提速。
目前,单纯的低成本技术追随战略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投资研发、本土化开发、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才是关键。
世界银行2006年12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一个新的趋势正在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从中国向孟加拉等国转移。
表面看来这并非一个好消息,孟加拉等国或将超越中国成为制造大国。
再一思考却发现不是如此。
因为据中国海关总署预计,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758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4%,净增33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7%。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别国转移,出口量卻增加,这间接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十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国资本输入国。
但“中国制造”给外国人的印象却大都是“价格便宜”、“缺少技术含量”。
虽然“Made in China”的标签布满全世界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可是我们更加怀念那些闪耀着智慧的时代,那些充满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钟表的创造性时代。
虽然国家的政策推动和WTO带来的产业环境变化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创新提上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转变过程中,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功劳”,并令中国科技企业产生了依赖性。
很多中国科技企业通过采用对于跨国企业技术上的跟随策略,在过去的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显现出不少弊端。
随着WTO 进程的提速,“创新将成为中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因为中国的研发投入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麦肯锡北京分公司全球董事Stefan Albrecht表示。
麦肯锡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高科技公司仅以收入的2.0%投资于研发,而在英国,这一数字为4.4%,美国则为5.3%。
试论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
试论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
中国制造是指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以低成本制造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需要从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
这一转型的意义在于:
首先,中国创造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增长动力。
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饱和,而创造业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增长机遇。
创新和创造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中国的大量科技人才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的创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创造可以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制造模式存在着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等问题。
通过转型到创造业,中国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创新设计和高附加值产品来提高其制造业的竞争力。
这样,中国制造业将能够提供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最后,中国创造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中国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升级产业结构、健全创新体系等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造业可以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动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总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中国应该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跨越。
- 1 -。
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古语有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兼修。
当前我国的中国制造水平不高、产品低端、质量较差。
无论是德国车冲击国产车市场,还是日本小商品引发国人抢购,亦或是瑞士表抢占了国内市场,都使得当前中国制造步履维艰。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内外兼修;要实现“中国智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必须内外合力。
发展制造业要注重品牌建设。
目前制造业发展困境莫过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
当下企业品牌建设问题颇多。
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重点培育地方企业让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这让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品牌形象较低、存在质低价廉现象、国外品牌打压严重、国内同行竞价血拼、产品竞争非常残酷,这让品牌建设陷入困境;企业品牌意识低下、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存在同质化竞争、盲目抄袭模仿严重、缺乏品牌运作人才、品牌管理过于简单,这更让品牌建设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
应该从打造优势品牌、淘汰落后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开始。
发展制造业要强化企业精神。
具体来说,强化企业精神需要“精字当头、专字为本、聚字为要”.首先,“精”字当头即重视产品质量、追求工艺极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技术提升、增加设备投入、注重自主研发、提高客户满意率;其次,“专”字为本即术业有专攻;再次,“聚”字为要即成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人才。
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努力为之。
发展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下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乱象简单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因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产品工艺、不求产品品质、无视产品口碑、忽略用户需求、割裂市场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摘掉“中国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须从“工匠精神”开始。
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制造必须扎扎实实干、步步为营干、循序渐进干。
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
[题目]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摘要]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历史演变到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经济发展高能高耗、观念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应用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缺陷,面对日益科技化、资本化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该通过转变观念、加大经济制度改革、形成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机制、加强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规范、实行技术创新、品牌输出等措施来提高经济总量,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整体经济水平达到先进程度,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平等竞争、品牌输出[内容]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师宏宇)1.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1)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贫困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年均增长速度,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2008年至今,国际金融形势严峻,贸易堡垒增加,资源越来越缺乏,人口红利减少,环境恶劣,高通胀等问题1.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中国制造”的出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1.2.1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1.2.2制造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变成现实1.3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分析略述美、德、日、英等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效果,举例说明应向国外学习的方面,如:1、品牌策略;2、科技的应用;3、生产方式的创新二、为什么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许泽杨)(1)国内状况2.1.1 企业家眼光短视,急于收回投资成本2.1.2 地方政府讲究GDP贡献,急于出政绩2.1.3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形成滞后力(2)国际形势2.2.1 国际贸易堡垒森严,民族主义保护抬头2.2.2中国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加入WTO后与世界的融合程度要求。
提出向自主产权经济转变的需求。
从设计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对策
从设计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对策
从设计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对策,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独特性与创新性:中国制造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区别开来,需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在设计美学领域,可以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现代科技的应用以及人机交互的体验设计等方面,以打造独特的产品形象和用户体验。
2. 提升设计质量与品牌形象:注重提升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品牌形象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通过引入优秀设计师,加强设计团队建设,并与知名设计机构进行合作,提高产品设计的水平和竞争力。
3.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美学不仅仅关注外观的美感,还需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通过在设计中注重环保材料选择、节能减排设计、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体现中国创造的责任与担当。
4. 加强与设计教育的合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设计人才队伍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至关重要。
加强与设计教育机构的合作,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资源,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设计实践,为中国创造注入活力。
5. 强调用户体验与人性化设计:设计美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注重用户研究,了解用户的习惯和心理,从而进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总之,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除了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注重设计美学的发展,强调独特性、创新性、品质和用户体验,以建立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以上提到的对策可以作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参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峻。
如何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1. 创新理念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首先需要的是创新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中国制造”往往只注重模仿和重复性生产,追求的是成本和规模的优势。
而“中国创造”则更加关注研发和创新能力,追求的是技术和品质的提升。
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工艺技术和产品设计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技术引领的创新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技术引领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需要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的研发机制和团队,吸引高端人才,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作为支撑。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需要建立起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加强市场开发和产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构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5. 产学研合作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创新型制造业转变。
6. 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
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在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
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例子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例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必然的历史任务,也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实现由“规模大、数量多、消耗资源多”向“质量高、效率高、环保节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下面就介绍几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例子。
1. 瑞幸咖啡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是一家由刘二海创建的咖啡连锁店。
在2019年5月17日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瑞幸的市值曾一度突破100亿美金。
瑞幸咖啡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智能化和移动支付与咖啡店结合,利用APP订购功能,让顾客可以通过手机而非现场排队预约咖啡,顾客可以撤销预订,也可以自己选择咖啡师傅,并提供门到门送餐服务。
这样的创新与外卖行业的发展有些类似,打破了传统餐厅的效率瓶颈,使消费者能够更加普遍地享受到现代化的咖啡服务体验。
2. 南风化工南风化工是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一家公司,它发展出一项名为“气凝胶”的高科技制造技术,这种新材料被誉为“晶体之花”。
“气凝胶”能中和油烟等有害物质,还具有隔热、降噪、防火等多种特殊性能。
南风化工对“气凝胶”材料的生产数量,从每年几千吨到现在每年超过10万吨,南风化工的“气凝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宠儿。
3. 奇瑞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的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奇瑞新能源的几款车型,如QQEV、瑞虎5xEV、艾瑞泽5e等,均获得了不少市场的欢迎。
奇瑞新能源研发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车身和舒适等方面,尤其是电池核心技术,其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特性,在业内领先。
4. 比亚迪比亚迪是一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同时也是中国前三大手机电池制造商。
比亚迪的“3D氧化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在电池领域有重要应用,可以实现快速充电和延长电池寿命,使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是在国家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并发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于每年9月份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并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质量专题活动。
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这三个转变是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
三个转变的内在联系:中国创造是根本,中国质量是保证,中国品牌是归宿。
谈谈中国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催化下,中国制造以其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
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但如果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仅为1.78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制造业产值高出美国就不只是0.4%,而是高达15.2%。
而就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
所以,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感受“中国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又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去了三年,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
中国的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这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诉说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而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面,我们看见的却是...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背后: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
中国制造一度沦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
例如,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
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
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
这个现象叫做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世纪经济的奇迹”背后:各类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质量:网络流传这样一则调侃的段子: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工程质量:上海、郑州、武汉到最近浙江,相继出现了“楼脆脆”事件,一栋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却整体倒覆。
产品质量:山寨文化的兴起,假冒伪劣的泛滥。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简单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吧,我们通常说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其中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取得,我国实行“创作主义”,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作者便享有了权利,
专利权则实行的是“注册主义”,即某一项专利的所有者需到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后才能享有法律承认的专利权,并且实行先注册主义。
另外,著作权和专利权是“一体两权”,即著作权和专利权,分别包涵了,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专利人身权和专利财产权,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财产权可以转让。
而商标权只包涵商标人身权。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尔、格力、华为等国内品牌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品牌。
质量保护法律体系的简历,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案件如何通过法律维权?在购买该产品时订立了买卖合同,可根据合同中相应的违约责任条款,对卖家出售不合格产品致使买家遭受的损失提起违约之诉,请求相应赔偿,或者可以以缺陷产品对自己造成了人身损害或精神损害提起侵权之诉,请求相应的人身损害赔偿或者精神损害赔偿。
但是,对于这种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况,不能同时提起违约之诉和侵权之诉,只能择其一为之。
随着质量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相关执法部门加大了监管和执法力度,质量安全事件有所减少。
最重要的是?
相关法律体系虽然初步建成,但仍有待完善健全。
但最重要的是,多开展类似今天的“质量月”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那样我们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