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及赏析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复习班级姓名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诗文赏析】“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主旨】这首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向往隐居的隐逸胸怀。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倚着栏杆流下了眼泪。

【诗文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出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加深了身世的漂泊、孤独、落寞之感,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坼”字,诗人下笔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两个动词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

【主旨】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

1、试翻译句子:太祖常劝以读书。

读之竟日。

赵普日复奏其人。

碎裂奏牍掷地。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诗: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是唐代诗人常建。

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2、清晨:早晨。

3、入:进入。

4、古寺:指破山寺。

5、初日:早上的太阳。

6、照:照耀。

7、高林:高树之林。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万籁:各种声音。

13、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4、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5、但余:只留下。

16、钟磬: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

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

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 (馀通:余)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 ing )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 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古诗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古诗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八年17、18班享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代诗人。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寺,兴福寺,是南齐改建,到唐代已属古寺。


赏析: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古寺和古树,古韵十足。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可去广化寺走走,感受这种曲径通幽的宁静自在。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高兴;[空]:使……空明。


赏析: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描绘了一种清幽、幽深寂静、没有杂念的、精神上纯净怡悦的境界。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赏析: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以动衬静,与王籍的“禅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旨概括:这首诗题是佛寺禅院,写的是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描绘了一种幽深寂静、没有杂念的、精神上纯净怡悦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追求。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及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及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及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万籁]指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的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

潭中的倒映使人心中的俗念消失。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第1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常建〔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一作:竹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词语解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 【诗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意思 1】竹林中的小道通向幽静的 地方,禅房掩隐在花木深处。

竹:一 作 “曲”。

禅房:僧侣的住所。

【意思 2】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在花木深处。

“竹径 通幽处” 亦作 “曲径通幽处”,后演化为成语 “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 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寺庙、亭园等 地花木茂密,小径通幽的景致。

[例] 寺 内曲槛回廊,松柏叠翠,还有不少来自 日本的五叶松和樱花树,颇有“曲径 通 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叶闰桐 《苏州寒山寺印象》)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破山:在今江苏常熟。

寺:这里指兴福寺,南朝时修建。

禅(chán) 房: 僧人居住的房屋。

籁(lài):声响。

钟磬(qìng):寺院敲钟表示活动开始, 击磬表示活动结束。

磬,一种用铜或铁等制成的敲击器。

【鉴赏】 唐代诗人常建(生卒年不详)作。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的破头山,所 以又叫破山寺。

禅院,即庙宇。

这首诗咏佛寺禅院,抒发逃避现实的隐逸情怀,思想内容是消极的。

但在艺 术上,它构思巧妙,造语警拔,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感染力比较强。

全诗着眼于表现深幽寂静的境界,写得很有层次。

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 日照高林”,点出游寺时间,表现深山古寺大门的敞朗景象,显露出礼赞佛宇之 情。

接着步入幽处,写禅房环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竹丛中的 曲径,草木深处的禅房,显现出一个幽邃、清寂的意境。

这两句在景色描写中还 揭示一条佛家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深邃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路。

正 因为这一联写景引人入胜而又寄寓哲理,受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赞赏。

破题山寺后禅院原文及注释

破题山寺后禅院原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①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②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④此都寂,但余钟磬⑤音。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

常建,生平不详。

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②[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④[万籁(lài)]指各种声响。

⑤[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经典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经典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经典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意思及作者出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唐]常建全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词语解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2][5]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经典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

【经典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

【经典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及诗意赏析出自《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澄,惟言钟磬音。

注释1、[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曲、坎坷。

一作“竹”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做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并使……空明,形容词用做动词。

(形容词的并使动用法)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言”、只遗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做动词,并使……高兴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精。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念经,斋供时压制钟磬做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低林]:高树之林。

23、[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4、[此]:在此。

即为在后禅院。

25、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译文:早晨,当我漫步至这座古老的寺院,余晖的太阳照亮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透亮并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纯净,临潭照影,令人俗念果时。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韵译】: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衬着高高的树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及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一性一,潭影空人心。

万籁①此都寂,但馀②钟磬音。

①万籁(lài):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指一切声音。

②馀:通余。

清晨闲步到古寺,朝一陽一已经照耀着树林了。

翠竹掩映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幽深之处,禅房的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深山的景色令鸟儿欢乐,碧潭的光影叫人心神怡然。

所有的声音都已经停止,只剩下寺庙中的撞钟之一声。

【古淡之美】
本首诗的点睛之处在于第二联和第三联,用几个具体形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古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一性一,潭影空人心。

”这两联中有翠竹,禅房,山光,潭影这四个主要的景点。

苏东坡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是君子品德的象征;禅房是冥想和参禅的地方,山水则是古代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背景,在这样的景色中,肯定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赏析】
常建的这首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所不同。

陶渊明作田园诗是为了表现了他的人格,但是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的人生主张,只是尽量将句子写得美。

从全诗的写作态度来看,言志不是重点,因此哪一派的诗,往往有好句,但少有好诗。

世界名著也是如此,那些有高尚的道德情一操一的作品,如《悲惨世界》、《罪与罚》等,能流芳后世;那种纯粹为了展示文字技巧的作品,生命就会相对短暂。

高尚的情一操一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础。

【启示】
这首诗中表现出的理一性一的静穆,可以消解个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在美妙神秘的宁静世界中,感受超凡脱俗的美的境界。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我们更需要那些悲喜总关民间疾苦的诗人,需要有人敢于承担现实的痛苦,需要更多的人将一精一力和才情用在现实生活的完善上,这也是为什么杜甫比常建这样的诗人更加伟大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