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津液的关系

合集下载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又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

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

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水谷精微之气和脏腑之气化活动是血液生成的基础与动力。

① 水谷精微之气生血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它们均是在脾胃之气的气化作用下所化生的。

② 脏腑之气的气化活动化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根据气能生血的原理,临床上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患者,其中黄芪50g、当归10g,补气的黄芪用量是养血的当归5倍,其机制在于补气能生血,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时时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

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

如气虚不能行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止血。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2.魏某,男,36岁。腰痛,下肢水肿,反复发作六年,一月来下肢水肿再作,
腰部冷痛,喜暖畏冷,尿少,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头晕目眩,舌淡胖嫩, 脉沉细。请作出气血津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辨证:阴水—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分析: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脏,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则为水肿,患者反复水 肿,腰部冷痛,喜暖畏寒,尿少,为肾阳不足的表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为脾气不足的表现。头晕目眩,舌淡胖嫩,脉沉细是阳气不足的表现。综合 ,患者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的阴水。
气与津液 在生理关系上是 相互滋生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 在病 理变化上又是相互影响的。 在治疗上 亦诚如 唐容川《血证论》所说 “ 气与 水本属一 家 治气即是治水 治水即是治 气” 亦正 揭示了气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虚衰——气化功能正常 减弱——津液化生充足 不足 脾胃之气充盛
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 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和运行的动力。
脾胃化生
津液
脾,肺,肾,肝,三焦之气的推动
代维 谢持 的体 平内 衡津 液
全身
滋润、营养
肺,大肠,肾,膀胱等肝腑之气的推动和气化
浊液和剩余的水分转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病理]
气虚→推动无力→水湿内停→气不行水
气滞→运行不畅 津液停聚—水湿内停—气机不畅(水停气滞)
[治疗方法]
行气与利水、健脾益气与祛湿之法配合应用。
津液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和升降。
气能摄津,是指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
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对津液的固摄是通过各脏腑之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津足则气旺,化生津液不足可以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 以至气血的不足
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 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气漂浮失散无归, 故曰:津能载气 津盛则气有所归,津盛则气盛 生理 津行则气机调畅,津行则气行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

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

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

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

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

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

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

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

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的关系(1)精气互化: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互相资生,互相依存。

如肾精和肾气互生互化,合称为肾中精气。

若肾精不足,则肾气虚损;反之,肾气不足,又可使肾精亏虚,最终导致肾中精气不足。

(2)气可摄精: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的无故流失。

如肾气不足,固摄失职,则可导致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2.精与血的关系精血可以互化,精得血而能充,血得精而能旺,两者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病理情况下,精亏则血少,血虚则精衰,最终导致精血亏虚的病证。

3.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为营气和津液,最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整个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所以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少,故临床上常见气血两虚之证。

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使气旺则血生。

2)气能行血:指气对血液的运行起着推动的作用,即气行则血行。

若气虚血行无力,或气滞血行不畅,均可导致瘀血内阻。

故而在治疗瘀血内停的病证时,常在活血药中配伍行气药,使气帅血行。

3)气能摄血:指气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脉管内,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

气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脾主统血的作用来实现的。

若脾气虚弱不能固摄血液,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量多或崩漏等出血的表现。

故临床上治疗气虚出血证时,常采用补气摄血之法。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即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全身。

若气失去对血的依附,则漂浮无根而外脱。

故大失血时,常见气随血脱的表现,治宜益气固脱。

2)血能养气:指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气得到不断的补充。

故血虚气亦虚,治以养血益气。

4.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具体表现为。

(1)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动力。

气和津液、血、精的关系及精与气的关系

气和津液、血、精的关系及精与气的关系

气和津液、血、精的关系及精与气的关系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以防重于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治则,是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包括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用以指导具体的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

治法中的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阴法都属于在扶正总是下的具体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属于祛邪总则下的具体治法。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很相似,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四个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

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

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

任何原因造成气虚、气滞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气能摄津:气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可以有节律地调节和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气虚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发生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不固而自汗,肾气不固而尿频、遗尿等。

津能载气:如同血一样,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气同样依附津液存在。

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

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会使津液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

气和血的关系气和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津液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两种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内的一种精神能量,由脑髓、脑神经和胸腹内脏共同调节,并在体内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输送。

津液则是人体液体代谢的产物,由水和细胞外液组成,为人体润泽和滋养的重要物质。

气和津液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

津液的产生需要气的参与,只有气的活动充分,才能够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

2. 气宣津液而津液润气。

津液能够滋养气,维持气的正常活动和输送,从而实现津液和气的相互转化、互为依存的功能。

3. 两者互相调节。

在人体内,气和津液相互调节,互为制约,达到平衡状态。

如果出现气滞、气虚、气逆等情况,往往会导致津液减少、津液代谢失调等问题。

总之,气和津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相调节,同时,两者的平衡状态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因此,
在治疗中医疾病时,应该综合考虑气和津液的关系,采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节气机和津液代谢,促进人体的整体健康。

第四章_气、血、津液-津液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_气、血、津液-津液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7
血与津液的关系
•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 水谷精气,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血对津液的作用:
•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 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枯少。如血液瘀结,津液无 以渗于脉外而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失血过多 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内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 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7
津液的功能
• 排泄废物: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能把机 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不断地排出体外, 使机体和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若这一作用受到 损害或发生障碍,就会使代谢产物驻留于体内, 从而产生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变化。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4
津液的排泄
• 津液的排泄和津液的输布一样,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 腑的综合作用,其具体排泄途径为: 汗、呼吸:肺主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 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 走部分津液(水分)。 尿: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 脏腑密切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 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 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粪: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 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
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与精、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与精、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上一节我们讲了气和血的关系。

高度概括起来,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要求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个原理,这是我们讲气、血、精、津液关系的重点。

气与精的关系接着我们往下讲,讲(第)二、气与精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一点要记住:精之与气,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

那具体表现为两个过程:(一)气对精而言,气可化而为精;(二)精对气而言,精也能化而为气。

把这两句话总结起来,叫本自互生。

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就后天而言,都是水谷精微。

但气与精这两者相比较,谁为主谁为从呢?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气是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当中最基本的、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化生而来的。

就这个意义讲,中医理论强调“精乃气之子”,这(是)李东垣的话。

那就是说,精是由气所派生的。

(气)从逻辑上说是个大概念。

而精呢,应该是气的下一个概念。

从这个判断,这个原理,也可以从医学本身去理解管子这句话,说“精者,气之精也”,这是精与气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把“津液”换成一个字——“水”,就是“气和水”的关系。

讲水,那么包括了有用和无用的(水)。

这里面,津液(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

(一)气对津的关系,也就是气与津的关系,以气为主体。

气与津的关系,它包括三个内涵:(1)气能生津。

理解气能生津这样一个原理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将气和津液放在同一物质系统而言,气是化生津液的物质基础,说气是最本原的,称之为气能生津。

这是在这里面讲第一点的机制,是强调气的物质基础。

②要重视人体之气它具有功能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那么气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化生津液的作用呢?气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它们的作用,而五脏系统功能活动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输布排泄,才能保证体内有足够的津液。

讲这两个机制,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处理气和津液之间关系的时候,在异常状态下,解释病理现象,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是一。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2)病理: 气虚:统摄无权 津液大量流失 自汗、多汗 多尿遗尿尿失禁 口角流涎 (3)治疗:补气固摄。
4、津能生气:
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得到脏腑阳 气的蒸腾温化,化生为气。为气的 生成和功能提供营养。 生理:津盛则气盛。 病理:津耗则气衰。 临床:热病伤津耗气,常形成气 阴二虚病证,常以益气养阴法治疗。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津液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 的推动和升降出入运动。 具体而言,主要依赖肺、脾、肾、 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 生理:气盛气机调畅—津液输布排正常。 病理:气虚气滞—津液运行停滞。
3、气能摄津
气有固摄津液,防止津液无故大 量流失并调节控制津液的排泄,以维 持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1)体现: 肺卫之气:对汗液的调控 肾、膀胱之气:对尿形成排泄管司。 脾胃之气:对涎、肠液的约束。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 液的关系和气与血关系十分相似。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依赖气的推动、固摄、和升降出 入运动,而津液又能载气,并滋 润气。 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于以下 五个方面:
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离不 开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津液来源于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水 谷精气主要源于脾胃,也包括小肠的分 清别浊。 生理:脾胃之气旺盛—津液充足 便 秘 病理:脾胃之气虚弱—津液不足 消瘦 皮
5、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 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 津液,否则气漂浮失散无归,故 曰:津能载气。 津盛则气有所归,津盛则 气盛 生理: 津行则气机调畅,津行则
病理: (1)气随津脱:大吐、大泻、大 汗等津液大量脱失时,气亦随之脱 生。故清·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2)津停气滞:又称 津停气阻, 津液输布运行受阻,可致气机郁滞 不畅,二者互为因果。如水停中焦, 则脾胃升降失常,可到头晕困倦, 脘腹胀满。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3.4气血津液关系同学们好,我们来学习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和功能各有特点:气是最活跃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

血液,是红色的液体,具有滋润和营养的作用。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

三者都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因为这三者在生成中,均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气血津液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成为气血同源,津气同源,以及津血同源。

首先我们来看看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它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以及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这些气血关系如何在实际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气血的第一个关系:气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化生,需要气作为动力。

气能生血的理论,主要运用于血虚证的治疗。

血虚证,我们通常采取补血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当归、枸杞子、桂圆等等,这都可以补血虚。

但是,如果针对血虚,只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够的。

因为气能生血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治疗血虚的时候,常常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

比如:黄芪、党参,以及淮山等。

所以,针对于血虚进行治疗时,我们只有配上了补气的药物,才能使补血的效果达到最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气血的第二个关系,气能行血。

是指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如果不能够运行表现出来的血瘀证。

治疗当然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然而这还不够。

针对于血瘀治疗,我们需要配合补气、行气的药物,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在治疗瘀血病时,我们会选择用,比如:田七、丹参等等活血药物。

不过,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比如:西洋参等;或者是行气的药物,比如:枳壳等,补气行气,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

这一点,我们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血瘀证常见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

中医学:气与津液的关系

中医学:气与津液的关系

中医学: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以及津能载气等几个方面。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1.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是指气化作用可促进津液的生成,是津液生成的动力。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人体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脾胃等脏腑之气旺盛,气化功能正常,则人体津液生成充足;反之,若脾胃等脏腑之气虚衰,气化功能减弱,则会导致津液生成不足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当采用益气生津的方法。

2.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

津液由脾胃化生后,经过脾、肺、肾、三焦等脏腑之气的推动,将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又通过肺、大肠、肾、膀胱等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气化功能,将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转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从而使津液的代谢维持生理平衡。

因此,若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运行不畅,皆可引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停聚,痰饮内生,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或“气不化水二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不利,即水停气滞。

故临床上治疗水肿等病症,常常行气与利水、健脾益气与祛湿之法配合应用。

3.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对津液的固摄是通过各脏腑之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如肺卫之气对汗液的调控收摄,肾与膀胱之气对尿液的调节约束,脾气、肾气对涎、唾的收摄,肝气对泪液的收摄等。

所以,各脏腑之气亏虚,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异常流失,出现多汗、多尿、遗尿或口角流涎、流泪等病症,其治疗也多采用补气以摄津的方法。

(一)津液对气的作用4.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指津液也是气在体内运行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在于体内,输布至全身。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均有其各自的特点。

但是,这三者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从渗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因此说,气能生血。

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就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因此,在临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这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2.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

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瘀血。

气机逆乱,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

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

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布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这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3. 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也就是“气不摄血”。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津液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

同时,气、血、津液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

因此,在整个人体生命过程,这些物质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化生和补充。

这中间,气、血、津液布到全身,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而经络本身也需要气、血、津液的营养。

由此可见,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此外,“精”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狭义之精,即指藏之于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

这已在本章第一节“肾”中论述,此外不再重复。

(一)气的概念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被引起医学领域,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概括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

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运动表现。

总而言之,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动的物质,而物质的运动即为气,由此而产生各种功能。

(二)气的功能气是一种的变化着的物质,气的这种运动变化过程就称为“气化”。

由于气化作用,而产生如下四方面的生理效能:1、推动作用气的活动能力很强,生机勃勃,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所以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养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说明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所以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生理、病理以及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1)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表现在其生成都需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为化生,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来完成,二者都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其不同之处是气的功能以推动和温煦为主,血则是以营养、滋润为主。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即精可化血。

但精化血又赖于气。

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就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

故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人,每多在补血的基础上辅以补气之品,其理就在于“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是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故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说。

临床上治疗瘀血患者,多于活血药中佐以益气或行气之品,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3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的统摄和约束能力,可使血液正常的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于脉管之外。

临床上气与血的这种相互关系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发生疾病,或气虚不能摄血而致出血,或血虚而致气脱。

4.血为气之母:血能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使其得到补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气之所以能周流全身,运行不息,是因为气存血中,有血运载的结果,故气是不能离开血而单独存在的。

所谓“血为气之母”也就是指气附于血中,血有载气的作用。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和津液的性质、形态、功能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其生成、运行输布又有其共同之处,其表现为:1气可以化水,水停则气阻:因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都要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都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作用,故曰“气可化水”。

而在病理情况下,若水液停留,或痰饮积聚,亦能阻碍气机的流通,临床上每多出现气滞的病变。

故有“水停则气阻”的说法。

2气旺生津,气随液脱:因津液来源于是水谷,而津液的充足与否与脾胃之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气及津液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气及津液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气及津液关系中医基础理论: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于阳,津液属阴。

气与津液的关系,亦与气和血的关系同样,极其相同,如前所述。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起落进出运动随和的气化、和煦、推进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单依赖于血,且亦依赖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表此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载气等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根源于摄取的饮食品,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微。

而脾胃的功能正常,全赖于脾胃之气的支持,故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所以,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

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起落进出运动。

因为性情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进津液输布于浑身而环周不休,并使经过代谢后剩余津液转变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人体的水液代谢才能保持生理均衡。

而在气的起落进出运动不利时,则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常常随之而受阻;考试大网站采集反之,若因为某种原由,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致使水液发生停聚时,则气的起落进出运动,亦会随之而不利。

所以,气虚、气滞可致津液阻滞,称作气不可以(化)水;津液阻滞、水液聚集而致气机不利,则称之为水停气阻(滞)。

正是因为二者互为因果,进而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各种病理变化。

临床治疗水肿病证,常须行气与利水之法并用,方能获得较好成效,即是此理。

气能摄津:津液的敷布与排泄,固然有赖于气的推进随和化作用,而保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均衡,亦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正是因为气的固摄作用,使津液量在体内得以正常的保留,进而保护了津液对人体的正常滋润和充养。

所以,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必然致使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可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理现象。

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气之所以能化生津液、敷布津液和固摄津液,亦是因为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旺则气旺、津耗则气必伤。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气的推动。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化生津液输布全身。

在津液生成的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等脏腑之气充盛,则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强,人体津液充足。

若脾胃等脏腑之气亏虚,则化生津液力量减弱,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治疗时常采用补气生津之法。

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什么是“湿气”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

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通过代谢所产生的废液和人体多余的水分,转化为汗、尿、水汽排出体外。

津液在体内输布转化及排泄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完成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称“气不行水”,“气不化水”。

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治湿兼理脾”。

如二陈汤,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制约半夏之毒,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聚痰以化痰。

精气血津液神之----津液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气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如卫气司汗孔开合,固摄肌肤腠理,不使津液过多的排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津停气滞:又称 津停气阻在,治津疗津液液输输布布或 运行受阻,可致气机郁滞不畅,排二泄障者碍互的病为症因时, 果晕。困如倦水 ,停脘中腹焦胀,满则。脾胃升降失常药常用同利时,水使可药用与到行头气
津能化气
生理上 津液在肾阳蒸 腾下化为气
津充则气旺
病理上 津亏则气少 气津两伤
津能载气
生理上 气的的载体 依附与气而运行
津液来源于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主 要源于脾胃,也包括小肠的分清别浊。
脾胃之气充虚盛衰——气化功能正减常弱——津液化生充不足足
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 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和运行的动力。
代维 谢持 的体 平内 衡津

脾胃化生
津液
脾,肺,肾,肝,三焦之气的推动
全身
滋润、营养
肺,大肠,肾,膀胱等肝腑之气的推动和气化
津足则气旺,化生津液不足可以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 以至气血的不足
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 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气漂浮失散无归, 故曰:津能载气
津盛则气有所归,津盛则气盛 生理
津行则气机调畅,津行则气行
病理: 使用汗法、吐法 (1)气随津脱:大吐、大泻、和大下法汗时等,必须 津清液·尤大在量泾脱《失金时匮,要气略亦心随典之》脱说做中生:到病。有即“所止故吐节制, 下之余,定无完气。”
浊液和剩余的水分转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病理]
气虚→推动无力→水湿内停→气不行水 气滞→运行不畅 津液停聚—水湿内停—气机不畅(水停气滞)
[治疗方法]
行气与利水、健脾益气与祛湿之法配合应用。
津液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和升降。
气能摄津,是指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 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对津液的固摄是通过各脏腑之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津脱则气散 病理上
津停则气阻
气随液脱 水停气滞
病例
1.邓某,男,28岁,形瘦,1999年4月1 日就诊,患者于2 天前从内蒙出差归来, 即感口燥咽干,咳嗽,今日咳嗽加重,痰少难咯,咽干唇裂,渴欲饮水,皮肤干, 舌红苔薄,脉细数。问:此为何证?并按病因辨证分析。
辨证:燥证(肺燥津伤证)
分析:患者形瘦,又于春日多风之季感受风邪及燥邪,致津液亏少,而尤以肺脏 受邪为重,故见口燥咽干,咳嗽,痰少难咯,咽干唇裂,渴欲饮水,皮肤干, 舌红苔薄,脉细数为津伤之象。
气与津液 在生理关系上是 相互滋生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 在病 理变化上又是相互影响的。 在治疗上 亦诚如 唐容川《血证论》所说 “ 气与 水本属一 家 治气即是治水 治水即是治 气” 亦正 揭示了气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谢谢观看! 2020
气与津液的关系
阳气
津液 阴
赖于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气的推动、固摄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在体内的存在和运动变化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能化气 2、津能载气
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 推动和气化作用。
肺卫之气
司汗孔开阖,固摄汗液
肾气与膀胱之气
固摄尿液
汗气
固摄泪液
[病理]
气虚: 统摄无权 津液大量流失
自汗、多汗 多尿、遗尿、尿失禁
[治疗方法]
口角流涎
采用补气以摄津的方法。
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无故流失。
二 气和津液的关系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
生理上
津液生成与输布 气充则水足 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病理上
气虚则津亏 气津两 伤
气能行津 生理上 气的推动
气行则行
病理上
气虚则水行无力 气滞则水行受阻气Leabharlann 化水生理上 气的固摄 气能摄津
病理上 气虚不能摄水 津液流失
津能化气
津液能促进气的生成
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
津液

敷布于各脏腑器官
滋润、濡养
与气生成相关脏腑的活动
促进其正常生理活动 保证气的生成正常进行
2.魏某,男,36岁。腰痛,下肢水肿,反复发作六年,一月来下肢水肿再作, 腰部冷痛,喜暖畏冷,尿少,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头晕目眩,舌淡胖嫩, 脉沉细。请作出气血津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辨证:阴水—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分析: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脏,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则为水肿,患者反复水 肿,腰部冷痛,喜暖畏寒,尿少,为肾阳不足的表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为脾气不足的表现。头晕目眩,舌淡胖嫩,脉沉细是阳气不足的表现。综合 ,患者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的阴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