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第六首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意思-赏析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意思|赏析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鉴赏作者:佚名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唐诗赏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译文鉴赏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前出塞九首·其六赏析
前出塞九首·其六赏析
原文: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前出塞九首》这九首诗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
而这一首诗,是一位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
这首诗的意思是: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前出塞九首(其六)·赏析·杜甫
前出塞九首(其六)·赏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赏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后写了《出塞》九首和五首,加前、后字以示区别。
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嫁祸契丹,于是征调天下百姓征讨攻伐外族,百姓深受战争之苦。
《前出塞》九首,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讨吐蕃的事件,借以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
本书所选的为其中第六首。
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
两个“当”和两个“先”,使诗文节奏明快和谐,通俗易懂。
这四句一气呵成,浅明有理,畅快淋漓,为下文诗人的议论
埋下了伏笔。
正是因为作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策略,所以,诗人在接下来的四句中,慷慨陈词,提出自己的观点。
诗人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
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
所以,在能够保卫国家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动用武力,更不要靠自己强大的武力去侵略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诗人的最终观点是既要拥有武力,又不能穷兵黩武,要以“制侵陵”为限,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诗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写这首五律的,浅明有哲理,气势恢宏,充满正义之气。
【后人点评】
清人黄生: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杜诗说》)。
《前出塞(其六)》课件
前出塞(其六)
在两军对战中,想要射杀敌人就先 射马,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
杜甫 其余的兵马则不,其他的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擒贼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姓名
字 号 派别 偶像
杜甫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
人被后人称“诗圣” 诗被后人称“诗史”
与李白合称“李杜”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战略: 队伍要强悍 士气要高昂 对敌有方略 智勇需并用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多杀人吗?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挽强弓、用长箭 射马擒王
亦作“侵凌”,
侵犯欺凌。
为了抵制外敌侵犯欺凌
前出塞(其六) 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杜甫
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战争诗: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唐代: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能够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注释挽:拉。
当:理应。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
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个句的。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
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
”不确。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
”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创作背景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
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赏析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译文|鉴赏《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及注释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注释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
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
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
”不确。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
”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鉴赏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诗词赏析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诗词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唐代: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能够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注释挽:拉。
当:理应。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
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个句的。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
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
”不确。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
”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鉴赏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不过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仅仅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杜甫诗词《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译文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唐代: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赏析】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古诗前出塞九首·其六翻译赏析
古诗前出塞九首·其六翻译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如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言】《前出塞九首》是唐代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
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
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注释】挽:拉当:应当长:指长箭擒:捉拿列国:各国疆:边界苟能:如果能侵陵:侵犯岂:难道【翻译】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鉴赏】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
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
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
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
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
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
杜甫的诗词《前出塞》(其六)赏析
【导语】《前出塞》作者是唐代诗⼈杜甫描写的,诗⼈先写《出塞》九⾸,后⼜写《出塞》五⾸,加“前”、“后”以⽰区别。
诗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宗的开边黩武。
下⾯就给⼤家介绍下杜甫的诗词《前出塞》(其六)阅读! 《前出塞》(其六) 唐•杜甫 挽⼸当挽强,⽤箭当⽤长。
射⼈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亦有限,列国⾃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赏析】 “挽⼸当挽强,⽤箭当⽤长。
射⼈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四句,⼴为流传,意指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败。
这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经验,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诗⼈以两个“当”,两个“先”,强调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要⾼昂,对敌有⽅略,智勇须并⽤。
后来⼈们常⽤“射⼈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句,⽐喻在解决事情上要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解。
民间有“打蛇要打七⼨”的说法,“蛇有七⼨,在头之下,腹之上,觑得清,击得重,制其要害之处,得之矣”,也是同样的道理。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卷”,早佚。
北宋宝元⼆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部集》。
杨伦说:“⾃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美出⽽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题,尽脱去前⼈窠⾅”。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 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
前出塞其六译文及注释
前出塞其六译文及注释前出塞其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名篇,主要描写了战士们在边疆巡逻时的艰辛和军心士气的必须保持。
这首诗饱含着饱满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艰苦卓绝的边疆生活和必须坚韧不拔的军人精神。
诗中的“前出塞”指的是边疆巡逻,这是唐代边防战士的日常工作。
诗人首先描绘了边疆的荒芜与寂静,听起来是一片完全没有人烟的沙漠,这让人们充满了无尽的恐惧和孤独。
然而,随着边防军队的经过,这个不毛之地也变得不再寂静。
士兵们纵马前行,马蹄声在荒漠中响起,恍若当年汉代战士张骞的“马蹄千点铁衣冷”,令人心神一震,更能想象出战士们的坚韧与勇敢。
在经受这样的考验之后,战士们不但能够坚持不懈,安心以待,看起来还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他们十分自信,准备随时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强敌。
而且,他们的气魄和斗志也显然要比诗中所形容的荒漠宏观得多。
作者王之涣通过诗歌来赞美唐代边防军队的高尚品德和坚韧精神,他赞扬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朝气和干劲。
在这个诗中,他把大自然的荒凉和人类的坚韧不拔联系起来,向读者展示了那些在边疆守护国家安危的战士们的壮丽形象。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守卫的细节来展现了军人的卓越素质,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尽管经历了种种风险和不安,但是边疆的战士们依然能够坚持生命力和活力,保护国家不受外来入侵。
因此,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边疆守卫战士的艰辛和荣耀,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深入的体验。
它呈现出了一种真正的融合,将自然和人类融合在一起,描绘了士兵的高尚品德和机敏英勇的精神境界。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出自]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赏析:公元755年,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观看。
不料吐蕃部队损失惨重,杜甫痛心疾首,写下了这首前出塞。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精选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挖苦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假设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管是为制敌而“射马〞,不管是不得已而“杀伤〞,不管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阔人民的利益。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突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