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合集下载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概述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成果历史上影响深远。

其中,《孟子·离娄上》中的“知人论世”一章,是他思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道德问题的精华所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看法,对孟子的“知人论世”展开探讨。

正文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知人”是人事关键,也是君子的成就之一。

所谓“知人”,就是指了解人的品性、才干、喜好、生活状态等各种因素,用以指导人的处事和用人。

孟子强调,一个人能否广交善友、广纳贤才,关键在于其能否善于认识人。

对于人际关系,孟子有“取人乎已,知人乎吾未尝有过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不知者之觊觎也”等名言,说明孟子高度重视“知人”。

孟子的观点孟子在“知人论世”这一章中,谈到了人的价值、淳朴本性、以及人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人都有“天性”,这种本性和“道德”是互动的。

当一个人的天性被尊重并深刻了解,他就会表现出美好的道德素质。

同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也会深刻地影响他的天性。

孟子说:“天下之动,莫如性也;天下之成,莫如道也。

道之理发,性之情并,而变化之理生焉”。

在人际关系方面,孟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

即一个人如果想要自己获得成功,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支持他们的成长。

这样才能实现互惠共赢。

此外,孟子还提倡善于释放压力,以及在相互交往中保持真诚。

“知人论世”一章中,孟子着重判断人性的本质,探讨人性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树立互相帮助的理念。

孟子在探讨道德方面的贡献,为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与哲学对于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有很大启示。

在判断人性方面,我们需要注重人的淳朴本性,深刻了解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为人服务。

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需要学会关心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创造一个有益于我们彼此成长的环境。

在道德方面,我们需要坚定信仰、笃行正义,认真对待道德伦理问题,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不见陶潜,焉知归去——小论“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语出《孟子》,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这段话,本意是要讨论交友的问题,在孟子看来,同乡之人可以结交为友,国中之人可以结交为友,更广泛一些,还可以与天下之人为友,若觉得朋友遍天下还不满足,我们还能向历史要朋友,读古人的书,诵前人的诗,由形体之交到心神之交亦不失去是交友的一大乐事,但是光诵诗读文是不足以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平日上课,课堂上常见的环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分析”其实都是知人论世的产物。

刘勰曾语:“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鉴赏或学习的方法,常常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见解、内心矛盾等等,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文本的目的。

但也曾有教授批评“知人论世”,说这种语文教学方法是“坚硬的、传统的、糟糕的语文教学法”,对此也颇有感触,因为亲见学生一见辛弃疾就豪放悲怆、壮志难酬;一见李清照就婉约清丽,凄楚悲凉,全然不管诗歌本身到底在写些什么。

因而作为第一线教师的笔者常常陷入“两难”的状态,在“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这学期,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使我对“知人论世”有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

在准备教案之前,我先查阅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与历代对此文的评价: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1岁那年,最后一次出仕,但只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求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知人论世是通过诗词揭示人性和世界观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知人论世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知人论世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可以发现其与古代诗词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情感和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展望未来,知人论世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知人论世,意义,概念,具体运用方法,人生观,价值观,古代诗词,审美情感,文学素养,重要性,价值,发展,应用。

1. 引言1.1 概述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感境界,感受语言的美妙表达,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诗词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1.2 介绍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义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培养自信和自尊。

这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知人论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诗词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思考,通过诗词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等内容,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和他人理解,还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人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写文章也常会提到这个词语(成语),但对这个词语怎么解释,怎么使用,却有不同的说法。

最近有网文谈如何使用“知人论世”一词才正确,并引了我一篇小文中的观点,但该文观点多有误,故本文拟再谈一下这个问题。

若查词典,查百度上的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说“知人论世”指了解鉴别人物和论说世事万象,简单说就是"了解人;论时世”;另一种解释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第二种解释是《辞海》的释文。

第二种解释把“知人”也解释为了解人物,但把“论世”解释为研究所欲知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这与第一种解释是不同的。

第一种解释,“知人”和“论世”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第二种解释,“知人”和“论世”有内在联系。

人们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个词语的时候,总是选择其中一种的。

在我看到的使用和解释此词的文章中,似乎记者、作家,多取第一种解释,学者多取第二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当然不错,但缺少历史文脉,并非此词的原解;第二种解释有出典,是此词的原解,也可视为正解。

“知人论世”一词,源出《孟子·万章下》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后人将这段话浓缩,成为“知人论世”一词。

这段话第一句说,学诗、读书,不能不了解作者其人。

第二句说,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世,即时代、世事。

《辞海》的释文,直接由孟子这段话而来。

朱嘉是注释《孟子》的权威,他对这段话中的“论其世”三字做了自己的解释:“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前一句说,所谓“论其世”,就是要研究和论述诗书作者在其所处的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后一句说,读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实际经历,因而必须考察他的行为和经历。

朱嘉这段话,是对《孟子》“论其世”三字的阐发性解释,实际上含有申说、发挥的成分。

知人论世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

知人论世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

谈谈知人论世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何谓“知人论世”?意思是说不同诗人的思想感情要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地位、生活环境以至于整个时代对诗人的影响。

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说”是孟子提出的。

他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作家思想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了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心路历程, 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而对作家作品给予正确的评价。

灵感既不是神授也不是来自天才,而是取决于作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艰苦的艺术探索。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因李陵之祸下狱,并于次年受腐刑,他承受着巨大的耻辱,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蕴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多感慨。

他最伟大的创作就是《史记》,它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他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继承先秦文学传统,它还具有诗的魅力和意义,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借鉴战国散文,酣畅淋漓的风格,体现大一统王朝,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渗透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了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经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励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在艺术方面,史记语言具有形式,自由,不拘一格的艺术性。

并且史记中的许多故事也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是因为他的遭遇使得他的《史记》风格具有宏阔画面和深邃的意蕴,叙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绝大多数人物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大事穿插其间,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思考,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规律,使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正是因为他的遭遇,使得他的《史记》还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是一部长篇悲愤诗,将浓重的身世之悲和历史悲痛同体整合,对笔下的吴起、商鞅、程婴,项羽等悲剧人物饱含同情和惋惜。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本文概述“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深入理解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引入“知人论世”法,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知人论世”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分析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接着,探讨如何将“知人论世”法应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总结“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知人论世”法的理论框架“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或词,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认为,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会深深地烙印在其作品中,因此,鉴赏者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了解,包括其生平、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

例如,了解杜甫的生平,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何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知人论世的批评观

知人论世的批评观

知人论世的批评观
知人论世的批评观是一种对社会和个人行为进行评论和评价的观点。

它强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形成对其优点和缺点的客观评价。

这种批评观主张将个人和社会问题分析和解释为其原因和影响,而不是仅仅看到表面现象。

知人论世的批评观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环境和个体因素协同作用而形成的。

因此,对于某个现象或行为,知人论世的批评观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给出客观的评价和意见。

同时,知人论世的批评观也强调自我反省和批判。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批评之前,必须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反省。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批判,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

总之,知人论世的批评观是一种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方法,强调对个人和社会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并同时重视自我反省和批判。

“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知人论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运用价值。

它通过对人和社会现象的描写来达到抒情、写意和表达观点的目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多样化的趋势下,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这种修辞手法,将一些大众化的话题和现象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如社会文化、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通过讲解这些话题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知人论世”是一种较为深入的文学表达方式,要求作者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娓娓道来,这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辨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若是教师想要在课堂中运用“知人论世”这种修辞手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注重阅读感悟。

让学生在阅读时,尝试感受作者对人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2)讲解修辞手法。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针对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给学生讲解,让学生逐渐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进行分析评价。

在学生阅读完某些文学作品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分析此作品中的“知人论世”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加深人文素养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知人论世”这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提高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同时,运用“知人论世”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胸怀,在面对或思考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抱持正确、积极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具备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知人论世”这种修辞手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加深人文素养,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趣的教学方式。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观点,其中知人论世和意逆志是他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知人论世强调了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而意逆志则强调了个体的意志与外在环境的关系。

在孟子的思想中,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只有通过洞察他人和自我认知,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

孟子的知人论世强调了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道德意志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在人际关系中,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和共情,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力。

意逆志强调了个体的意志与外在环境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的意志是可以逆转外在环境的力量的。

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只要个体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就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意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怀信念,就能化解困境,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知人论世的意思_知人论世的成语解释

知人论世的意思_知人论世的成语解释

知人论世
成语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成语繁体知人論丗
成语简拼ZRLS
成语注音ㄓㄖㄣˊㄌㄨㄣˋ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知人论世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知人论事
成语例子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浅析“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

浅析“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

浅析“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摘要:“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

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

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

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批评;内部批评;外部批评“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长河中,经历众多诗文解读者和批评者的运用和发展,曾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时至今日,我们在社会学批评、文化学批评、心理学批评等众多批评方式中仍可寻见其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以来,它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质疑和挑战,这种戏剧性命运本身便包含了许多值得反思和回味的东西。

“知人论世”究其本意,并非文学批评命题。

此说的提出者——孟子的论述可以为证: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后人要与古人为友,主要途径是诵读古人留下的诗书。

由“知人论世”而“尚友”是目的,“颂其诗,读其书”则是手段。

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一种尚友之道。

但有意味的是,它同时也提示了一种对诗书的读解之法。

而后一种意义在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其本义,加之孟子言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知人论世”渗透到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成为众多文学批评方法的本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人论世已不再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更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精神,在文学批评史中不断得到衍变和发展。

其中汉儒解诗、魏晋以后对诗之体貌与人之性情的考究、甚至宋以来对文坛名家年谱的编撰,细察诗人生平,都可看作“知人论世”精神在中国传统批评中的演化和发展。

汉儒说诗,因其强烈的索隐比附色彩而遭后人诟病。

试论“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古代文学批评方法,意为通过观察社会人物及其所表现的品格与行为来揭示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以及其对学生审美情感、思辨能力、视野拓展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来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情怀的优秀公民。

愿本文能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份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语境和表达意图,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知人论世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连结。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张力,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知。

这种情感共鸣和连结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

知人论世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文学知识。

通过了解作者的思想精神、文学艺术风格和作品特点,学生可以学习借鉴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学表达方式,拓展视野,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通过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和解读,学生还可以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和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具有积极意义。

2.2 知人论世的运用方法和技巧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有效地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知人论世”与深度阅读

“知人论世”与深度阅读

“知人论世”与深度阅读
“知人论世”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在现代社会,许多人的眼光和价值观念都受到“知人论世”的影响。

但是,“知人论世”是否真正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和人性的本质呢?
首先,“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从个体出发的方法论,它会根据个人的经历、价值观和兴趣等方面来判断和评价周边的世界和人物。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客观世界和人性的多样性。

其次,“知人论世”更多地强调表面现象和现实境况,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因素和内在关系。

这种表面化的推论会导致我们对于某些事情的判断和看法过于片面并且不准确。

相对而言,深度阅读能够更全面地拓展我们的认知和人性的多样性。

深度阅读旨在通过对于文字的分析和思考,去深入了解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此外深度阅读也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性。

深度阅读对于培养更深刻的情感和理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从而改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和协作效果。

此外,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更多的欣赏和理解。

总的来说,“知人论世”和深度阅读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用更加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和人性,发扬优点避免缺陷。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知人论世”和深度阅读结合起来,将表面的推论与深度思考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和更大的价值。

知人论世人物对比

知人论世人物对比

知人论世人物对比
【实用版】
目录
1.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2.人物对比的作用
3.运用人物对比分析历史人物
4.结论:知人论世与人物对比的意义
正文
在历史研究中,知人论世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在了解一个人的背景、经历和性格等基础上,去分析和评价他的言行和作为。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人物对比是知人论世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对比不同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性格、行为和作为。

人物对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汉朝的刘邦和项羽,来看他们的性格、行为和作为。

刘邦性格豁达,善于用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这些性格特点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作为和成败。

刘邦能够知人善任,最终成功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因为不善用人,最终败给了刘邦。

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唐朝的李世民和武则天,来看他们的治国理念和作为。

李世民提倡文治武功,注重民生,而武则天则强调法治,推行严刑峻法。

他们的治国理念和作为,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

知人论世和人物对比,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方法。

第1页共1页。

知人论世的文论出处

知人论世的文论出处

知人论世的文论出处1. 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它旨在通过对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人与社会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取向。

知人论世的文论作品可以是散文、小说、评论等形式,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以张岱的《陈涉世论》为例,详细阐述这篇知人论世的文论作品的作者背景、作品内容和文论思想,以及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陈涉世论》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人论世的文论出处和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2. 作者背景张岱(1662-1738),字易初,江苏句容人。

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民主活动家,也是清代重要的知识分子。

张岱早年深受明末战乱影响,充分体验到社会动荡时期的人们的苦难和困境,因此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成为他创作知人论世的文论作品的重要动力。

3. 作品内容和文论思想《陈涉世论》是张岱的一篇知人论世的代表作品,全文约万余字,以陈涉为中心展开叙述。

陈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他带领农民起义反抗暴政,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品以陈涉为切入点,通过对陈涉的个人和起义军的历史背景的细致描写,展示了陈涉作为一个复杂人物的形象。

张岱通过对陈涉个人性格、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的分析,逐步深入剖析了陈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陈涉的故事,揭示了明末社会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陈涉世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文论思想: 1. 对个人性格的深入剖析:张岱通过对陈涉个人性格特点的揭示,分析了陈涉作为一个领袖的优点和缺陷。

他指出陈涉的坚强意志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品质是他能够领导群众起义的重要因素,但也强调了陈涉过于自信和自负的问题,这一点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得到了验证。

2. 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的揭示:通过对陈涉的故事的叙述,张岱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对起义军的组织和活动的描述,深入揭示了明末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并通过陈涉的故事说明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 么不同?
➢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 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 给人以美的享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
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 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重点:鉴赏诗歌主旨(思想情感)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
三、读出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 法?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 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
➢ 是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 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鹊》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亭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别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 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 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 原意,推陈出新。)
➢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 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 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论世” 。
➢ (1)什么是“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
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 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 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 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 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 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④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活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感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
杂 头·明月几时有》 感 6、告慰平生的喜悦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功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国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功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国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伤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岳阳楼》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
人。
➢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 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 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不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甚至是曲解诗意,除 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体把握、不能 由表及里)这个原因外,我们还要注意 “知人
古代诗歌中思想内容常见类别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诗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 其他:爱国诗 伤春诗 讽喻诗等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主旨)
小结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 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 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 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 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叹等。
➢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 的情趣和心境。
➢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 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 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分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关键步骤
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
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 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 界。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 要的。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 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 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 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 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 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 恬淡、闲适等。
标题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字、词表层义、修辞义、
语境义)
意象 意象(形象)承载的作者思想情感
尾句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 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 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 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
如:屈原《涉江》
1、羁旅愁思
③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
乡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怀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人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 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
“商女”。你认为呢? 泊秦淮
➢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 烟笼寒水月笼沙,
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 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