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

合集下载

李杜诗五首高三语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李杜诗五首高三语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李杜诗五首高三语文教案李白、杜甫教学要求: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杜甫的沉郁。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律诗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律诗的命题角度。

教学重点:律诗“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律诗赏析的命题角度的挖掘。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从他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

二、律诗的基本特点。

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

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

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

三、李白、杜甫生平介绍。

(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略)五、检查背诵诗歌(略)第二课时一、课文悟读。

《杜甫》教学设计

《杜甫》教学设计

《杜甫》教学设计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

因此,针对中学生的教学设计,着重介绍杜甫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教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杜甫的诗歌。

以下是针对《杜甫》教学设计的推荐方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文学地位和贡献;2. 培养学生对杜甫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与领悟能力;3.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情感。

......(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字数限制)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初探杜甫(10分钟)-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历史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2. 杜甫的代表作品(20分钟)- 指导学生浏览杜甫的代表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分析其中的诗歌结构和意境表达;- 引导学生逐行品读,感受杜甫的诗歌魅力。

3. 杜甫风格特点解析(30分钟)- 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如写实性、豪放激昂的情感表达等;- 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杜甫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4. 学习杜甫的写作技巧(25分钟)- 分析杜甫的写作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尝试仿写杜甫的诗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赏析。

5. 学习杜甫的人生智慧(20分钟)- 介绍杜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乐观进取、忧国忧民等;- 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杜甫的为人和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 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 杜甫诗歌朗诵会(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并评选出最佳表演者;- 借助朗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杜甫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朗诵会,展示学生的成果,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7.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导引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课进行反思;- 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和思考。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

边读书边教书之李白与杜甫随课文讲完送别诗专题后,我思考了吟诵课接下去要讲的内容。

面对四年级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吟诵的方法的讲授对于成年人来说尚显枯燥,何况9岁的孩子。

因此我觉定尝试以诗人为主题,通过讲述诗人的故事与生平,期间穿插吟诵教学的方式来讲授新内容。

而对于诗人的选择,作为刚开始的尝试,我选择了学生最为熟悉的诗仙李白。

为了在课堂上带来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也阅读了一些有关李白的书籍,从中受益。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生活时期;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期间;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五十五岁至六十二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至去世),不同时期的诗作,可以反映出他在当时的生活乃至思想,其中不乏一些趣事。

于是我将李白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挑选,选择出了五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诗歌(《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进行吟诵教学。

将这些经典诗歌融入到李白的生平故事介绍中,学生随着故事学习诗歌吟诵,动静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诗歌与诗人生平介绍又相辅相成。

学生在了解诗人背景介绍后,理解诗词更为入情入境。

在学习诗歌时,又可以从诗句中发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正是生活的写照。

两节课下来,学生既了解了诗人大致的生平,又积累了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学习过程生动有趣。

继“诗仙”专题之后,我选择了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学习。

这样选择,一是因为学生只知“诗圣”名而对杜甫的诗不太了解。

二是因为李白与杜甫是知己好友,二人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人物,学生在学习完李白后学习杜甫,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更容易理解。

三是杜甫有一些送给李白的诗,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还可以复习旧知。

杜甫的一生则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三十岁以前的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之间的困居长安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的为官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的西南漂泊时期)。

李白杜甫诗歌欣赏 教案

李白杜甫诗歌欣赏 教案

李白杜甫诗歌欣赏教案首页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帮助学生了解李白杜甫其人及诗歌成就;2、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相关知识。

3、了解上学期诗歌朗诵大赛的组织情况第一部分、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影响一、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

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帝爱其才,数宴见。

清平调三首__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以激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

帝赐金放还。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

今编诗二十五卷。

二、传奇一生几入长安所为何?1 .一入长安说。

玄宗天宝元年(742)秋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至天宝三载(744)春出金门离开长安。

2 .二入长安说。

首次到长安的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

3 .三入长安说。

李白还在天宝十一二载间第三次到长安。

现实追求:建不世之功1、少年时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中年屡入长安,叩问报国之门。

3、晚年投主不明,尴尬就死。

精神呼唤:达绝对自由1、入山访道,落拓不羁。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2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2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2《杜甫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意境深邃,表现手法巧妙,语言简洁却充满力量。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和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用于分享给大家。

一、了解背景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首先了解杜甫的人生和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杜甫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含义和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例如,《春夜喜雨》一诗描写的是一夜春雨后的景象,但是在古时候,春雨的到来是很重要的一个时刻。

春雨意味着丰收和好景,也是自然的再生和重生。

因此,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古代人对春雨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歌颂之情。

二、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了解背景和文化之后,我们需要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这是理解古诗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分析诗歌结构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其题目。

题目往往能够揭示诗歌中最核心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例如,《登高》这首诗,其题目通常可以理解为寻求高贵、飘逸和卓越。

而在这首诗的结构中,杜甫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用简洁清晰、精练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名利和官职的感慨。

在分析修辞手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古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以及意象和象征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往往能够表达出古诗中最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

例如,《赤壁》一诗中,“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摇晃如“烟雾花钿”(王安石诗句换入)。

”这段文字中,杜甫通过瀑布的形象表现了壮阔的气势和雄浑的气魄。

使用王安石的诗句“烟雾花钿”,则强化了这种形象的神秘感,更使读者心生敬畏之情。

三、尝试不同的表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领会。

备课《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二首》

备课《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二首》

备课《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二首》很久没有更新中职语文了。

最近一直没上新课,在做语文基础版。

基础版,顾名思义就是很基础的内容,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文学常识等。

我觉得很有练习的必要。

任何学科,基础扎实很重要。

这个星期运动会开了三天,冲掉了11节课。

幸亏前面的进度还可以,不然新课上了,作业都来不及讲。

下个星期要期中考,打算把新课放一放,先带娃娃们复习复习。

我不知道复习有没有用,但是复习了总比没复习要好吧!临时佛脚还是要抱一抱的,坐以待毙不是我的风格。

备课《成长》备课《我很重要》备课《我的母亲》备课《一碗清汤荞麦面》《牛郎织女》备课《药》《祝福》11《李白诗二首》职业教育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1课《李白诗二首》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手段,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诵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作品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并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单元的教学,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初读,整体把握诗词意境;品读,赏析重点、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评读(悟读),点评主要艺术特点,领悟优美意境;熟读,欣赏优美的语言,背诵名句或全篇。

进入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欣赏。

小朋友最头疼的两件事,一个是背诵,一个是写作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词全部要背诵。

我打算上慢一点,注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忆深刻一些。

能在课堂上过关就绝不拖到课后,课后的背诵质量堪忧(o(╥﹏╥)o)。

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体会诗歌跌宕起伏的情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将进酒》一、题解将[qiāng],请。

本诗是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

内容主要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李白、岑勋、元丹丘)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天末怀李白(杜甫)教学心得体会

天末怀李白(杜甫)教学心得体会

天末怀李白(杜甫)教学心得体会天末怀李白(杜甫)教学心得体会天末怀李白,这首杜甫的名篇,用沧桑的笔触描绘了李白身世坎坷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深深被这首诗所打动,并从中汲取了很多教学的启示和心得。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认为杜甫在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及强烈的个人感情表达,刻画了李白坎坷命运下的不屈与奋发向上。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诗文的体验来感受文学的力量。

我常常通过朗诵、分析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进行情感体验的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

其次,杜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作家的背景、生平以及创作动机来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如,通过讲述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杜甫自身的遭遇等,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入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通过描绘天地壮丽景色的方式,抒发了内心对李白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这启示我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感知体验。

通过展示李白当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等,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李白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李白及他的作品的理解。

最后,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通过描绘李白的个人经历,表达了对天才艺术家的崇敬和对文学创作的信仰。

这也给了我在教学中的启示,我们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来发挥。

例如,在诗歌创作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表达方式,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以及创造力。

总的来说,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给我在教学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启示。

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作家的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直观的感知体验,以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之美,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创作的信心。

李白实践教学(3篇)

李白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情感丰富,想象奇特,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李白的诗歌文化,本文将探讨李白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及实施过程。

二、李白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李白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3. 传承民族文化: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实践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4.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学习李白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李白实践教学的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内涵。

2.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李白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诗歌鉴赏:让学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5. 文化活动:组织与李白诗歌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比赛、讲座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李白实践教学实施过程1. 准备阶段(1)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及创作背景。

(2)搜集资料:收集李白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

(3)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

2. 实施阶段(1)课堂讲授:教师讲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内涵。

(2)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李白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诗歌鉴赏:让学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4)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李白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节李白生平、思想个性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

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

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

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

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

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

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

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教学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教学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教学作者:张良惠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6期【摘要】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进行了比较教学,一是李白乐府诗与杜甫格律诗的比较;二是李白豪放与杜甫沉郁风格的比较;三是李白清新与杜甫深沉语言的比较;四是李白杜甫艺术成就的学习掌握。

【关键词】比较;风格;语言职业中学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欣赏第13课安排了《李白诗二首》,第14课安排了《杜甫诗二首》,通过这两课的学习,目的是了解李白的诗歌特点。

把李白杜甫放在一起比较教学,我的老师没做过,教材没有安排,我在教学李白和杜甫诗后专门进行比较是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了解李白杜甫的特点,掌握他们的特点,提高同学们文学鉴赏能力。

《李白诗二首》选的是《将进酒》,(752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是宴饮游乐,一是饯别抒怀,表现了李白豪放性格,语言清新自然,极尽夸张之词,写出了他与众不同之处;《杜甫诗二首》选的是《登高》(767年)和《客至》(761年),一是感受年老失意,一是宴请朋友,一悲一喜,反映了作者两种环境下的不同感受,下面是我给学生的一个李白杜甫对照表:根据这个表,我进行了比较教学,让同学们从诗的形式,诗的语言,诗的风格这些方面,掌握李白和杜甫的特点,从而学习他们的人格,学习他们的思考。

一、李白乐府诗和杜甫格律诗的比较李白很重视向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学习,《将进酒》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首诗的“句子长短参差”,有十字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七字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三字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出现了四字句“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纵观李白的诗,他把乐府旧题所有的都写了一遍,足见他对乐府诗体的喜爱或研究的深度,我认为李白之所以喜欢乐府诗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杜甫诗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主,他的诗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是唐朝律诗的标志,从《客至》和《登高》来看,句子整齐,对仗工整,平仄严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非常清晰。

李白和杜甫教学设计

李白和杜甫教学设计

李白和杜甫教学设计主题:李白和杜甫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2. 学生能够掌握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3. 学生能够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认识到他们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及其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及他们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讨论、小组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自我介绍,并简单介绍李白和杜甫的背景和成就。

二、正文(30分钟)1. 给学生发放李白和杜甫的诗集,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读后做笔记。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及其创作风格,并在白板上做出总结。

3. 小组展示及讨论:请各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练习(10分钟)1. 答题练习:在白板上呈现几道与李白和杜甫有关的选择题。

2. 课后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李白和杜甫的其他作品,并完成阅读心得,下节课前交给老师。

四、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李白和杜甫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更好地掌握他们的代表作,同时比较他们的创作风格并认识他们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该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把讨论的内容和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学生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李白杜甫课程设计

李白杜甫课程设计

李白杜甫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古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掌握他们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诗歌风格和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李白和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及其代表作品。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李白和杜甫的生平介绍:了解他们的出生背景、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作品:选取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的主题、形式、语言等特点。

3.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分析他们的诗歌风格,探讨其异同之处。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特点及风格。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诗歌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体验诗歌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李白和杜甫诗歌鉴赏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作品,以便学生深入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播放相关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4.实验设备:提供诗歌创作所需的纸笔等基本工具。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比20%。

2.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解析、创作练习等,占比30%。

3.考试:期末进行一次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比50%。

以上评估方式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李白杜甫阅读对比教学设计

李白杜甫阅读对比教学设计

李白杜甫阅读对比教学设计引言: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被广泛地传播和阅读。

他们的诗作以其形象生动、气势磅礴的艺术特点而著称于世。

本教学设计将以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为素材,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风格和主题,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机会。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李白和杜甫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李白和杜甫的诗作,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在课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者观看视频来了解这两位诗人的背景和经历。

2.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对比分析。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和一首杜甫的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比较。

学生们可以从韵律、表达方式、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特点。

3.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主题对比分析同样地,学生们可以分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和一首杜甫的诗进行对比分析。

从主题、表达的情感、抒发的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看看李白和杜甫在不同主题上的处理方式。

4. 李白和杜甫的诗作欣赏为了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李白和杜甫的经典诗作,让学生们朗读并议论。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作,进行背诵和朗读。

通过欣赏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李白和杜甫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和杜甫的背景,并向学生们提出学习目标。

2.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可以借助PPT、图片等多媒体方式进行呈现。

3.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在每个小组中进行指导和引导。

4.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主题对比分析(30分钟)同样地,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

《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

《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目的本示范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比较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一、李白诗歌选读- 《将进酒》- 《庐山谣》- 《夜泊牛渚怀古》- 《将删》- 《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杜甫诗歌选读- 《登高》- 《望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别》- 《兵车行》三、文化背景解读- 李白的诗歌风格及其文化背景- 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其文化背景四、课堂讨论在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选读和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能准确地理解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从中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能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创作特点;- 能够逐渐形成对古代诗歌和文化的独特认识,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以讲解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为主要内容;- 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表现评估;- 学生书面作业评估:通过要求学生写感想或小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 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包括课件制作、教材收集等;- 分组讨论时,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避免讨论偏题或讨论过程中出现冲突情况;- 评估时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表现,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估。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 《全唐诗》- 《李白集》- 《杜甫集》。

语文(心得)之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

语文(心得)之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

语文论文之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湖南石门一中黄从云选修课如何教好“李白”和“杜甫”,绝对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加以小结,不怕见笑于大方之家。

1.李白是浪漫主义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双峰对峙而又相辅相成。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

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

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2.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先说李白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杰出者,被尊为“诗仙”。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

《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

《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李白杜甫之事示范教案
概述
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中两位重要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事迹、创作风格和贡献。

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和生平,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目标
- 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分析并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
- 鉴赏并欣赏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品;
- 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内容
1. 李白(701年-762年)
- 生平简介:家族背景、求仙之旅、作为宰相的经历;
- 代表作品:《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 杜甫(712年-770年)
- 生平简介: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经历、流寇时期的生活;
- 代表作品:《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教学步骤
1. 介绍李白和杜甫的背景和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发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分小组讨论,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方式;
4. 引导学生鉴赏并欣赏李白和杜甫的作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分析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让学生思考他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估
-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李白或杜甫的作文,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 合作小组展示比较研究结果,回答提出的问题;
-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作品质量评估他们的研究效果。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相关资料。

杜甫教案导入

杜甫教案导入

杜甫教案导入教案标题:杜甫教案导入教案导入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杜甫的教学,以下是一份教案导入的建议和指导。

一、目标设定:1. 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杜甫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导入方式:1. 图片导入:在教室中展示一些杜甫的画像或与杜甫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 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是谁?- 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 你们猜测他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2. 诗句导入:选取杜甫的一首著名诗句,将其呈现给学生。

可以选择《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 你们读过这首诗吗?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印象?-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三、导入过程:1. 学生探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可以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疾苦的同情等。

2.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的了解和感受,可以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思考: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等。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 杜甫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为什么?-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杜甫的诗歌和现实社会有什么联系?你们认为他的诗歌对现实社会有什么影响?四、导入总结:通过导入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杜甫的诗歌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也开始思考杜甫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如诗歌朗诵、诗歌创作、文学研究等,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选修课如何教“李白”和“杜甫”湖南石门一中黄从云选修课如何教好“李白”和“杜甫”,绝对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加以小结,不怕见笑于大方之家。

1.李白是浪漫主义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双峰对峙而又相辅相成。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

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

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2.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先说李白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杰出者,被尊为“诗仙”。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李白的长篇诗作,大都是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豪情满怀,一气呵成。

如《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北风行》和多首《古风》……都是“下笔如有神”的惊世巨作。

李白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都十分精辟有力,在其诗作中比比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许多诗句,豪气干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许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赠汪伦》、《赠孟浩然》等等赠别之作,感人至深。

李白的很多诗作,看似随手写来,而通畅、自然、流利,如《静夜思》二十个字,信笔而写,却浑然天成。

又如《哭宣城纪叟》:“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对一位卖酒老人的悼念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

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

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

他有求仙思想,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

但他终于没有从求仙中解脱出来,潦倒而死。

再说杜甫杜甫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忠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

由于唐玄宗荒淫和杨国忠乱政等原因,蕃将安禄山叛乱,连陷二京,皇帝逃亡,社会遭到了重大灾难,人民流离失所,连杜甫本人也深受其害。

他以严肃悲愤的心情,写下大量诗作,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惨生活。

杜诗“三吏、三别”极为深刻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和人民的苦难。

刚刚结婚的小夫妻,就遭灾祸,丈夫被迫当兵打仗,丢下新娘;连老人也免不了要被抓去服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多么沉痛。

剥削阶级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对比,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充分反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传流至今的名句。

《丽人行》中,深刻地反映唐玄宗的昏庸、时政的腐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无耻形象。

杜甫诗作谨严、深刻,对问题的分析老到,叙事条理分明,首尾呼应,许多作品都成为不朽之作。

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

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困苦境地和寄人篱下的情景,也有充分的反映描述。

如《羌村三首》、《秦州杂诗》、《发同谷》……他在安史之乱中到了四川,依靠友人生活,还建了“草堂”。

秋风之中,屋上茅草被大风刮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他陷入困境时,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品格!杜甫潦倒一生,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小官,大都在困苦、奔波、流亡、依人中度过。

在四川寄居将近十年,返回到湖北、湖南等地,不久,即死于耒阳舟中,年五十九岁。

3.李、杜二人的交往。

李白年长于杜甫十一岁,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44岁,杜33岁,他们在洛阳相遇相知,在一年多时间里,二人同游梁、宋、齐、鲁等地,感情深厚融洽,(“怜君如兄弟”、“携手日同行”……)到次年秋天即分手,从此再未见面。

李白存诗中有四首关于杜甫的,而杜诗中怀念李白的更多,《梦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都是真情实感之作。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

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

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

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4.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5.李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李杜诗篇万口传”。

这两位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累世以来,所有学诗和读诗的文人学子,无不以这两位诗人的巨著中,受到影响或得到借鉴。

我认为后世学诗之人,以学杜崇杜者为多为众,而对李诗则崇多学少。

因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深入社会和人民生活,有广泛的人民性;同时,杜诗特重格律,功力雄厚,遣词用字,十分严谨,是后人可以通过努力而学习的。

因而有些人是“扬杜抑李”,当然也有“扬李抑杜”的。

这都是不公正的,他们俩的诗作各有特色。

我的理解是:杜诗可学、李诗难学。

李白是天赋雄才,气雄、势壮,博大、自然……这些都是很难学得好而精的。

因此,学杜诗而有成就者,历代均有多人,而学李诗有成就者则是“凤毛麟角”,所见不多。

6.抑扬李杜的历史回顾这是一个老题目。

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会上的开幕词就是这个题目。

在开幕词里,他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

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确切评价。

可惜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十年后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观点全变了,再不认为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而是抑杜以扬李,把杜甫说得几乎一无是处。

郭老对李、杜的不公允评价,当时即为学术界所私下非议。

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章对《李白与杜甫》一书提出了批评。

对于李白与杜甫,任何扬此抑彼都是不适当的。

他们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

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虽或时有抑扬,但总的倾向一直是承认他们双子星座的地位。

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番粗略的回顾。

扬杜抑李,始自中唐诗人元稹。

他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他认为李白的有些地方虽略能与杜甫相比,但在律诗上,却比杜甫差得远。

他的这种扬杜抑李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带普遍性。

他的好友、著名诗人白居易虽也认为杜有超过李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两人并列,说两人“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与元稹看法完全不同的是韩愈。

他写过一首《调张籍》诗,对贬抑李、杜的人说了一些份量很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显然,他对李、杜是同样十分尊崇的。

1959年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出土了坎曼尔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提到:“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

”坎曼尔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安西人,与元、白、韩、柳同时,这就说明,中唐以后,李、杜在诗坛上有同样广泛的影响,时论并无扬此抑彼的倾向。

到了宋代,欧阳修更喜爱李白,而王安石更喜爱杜甫;苏轼虽更为推尊杜甫,但其实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却更接近李白。

而且他虽崇杜却并不抑李,他说:“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崇杜而不抑李,可以看作有宋一代对李、杜的基本评价。

杜诗在宋代有着甚高的地位,江西诗派就以杜为宗师,但李也备受推崇。

虽也有崇杜抑李的人(如苏辙、黄彻等),但并未形成普遍倾向。

诗论家严羽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这是说得很公允的。

明代对李、杜的评价,大致与宋代相似。

杜甫的地位甚高,但李白的声望也未曾因此稍衰。

茶陵派的李东阳,宗主杜甫,但对李也甚为景仰。

提倡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诗学杜甫,而对李白同样赞赏备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对此都有所论述。

力求摆脱复古束缚的祝允明、唐寅,推崇李白;文征明却崇拜杜甫。

有叛逆思想的李贽推崇李白,而主张独抒性灵的袁中郎,则李、杜并称。

清代的情形亦复如此。

赵翼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北宋诸公皆奉杜为正宗,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

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

”这说明,李、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各自做出的独特贡献,是无法抹杀的,采取简单的扬此抑彼的态度,都无法改变他们在诗歌史上双子星座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