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
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
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前出塞(其六)作者: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赏析: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鉴赏
22 .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23.这两句概括书中的大意。决绝,是永别。仿佛是说:“妈呀!
爸爸呀!妻呀!儿呀!……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我们
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 ”吴瞻泰云:“不言不同欢乐,而言不同苦辛, 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 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
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 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 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 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 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 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 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 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 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 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 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 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众人贵苟得46,欲语羞雷同47。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48。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49。
【释】
1.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2•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 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3.公宗,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4.这句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唐行“府兵制”,天宝末, 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累父母妻子。
前出塞九首诗句
前出塞九首诗句【作品介绍】《前出塞九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卷第15首。
这九首诗写的是战争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原文】前出塞九首作者:唐·杜甫其一:戚戚回去故里,悠悠前往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盛土境,自至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只见先行搴旗。
其三:磨刀叹息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存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命运向前回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慨然两隐忍,不复同细穗。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有我前往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到胡骑著,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所当制侵陵,岂在多炮弹!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回去汉月离,何时屯兵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颤抖,彼军为我追。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Saucourt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够并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存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注解】1.挽弓:拉弓。
2.弱:指柔软的弓。
扎这种斧必须用非常大力气,但箭的离。
3.长:长的箭。
4.生擒: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统合,创建。
7.疆:边界,领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
制:制止。
侵:侵犯。
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10.岂:难道。
11.当:应该。
12.亦:也。
【创作背景】诗人先写下《薛仁贵》九首,后又写下《薛仁贵》五首;提“前”、“后”当众区别。
【诗歌鉴赏】杜甫《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横风歌?九首边疆歌》的原文赏析与翻译杜甫《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原文齐齐去他的家乡,尤尤去蛟河。
公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个绝望的婴儿正陷入困境。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离出去很远,所以我不会被学徒欺负。
血肉之恩不会被打破,一个人会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死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啜泣水。
水是红色的,刀锋刺痛了你的手。
如果你想伤透你的心,你的情绪已经混乱了很长一段时间。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走弟子是一个漫长而遥远的守军。
生死攸关,官吏无倦,怒气冲冲。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带我去千里之外的三军。
这位将军充满了痛苦和喜悦。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弓要结实,箭要长。
先射马后射人,先抓王后抓贼。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队驾着马,雨雪兼程,开进山里。
这条路很危险,里面有冰冷的石头。
它指的是在冰之间坠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当你独自一人时,你会被风和灰尘吹昏一百英里。
男性的剑移动了四五次,另一支军队为我而战。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我已经在军队服役十多年了,没有任何功劳感。
所有的人都为此感到骄傲,他们想羞愧地说同样的话。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杜甫《横吹歌?九首出插头前》的翻译待更新杜甫《横吹歌?九首边疆歌》赏析《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下载杜甫诗集68首。
前出塞的古诗意思
《前出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士兵在出征时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几句话表明了这位士兵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希望能够用最强的力量去打击敌人,用最长的箭矢去射杀敌人。
他认为在战争中,要先攻击敌人的马匹,然后再攻击敌人的首领。
诗中还写道:“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几句话表明了这位士兵对战争的看法。
他认为杀人是有限度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边界。
如果能够制止侵略行为,就不必过多地伤害生命。
杜甫《前出塞九首》原文及赏析
前出塞九首[唐] 杜甫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分类标签: 战争诗讽刺诗作品赏析《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
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
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
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
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
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
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
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
杜甫《前出塞九首》原文及注释
杜甫《前出塞九首》原文及注释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前出塞九首唐代: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
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
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其六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其九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一般将士看重争功贪赏,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功劳但羞于与他们同调。
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大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注释戚戚,愁苦貌。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其一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其二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其三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其四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其五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其六拉弓应当拉强弓,用箭应当用长箭。
射人先射他骑的马,擒贼先擒贼的首颌。
杀人也要有个限度,立国总归得有个疆界。
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又何须过多地杀伤他们!其七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此处距国门已十分遥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其八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其九当了十几年的兵,哪能不立一点战功?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2024年《出塞》原文、注释、赏析
《出塞》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注释:
1、二句是说离家日久,已习惯了军旅生活,故不再受伙伴的欺负。徒旅,军中伙伴。
2、骨肉恩,即前首所说“父母恩”。死无时,时时可死。
8 、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也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
9、龙城:汉时匈奴王庭所在地,为匈奴人祭天之处。
10、胡运:胡人的运数。
11、星芒:星星的光芒。
12、战解:战事解除。月轮:圆月,泛指月亮。空:天空,这里是“当空”的意思。
13、鐎(jiāo):刁斗,古代军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间用来敲击报更。严裕貉细竦纳。夜斗:夜空的.北斗星。
《出塞》原文、注释、赏析3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
但使龙城飞将2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
注释:
1 “秦时”二句:“秦时明月”与“汉时关”乃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一切都没有改变。万里:言极远。长征:远行,多用于军旅征戍。
2但使:只要。龙城:即黄龙城,又名龙都、龙城,唐属营州柳城郡,故址在今辽宁朝阳。飞将:指汉名将李广。此以飞将喻指像李广那样守边御敌的军事统帅。
《出塞》原文、注释、赏析5
原文:
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边塞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及注释】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1.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2.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3.苟:如果。
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
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
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
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
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
《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
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
《前出塞九首》_杜甫的诗词
精心整理《前出塞九首》_杜甫的诗词前出塞九首[唐]杜甫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战争诗讽刺诗[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妙语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傅经顺)-------------------------”【鹤注】西川交河郡,在唐陇右道,郡亦有交河县。
自县二百七十里至北庭都护府城,备吐蕾之处也。
③《司马迁传》:赴公家之难。
陈琳诗:“官作自有程。
”洙曰:程限,期会也。
④《史记,张耳传》:“张耳常亡命游外黄。
杜甫前出塞九首全文
杜甫前出塞九首全文杜甫前出塞九首全文前出塞九首·其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前出塞九首·其五家在河边居士少,乘轻岁月过浮桥。
明朝驿使传金印,愿作平津战士娇。
前出塞九首·其六塞上闻吹角,城下见流融。
是刀锯断衣裳,断肠人在天涯。
前出塞九首·其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表现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哲理。
其中《前出塞九首》反映了他对兵士生活的深刻关注和体察。
在这九首诗中,诗人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深情祝福,表现出对兵士们辛勤工作和竭尽全力保卫祖国的深深的感慨和敬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是《前出塞九首·其三》中的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在离别时心中的感受。
诗中“浩荡离愁”表达了无尽的离愁,而“白日斜”则表明时间的匆忙,随着日落而逝去。
诗人“吟鞭东指”是为了表达深深的祝福。
他指着东方,即指天涯之处,希望兵士们在远离家庭和亲人的情况下,能够坚强勇敢,顽强拼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前出塞九首·其三》中的另外两句诗。
这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落花的怜悯。
虽然落花已经不再美丽,但却化为春泥,保护着新的生命。
这与兵士们在边防站岗的日日夜夜不息,默默奉献、守护祖国的精神相呼应。
“家在河边居士少,乘轻岁月过浮桥。
明朝驿使传金印,愿作平津战士娇。
”这是《前出塞九首·其五》的诗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平津战士的祝福。
诗中提到“家在河边居士少”,表现出边疆兵士少年,无论家境贫寒还是辉煌富贵,因为拥有同一种使命和责任而坚定地守卫国土。
而“明朝驿使传金印”的句子则表达了对平津战士的一种祈愿,希望他们能够有所作为,顺利完成使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前出塞九首·其九》的最后一句。
杜甫《前出塞》
杜甫《前出塞》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前出塞》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
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前出塞文言文翻译
《前出塞》原文:
匈奴常侵塞,汉兵多苦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匈奴之兵,常侵我国之边塞,我汉家将士,多受苦战之累。
将军身经百战,身死沙场;壮士历经十年,方得归乡。
夫边塞之地,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战事频繁。
匈奴之人,狡诈多端,常以突袭之计,扰我边境。
我汉家将士,不畏强敌,奋勇抵抗,誓死捍卫国家领土。
将军者,国之栋梁,军中之帅。
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然终因战事繁多,身负重伤,不幸以身殉国。
壮士者,勇猛无比,历经十年,身经百战,方得凯旋而归。
将军之死,令人惋惜,壮士之归,喜泪满眼。
然而,边塞之战,仍将继续,我汉家将士,必将再接再厉,捍卫国家尊严。
昔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今我国边疆,时有战事,我等身为国民,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纵使前方战火纷飞,我等亦当勇往直前,无畏生死,保卫家园。
边塞之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汉家将士,定当奋发向前,誓将匈奴驱逐出境,还我河山。
待到国家安宁,边疆无战事之时,方能歇马听风,享受和平之福。
今我国已崛起,国家实力日益增强,边塞之战,终将结束。
我等当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向前,为我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句诗,既是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也是对战争的反思。
愿我国边疆永无战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前出塞杜甫其一原诗注音解释译文
前出塞杜甫其一原诗注音解释译文《前出塞·杜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注音、解释和译文:前出塞,五陵佳气尽;(qián chū sài, wǔ líng jiā qì jìn)。
注音,qián chū sài,wǔ líng jiā qì jìn.解释,前往边塞,五陵地的美好气息已经消失;译文,前往边塞,五陵地的美好气息已经消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yī dài jiàn kuān zhōng bù huǐ, wèi yī xiāo dé rén qiáo cuì)。
注音,yī dài jiàn kuān zhōng bù huǐ, wèi yīxiāo dé rén qiáo cuì。
解释,衣带逐渐宽松,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而消瘦憔悴。
译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了她而消瘦憔悴。
蹉跎岁月筹谋误,那堪枕前悔断肠。
(cuō tuó suì yuè chóu móu wù, nà kān zhěn qián huǐ duàn cháng)。
注音,cuō tuó suì yuè chóu móu wù, nà kānzhěn qián huǐ duàn cháng.解释,白白浪费了岁月谋划,怎能在枕前悔恨断肠。
译文,白白浪费了岁月谋划,怎能在枕前悔恨断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yè lán wò tīng fēng chuī yǔ, tiě mǎ bīng hé rù mèng lái)。
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作者:杜甫原文: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1、挽:拉。
2、当:应当。
3、长:指长箭。
4、擒:捉拿。
5、列国:各国。
6、疆:边界。
7、苟能:如果能。
8、侵陵:侵犯。
9、岂:难道。
翻译: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赏析: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前出塞九首
前出塞九首唐代: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其一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
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
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其六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其九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一般将士看重争功贪赏,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功劳但羞于与他们同调。
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大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注释戚戚,愁苦貌。
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悠悠,犹漫漫,遥远貌。
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宗,犹官家。
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
唐行“府兵制”,天宝末,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累父母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起云涌
释义:涌,水腾跃。大风刮起来,乌云涌上来。比喻 新生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也用以形容自然景象不 断变化,雄伟壮观。 例句:农民起义如风起云涌,席卷整个中国大地。
人寿年丰
释义: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例句:在这人寿年丰的日子,家家都洋溢着欢乐的气 氛。
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 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首叙述 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 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 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 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 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 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 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 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 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 重在刻画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画以身许国。
披肝沥胆
释义: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 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例句:每遇着我所敬爱而知心的人,就喜欢披肝沥胆 地畅谈。
茕(qióng)茕孑( jié ) 立
释义: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 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特点
①题材的丰富性: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 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 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 前者为主要题材。 ②情感的多样性: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 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 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 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而诗中流露的也 可能是矛盾复杂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 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作者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怎样的看法?
全诗很多人都认为是杜甫反战的名篇,其实不大准确。“苟能制侵陵,岂 在多杀伤”当然有反战的意思,但前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两句。挽 强弓,搭长箭,为的是什么?打仗。两句的意思很明确,修整武备,提高军事 威慑力,以预防战争。战争来了,就有能力使敌方丧失战斗力或一举击毙敌方 军事首脑。像这样就可以把杀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而保持各国的疆界。 只有有能力制止侵略,才能避免过多地杀伤人命。这就是整篇诗意。那么诗人 对战争的看法已经很明显:反战并不意味着畏战或者避战。能战,方能言和! 只有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和攻击能力,才能保全更多的人命。反之,若没有 能力阻止战争,那就只能等着别人天天来打,何谈杀人有限?诗人的军事思想 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深远的积极意义。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 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 期。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 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载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又令哥舒 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令剑南节度 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 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代表诗人及作品:《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燕歌行》 高适、
Created by 烟骑
整体鉴赏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 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 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 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 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 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 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