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发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1微观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存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对应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管理的不同工作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评价,针对微观层面展开更具有现实性价值。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下简称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立足城市公共空间细部、建筑群组产生的限定空间、建筑单体形成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等内容而言,多数需要建筑师掌控,如城市广场、街道、公园、建筑内外公共空间等,它们与人为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相互影响最大,涉及到空间尺寸、形状、质感等具体要素和指标,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最终实施阶段。

2关系文化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2.1层次分析法

学术界常用评价方法中,以层次分析法较为适用。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运筹学家托马斯L-;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权重决策分析工具,主要针对多目标、复杂化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构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指标结构模型[2]。顶层第一级为综合目标层,包含众多理想与具体目标;第二级为评价的准则,是依据综合目标要求分类产生的影响因素层级;第三级为评价的指标,是对准则的再细化和再深入。

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是评价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制定和选择上极为关键,关系整

个评价体系的优劣。众多指标形成体系,以完善的结构形式对综合目标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评价分析,有利于得到全面、客观的数据结果。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内涵,选取4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考虑,即参与性、驻留性、交往性、文化性。虽然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和文化品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Z等,然而这些因素对其不构成主要或持续影响,故并未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因此,上述4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通过对准则层进行细化深入,分解得到22项指标层,以供参考。

(1)参与性。参与是实现文化交往的首要条件,只有进入场所,才有可能发生关系,营造精神。从参与性入手,深入分解形成7项指标:①公共与步行交通。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务必确保与外部空间环境具有极好的连通性,城市人群可以便利地到达其中,并可以选择在相对任意时段便利地离开。步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互补而非干扰,形成多元交通系统。②指向标识系统。公共空间内部应当完善指向标识,提高人群参与效率,引导城市人群清晰达到目的场所。③无障碍设计。这是对参与人群全面性和广泛性的充分考虑,具有十足的人文关怀气息,是评价公共空间人性化参与性的直观体现。④停车系统。满足自驾需求,同时对缓解城市交通通行和城市停车具有一定意义。⑤整体风格及特色。城市公共空间在整体空间形式、景观风貌上较为统一和完整,呈规模化特色效果,易于吸引城市人群进入。

⑥视景效果及绿化。城市公共空间置于城市界面中具有通畅、美好的视景效果,同时在卫生环境方面管理到位、长效,并具备充足的绿

化植被,无疑是对城市人群参与性的有力保证。⑦建筑小品标志物。主要体现在较大、有一定意义或价值、能够引起兴趣或共鸣的建筑物、小品等标志物。

(2)驻留性。实现参与之后的跟随问题即是驻留其中。只有停留才更有可能实现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实现社会交往。考量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在建设,从7项指标着手:①空间层次效果。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能平铺直叙,应当注重多层次、多主题设计,并在步行路径上打磨一套利于观赏、引入入胜的人行系统。营造合理的空间序列、组织丰富的建筑关系,形成厚实的空间层次是驻留其中的重点。②活动空间类型。结合城市人群参与目的,提炼主题布置多种类型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同需求人群的驻足停留。③相关设施布置。主要考虑完善、便利的附属设施建设,如休息桌椅、卫生间、路灯照明等[3]。

④地面铺装。一方面考虑地面铺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考虑其美观性,形成尺度宜人、纹案丰富、色彩鲜明适度的空间场地效果。⑤内部景观小品。相对建筑小品标志物而言,内部景观小品主要针对较小的景观,具备产生观赏、把玩等亲和性活动的景观构件。⑥植物配置。针对植物爱好人群,配置物种丰富、异彩纷呈、可观可评的花木植被,能够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机活力。⑦其他自然因素。如水体、日照、季节主导风向等。

(3)交往性。与驻留行为衔接,在取得信任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层面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改善社会氛围,传播社会文化精神。主要考虑4个指标:①文化活动及文化吸引力。文化活动是彰显城市文化的直

观表现,建立品牌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文化吸引力,使更多城市人群参与其中,融入文化氛围。②空间使用度。避免产生一些不可入、不安全、不可用或不便用的场地空间,从而降低空间使用度。③环境舒适度。通过空间设计、建筑功能设定、环境建设、小气候调控等策略手段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舒适度,满足酷暑、严冬等较为极端天气下的一定使用舒适需求。④与自然特质的可亲度。这一点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的交往方面。城市人群能够与自然特质环境深层次融合和交往。

(4)文化性。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应当具备的特性,主要体现在4个指标:①空间地域特色。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名片”,承担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因此其中应当体现空间地域元素、主旨,而非千篇一律的机械死板设计。②历史文化保护。对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具有历史价值、一定的年代感、历史文化属性等的建构筑物、景观、植被都应当加以保护和更新利用,并清晰直观地标注其价值,号召城市人群共同保护历史文化。③时代文化体现。城市公共空间是时代发展的展示平台,应当在其中体现日新月异的时代产物,符合时代发展需要。④主题文化更替。可以利用特定事件、节假日、城市文化特征、政策、社会需求等条件进行城市公共空间主题文化展示,并根据时段要求更迭,形成文化展示长廊,使城市人群文化生活与活动有机融合。

3结语

关系文化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