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蜀相》教案(精选8篇)
《蜀相》教案(精选8篇)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受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同学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下面是我整理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蜀相》教案篇1【教材内容】唐诗是古典诗歌进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同学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同学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化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沟通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尝涵咏诗歌,深化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消失了两位宏大的诗人,他们是(同学齐声回答)李白、杜甫。
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赐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日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一、教学目标1。
品尝涵咏诗歌,深化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倾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
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分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同学思索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争论。
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
相互争论完成下面的表格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同学充分的争论之后,沟通争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微小的事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在鉴赏古诗歌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节课重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蜀相》
本节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先小组讨论,然后抽人展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PPT映出
析“诗眼”
理解“自”“空”的效果
先测
五分钟完成《课堂检测》
自评(PPT映出答案)
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实施方法
备注
课前预习
了解杜甫的生平,理想。
完成《导学》课前检测
导入激趣
导入激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学情分析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
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
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
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
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④杜甫工于律诗,精于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我们的梳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坎坷的诗人;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一位壮志难酬孤苦的诗人。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3、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意象,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三、学习难点: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1、考试说明: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方法(1)诗歌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或事物。
①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②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的感情形象,即“意象”。
(2)诗歌语言①理解关键词语:极富表现力的动词、丰富多彩的形容词(表色彩的词)、生动形象的叠词②鉴赏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平实质朴、清新明丽、含蓄委婉、婉约细腻、幽默讽刺、形象生动、豪迈雄奇、粗犷豪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悲怆幽怨、缠绵哀怨、……(3)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A、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直抒胸臆) B、描写:渲染、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白描、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上下;②表现手法: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铺排、幽默、含蓄、象征、联想、想象;③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用典、起兴、借代、对偶、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等。
(4)思想内容: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1-4《蜀相》学案(新)
《蜀相》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②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过程和方法:①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③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3.情感与态度:①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②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导读1、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2、解题:蜀相:蜀国的丞相,故称为蜀相,也就是指的诸葛亮。
诸葛亮,他是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他又曾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3、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三、导思1、读首联回答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体会借古抒怀诗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比较诸葛亮与杜甫的异同之处,了解借古抒怀诗的特点。
2、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预习学案: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
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导入)作为我省的省会城市,成都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吸引了许多古人为其驻足停留,我们熟知的浣花溪畔就曾留下过诗圣杜甫的足迹,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智绝天下的诸葛孔明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蜀地,至今仍被供奉在成都的武侯祠里,孔明先生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赞誉,那么,当诗圣杜甫遇上诸葛孔明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
(二)学习目标展示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2、了解并掌握借古抒怀诗的特点。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蜀相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以意逆志”的创作手法。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用情感去揣摩诗意,从而理解诗人的心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杜甫的《蜀相》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理解其中所运用的“以意逆志”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创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中国古典文学网:提供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和鉴赏文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参考。
-诗词网:收录了大量古代诗词,并提供在线鉴赏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文学鉴赏论坛:学生们可以在此论坛上发帖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诗歌鉴赏的心得和体会。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提问:我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以意逆志”创作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以意逆志’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3.难点解析: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没有运用足够直观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
(三)改进措施
1.优化课堂时间分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2.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度。
-仿写练习:提供诗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会“以意逆志”的创作手法,并通过互评提高鉴赏和批评能力。
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蜀相》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的诗歌,是第一单元“诗歌之部”中自主赏析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将本模块的教学定位为: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诵读涵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引导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积淀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侧重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从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分析景物意象,锤炼字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有才无命,壮志难酬)。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内容和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主体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教学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做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问:古人为什么要写诗?(写诗的动机是什么?)《毛诗大序》:“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礼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简单来说,诗人写诗:物象和事象——诗人兴发感动——形之于言。
那么很多年前,杜甫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辞官入蜀,探访武侯祠。
他有哪些兴发感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学生揣摩感情基调)。
(1)注意:字音“柏”bǎi “好”hǎo(2)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作点评(表达伤感的字眼:自、空、死、泪等)。
朗诵指导: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感伤。
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死”要读得沉痛,“泪满襟”要读出感伤的语气等。
高中语文 1.4蜀相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导做: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导思: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导做: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可课前布置预习,课上集中展示)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
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
蜀相教学教案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蜀相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
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一)知人论世(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5、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杜甫《蜀相》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杜甫《蜀相》教学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
这个单元要求我们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预习课本P2~P4)【明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什么是“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二、展开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鉴赏分四步进行。
(投影)忆诗圣:知人论世读诗意:整体感知觅诗心:探寻诗眼品诗味:以意逆志(一)我们学习过杜甫的很多诗歌,比如上个学期学习过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还有以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所以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一起来看那PPT。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所以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二)读诗意:整体感知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要先从整体上去把握。
一起来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生读),大家觉得读得好不好(不好),大家觉得不好是因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所以现在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首诗歌。
(生翻译诗歌,请同学分享)(三)觅诗心:探寻诗眼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韵味。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4课 《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蜀相》教案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蜀相教案4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教学目标:1、学习《蜀相》与《书愤》,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分析《蜀相》与《书愤》两诗思想内容上的相似点,让学生认识到杜甫与陆游共同的情怀——爱国忧民,从而体味出这两位一脉相承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诗魂。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爱国主题的探究。
教学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教学过程课前下发学习预案,学生自学《蜀相》《书愤》这两首诗,并辅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蜀相〉鉴赏》(周汝昌)、《陆游诗歌的艺术探源》(袁行霈)等文章,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一、导入新课唐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统称近体诗。
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
遗憾的是唐代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
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相媲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品味杜甫的《蜀相》与陆游的《书愤》,走进这两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介绍两位作者的志向(板书)三、设疑自探学生齐读两诗。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初步把握了两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师生整合形成自探提纲:1.探究两诗标题内涵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以意逆志,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3.知人论世,分析两位作者为何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
四、解疑合探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交流自探成果,并做好展示和评价的准备。
教师抓关键句,补充、总结。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同学问题课前:1、作者对诸葛亮怀有些情感?2、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歌颂刘备还是诸葛亮?3、本诗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为什么各家对于杜甫这样的名家的诗歌风格会有那么多不同解读?课后:1、沉郁顿挫是杜甫的独特风格吗?陆游的诉衷情好像也可以说是沉郁顿挫?2、首联的设问句在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3、怎么推断是乐景哀情还是乐景乐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重难点: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比较法与朗读法预习作业:1、阅读节选论文,概括三个版本中“沉郁顿挫”的相通处。
(文章见学案)2、翻译《蜀相》原诗教学过程:一、何为“沉郁顿挫”?杜甫很忙。
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他老人家的诗歌——《蜀相》(已经学过《登楼》),关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学界有一个共识,叫做“沉郁顿挫”,那到底什么是沉郁顿挫的内涵呢?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预习作业里面,我列举了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中有对于所谓“沉郁顿挫”的内涵阐释,我的要求是比较各自版本的定义,找出共同的部分。
预设:情感饱满、肤浅、苍凉、悲慨。
音韵屈折过渡语:今日,我们就通过《蜀相》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学习,第一,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其次,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主问题:通过比较和朗读,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二、比较阅读,感知沉郁顿挫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今安在①,锦官城外树青青。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即定②天下计,两朝开济赤子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
【注释】①【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
安,哪里。
②【三顾即定】指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比较点一:“今安在”和“何处寻”问:“今安在”和“何处寻”分别是什么意思?答:“在哪里?”,“在哪里能找到?”问:在意思的表达上各有何侧重?答:“在哪里”强调的是“安”(宾语前置句,强调宾语),哪里。
学案6:第4课 蜀相
蜀相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理解主旨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
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理清结构杜甫《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唐肃宗昏庸颟,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
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
但写祠堂,实际上也是写丞相。
开头两句,就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三、四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蜀相学案
蜀相[教学目标]1.探究诗歌主旨,赏析诗歌意蕴美2.加深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的理解[教学重点]探究《蜀相》的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本诗蕴含的思想[天天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黄鹂.()频.烦()未捷.()祠.堂()仇兆鳌.()颠沛..()柏.森森()空好.音()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中。
(1)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2)隔叶黄鹂空好音..好音:(3)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4)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3.填空杜甫,字,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1.lī pín jié cíáo diān pèi bǎi hǎo2.(1)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好音: 鸟儿婉啭鸣唱(3)频烦:犹“频繁”,多次(4)开济:开,开创;济,扶助3.字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文本研读]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概括写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并修建杜甫草堂。
次年春,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问题探究]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蜀相导学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学习借古喻今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诗歌背景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皇天”,旧时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李密《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即是此意。
(2)“县男”是爵名,“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唐代开始设置,明代废止。
(3)“薨”是指古代称诸侯或有职位的大官死去。
古代表示死亡的词语很多,例如“失恃”指母亲去世,“失怙”指父亲去世。
(4)“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称儿童时代。
(5)“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
汉时李膺很有名望,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称为“登龙门”。
(6)“长揖”,是古代时候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至上而下行礼。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柏.森森(bǎi) ②好.音(hǎo)2.词语解释(1)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2)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3)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开,开创;济,扶助3.词类活用隔叶黄鹂空.好音 (形容词作动词,空有)4.默写填空(1)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2)杜甫《蜀相》中“,”两句,写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答案(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蜀相⎩⎪⎪⎨⎪⎪⎧ 首联⎩⎪⎨⎪⎧⎭⎪⎬⎪⎫自问自答追慕颔联⎩⎪⎨⎪⎧⎭⎪⎬⎪⎫碧草春色——自黄鹂好音——空缅怀颈联⎩⎪⎨⎪⎧⎭⎪⎬⎪⎫刘备三顾茅庐侧丞相鞠躬尽瘁正赞扬尾联⎩⎪⎨⎪⎧⎭⎪⎬⎪⎫身先死泪满襟寄情二|文本探究1.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①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
②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亮的品格),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2.《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请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语言] 我的答案: 提示:最传神的是“寻”字。
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3.[技法探微]举例说明本诗的抒情特点。
[考点:鉴赏作者的表达技巧] 我的答案: 提示:(1)前两联借景抒情。
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用“何处寻”表明了诗人访祠吊古的心情急切。
颔联两句,写祠堂冷落之景。
“自”“空”二字是此联的诗眼,作用是: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自春色”“空好音”也显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思。
(2)后两联咏史抒怀。
第三联歌颂诸葛亮的功绩,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第四联悲叹诸葛亮功业未成身先死,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匡时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怆心情。
4.[创新表达]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哪一方面?我的答案: 提示:诗人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国;又辅佐刘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地方,写鞠躬尽瘁、高瞻远瞩、廉洁奉公、尽忠报国、优抚边疆、能言善辩等等都可以,要结合诸葛亮的相关事迹简单分析。
教材迁移讲练鉴赏诗歌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二者完美地在诗歌中呈现,就是意境。
诗歌中常见意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阔深远、壮阔苍茫、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苍凉雄浑、苍凉悲壮、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等。
描述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南歌子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剖析词的上片出现的意象有疏雨、微风、夏木、黄鹂、白鹭等。
景物上,疏雨飘洒,微风轻拂,一派清爽宁静的景象。
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自由宁静、充满生机的。
答案①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②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2)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何种写作手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剖析词的下片进入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但“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字里行间蕴含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
答案这首词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答寄情于事、借事抒情亦可),抒发了词人孤寂无聊难以排遣的思想感情。
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
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
以下内容为“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老师们经过认真讨论,感到有必要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有如下的认识:一、明确语文能给你什么?语文能给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您与朋友交往时畅通无阻;语文能给您滔滔不绝的演讲才能,使您在班级竞选中独占鳌头;语文能提高您的公关能力,使您在未来的求职中,自然得体地展示才华;语文能使您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迅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语文能使您写出令同行艳羡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不仅如此,语文能使您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自我超越。
二、培养两个敏感既然语文与我们如此贴近,那么又该如何去学习语文呢?1.(语言敏感)。
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我有一个好友,钢笔书法非常漂亮,我向他讨教写字的秘诀,他给我讲了他的一次经历。
春节期间,一次他经过一家门口,发现楹联字体俊美飘逸,于是趴在那家门前临摹,直到完全相象为止,其行为引来路人异样的目光。
我想,这是他对字比较敏感。
我本人在中学时也有过一次比较典型的体会,一日从《语文报》上看到一个句式,“我不想说……,我不想说……,我不想说……,这里我只想说说……。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作文竞赛中,我想方设法地把它用了上去,效果很好,作文获奖,语文老师在班级对我这个句子进行了高度评价。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敏感吧!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日得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概也是此意吧。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有了强烈的语言敏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语文了。
2.(生活敏感)。
下面我给大家谈谈生活敏感。
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
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
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
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
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
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
”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培养了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语文学习就不再是每天40分钟了,你也不只有一位语文老师了。
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两点。
王国维先生说,做大学问需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胸怀大志,为提高语文水平孜孜以求,注意培养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课堂上主动参与,针对语文考试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那么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