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语言训练的出发点与归宿
语言训练的出发点与归宿-----再议培养学生语感郭沫若曾说过:“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小学阶段是语言的模仿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必须重视以下几点:一、重视范读“范读”,顾名思义,就是示范性的朗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学习朗读的技巧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而来。
因此,精湛的范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发挥语言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
例如,我在教《春笋》时,我用充满韧性和力量的语调读着:“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在范读之后,我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在读着一段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很有力量。
”接着又问:“哪些词读得特别有力量?为什么?”学生饱含热情地说:“因为春雷公公打雷的声音很响亮,具有很强的召唤力,因而唤醒一词要读得非常有力;春笋要冲破重重阻碍,没有很强的力量是不行的,因而冲破、掀翻、冒出来等词语必须读得很有力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
<这个例子要重新举不能用这个了>聆听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教师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实践积淀培养学生语感,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实践,通过实践来积累语言的表象材料,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中学语文·教海拾贝 lI ll攀
教学是一种艺术 .艺术具有感染人 的魅力 ,而情感 是 艺术 的根 。教 师应 借 助课 堂这 个 平 台 ,动 之 以情 , 即 可 由无 数 睛”的元 素综 合 而 为“情 ”的聚合 ,以 达 到 心 灵 和心 灵 的藕 合 ,激起 感 情 的 共 鸣 ,极 大 地 提 高 语 文学 习 的兴趣 和 积极 性 。苏 联著 名 教 育家 、心 理 学 家 赞 可夫 说 :“教 学 一旦 触 及 学 生 的情 绪 和 意 志 领 域 .触及 学 生 的心 理 需要 .这 种 教 学 就 具 有 无 限 的吸 引力 ”语 文 课堂 中情感 所 激发 的正 是受 教 育 者 向善 、求 美 、引真 的 需要 。因而 ,富 有 情 感 的 语 文 课堂 也就 有 了无 限 的吸 引力
一 学情教 学进 程 的 .不 是 教 师 固 定 的 “编 程 ”,而 是学 生 抛 出 的 问题 或 话 题 。对 于 学 生 来说 ,课 堂 上讨 论 的 问题 。可 能是 来 自 自己 ,也 可 能 来 自其他 同 学 .还 有可 能来 自教 师对 各 种 问题 的 提炼 、重 组与 重构 ;而对 于教 师 来说 ,学生 究竟 问 什 么 问题 ,问多 少 问题 。以及 学生 对这 些 问题 的回 答 、 讨 论 。都 是 在 教 学过 程 中 自然 而然 地 生 成 的 。生 成 课 堂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
语文教什么
语文究竟教什么一、语文教什么?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一)教语言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结目的。
黄厚江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语言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语文学习活动,就是言语实践活动,就是语言训练,或者说是基于言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
这里强调语言的实践性。
吴中豪说,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都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文化素养,而在这两者中,语言素养是根本。
为什么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么重要呢?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叶圣陶语言学习的关键1.学习语言本领。
2.进入文本世界。
3.了解情感思想。
4.涵养人文精神。
第一点:学习语言的本领,目的是什么呢?叶老的观点:应对生活。
跟他“工具论”论的教学主张一脉相承。
当下意义:应对写作。
潘新和的观点,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
第二点:文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包括自然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经验世界、心理世界等等,这个世界既五光十色,又幽深莫测,而要走进这个世界,语言是一个路径,或者说是一个关口、入口。
很多时候,是令人惊异的入口,因为你一旦穿透语言探身进去,你会对语言深处的文本世界叹为观止,目瞪口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得紧.”金圣叹:写雪绝妙大——雪势(风大)——渲染气氛——烘托了心灵(浩大的雪势,烘托了林冲茫然、愤懑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是大雪,不会压倒草料场,不会躲到山神庙,不会在门后听到要杀的陆虞候的话,不会毅然决然走上梁山)——一个“紧”字,后面是多么丰富的世界。
第三点:了解情感思想。
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意图。
作者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为了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意图。
而作家的思想、情感、意图又映现在言语形式之中。
这种映现有深有浅,浅的一望而知,深的则潜伏在语言的深处,破解它甚至需要密码,我们经常说情感的密码,思想的密码,要解码,唯一手段就是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与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与语文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
那么,语文教育与语文素养有着哪些联系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传统语文教育到语文素养教育一直以来,语文教育都是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注重语法和文字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模仿、背诵、讲解,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是明确,效率高,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改变。
学生现在需要拥有更加广泛的语文能力。
从阅读到写作,从口头表达到思考,等等,都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1. 阅读阅读是语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和锻炼思考的重要手段。
经典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科学等领域的阅读,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视野。
2. 写作语文教育中的写作玩法也在不断地升级。
传统的写作只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现在则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注重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以及对所写作品的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3. 说说是语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越好,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就越有帮助。
通过口头表达,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能力,更可以增强语言自信,让语言自由流畅。
三、语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1. 转化课程教育转化课程教育传授的内容基于学科,但它不仅关注学科本身所包含的知识,而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转化课程教育中,是把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当做多个领域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比如文学、哲学、科学等。
2. 组合教学法组合教学法是将不同语文老师的教学费力整合起来,把不同的职业经验分享到一起。
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到日常生活中中,学习方式更加接地气,学习效率也会更加高效。
语言,语文教学的起点与旨归
境 ;读 中想象 ,感悟情境 ;配乐美 读 ,沉醉语境 ,等等。
空 白,这一片片空 白是学生想像的 广 阔天地 ,有很好 的训练价值 。
( ) 细 读 重 品 三
二 、 以 “ ” 为 径 。 训 写
练 、提 高 学生 的表 达能 力
在训练 中,低年级以说话 、写
易 找 到 材 料 ,又 比较 有 趣 的 实 验 ,
不 仅能激发 学生学 习物理 的兴趣 , 而且在完成实验 的过程 ,也加深学 生对所学 内容的运用 ,提高学生 自 主探究学习 的能力。 责任编辑 李 淳
高,再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 ,使 自
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这样 循序渐进 ,不仅在不知不觉 已经提
语文教材 中的文章 ,都是经过
课
话 为 主 ,重 在 让 学 生 乐 于表 达 ;中
堂
聚
焦
情 、动作 、语气各是怎样的?这些 都是深入体会文本后很好 的训练材 料 ,可以让学生很 好地进行补 白练 笔。课文 的补 白包 括对 中心深化处 进 行补 白 ,对 文本 高潮 处进 行 补
课
对实验的 自主探究过程 ,从提出 问
堂
聚
焦
高 了学 生 的 自主探究学 习的水 平 , 而且也让学生充分地感 受到整个物 理过程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 的理 解 。除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 动手做 实验 的机会 ,还要不断鼓励 学 生进 行课外探究实验 。如 :在学 习时间的测量时 ,可 以让学生利用 生 活中常见材料 ,如石块 、线 、手
、
以 “ ” 为 本 ,训 读
悟 ,法也要在读 中悟 。精读 中让学 生去悟 ,不单悟词 、悟句 ,还要悟 文章 的空 白。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
生活——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生活——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语文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指出了生活是语文的本原,这也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
1 拓展延伸教材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
笔者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
比如在《享受生活》教学时,海伦承受了那么大的打击,可是她却有向命运之神挑战的决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
笔者告诉学生,我县也有一位海伦式人物,那就是多次勇夺击剑冠军的残疾人运动员胡道亮。
笔者给学生讲述了他的成长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个个敬佩不已。
同时也留了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残疾人能够享受到健康的人生,那么一个正常的人又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呢?如果你懂得欣赏生活,就能享受生活。
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享受生活的。
学生们有的说沐浴在阳光下,有的说躺在床上看书,有的说听流行音乐等。
他们个个脸上洋溢欢笑。
泰戈尔说:“我们看错了世界,却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世界上有各种美的存在,我们要懂得去享受。
这样,通过教材的拓展延伸,既学习了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巧借歌曲流行歌曲成为校园的强势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学生的成长。
近年来,流行歌曲逐步进入语文教材和中高考试题。
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
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如教《台阶》一课,先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以歌曲拨动学生思维之弦,让学生体会歌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创始良好的情境。
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
作者 简 介 : 赵福 楼 , 天津市 中小 学教育教 学研 究室 ( 天津 3 0 0 2 0 0 ) 副 主任 , 中学语 文特 级教师 , 全 国中学语 文教学 专业 委员会 副
理事 长 。
2 6
二、 “ 语 文核 心素 养" 的基本价值导 向
2 l 世纪教育培养 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
的知识 与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际经济合作 与 发展组 织 ( O E C D) 对 于这 个 前 瞻 性 问题 的 回答 ,
提出了“ 核心素养” 结构模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7一l 1
本标准。这不仅应该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 也应
语文学科 , 在培育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品质与
能力 中具 有 不 可 取 代 的地 位 。可 是 以知 识 灌 输 为 主要 方式 , 以追 求 分 数 为 价 值 取 向 , 最 终 会 导 致 语 文教 学评 价 信 度 与效 度 的低 落 。语 文 现 代 化 发 展 要求 价值 取 向 回归 于促进 学 生核心 素养 的发 展 。
发 展学 习综合 能力 ; 融合共 性与个 性 , 践 行 因材 施教 原则 ; 围绕学 习任 务群 , 开 展语 文实践 活动 。 关键 词 : 语 文核 心素养 ; 语文课 程群 ; 复合 样本 ; 学习任 务群
中图分类 号 : G 6 2 3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7 2 2 8 ( 2 0 1 6 ) 0 4— 0 0 2 6 — 0 5
D Ol : 1 0. 1 6 8 2 6 / j . c n k i . 1 0 0 9~ 7 2 2 8 . 2 0 1 6 . 0 4 . 0 0 6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学情,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水平等方面。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是指在语文教育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肩负的重要使命。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水平等都不尽相同,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而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则需要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和分析。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要以学情为起点,就要重视学情调查与分析这一工作,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语文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等方式来促进其语文学习;对于那些学习动机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激励、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进行讲解、指导、辅导,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情需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以学情为起点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语文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既包括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涵盖着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欣赏。
其次,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
教师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指导者,他们会有针对性地
教授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积累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师上课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加强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课余时间,
可以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老人与海》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不仅
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语文练习,比如默写、改错、作文等等。
另外,还可以多参加一些语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比拼,找到自身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这些比赛中,不仅可以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
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我们要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
断努力,持之以恒地进行语文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
归宿的目标。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1. 引言1.1 学情的重要性学情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是指学生个体的具体生活经验、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动机、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学情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大多来源于自身的学情,只有在感受到自身学情的呼唤和激励下,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学情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所具有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学情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了解并应用学情,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实现语文学习的质的提升。
以学情为起点,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1.2 语文素养的定义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水平。
这种素养不仅包括基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创造及批判思维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能够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创造。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运用,可以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水平,让自己在语言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只有以学情为起点,从基础知识教育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的目标。
2. 正文2.1 学情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特点,包括情感、兴趣、动机、认知风格等。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学情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认知和情感状态。
语文素养则是指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意味着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理念。
以学情为起点意味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情为起点意味着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启发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情为起点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并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情趣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意味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练习和评价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听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听故事、听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说的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读和写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写作指导和写作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促进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
只有以学情为起点,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情为起点,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
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育教学水平。
家长和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语文素养是人们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能力和修养,它不仅仅关乎语言文字本身,更是塑造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而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情为起点,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特点,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习惯,有的喜欢语文写作,有的喜欢语文阅读,有的注重语文诗词,有的重视语文写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式,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以学情为起点,还要放开教育教学手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教育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语文资料和文化,培养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家长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理解和支持。
只有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
以语文素养为归宿,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素养水平。
语文素养是一个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且要灌输正确的语文观念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具备深厚的语文底蕴和积极的语文情感。
在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语文素养并不局限于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总体状态,包括学习动力、学业成绩、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
学情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以及文学欣赏、批评鉴赏等方面的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情,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学情的提高,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较低,可能因为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或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实际价值等。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各不相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擅长阅读,但在写作方面较弱,有的学生擅长文字表达,但在课文理解方面较差。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弥补不足,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演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和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情,针对学情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学情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1. 引言1.1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贯遵循的宗旨。
学生的学情不同,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探索中提升语文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成为终身受益的受益者。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语文素养更加显得重要。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我们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思想、有文化、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帮助他们提升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认知水平会有所差异。
有些学生可能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帮助才能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
其次,学情分析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而学习能力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情分析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生喜欢通过阅读来巩固语文知识,有些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听讲、讨论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总的来说,学情分析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实现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的教学目标。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使个体具备用语文进行沟通、思维、表达和文化参与的能力。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是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语言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因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的教育理念。
关于“以学情为起点”,这是指教育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了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口语表达等方面,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
关于“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这是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用语文进行有效沟通、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还包括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语文素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识字识文能力,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处理文字信息、解读文化现象、表达思想情感,并且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水平。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以下几点。
要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维和表达。
要注重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语文学习的数量和速度,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的内涵和灵魂,而不是只追求语文的外在表现。
要注重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语文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能力、技能、知识和文化的汇聚。
它既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总结与提炼,又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最高体现。
因为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日常交流、思考、表达的主要载体。
所以,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才是我们在现实教育中应该追求的方向。
如果将学情比作一条邮路,那么语文素养就是这条邮路的绿洲。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的学情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心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习惯等等。
如何通过这些影响,获取更好的学情?我认为一个人需要有道德、宏观、理性、多元的思想素养,以及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所谓道德素养,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尊重、自律、诚信、守法等等,人性的美好品德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动力。
至于宏观思维和理性思维,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学习中有系统的认识与规划,更可以帮助我们在学情的困惑与挫折中有自我审视和调整的能力,持续的追求进步。
多元思维的认知,能创造出更开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思维,在更丰富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最后,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也是一种习惯和能力,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理解、掌握知识。
而语文素养,则是在学情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语文素养不仅是我们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和提炼,更是我们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
语文素养的核心在于能否用语言与文字精准地表达和沟通自己,能否掌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语文素养还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语言规范等技能的综合运用,是我们人类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是我们现实教育中必须的教育目标。
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都要共同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好的学情,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育机构可以追求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灵活的学习体验和空间;学生家长可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调整孩子的学习习惯;教师则需要有系统、有深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146 丨语言#$!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张丽芝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新中国成 立之初中小学设置语文课时就已明确的,因此语文 课就是关于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与学。
语言是 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够为人们认知世界、理解 社会架一座桥梁,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 的能力,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所以,作为当代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要 性,更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始终都是语 言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语言素养 呢?―、语文根基:聚焦词汇、句子、修辞等语言现象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主要 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日常的教学中,部语文教学偏 学 ,生 语文课 成 :课、课,学、文学 关知识,这 于学生明确语文课的 ,更 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 者,要认识到语文根基——、句子、修辞等语言 ,语文 基 于课 教学 。
课 上,教 面重文本理解,而是要重为学生文本的会,而学生的。
,解 的时,者以段为 ,用$—-—-总结”的,学生 语言。
课 ,者 学 生 ”、够”、紧”、“抱”语,让学生会到小姑娘找到水的“惊”与“急迫”。
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要清晰语文基,把 握语文据,更要 、、语言,学生认识到文中的妙处,更能够深刻会到文作者的思与情怀。
二、阅读目的:实现赏析性、感悟性阅读阅可以为知识性和鉴赏性两大类,而相比 较而言,知识性阅是一种较为低级的阅,而鉴赏 性阅可以为赏性阅和性阅两大类,它较为关注语言。
随着基础教育革的深入开展,小 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学 已经不再是一、写、听、说,而是培养学生语言魅力和敏度,学生形成具有自特点的语言资源。
因此,日常教学中,要重开展赏性阅和性阅,完 成阅内容的内化,使学生有所收获。
,讲解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者首先让学生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长绿的枝条,一狭长的叶子雨雾中 着”,要求学生重点赏、贪婪”、“吮吸”、“伸展”以狭长的叶子”这四 语,通教的,学生的 中杨梅树生的,这 的教学 ,学生 握人的 ,还能够学生对杨梅树有一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素养到了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的新起点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8年第5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的新起点齐泽(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0)【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2-01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语文,同时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史横亘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语文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品格与能力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是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改革中最大的困难。
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学期的终结性评价用分数衡量个人的好坏。
所以目前语文教学应将改革重点落实在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推动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及具备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4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显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看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基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其他学科交际学习的工具。
“语文工具论”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确定在学会运用语言、掌握基本语言交际能力的方面上来。
随着当今社会的变革创新,对人才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的教学应该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价值,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偏颇以及矫枉过正的结果,语文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学习,课堂上太多空泛、不切实际的讨论,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创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层面”,对学生个人发展与进步是很有必要的。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
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
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素养。
而以学情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归宿,就是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就如何以学情为起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阐述。
一、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以学情为起点的前提。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期望。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观察等方式,教师可以逐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二、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以学情为起点的教学,必须坚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在教学中差异化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命题作文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薄弱学生,可以通过例题讲解、答疑解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如讲解、练习、实践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以学情为起点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情为起点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培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文字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教师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作者:张丽芝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8期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小学设置语文课时就已明确的,因此语文课就是关于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与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够为人
们认知世界、理解社会架一座桥梁,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能力,更是语文核心素
养的关键。
所以,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
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始终都是语言素养。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根基:聚焦词汇、句子、修辞等语言现象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学偏离了学科正道,生硬地将语文课演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甚至出现了建筑学、天文学等相关知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明确语文课的目标,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语文根基——聚焦词汇、句子、修辞等语言现象,并将
语文根基贯彻于课堂教学始末。
课堂上,教师避免片面注重文本理解,而是要注重为学生创造
亲身感悟文本的机会,进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例如,在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
颗钻石》时,笔者以段为单位,采用“齐读——分析——总结”的模式,引导学生聚焦语言。
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抱”等词语,让
学生体会到小姑娘找到水的“惊喜”与“急迫”。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清晰语文根基,把握语文根据,更要聚焦词汇、句子、修辞等语言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文本中词的妙处,更能
够深刻体会到文本作者的思想与情怀。
二、阅读目的:实现赏析性、感悟性阅读
阅读可以分为知识性和鉴赏性两大类,而相比较而言,知识性阅读是一种较为低级的阅读,而鉴赏性阅读可以分为赏析性阅读和感悟性阅读两大类,它较为关注语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
的深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单一地读、写、听、说,而是培
养学生语言魅力和敏感度,引导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资源。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
注重开展赏析性阅读和感悟性阅读,完成阅读内容的内化,使学生有所收获。
例如,在讲解王
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读“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
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长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要求学生重点
赏析、感悟“贪婪”、“吮吸”、。
伸展”以及“狭长的叶子”这四个词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大脑中呈现出杨梅树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还能够使学生对杨梅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素养得到了培养。
概括来讲,开展鉴赏性阅读,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资源,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更能够
潜移默化地形成具有学生自身特色的语义网络体系,使学生走出语言匮乏的尴尬境地。
三、语言训练:开展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语文教学正从“语言要素教学”向“语言功能教学”的
转化,具体来讲,就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作为一门语
言学科,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要想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技巧等语言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就必须要积极组织开展语言训练。
这里提到的“训练”并不是生硬、机械的操练,更不是“题海”战,而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其中“训”往往是指教师引导、指导、点拨、讲解等
行为;“练”往往是指学生实践的行为。
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开
展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的目的,这样的过程不仅生动有趣,还能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讲解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笔者让学生比较“没有熟透的
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与“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丝丝”这两句话,通过笔者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认识到“津”能够说明杨梅“水”多,而“丝”不能够说明水多,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字”、“词”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描写自己喜爱的水果的
“味道”,进而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培养。
语言素养既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还是语言教学
的归宿,所以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母语教学也不例外。
这不仅
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更在于人的思维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语言的调整即思维的调整。
张丽芝,河北邢台市桥西区李村学区伍仲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