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王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英汉谚语概述 (2)
二英汉谚语的相同点及其成因 (3)
三英汉谚语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4)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试析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谚语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对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都有所折射。本文通过对部分英汉谚语的比较分析,试图对谚语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做一定的挖掘,并以此为据说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谚语英汉对比文化内涵
引言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而且富含哲理,读起来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供人学习与借鉴。
一英汉谚语概述
英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中,谚语在两种语言文学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虽然现代对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广,但在学术上,有关汉语谚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朱介凡先生在其《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思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中道:“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由武占坤主编的《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说:“谚语是靠群众口碑流传的艺术魂宝,它虽然只是词组,形式极为短小,但却凝练得像百炼的精金,纯净得如晶莹的钻石,生动得似潺潺的流水,风格质朴,韵味清新,满身泥土香,一派民族气。”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英语
谚语的定义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可见,英汉谚语都在于说明道理,提出建议,警醒众人,在两种语言文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英汉谚语的相同点及其成因
英汉谚语虽发展历程不同,但有些谚语却能够用相同或类似的表达体现相同的含义,例如:
The ap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
隔墙果子分外甜。
Better a red face than a black heart..
宁可脸红,不可心黑。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ile it steals cream.
掩耳盗铃。
出现这些相同点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两点:(一)、相同的来源。谚语是经验的总结,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来自于民间生活、神话和文学作品,也来源于其它语言的引入。
首先,来源与民间生活。谚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从生活的小细节出发逐渐扩大到普遍认识。有些谚语来源于民间生活,创造者大多是农民、工匠、商人等,他们用和他们的行业有关的、常见的字句来表达。例如:Hundred days of continuous rain, there is always a sunny.(百日连阴雨,终有一朝晴。)其次,来源与神话。每个民族都有神话传说,英语中的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和荷马史诗留下了许多谚语,如:The fox said the grapes were sour.(伊索寓言)。汉语也有类似,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再次,来源于文学作品。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是其寓言的调味剂。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情节成为了后世广泛流传的谚语,
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同样,在汉语谚语也有一些来自文学作品,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最后,来源于其它语言。由于地理的融合和历史的相互影响,谚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其它文化的表达,如英语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来自于法语,汉语可翻译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汉语谚语“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来自于英语“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二)、相同的语言特点。表现为:第一、简洁性。谚语的措辞简练、精辟,即通过最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在汉英语中都有体现。如:“easy come easy go.”“人心齐泰山移。”第二、生动性。使用比喻、夸张、重复等修辞手法,如:“a good friend is as the sun in winter.”“割麦如救火””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谎言怕真理,黑暗怕阳光”等。
三英汉谚语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3.1英汉谚语的差异
在英汉谚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谚语本身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英汉谚语各自的语言特点、内容特点和民族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语言特点
在语言方面,英汉谚语在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现分述如下:
1.语音特点。汉语谚语主要是通过押韵、双声、叠韵、叠音等达到语音效果,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押韵)“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英语谚语主要通过头韵、辅韵、尾韵达到这种效果,如“No root,no fruit.”“Practice makes perfect.”“Haste makes waste.”
2.句式特点。从谚语句式结构的类型上看,汉语谚语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紧缩型三种,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句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复句型)“不看僧面看佛面”(紧缩型)。英语谚语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例如:“Still water runs deep 静水深流”(简单句)“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复合句)
(二)、内容特点和民族特点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谚语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而且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汉谚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与各民族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英汉谚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但又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地理环境方面,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是典型的海洋国家,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产生的谚语也大都与此相关;中国地处亚欧大陆,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很大部分的谚语来自于农业活动。在道德观念方面,中国的道德传统同儒家思想紧密相连,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在汉语谚语里有许多倡导无私奉献的谚语,如“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大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因此在功利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击下,与中国“士为知己者死”不同,西方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利益先于朋友,如“Hunger knows no friend”,这种差异在价值观方面也有所表现,如中国人认为“孤雁难飞,孤掌难鸣”,而西方人则认为“Self comes first.”
3.2差异的成因分析
谚语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因此,它们必然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采用独特的表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