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⑨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赣州和袁江合流之处。
长安:京城的代称。
这里借指宋旧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愁余:即“余愁”。
余,我。
鹧鸪(zhègū):鸟名。
古人拟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大意】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水中融合着多少过往行人的眼泪! 我登台遥望西北方向的旧日京城,可惜,连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我的视线。
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终究挡不住这浩浩东流的江水。
天色渐晚,我正满怀愁绪地伫立在江岸上,山深处却传来了阵阵鹧鸪的乱啼声——“行不得也哥哥!”。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2]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 [43]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44]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45] ,山深闻鹧鸪 [46] 。
注释:[42]造口:即皂口,因皂水而得名,在江西万安县西南。
[43]郁孤台:今江西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因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
清江:指赣江。
[44]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45]愁余:亦作“愁予”,使我发愁。
[46]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
原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评析:借登山临水而吊古伤今,为《菩萨蛮》一调千古未有之重笔。
上片先述往来登临者,莫不心怀忠愤,感慨当日金人险追及隆祐太后的奇耻大辱,不由得泪水溅入清碧的江水之中。
江水奔流不尽,而行人的伤心之泪,也横流无尽。
登台向西北望去,哪里能见到故都汴梁?只见重重叠叠的山,遮住了望眼。
用笔奇横,兼有寄托。
过片二句承上“可怜无数山”顶针直下,表面上是讲赣江之水,不为青山所阻,滔滔不息,奔流到海,实言神州贵胄,虽遭一时折辱,终当重新奋起。
然朝廷终无恢复之志,词人心中本已积郁难开,更何况听到深山中鹧鸪“行不得也”的哀叫?无限哀凉心事,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于汴京沦陷后的金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山东人民起义抗金,他集合二千人,投农民领袖耿京,留为掌书记。
后奉表来归南宋,高宗召见,授承务郎,签判江阴。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多有建树。
因他立主抗战,遭主和派弹劾,被贬闲居江西带湖、瓢泉先后达二十年。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原文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 g ū)⑨。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讲解】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
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
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
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
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这种强烈的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
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全诗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腐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在南宋,辛弃疾历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抚史,晚年任镇江知府。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写于1176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六十里处,也称皂口。
郁(yù)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指赣江。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长安:汉、唐时的都城,此处借指汴京(北宋都城)。
余:我。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名,叫声似说“行不得也”。
【大意】
郁孤台下清江的水啊,中间流淌着多少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眼泪。
向西北眺望故都,唯见莽莽的群山。
莽莽群山,重峦叠嶂,毕竟挡不住江水东去。
我在傍晚的江边,心头愁云密布,耳边只听到深山鹧鸪的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及注释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创作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
《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
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
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
《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
《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
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前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与赏析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赏析】
辛弃疾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抒发对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
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
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郁孤台下清江水,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西北望长安,kě lián wú shù shān可怜无数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青山遮不住,bì jìng dōng liú qù毕竟东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江晚正愁余,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山深闻鹧鸪。
作者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
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全诗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腐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在南宋,辛弃疾历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抚史,晚年任镇江知府。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写于1176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可怜:可惜。
4。
愁余:使我忧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今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解说]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词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词译文及鉴赏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作者: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è gū)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讲解】“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
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
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
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
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是我国著名的词中瑰宝,表达了诗人辛弃疾的深沉之爱国情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作者: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è gū)⑨。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赏析】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精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本课结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 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 “青山”比喻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如朝廷中主和派(投降派)。 “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 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03
把握手法
艺术手法
运用比兴手法,借景言情
本词借眼前之景——郁孤台、 清江水、无数山寄托家国之悲、 今昔之感,达到了“以不言言 之”的艺术境界。
内容归纳
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 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写了爱国志士和广 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 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上所见的山水有何特点? 清江水:水是由当年逃难的百姓的眼泪化成的,也 有后来人在这里感时伤乱而流下的眼泪。江水涌动, 当年的惨案历历在目。“多少”二字,写不尽民众 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和种种灾难,道不完此时词人 作为内心的悲伤。 无数山:重峦叠嶂,不解风情,阻挡了我望故都的 视线,这正是眼下“故都不再,故园难回”的现实。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01
知人论世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 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 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 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 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 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02
文本鉴赏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公开课教案设计)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
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知其人论其世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
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
);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
)。
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
——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及鉴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创作背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精选合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精选合集]第一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作品原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品注释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宋刘攽《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⑸愁余:使我发愁。
《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作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
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知其人论其世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
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
);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
)。
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
——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
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把握情感,情感的波澜起伏:悲凉—忠愤—坚定—悲愁—忠愤(二)解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写。
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
(三)再读—晓词意【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提示1:自由朗读,理解词意。
】【链接1: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佑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至造口,百姓惨遭屠杀劫掠。
】【二】悟其“愁”(四)品读—悟情感【用心体味,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提示2:1、找出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
2、结合全词,理解词句中“愁”的情感。
】(1)找出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人“正愁”(2)词人为何而愁?“愁”什么?【提示3:联系辛弃疾经历,结合全词,理解词句中“愁”的情感。
】【明确:——家国之愁,忧国忧民。
(请在词中找出包含“愁”的词句,具体分析)】“忧国”:理解“行人泪”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百姓惨遭屠杀劫掠之地,痛感建炎国势之衰危,愤慨金兵之猖狂,羞愧国耻之未雪,满腔悲愤,化为悲凉之句。
“望长安”——中原失陷;故国难回。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对故国故土失去的惋惜;表达了故国难回的惆怅、愤慨之情。
】“忧民”:理解“行人泪”逃难民众的泪水。
“行人泪”言简意深,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忧己”:“行人泪”也包含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之情。
“正愁余”小结:这么多愁绪郁结于胸中,在“江晚山深”之境,暮色苍茫,群山围阻,怎叫人不“愁”?同学们,词中有一意象正暗合词人此时的形象、心境。
请找出来。
比较分析: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改为“望阙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好吗?为什么?(句意理解:“郁”有沉郁之意,“孤”有巍然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开篇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江晚山深”,暮色苍茫,群山阻隔,正是词人沉郁苦闷之孤高情怀的写照,暗应合开头郁孤台的意象。
以这三字开头,词人的满腔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词人之“愁”,不是为自己衣食所安,不是为儿女私愁,而是家国之愁,正是词人爱国、报国情怀的折射,内心志向的流露。
同学们能从词中找出体现这一心志的句子吗?】【三】明其志(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链接】/“山深闻鹧鸪”中,“鹧鸪”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感。
【链接】(5)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这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词人的情感?“青山”“赣江水”分别比喻什么? 清代词论家周济说是“借水怨山”,是用比兴的手法。
明确:【“青山”比喻阻止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不可阻挡的坚定意志。
这两句“借水怨山”,是用比兴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词人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鹧鸪”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感。
【表示要像鹧鸪鸟“但南不北”那样留在南方,绝不北方向金人屈膝,忠于南宋决心】小结:上片:控诉金兵入侵罪行,对故都故土和抗敌军民的怀念之情。
下片:表露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归纳主旨:这首怀古伤今之词,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故都的留恋和军民收复中原不可阻挡的意志、决心,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归纳鉴赏方法:【得其法——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四、拓展阅读【词人中晚年时期,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主旨】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48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主旨】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五、综观作者【敬其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理想:以身许国,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
现实: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成就:锻造成真正的爱国词人!小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爱恨情仇,只有一股脑在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口气,也是一首首好词了。
六、后世评价: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上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下联)”。
【对联分析】首先,引用一个典故,苏轼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
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
其次,“美芹”是因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之策。
《诗经》中有《黍离》之悲,由于在周王朝东迁后,周朝志士在故都见昔日的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因而悲慨国家颠覆,这种心情跟辛弃疾心中的悲痛是契合。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希望南宋不要象南飞的大雁偏安一隅。
六、总结:词人虽已去,但词作流芳千古。
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七、创意写作——穿越时空的约会要求:1、请以《相约鹅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结合辛弃疾生平,合理想象。
3、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力争写出传神佳作。
附板书:重温旧词:(描写农村的恬淡风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主旨】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公元1203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旨】此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附拓展阅读:(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