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及答案--精美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杜甫答案(最新版)

蜀相杜甫答案(最新版)

蜀相杜甫答案蜀相杜甫答案蜀相杜甫答案篇一《《蜀相》导学案学生版.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幽咽泉流冰下难.四弦一声如裂帛.家在虾蟆陵下住.钿头银篦击节碎.又闻此语重唧唧.谪居卧病浔阳城.呕哑嘲哳难为听()..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醉不成欢惨将别().寻声暗问弹者谁().低头信手续续弹()..银瓶乍破水将迸().妆成每被秋娘妒().去来江口守空船().梦啼妆泪红阑干().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却坐促弦弦转急().三、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裂缺劈雳,丘峦崩摧 B。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曲终收拨当心画 D.钿头云篦击节碎四、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间关莺语花底滑 C.状成每被秋娘妒 D。

秋月春风等闲度五、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歌以赠之.. C.夜深忽梦少年事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别时茫茫江浸月()别有幽愁暗恨生(). 2.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3.委身为贾人妇()为君翻作《琵琶行》().. 4.移船相近邀相见()相逢何必曾相识().. 5.自言本是京城女()凡六百一十六言.. 6.老大嫁作商人妇()为君翻作《琵琶行》().. 7.如听仙乐耳暂明()凝绝不通声暂歇().. 8.转轴拨弦三两声()却坐促弦弦转急(). 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惟觉时之枕席().. 10.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转徙于江湖间()..七.下面句子翻译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他们相信瀛洲是很难找到的。

B.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醒来时候眼前看到的枕和席,刚才梦境里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粗重的声音和轻细的声音交错在一起演奏出来,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掉在玉盘中一般悦耳动听。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导学案:蜀相

导学案:蜀相

《蜀相》导学案编者:学习目标1、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⑴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⑵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⑷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

《蜀相》_导学案

《蜀相》_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主备:付勇审核:闻冲使用时间:2013年1月14日蜀相①杜甫丞相祠堂②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两朝开济⑤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曾封武乡侯。

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

③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在成都城外的一片翠柏之中。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三顾,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赞美诸葛亮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的。

⑤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开,开创。

济,扶助。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12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2)35至44岁长安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帅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3)45至48岁陷贼与官的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他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竟为叛军所俘虏,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他弃官西行,最后定居四川。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龙小燕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设计步骤:一、读通: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悲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读懂:(小组合作与探究)、翻译并赏析诗歌试问: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翻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翻译: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

(乐景写哀情)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件大事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 导学案 答案.doc

蜀相 导学案 答案.doc

《蜀相》导学案答案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参考答案:2、3、4略(1、答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例如: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塵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一、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

“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 2 2 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5、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蜀相》导学案1

《蜀相》导学案1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3、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4、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了解诗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预习案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了解全诗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品读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课本助读1、作者简介:杜甫,字_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慨叹。

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

杜甫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格特点。

2、整体感悟(赏析前提):(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课堂检查,学生口述讲解):(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二、预习问题设置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预习自测结合背景度,诵读全诗,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学法指导:带着问题体会分析全词,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眉然不动。

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 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屮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而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①黄鹏()④祠堂()2.辨形组词。

②频烦() ⑤柏森森() ③未捷() ⑥空好音()【要点突破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蜀相》导学案新授课2课时班级姓名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蜀相”形象,全面解读诗人情感。

2.能力目标:(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方法。

(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人物形象”以把握诗人情感内蕴的方法,提高“怀人伤己”类“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情感目标:体悟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及其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预习案】1.走近作者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知识积累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他的诗风。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他被誉为“”。

3.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4.诵读感知,觅得诗心(划分朗读节奏)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台城>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导学案

3.2 蜀相重难点:一、常识积累近体诗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二、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杜甫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四、文言知识词语释义1.锦官城外柏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拜访)3.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扶助) 练习题:1.记字音①祠堂()②黄鹂()③三顾频烦()④开济()⑤满襟()⑥好()音2.一词多义1.寻①丞相祠堂何处寻()②寻逐春风捉柳花()③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④飞来峰上千寻塔()⑤轻舟泛月寻溪转()2.朝①两朝开济老臣心()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济①两朝开济老臣心()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⑤阴谷皆入济()3.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4.从题材上看,《蜀相》属于( )A.写景诗B.怀古诗C.哲理诗D.闲适诗5.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B.沉郁顿挫C.恬淡自然D.刚劲凝练6.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②两朝开济老臣心夕济兮西澨A.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也相同B.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不同C.两个“顾”不同,两个“济”相同D.两个“顾”不同,两个“济”也不同蜀相。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3.2 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抱负。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感受杜甫与诸葛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第4课《蜀相》导学案答案

第4课《蜀相》导学案答案

第4课蜀相1.理解“寻”“自”“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理解诗人情感。

2.初步感受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在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默写诗文。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下面是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命途多舛。

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

2.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3.创作颇丰。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1.诗中写了同诸葛亮有关的哪些事?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背诵下来。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诗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二、预学内容1、纠正字音。

2、读准节奏。

3、解释词义。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

5. 掌握写作内容(知事儿)。

(1)叙事:点明祠堂所在地;(2)写景:描写祠堂的景物;(3)议论:写人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4)抒情:对他的死表示无限的哀思。

三、自主学习1、这是一首近体诗,共几句?分为几联?2、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合作探究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

“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

“顿挫”即抑扬,这里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轻重、徐急。

五、当堂检测比较阅读《蜀相》与《八阵图》,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图:法度,规模。

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

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④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
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

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

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

(若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

《蜀相》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现实主义诗圣诗史李杜大李杜
教学过程:1、咏史怀古2、辅佐二主定天下计出师未捷;
雄才大略宏伟业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事业未竟;
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合。

3、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
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

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