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购方案实施——第三步:再次定向增发,平安 银行注入深发展,完成控股和初步整合。
2010.9.1,深发展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中国平 安定向发行16.39亿股份,中国平安的支付对 价及方式为:以其所持有的平安银行全部股份 即90.75%股份和26.92亿元现金(该现金相当 于平安银行约9.25%股份价值的认购对价)即 以平安银行的全部价值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 的约16.39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加上平安 之前持有的10.42亿股,合计持股26.81亿股, 对深发展的持股比例将达到52.4%,成为其控 股股东,收购告一段落。
至此,通过收购新桥持有的16.76%的深发展 股份,加上在该交易前平安已经持有的4.68% 的股权,平安共持有深发展 21.44% 的股份。
收购方案设施——第二步:股份认购暨定向增发
2010年6月28日,证监会批复深发展,核准其非 公开发行不超过3.79亿股新股。当日,平安寿险 以现金人民币69.31亿元全额认购。 至此:平安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对深发展持股比 例达到29.99%。 按照我国《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 法》的相关规定, 30%为要约收购的触发条件: 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 行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 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 部分股份的要约。
收购方案制定
2009年6月12日,中国平安集团发布公告称,与深发 展达成《股份认购协议》和《股份购买协议》
收购方案设计——交易A
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将认购深发展非 公开发行的不少于3.70亿股,不超过5.85亿股 的股份。每股认购价格为18.26元人民币,据 此推算,中国平安参与深发展定向增发需支付 67.56亿元至106.83亿元,认购资金来源于平 安人寿的自有资金,以及负债期限20年以上的 保险资金。
深发展选择平安集团的原因:
发展战略诉求:面临内涵式增长向外延式增长增 长方式的转变造成资金缺口。 深发展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较长时期内,获得了很 大的内涵式增长,表现为:业务创新、风险管理、 流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良贷款率急 剧下降,资本充足率从2%提高到8%以上。 而后面临的则是扩大业务规模的外延式增长,资 本至关重要。引入平安,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 本,长远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率,增强其 核心竞争力,并可借助平安的交叉销售和网点布 局获得“混业经营”的比较优势。
最新进展:扩大控股VS两行整合
扩股:2011.8.18,中国平安拟以16.81元/股 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不少于8.92亿股但不 超过11.898亿股的股票,尚未成功。 整合:2012.1,深发展拟吸收合并平安银行, 即平安银行将注销法人资格,深发展作为合并 完成后的存续公司将依法继承平安银行的一切 权利与义务。在平安银行因为此吸收合并注销 后,深发展的中文名称将变更为“平安银行股 份有限公司”
收购效果显著:
项目
总额
增长
平安集团:2011年末
银行业务存款总 额 贷款总额 净利息收入
8508.45 14.2% 6206.42 15.3% 183.71 237.83 %
深发展: (人民币百万元) 营业收入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基本每股收益
2011年 29,643 10,279 2.47 2011/12/31 总资产 1,258,177 总存款 850,845 一般性贷款 (不含贴现) 602,959 股东权益 75,381 每股净资产(元) 14.31
双方主营业务对比
公司简介 关于新桥:
新桥资本(New Bridge Capital)是亚洲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 机构之一,其管理的资金达17亿美元。新桥资本于1994年由 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Blum Capital Partners发起设立的,实 际上是这两家公司在亚洲的延伸。新桥投资公司定位是主要 从事战略性金融投资。曾经因为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而被人称 道。 2004年12月份,新桥投资以每股3.54元受让深发展17.89% 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承诺了五年锁定期(时间点以办理 过户登记为准)。截至2009年6月份新桥投资总共拥有5.2亿 股深发展股份,占比16.7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平安之前已作为深发展的中小股东,对深发展 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状况等有直接深入了解。(收 购前已持有1.45056亿股) 第四:平安集团在银行业的经验。2003年12月,平安 集团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73%的股权,并将其更名为 平安银行。2006年7月,平安集团收购深圳商业银行 90%的股权,随后,平安银行并入深圳商业银行,并 整体更名为平安银行。此次并购之后,平安银行的资 产已由2006年年底的821亿元增值至2 300亿元。 第五:深发展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这块具有相当含金 量的牌照,而平安银行只是地方性银行。收购深发展 有利于“借壳”向全国扩张。
收购方案设计——交易B
中国平安将受让深发展第一大股东美国新桥投资 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权,新桥则有权要求中 国平安以114.49亿元人民币现金支付或以中国平 安新发行2.99亿股H股的方式支付(基于每1股中 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的换股比例;中国平 安以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H股平均交易价格计算, 深发展股份按每股人民币26元计算),收购资金 为中国平安集团自有资金。新桥出让的深发展股 权占后者目前总股本的16.76%,由于新桥手中所 持深发展股权要到2010年6月彻底解禁,因此, 该交易需在2010年底前完成。
相关部门审查:
证监会于2010年5月初核定同意中国平安定向增发境外H股,作 为收购新桥所持深发展股份的对价。银监会也于5月初批复,同 意平安集团和平安人寿投资深发展股份的股东资格,并同意深 发展非公开发行A股普通股 。
收购方案实施——第一步:换股支付
2010年5月6日,新桥将其持有的5.20亿股深 发展股份全部过户至平安名下,中国平安向新 桥定向增发2.99亿股平安H股作为支付对价。 2.99亿H股过户到新桥不到一周,新桥即出售 1.6亿股,套现96.96港元,剩余1.36亿股于9 月初出售;至此,新桥持有的中国平安H股全 部清空,获利187.76港元,按照1.1549的汇率 计算,合计162亿人民币,所获收益远远超出 114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支付方式。
特色: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 体上市
公司简介
深圳发展银行于1987年在深圳成立,并于1991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 000001)。 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 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2004年, 深发展成功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美国新桥投 资集团(Newbridge Asia AIV III,L.P.),从而成为 国内首家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股份制商业 银行。
主体关系
第一大 股东: 新桥
目标公司: 深发展
战略收购者:中 国平安集团
收购原因:
新桥退出: 1.五年锁定期即将届满,退出具有可行性。早在 08年7月,就有报道称新桥已经启动退出计划, 平安也有意接替,因此新桥退出计划酝酿已久。 2.新桥作为战略投资者,以获取高额溢价回报为 目的,不可能长期持有深发展股票,按照深发展 09年6月份的股票市值看,至少能获得4倍以上的 获利。
促使平安集团收购深发展的因素:
第一,符合平安集团的战略方向: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 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 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 老店。 第二,三大支柱业务里面银行发展偏弱 按照09年中国平安年报,银行业营业收入在中国平安中的比 重仅为2.9%,银行业净利润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约为7.45%, 银行板块明显偏弱,急需补强。而收购是增强规模的最快捷 方式。
同比 65% 65% 30% 较上年末变化 73% 51% 55% 127% 50%
2009年6月,中国平安集团(601318)分别与新 桥资本(New Bridge Capital)和深圳发展银行 (000001)达成《股份购买协议》,开始并购 历程。 2010年9月1日,中国平安集团与深圳发展银行 发布并购预案:深发展按每股17.75元的价格向 平安集团定向增发16.39亿股新股,交易总额为 291亿元,平安集团以旗下平安银行78.25亿股的 股份以及26.92亿元现金作为支付对价。并购告 一段落。
投行案例分析
中国平安集团收购深圳发展银 行过程剖析
2012.4.20
分析内容
第一:事件始末:2009年6月至今 第二:公司简介:中国平安集团、深圳发展银 行、新桥资本、平安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收购原因:平安、新桥、深发展 第四:收购过程:以时间顺序展开 第五:收购影响:深发展、平安、新桥
事件始末
公司简介
中国平安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 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 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 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平安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 中名列第147位; 荣登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第107位; 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领先企业500强”第328位, 并蝉联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第一